问题

刘备为何选魏延当汉中太守?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争夺天下战略要地的关键战役,曹操集团在汉中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刘备能够最终夺取汉中,魏延功不可没。

关键时刻的勇猛与胆识: 在汉中之战初期,刘备一方并不占优势,面临曹操精锐部队的强大压力。魏延在此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过人的勇猛和战略眼光。例如,他在攻打战略要地天荡山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荡山是汉中地区连接川蜀的重要门户,控制了天荡山,就等于掌握了汉中的北部门户。魏延能够率兵夺取并守住天荡山,为刘备后续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奇兵”的运用与胜利的推动者: 魏延并非仅仅是执行命令的普通将领,他更是一位善于运用奇兵、制造惊喜的军事人才。在夺取汉中的关键时刻,魏延曾提出“愿兴水陆之众,破贼特进,出兵临汉中,则九郡可得”,虽然这个计策在当时未能被采纳(最终采纳的是黄忠率军攻打曹操粮道),但它展现了魏延不拘泥于常规、敢于冒险突破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在战役后期,当曹操退兵时,正是魏延率领精锐部队追击,与老将黄忠一同追击曹操,迫使其仓皇撤退,巩固了汉中战果。
在黄忠死后的关键角色: 黄忠是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的骁勇善战尤其在阵斩曹操大将夏侯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黄忠年事已高,在汉中之战结束后不久便去世了。此时,魏延作为汉中之战的功臣之一,其能力和威望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自然成为接替黄忠镇守汉中这个战略要地的最佳人选。

二、 战略地位的考量:汉中的重要性

汉中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果实,更是刘备集团未来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选择魏延担任太守,与汉中的战略地位息息相关。

“兴复汉室”的前进基地: 刘备集团的政治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汉中地处关中平原之南,是连接益州和中原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一旦占据汉中,刘备便有了北伐中原、直捣曹操老巢的战略跳板。因此,汉中必须由一个能力出众、忠诚可靠的将领镇守,以保证其安全和稳定,为未来的北伐做好准备。
防守与进攻的双重意义: 汉中不仅是进攻的跳板,同时也是防止曹操反扑的屏障。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损失惨重,但他不会轻易放弃对汉中的觊觎。因此,镇守汉中的太守不仅要能抵御可能的进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进取心,伺机向北发展,巩固和扩大战果。魏延的能力正好符合了这种要求。
作为前线指挥官的必要性: 汉中作为边境地区,经常需要面对外部的威胁,并有可能需要主动出击。因此,太守的职位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魏延在军事上的才能,使得他能够胜任这一重任。

三、 刘备的用人观与对人才的信任

刘备以“爱民”和“知人善任”著称,他对人才的重视和信任也是选择魏延的关键因素。

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打破出身、资历的限制,唯才是举。魏延出身寒微,早年曾投奔韩玄,后来才归顺刘备。但刘备并未因此而看轻他,反而看到了他身上的潜力和军事才能。
对有功之臣的奖赏与重用: 刘备深知,要留住人才,必须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信任。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突出表现,是他获得重用的直接原因。将汉中这个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魏延,是对他忠诚和能力的最高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对有争议人物的包容与使用: 尽管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常被描绘成一个有些狂傲、甚至被诸葛亮不信任的人物,但在正史中,魏延的能力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刘备作为君主,需要能够包容不同性格的将领,只要他们能够为集团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当时蜀汉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刘备更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有才能之士的作用。
对诸葛亮建议的采纳与考量: 虽然《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但需要区分演义与史实。在正史中,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一直是蜀汉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曾承担过重要的军事任务。诸葛亮虽然对魏延的某些做法有过顾虑,但他在世时并未因此而剥夺魏延的兵权或重要职位。相反,诸葛亮在临终前委托魏延和姜维等将领辅佐后主刘禅。因此,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并非完全与诸葛亮的意见相悖,而是基于对全局的判断和对人才的全面考量。即使存在一些关于魏延的争议,刘备作为君主,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他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总结:

刘备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1. 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优异表现和军事才能,证明了他有能力镇守和发展汉中。
2. 汉中作为战略要地,对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需要一个可靠的将领来镇守。
3. 刘备的用人哲学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信任有能力的将士,并愿意给予他们重用。

因此,任命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是刘备集团在人才选用、战略布局和政治考量上的明智之举,也是对魏延功劳和能力的肯定与重用。这为蜀汉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特别是北伐,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前线基地和重要的军事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魏延的资质得到了大耳贼的看重。

太守与守将不同,军与政,兵与民,两样都得管。说到权力与才干,秦汉的太守真的比后世那些被胥吏操控,五谷不分的知州、知府们强出太多。

拿黄忠来参考,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三国志·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三国志·黄忠传》: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三国志·黄忠传》: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三国志·黄忠传》: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三国志·黄忠传》: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历史上,黄忠的名位重于魏延,黄忠在世时更是超出魏延两截,达到与关、马、张并列的高度。但由刘表到刘备,黄忠始终担任武职,从未有地方官或文官的履历。而魏延呢,出任汉中太守之后又任前军师、凉州刺史,同时身上的将军号也一路加到了征西大将军。

同为汉军名将,领导层对黄、魏两人的定位如此不同,不但表明了对魏延的器重,也反映了黄忠的五维偏向于纯军人。

而那些能力比较平均的,其履历会是这个样子:

《三辅决录注》: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徵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三国志·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三国志·诸葛诞传》: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此外,汉中虽为大郡,却地处汉魏前线,也是北伐的启动点。不论守理还是出击,都需要镇守此地的一号人物有着过硬的水平。

由于种种不明因素,魏延此前的记录大多散失,在汉中之战也没留下什么光彩。但不论是刘备眼里他过往历次战役中的成绩,还是汉中之战的表现,亦或是刘备没看到的那些未来的荣耀[1],都证明了这又是大耳贼的一次精确绝伦的选材。

有意思的是,从张飞的惊讶[2]可以看出,魏延在汉水战役似乎并不特别突出,不然大家的惊讶应该可以轻一点。

即便如此,刘备依然选了魏延。

要知道此时的张飞已经不是徐州的张黑(被吕布抄袭老家,害大家跑去海西吃人肉),他在荆州当过太守[3],主持过一路西进大军,在汉水战役前后表现出色,是很合理的关羽、马超之后的第三位汉军军团长人选。

可刘备选的还是魏延。

由于魏延在历史上的结局,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反对、轻蔑甚至仇视他。

但抛开他北伐时的出色不提,大家得知道,魏延受到拔擢之时正当草鞋汉军的巅峰期,刘备不单拥有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班底,更有着马超、黄权、法正、冯习、张南、史郃[4]、傅肜、庞林[5]等一大批新老人材。

在当时,刘备眼里也好,诸葛亮眼里也好,谁也不会觉得汉中的防守,或者北伐的先锋,只会由魏延担任。

如果天不降奇祸于江陵城,令关羽父子败亡,张飞、马超追迹而去,那么魏延在北伐时的权力会更小,责任更轻,成长愈稳健。

他大概会在新的云台诸将中留名,而不会是陷入跟高层幕僚的仇恨、互咬,乃至最后被戕害之中。

想了想,我这年纪,在现代勉强算“青年”,但在三国时已经是老兵的岁数了。

如果是从新野、公安甚至是汝南、徐州一路追随刘备过来的老兵,尽管战疮满身,腰腿伤残,但应该还是想勉力撑下去,能看到大耳贼主公,带着魏延这剽悍小子,一老一少,纵马东征的场景。






附赠魏延出场的小故事:

相关回答:

参考

  1. ^ 《三国志·魏延传》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2. ^ 《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3. ^ 《三国志·张飞传》: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一军尽惊。
  4. ^ 猇亭之战时任南郡太守,为黄权之副。
  5. ^ 《庞统传》: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user avatar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刘备选魏延并非冷藏张飞。

由于蜀汉史料匮乏,大多剩下敌方自说自话,貌似张飞在汉中之战打了个酱油。其实只需检索史料便不难发现,张飞非但活跃于整场汉中战役,而且直接参加了定军山决战。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很清楚,定军山一役非但张飞在场,马超亦在场。须知,夏侯渊之所以败亡是由于分兵救援张郃,张郃作为二把手,又凭借营寨之固,是被谁正面打崩的?

战后对于张飞的封赏亦极优厚: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称帝后更是成为实际的军界一号重臣,以地位而言,魏延连张飞的车尾灯都看不见。

捎带,张飞驻扎在阆中也绝非坐冷板凳。

阆中地处三巴要冲,北可通过米仓道驰援汉中,南可通过嘉陵江水道直下江州,扮演着战略预备队的角色。这一点从夷陵之战刘备的安排便可一览无余了。

其次,魏延的出身、能力都足以胜任汉中太守。

魏延在荆州时即“以部曲”追随刘备。此公是义阳人,易言之,其追随刘备的时间大略当在建安十三年之前。无论将“以部曲”解释为带着部曲,抑或以部曲的身份,都属于标准的刘备嫡系。刘备自然对其能力十分了解,对其忠诚也较为放心。

个人以为,刨去以上要素,更需要考虑的是年龄问题。

张飞的年龄史无所载,只知道小于关羽“数岁”。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称“吾今年衰矣”。可见张飞即便未到衰年,亦相差不远。刘备称王之时,看起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前后左右四将军,刨去半路出家的马超,悉数都是老卖年糕。剩下的赵云也是从公孙瓒时期就活跃的老革命,年糕摊子自然少不了他一份。

魏延的年龄亦史书无载,但瞅着这位总惦记接诸葛亮的班,恐怕比孔明年少,建安二十四年正当血气方刚之时。

古人年过五十不为夭,倘若不注重培养接班人,即便不出意外,刘备这波人还能顶几年?把久经考验的魏延推到重要岗位上,完全顺理成章。

捎带,夷陵之战让赵云带领总预备队,用冯习等新生代担当大任,恐怕也有类似的考虑。毕竟赵云再反对出兵,难道还会不识大体的怠工不成?只不过这回彻底脱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个核心的权力交接和政治考量。刘备之所以没有让刘禅像关兴、张苞那样活跃在战场上,并非全无缘故,而是有着多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考量,更有政治格局和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对刘禅的态度和他的政治目标。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政治.............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刘备前半生的漂泊不定,确实与当时盛行的门阀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门阀政治是如何塑造天下格局,又如何影响了像刘备这样出身并不显赫却心怀大志的个体。首先,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汉末三国这个时期,门阀.............
  •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刘备被世人誉为“世之枭雄”,其雄才大略,在乱世之中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智慧,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却被后世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这中间的反差巨大,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和讨论。那么,刘备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儿子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是直接声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需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挑战: 当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拥有政治上的“正统”名义。刘备要对抗曹操,就必.............
  • 回答
    刘备在三国早期多次担任客将,但能够保持基本独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能力、策略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个人能力与特质: 军事才能与战绩: 刘备虽然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以勇猛著称,但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在.............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刘备出身有多低?为何他能成功?要详细了解刘备的出身以及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回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细致地剖析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 刘备出身有多低?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高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出身寒微,家道中落: 刘备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中关于关羽早期经历的一些关键点。要理解为何刘备敢与有过杀人经历的关羽“同床而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羽杀人背后的原因与性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早年杀人的具体情节并不是直接描写他因为“犯了什么大事.............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