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何被小小的孙十万斩了十万精兵外加兄弟人头?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

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雄心

刘备这个人,他的政治抱负一直都非常明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统一北方后,刘备集团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荆州南部和益州。虽然占据了天府之国,但“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理想,以及关羽、张飞等人的匹夫之勇,都驱使着刘备北伐中原,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趁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包括刘表生前留下的基业。关羽更是镇守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成为刘备北伐的桥头堡。然而,荆州并非刘备的固有地盘,它更多的是曹操势力南侵后,刘备趁乱夺取的。而且,荆州地盘广阔,人口众多,但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都与北方的曹魏有着天然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关羽作为前锋,在襄樊前线与曹操集团的曹仁、徐晃等将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战。虽然关羽在麦城之战中因寡不敌众,最终被东吴俘杀,但在此之前,他早已在樊城和襄阳一线给曹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杀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这无疑是刘备集团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然而,也正是关羽的这一系列军事胜利,间接埋下了日后夷陵之战的隐患。

二、 荆州失守的“蝴蝶效应”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严重暴露了刘备集团兵力分散的弱点。当时,刘备的主力部队已经西进占据了益州,而荆州,尤其是关羽所辖的江陵、公安等军事重镇,兵力相对单薄。

更关键的是,当年刘备、关羽、张飞“约分荆州”时,各自镇守一方。诸葛亮当时主要是在益州谋划,而刘备自己也忙于安抚益州新占领的土地。这使得荆州南部,尤其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南郡,一度处于防守空虚的状态。

东吴方面,孙权虽然与刘备是“联吴抗曹”的盟友,但双方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孙权也觊觎荆州这块宝地,认为荆州是东吴向北扩张的跳板。当关羽率领主力北上攻打樊城时,东吴的吕蒙抓住机会,联合了同样对关羽心怀不满的糜芳、傅士仁(这两人因受不了关羽的严厉管教,加上又对刘备集团的未来感到担忧,早有降曹之心,但又担心被曹操怀疑,所以才与东吴勾结),里应外合,奇袭了荆州。

这一偷袭,可以说是刘备集团战略上的一个巨大失误。他们过于相信“兄弟情谊”,低估了孙权集团的野心和行动力,更忽略了荆州作为战略要地的脆弱性。关羽虽然勇猛,但毕竟孤军深入,后方被抄,粮草被断,最终在麦城兵败身死。

关羽之死,对刘备集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不仅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更是刘备集团军事上的中流砥柱。他的战死,不仅带走了刘备集团的顶尖战力,更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三、 刘备的“义愤”与“冲动”

关羽的死,在刘备身上引发了极大的悲痛和愤怒。他将自己毕生的雄心壮志,寄托在“兴复汉室”之上,而关羽的死,无异于将这宏伟蓝图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彻底摧毁。按照刘备的性格,以及他长期以来与关羽、张飞的深厚感情,他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尽管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刘备,认为当务之急是先稳固蜀汉根基,同时联合东吴对抗曹魏,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但刘备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他认为东吴背弃盟约,杀害了他的兄弟,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他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这便是后来的夷陵之战。

四、 夷陵之战的战略失误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处处被动,步步失误。

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 刘备的军队深入东吴腹地,沿江而上,但东吴控制着长江沿岸的险要地势。尤其是陆逊,将主力部队布置在长江南岸,严密监视着刘备的动向。刘备的军队虽然兵力看起来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刚从各地征召来的士兵,训练有素程度不高。他们远离本土,后勤补给线被拉得非常长,而且容易受到东吴的骚扰。
战术单一,轻视对手: 刘备采取了连营数十里的战术,这在防御时或许有利,但在进攻时则分散了兵力,且缺乏纵深。他过于依赖步兵的冲击力,并采取了火攻的战术。而东吴的将领陆逊,则是一个极其沉稳且极具战略眼光的将领。他没有与刘备进行正面硬碰硬的消耗战,而是选择了坚守待机,并利用地形和气候优势。
陆逊的“以静制动”与“火烧连营”: 陆逊知道刘备的军队久攻不下,士气必然会受影响,而且后勤补给也会越来越困难。于是,他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命令部队固守,并不与刘备正面交战,而是不断派兵袭扰刘备的侧翼和后方。当刘备的营垒连成一片,士兵们因为天气炎热而疲惫不堪,并且营垒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松懈时,陆逊抓住时机,发动了著名的“火烧连营”。

东吴士兵利用涨潮的机会,驾船放火,瞬间将刘备的连营烧成了火海。刘备的军队在烈火中溃败,四散奔逃。陆逊趁势发动猛攻,斩杀了刘备的许多将领,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刘备本人虽然在张苞、关索等人的拼死保护下逃脱,但他的十万大军,可以说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殆尽。

五、 孙权集团的“借势”与“决断”

孙权之所以能在这场战役中获胜,并非仅仅依靠陆逊一人的功劳,而是孙权集团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决断。

借荆州事件,合法化进攻: 孙权集团借荆州事件,并抓住关羽北伐的机会,夺取荆州,为这次对刘备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理由”。在传统观念中,东吴占据荆州,是刘备的“恩赐”,东吴夺取荆州,无论如何都有些“不义”之嫌。但关羽的战死,以及刘备的讨伐,反而让孙权集团在道义上占据了某种“自卫反击”的立场。
任用陆逊,战略正确: 孙权敢于启用年轻的陆逊,并放权让他全权指挥。陆逊的战略眼光和临阵指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准确地把握了刘备的弱点,并且制定了有效的战术。
曹丕的“离间计”: 在夷陵之战进行期间,曹丕也趁机写信给孙权,暗示孙权如果击败刘备,自己会出兵攻打东吴,以此来挑拨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希望他们两败俱伤。而孙权也看穿了曹丕的意图,他知道自己与刘备的冲突,是曹操集团最乐意见到的结果。所以,即使在胜利之后,孙权也并没有对刘备赶尽杀绝,而是留有余地,以防止曹魏坐收渔翁之利。

结论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兄弟性命,并非仅仅是因为“孙十万”的个人能力,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上的骄傲与轻敌: 刘备未能吸取关羽失荆州的教训,被复仇的冲动冲昏头脑,选择了不顾一切的北伐。
战术上的失误: 连营部署分散了兵力,火攻战术被对手利用,后勤补给困难,都使得刘备的军队处于不利地位。
对盟友的误判: 对孙权集团的野心估计不足,未能有效维持联盟关系。
对手的策略得当: 陆逊精准的战略判断,以逸待劳,火烧连营,成为了制胜的关键。

这场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理想,遭遇了最沉重的打击。它深刻地影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也让刘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这场悲剧,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军事案例,警示后人,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尊重对手,谨慎行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刘备背刺同宗,残杀大臣,压迫人民。

因为关羽欺辱同僚,辱骂功臣,羞辱盟友。

因为张飞鞭挞健儿,虐杀士卒,暴而无恩。

所以三兄弟都遭到了报应。人在做,天在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陶谦那会儿说起。刘备初到徐州,那是在公元194年,那时陶谦刚接替曹操当上徐州牧没多久,日子也过得不算安稳。当时徐州这地方,说起来是个好地方,地肥人多,但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北边有曹操,东边有袁术,西边还有吕布时不时要来插一脚,这帮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陶谦作为徐州牧,得考虑怎么守住这.............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刘备被世人誉为“世之枭雄”,其雄才大略,在乱世之中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智慧,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却被后世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这中间的反差巨大,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和讨论。那么,刘备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儿子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公元221年,发生在蜀汉阵营中的两起悲剧,让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次是发生在荆州,另一次则在巴西。前者是他的结义二弟关羽,后者是他的结义三弟张飞。然而,同样是挚爱手足的离世,刘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当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的消息时,那.............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
  • 回答
    刘邦,这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其辉煌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即使是这位“扫六合者”,也曾在白登山吃了一个大亏,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围困,差点就此终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汉初的脆弱与匈奴的崛起要理解白登山之围,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
  • 回答
    关羽一走,这许都城里,气氛顿时就变了。曹操那张脸,从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到后来的阴沉如墨,那模样,简直比那刚下过雨的天空还要压抑。我,刘备,夹在中间,心里别提多煎熬了。你说我这人,向来是粗中有细,但那会儿,真是有苦难言。关羽,我那好兄弟,一把刀,一把情,一把义。他为了保护我,为了保护我的家眷,甘愿冒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模特刘雯因在 Instagram 上祝福“Happy 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快乐)而被部分网友指责为“汉奸”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敏感议题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刘雯的身份与影响力: 刘雯是中国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超模,.............
  • 回答
    关于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中涉及都某竹和刘某迢的部分,这确实触及了复杂的网络舆论、个人名誉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脉络,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警方通报的核心信息: 都某竹方面: 通报称,都某竹为了“提升知名度”,发布了与吴亦凡相关的“被冷暴力”博文。这一点很重要,因.............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发展,那么关于谁能被后世史书奉为汉室正统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和复杂。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政治正统性的基础:何为“汉室正统”?“汉室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个核心的权力交接和政治考量。刘备之所以没有让刘禅像关兴、张苞那样活跃在战场上,并非全无缘故,而是有着多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考量,更有政治格局和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对刘禅的态度和他的政治目标。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