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刘备总对别人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是直接说自己是高祖刘邦之后呢?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是直接声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需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挑战: 当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拥有政治上的“正统”名义。刘备要对抗曹操,就必须在血统上找到一种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合法性来源,来对抗曹操的“挟天子”优势。
中山靖王刘胜的特殊地位: 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汉朝宗室数量庞大,但并非所有皇子之后都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政治影响力。刘胜作为汉武帝的亲叔叔,他的后裔在汉朝宗室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声望。更重要的是,刘胜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旁支极多”的代表,这为刘备“认亲”提供了模糊性和操作空间。
与汉高祖刘邦的血缘距离: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其子孙繁衍至刘备时期,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虽然都是刘姓,但直接宣称是“汉高祖之后”可能显得太空泛,缺乏具体的指向性和说服力。而“中山靖王之后”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具体、可追溯的祖先,而且这个祖先是汉朝重要的一支宗室,这在心理上更容易建立起“正统”的联系。

二、舆论宣传与心理认同:

“中山靖王之后”的宣传效果更好: 相比于“汉高祖之后”这个略显遥远的说法,强调是中山靖王之后,更能让当时的人们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历史的延续感。刘胜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毕竟是皇子,而且是汉武帝的叔父,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威望。
塑造“匡扶汉室”的政治符号: 刘备毕生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通过强调自己是汉朝宗室的后裔,尤其是与汉景帝、汉武帝这样的明君有关联的后裔,更能强化他“汉室正统继承者”的形象,吸引那些忠于汉朝、对曹操不满的人才和民众支持。
与刘氏宗室的联系: 在乱世之中,许多地方上的刘姓士族仍然保有对汉朝的忠诚和对宗室的认同。刘备强调自己是宗室后裔,更容易获得这些潜在盟友的认同和支持。

三、历史记载与“卖”人设:

《三国志》的记载是关键: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开篇即说:“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京东(京东后被认为讹误,应为‘景’)王子辨之子也。”紧接着说:“备家世缉熙,汉景帝子中山靖王。王饮酒,乐,妇人,不事事,然王有八子,皆为公主,王后无子,故王绝。后王男,王男死,王男孙,王男曾孙,王子孙,王子男,王子孙,王子曾孙,王子男孙,王孙男,王孙女。王子男孙,王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王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王子男孙。”这段记载明确指出了刘备与中山靖王刘胜的谱系关系,并强调了其后裔的繁衍情况,尽管描述有些含糊,但已经确立了这一身份。
并非虚构,而是挖掘和强调: 史学界普遍认为,刘备的这一身份并非完全虚构。乱世之中,人们往往会追溯自己的家族渊源,尤其是那些与皇室有牵连的家族。刘备的家族可能确实可以追溯到中山靖王,只是在当时已经非常旁支,且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其与汉朝皇帝的直接联系。刘备及其团队(如诸葛亮、刘封等)选择了将这一层身份“挖掘”出来并进行放大宣传。
“以正统血脉自居”的策略: 在那个时代,血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刘备选择这条路径,是在利用其有限的宗室身份,来塑造一个更具号召力和政治合法性的形象。这是一种“卖”人设的策略,但其背后有史实基础,只是被有意地强调和放大。

四、避免潜在的麻烦和质疑:

过早宣称“汉高祖之后”的风险: 如果刘备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可能会招致更多的质疑。在宗室众多且血脉混乱的情况下,如何证明自己是最“正统”的刘邦后裔?曹操方面很容易抓住这一点来攻击他。
中山靖王后裔的模糊性: 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非常多,也比较分散。这反而为刘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让他不必直接面对与其他更多宣称是刘邦后裔的刘姓宗室的直接竞争。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是刘胜的后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宗室的支持和认同。

总结来说,刘备选择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非直接声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它融合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政治合法性的需求: 在曹操挟天子的背景下,需要一个相对具体且有声望的宗室祖先来支撑自己的政治主张。
2. 舆论宣传的有效性: “中山靖王之后”比“汉高祖之后”更具亲近感和历史延续感,更能吸引民众和士人的支持。
3. “匡扶汉室”的身份认同: 这是塑造自身政治符号,证明自己是汉朝正统继承者的重要手段。
4. 史实基础上的策略性强调: 虽然血缘已远,但这一身份并非完全虚构,刘备选择将其放大和宣传。
5. 规避直接竞争和质疑: 避免与其他众多刘姓宗室直接在“汉高祖正统后裔”上发生冲突。

通过这一身份的塑造和宣传,刘备成功地为自己的政治事业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并为他日后建立蜀汉政权铺平了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宗法上有“诸侯不敢祖天子”的规矩 ,这个规矩是周礼的重要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天子。认本朝任何一个辈分比自己高的天子为祖宗。

2.始封诸侯王,且父亲是天子的。认自己的父亲为祖宗,但不可以认父亲以上辈的天子为祖宗。

3.始封诸侯王,但父亲不是天子的。认离自己最近的直系先祖天子为祖宗,不可以认其他人当祖宗。打个比方,假如亲爷爷是前代天子,亲大伯是当代天子,大伯封亲侄子为始封诸侯王,那这个侄子只能认亲爷爷这个天子为祖宗,以此类推。

4.继承王位的诸侯王。以本系诸侯王的始封王为祖宗。

5.其他宗室。以本系宗室的始封诸侯王为祖宗。

所以刘备作为一个即非王又非天子儿子的宗室,只能认本系宗室的始封诸侯王为祖宗,这是规矩。

user avatar

不然题主以为为什么会有宗法制这种东西?

周朝封了那么多姬姓诸侯国,各姬姓诸侯国的卿大夫也是他们自家亲戚,这些人哪个不是周武王之后?凭什么他是天子、他是诸侯王、他是卿大夫呢?各个诸侯王、各个卿大夫都以周武王之后自居,那你置周天子这个周武王嫡派子孙于何地?所以才要通过区分大宗小宗明确宗室内部的等级高低和对应权力。

宗法制的存在,就是要向各位周室宗亲解释清楚,都是周武王之后,为什么他是天子、他是诸侯王、他是卿大夫。虽然西周时期宗法制就已经遭到多次冲击(周孝王的上位,周宣王干预鲁国王室传承,周幽王废太子宜臼),周室东迁之后没多久更遇上了曲沃代翼这种公开打脸的事情(周天子是绝对大宗有宗法制最终解释权,诸侯可没有),但它的存在总体而言是有利于家天下制度下统治者家族内部的关系调节的,避免了更多的内部斗争,没有让上面那些事件成为历史的常态。

汉室宗亲也是同理。都是汉景帝之后,刘彻后代是大宗,就垄断了高祖刘邦这个祖宗,刘发原本是小宗,但是到刘秀时重建汉朝,于是刘发这支就成了大宗,有权利视高祖刘邦为祖宗。同样,刘胜后代刘备重建汉朝,即使偏安一隅,但汉朝的宗庙社稷总不能荒了吧,于是他也可以作为大宗祭祀高祖刘邦。

除了耶律阿保机这种原本就不在汉室宗亲体系内,时间又相隔过于久远的,才会直接把祖先追溯到刘邦头上

《辽史后妃传》: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user avatar

我对高赞的说法表示怀疑。高赞的说法引用的是「礼记·郊特牲」:

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诸侯不敢祖天子而不说自己是高祖之后,那么中山靖王是诸侯,中山靖王有上百个儿子,传说中的刘备的祖先是其中的第九个儿子,陆成侯刘贞。所以刘备也并不是中山靖王的嫡传。那么应该连认中山靖王为祖的资格也没有。

但是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的介绍是: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明明说了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连皇帝带诸侯王都带出来了。

这个事情并没有这么复杂,史书上对宗室的介绍,往往就是从帝胤分叉的那一点来介绍的。说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因为他的祖先就是上溯从中山靖王这一支从帝胤中分离出来,中山靖王再往上,就是汉景帝。

三国志里面汉朝的宗室介绍都是此例,比如对刘焉的介绍: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

对刘晔的介绍: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后汉书里面对光武皇帝刘秀的介绍是: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也是直接说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而刘发往上也是汉景帝。

对刘盆子的介绍: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对刘般的介绍:

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也。宣帝封子嚣于楚,是为孝王。孝王生思王衍,衍生王纡,纡生般。自嚣至般,积累仁义,世有名节,而纡尤慈笃。

这种介绍方法没什么其他的意思,就是以帝系为中心,信息量最大。因为帝王的世系一路传下来,最先从帝胤中分出来的,就疏一些,而如果晚分出来,就亲一些。这么一介绍,距离天子的远近厚薄就一目了然。单说自己是景帝的后裔,这个当然可以,但是信息量非常小——汉献帝这一支也是景帝的后裔,大家到底有多么亲呢?难道刘备还是汉灵帝隐藏在民间的兄弟么?

但是说中山靖王之后,那就一清二楚了。因为献帝这一支随光武帝,是长沙定王之后,和中山靖王是兄弟,这么一来,刘备就距离汉献帝这一支非常远了。

user avatar

这是个技术问题,和现实基本无关。

在汉代的儒家学说里面,“王位”具有特别的含义;以儒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周礼》为例子,每个重要章节的第一句都是“惟王建宫,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就是礼仪是为了规范“王”这个位置,以及“王”以下各个阶层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的。“王”是儒家服务的对象,也称天子。到了秦朝这里,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位置,以视比王位高;但秦朝本身就不封王。汉朝就比较拧巴,一方面有皇帝,一方面还有“王”爵,通常是皇帝即位后,分封自己的嫡兄弟。

这里封王的在封建宗法里面的意义,是另立宗祧。“王”是儒家礼法最高的位置,理论上“王”和“皇帝”只有权力的高低,但没有宗庙地位的高下。那么成了“王”,就可以单独修一个宗庙,视作另开了一系,有资格在自己这一系里面成宗做祖了。而王的后代,也不用祭祀王之前的先辈,只要把王当成祖宗来祭祀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汉朝的皇帝消解掉了他亲兄弟的继承权;另开一系,就不属于“帝系”,哪怕皇帝死了也是传给儿子,皇帝的兄弟不算皇帝这一系了。

所以不光是刘备,所有刘邦的子孙,除了当朝皇帝的儿子;其他的都是某某王的后代,他们也只能称自己是某某王的后代。不然你自称自己是高皇帝血脉,是想表达什么呢?要继承高皇帝的宗庙?想造反还是咋的。

user avatar

因为小宗不能祭祀大宗

皇帝是大宗,皇帝的兄弟是小宗。小宗在分出2代后就不能祭祀大宗排位了。(当然有些朝代,连小宗第一代都不能祭祀大宗)

举个例子,如果某甲生了AB两个儿子且都是嫡子,那A家会继承宗庙。而B必须要分家另过。B可以祭祀甲,B的儿子也可以祭祀甲,但B的孙子B2就不行。

B和B1可以自称甲之子、甲之孙,但B2及以后就只能自称B之后,然后再介绍“B为甲之子”。

顺便说下,闽粤地区的宗祠和相关习俗实际上是违反古代标准礼法的。

user avatar

1、儒法之争

文革期间有一段论战,后来有批孔批林运动。期间的儒家法家之争挺有意思。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最终成书是在明朝初年。简单的说,里面贯穿着儒家的价值观。很多话不由的有着儒家的价值体系。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上面是一道高三的历史考题。好像出现在某次的某个地方的高考试卷中。具体先哪个答案已经是很明确的了。

作为小说中的厚道人长耳的刘备,表面功夫是要做得足够好,所以他是不敢祖天子的。不敢拜到刘邦的。

问题回答完毕。

2、两种对立的观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贯穿着两种对立的思想。

一种是上面的权力的世袭传承。一种则是陈胜、吴广起义说出的那句带劲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思想,在四大名著小说中就有体现。比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就说:“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具体到刘邦那就很有意思。

刘邦貌似是最后一个感天而孕的人。史记记载了其忽悠之词,刘邦是他母亲梦到了一条龙跟他交合,然后生下了刘邦。

这个说辞比西方的耶稣娃的忽悠早了很多年。

到后来洪秀全就学起了刘邦跟耶稣,自称是耶稣的弟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是直接声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需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挑战: 当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控制着汉献帝,拥有政治上的“正统”名义。刘备要对抗曹操,就必.............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赵云当年离开刘备时,为啥会对刘备说出那句略带“嫌弃”的话:“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这话里头,可不光是赵云对公孙瓒的失望,更是他当时心里的纠结和对刘备的期望。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回到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那会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就像一群饿狼在争夺一.............
  • 回答
    孙夫人当初试图带走刘禅的行为,无疑是孙刘联盟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件。从长远来看,这件事确实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刘备集团对孙氏的戒心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恶化,乃至在之后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孙夫人个人行为的解读等多个层.............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后来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的种种举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来审视。首先,刘备早年辗转于战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审时度势,寻找出路。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
  • 回答
    刘备在三国早期多次担任客将,但能够保持基本独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能力、策略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个人能力与特质: 军事才能与战绩: 刘备虽然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以勇猛著称,但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刘备出身有多低?为何他能成功?要详细了解刘备的出身以及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回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细致地剖析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 刘备出身有多低?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高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出身寒微,家道中落: 刘备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
  • 回答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何不主动举曹操为当世英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掺杂了太多刘备的心机、立场和对未来的算计。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刘备是什么人。他虽然落魄,但骨子里是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理想,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对曹操,骨子里是带着天然的敌意和警惕的。曹操呢?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中关于关羽早期经历的一些关键点。要理解为何刘备敢与有过杀人经历的关羽“同床而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羽杀人背后的原因与性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早年杀人的具体情节并不是直接描写他因为“犯了什么大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个核心的权力交接和政治考量。刘备之所以没有让刘禅像关兴、张苞那样活跃在战场上,并非全无缘故,而是有着多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考量,更有政治格局和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对刘禅的态度和他的政治目标。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政治.............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刘备前半生的漂泊不定,确实与当时盛行的门阀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门阀政治是如何塑造天下格局,又如何影响了像刘备这样出身并不显赫却心怀大志的个体。首先,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汉末三国这个时期,门阀.............
  •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陶谦那会儿说起。刘备初到徐州,那是在公元194年,那时陶谦刚接替曹操当上徐州牧没多久,日子也过得不算安稳。当时徐州这地方,说起来是个好地方,地肥人多,但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北边有曹操,东边有袁术,西边还有吕布时不时要来插一脚,这帮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陶谦作为徐州牧,得考虑怎么守住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