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孙权偷袭荆州被大众黑,刘备夺取益州鲜受诟病?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

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

1. 关羽的“托管”与孙权的“越界”:
荆州,在当时那可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刘备集团向北扩张、与曹魏抗衡的关键跳板。最初,刘备之所以能拿到荆州,是通过“借”和“盟约”的方式,跟孙权集团形成了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孙刘联盟是当时对抗曹魏这个共同敌人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周瑜占据江夏,鲁肃与关羽约定的“荆州五郡”(南郡、江夏、桂阳、零陵、长沙)给了刘备一部分。但随着关羽在北线威震华夏,不断向曹魏用兵,兵锋直指襄樊,荆州在刘备手中的实际控制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触及到了东吴的利益和战略安全。
孙权集团当时的首要目标是占据江东,巩固势力,然后伺机北上。而关羽在荆州坐大,既是刘备集团的屏障,也对东吴的北进构成潜在威胁。更重要的是,从东吴的视角看,刘备集团占领荆州大部,有将东吴势力挤压到偏安一隅的风险。
所以,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表面上的理由是“收复失地”,但实质上是对刘备集团扩张势力的遏制,以及对自身战略空间的抢夺。

2. “大意失荆州”与关羽的悲剧:
这场偷袭之所以让孙权集团名声受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之首,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那个时代忠义的化身。他的死,对刘备集团是个巨大的打击,也触动了当时社会普遍推崇的“忠义”道德底线。
从东吴的角度看,吕蒙袭取荆州时,正是关羽北伐曹魏的关键时刻,他分兵出去了,荆州守备空虚。吕蒙利用了这一时机,采取了奇袭战术,成功夺取了荆州大部(公安、南郡等)。接着,在关羽败退麦城时,被东吴兵马围住并最终杀害。
这场战役,在许多人看来,是孙权集团背信弃义,乘人之危,对盟友(虽然关系已复杂化)下黑手。尤其是在关羽忠心耿耿北伐曹操的时候,背后被捅刀子,这种行为在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下是极其糟糕的。

3. “偷袭”的性质与舆论导向:
“偷袭”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着不光明正大。吕蒙袭取荆州,是在双方关系已经高度紧张,但并未彻底撕破脸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突袭式夺取,不像战场上光明正大的交锋,而是更像是一种背后操纵。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它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演绎,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小说中将孙权偷袭荆州的过程渲染得更为残酷和无情,尤其是在关羽被杀后,更是加剧了孙权集团的负面形象。
所以,孙权集团被“黑”,主要源于其行为的“背信弃义”性质、对关羽这一备受推崇人物的死亡负有直接责任,以及小说等艺术作品的放大效应。

再来看看刘备夺取益州,为啥争议没那么大,甚至很多人觉得是“顺理成章”?

刘备夺取益州,虽然也是一种武力扩张,但其过程和性质,与孙权偷袭荆州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道德和舆论评价上。

1. “扶弱抑强”的合法性叙事:
刘备起兵入蜀,名义上是应益州牧刘璋的“请求”,目的是帮助刘璋抵御张松、法正等人的“内应”和外部威胁(主要是张鲁)。 虽然这有“请君入甕”的嫌疑,但至少在名义上,刘备是以“帮助者”的身份进入益州的。
当时刘璋的统治已经不稳固,益州内部矛盾重重,许多士族不满刘璋的昏庸无能,希望有一个更强大的领导者来稳定局面。
刘备集团本身在当时被塑造成为一个“仁义之师”、“恢复汉室”的形象。相较于割据一方的刘璋,刘备似乎更能代表一种“正统”和“希望”。这种“扶弱抑强”(虽然刘璋也是刘备的宗亲,但这层血缘关系在政治利益面前往往被削弱)的叙事,使得刘备夺取益州在道义上似乎更容易被接受。

2. “名正言顺”的政治逻辑:
刘备入蜀后,并没有立即动手。他先是帮助刘璋剿灭了外部的威胁,稳定了益州局势。然后,在张松等人策划的“献图谋逆”事件被揭露,刘璋对刘备产生猜忌并加以限制后,刘备才采取行动。
刘备集团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削弱刘璋的统治基础,最终通过攻城略地,迫使刘璋投降。这个过程,虽然有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但比起孙权的突袭,显得更为“有序”和“合理”。
更重要的是,刘备在整个过程中,依然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将夺取益州视为实现这一宏愿的重要一步。这种宏大的政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夺取益州本身的行为。

3. “顺水推舟”的策略与张松、法正的角色:
张松、法正等人主动联系刘备,是刘备入蜀的关键。这使得刘备的行动带有“应邀”的成分,即使这个“邀请”背后有更深的阴谋。
刘备在蜀地的扩张,也得到了部分当地士族的支持,比如诸葛亮、庞统的谋划,以及黄权的帮助。这种内部力量的支持,使得刘备夺取益州,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合纵”或“改朝换代”,而非单纯的侵略。

4. 缺乏直接的“受害者”形象:
与关羽相比,刘璋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并没有那么光辉和深入人心。他更多被描绘成一个昏庸的守成者,其统治的失败使得他更容易成为历史变迁的牺牲品,而不太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同情或道德谴责。
虽然刘备夺取益州也有不少当地人反对,也付出了战争的代价,但这些声音在宏大的“汉室复兴”叙事下,以及刘备个人形象的光环下,显得不那么突出。

总结一下,孙权偷袭荆州被黑得厉害,而刘备夺取益州争议较小,主要在于:

道德基石不同: 孙权的行为被视为对盟友的背信弃义,尤其是在关羽北伐时乘虚而入,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悲剧。而刘备夺取益州,在表面上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有“顺理成章”的政治逻辑和部分当地士族的支持,也相对没有直接伤害一个像关羽那样家喻户晓的“忠义”形象。
叙事方式的差异: 孙权夺取荆州更像是一场政治阴谋和军事突袭,尤其是小说的渲染,使其负面形象更深。刘备夺取益州则更侧重于政治博弈和“改朝换代”的叙事,虽然同样残酷,但其过程相对更“有章可循”。
关键人物的命运: 关羽的悲惨结局是孙权集团名声扫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刘璋的投降,虽然也结束了他的统治,但没有引发类似的强烈道德审判。

归根结底,历史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它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观念、政治宣传、以及文学作品演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孙权集团的行为在许多人看来是缺乏道义的,而刘备集团则成功地将自己的扩张行为包装成了一个更符合当时道德和政治理想的“事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就说过:刘备入蜀这事没得洗。

我先把刘备入蜀这件事捋一捋。(怼魔都的事放最后)


早在张松勾结刘备之前,孙权就找过刘备谈入蜀事,结果被主簿殷观识破孙权的计谋(当初孙策就是哄骗刘勋去打海昏,结果转过头老窝庐江郡就给孙策占了)。

再等张松来见刘备,入蜀事已成定局。刘备当初在孙权面前装模作样说不肯入蜀的话早就抛到脑后了。

当然,这根本不怪刘备,毕竟当初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就包括了入蜀事。

《九州春秋》写得戏剧化一些,说此时的刘备还心怀“仁义”,结果在四分之一柱香之后,刘备被庞统说服了。

陈志《庞统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庞)统说(刘)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藉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之后,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庞)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

可以想象:刘璋和刘备在涪相会时,刘璋诚心相待,刘备阴怀二心。


刘璋与刘备把酒言欢百日之后,刘璋打道回府。

刘备先“北到葭萌,未即讨(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璋请刘备来打张鲁,刘备不去办承诺之事,先挖刘璋墙脚,收买人心。


就这样磨磨蹭蹭过一年,张鲁的事根本没办,刘备说要走了,去帮孙权打曹操。你说走就走吧,刘备还要一万兵和军备资源。

刘备入蜀后先吃喝玩乐三个月(百日),然后努力挖墙脚N个月(过年),临走还要一大笔欢送费。他真是当刘璋是汉末第一大慈善家?

这会儿,刘璋为了送“瘟神”,还是给了四千兵、资实给一半。

陈志《先主传》:乃从(刘)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

其实,这些种种行径,与刘备入蜀前心态的对应,结果只有一个:

刘备想逼迫刘璋先发难、动手,然后自己师出有名。

但是,刘璋这些都忍下来了。

刘璋既天真又单纯,但是他手下幕僚早就劝过他不要去勾引刘备入蜀,例如倒悬城门的王累。这一年下来刘备在益州所为,刘璋再老实也。。。还是忍住了没动手啊!

等到张松事泄,嫌隙始构。刘璋还是一个字:忍!

他只是: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这“关通”是什么意思?有部分人按照字面意思,以为是刘璋不许刘备“通过关隘”(通关)呢。

但是“关通”就是“通关”的意思吗?来看辞典。

显然,刘璋的意思是:守备关隘的将领不许再与刘备联系。

可能是这文书没送到杨沛那里,或者是杨沛对“仁厚”的刘备无心防备,结果被刘备骗了去,砍了,这才拉开双方交战的序幕。

陈志《先主传》:先主大怒,召(刘)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杨沛怎么“无礼”了?史书上没写,归根结底还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最后怼 @大内义兴

魔都大神的数学厉害,穿越到汉末,应该是熟练掌握《九章算术》。我印象中,上下五千年,各种民兵比例、行军速度,粮食消耗,大神都不在话下。

在本题中,大神的计算结论大概是:刘璋给的远远不够多,刘备吃不饱,穿不暖,回不去,才在益州做了游击队。

我就说两件事:

刘备还没入蜀前,刘璋提供的资源,陈寿用了“巨亿”这个词,魔都说这是形容很多的意思,没错。

但是,刘璋的钱财怎么就成了“法币”了?

这是益州的通货膨胀?还是刘璋的货币战争,要扰乱荆州市场?

在纸币、印刷术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强行比较“法币”,造谣出“巨亿”不值钱,有意思吗?

刘备入蜀见过刘璋后,刘璋又是大手一挥,这回没有“巨亿计”,而是“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请问,如果刘备“吃不饱,穿不暖”,陈寿写“甚盛”这两个字还有意思么?


最后,刘备与刘璋翻脸之前,有人说刘备走不了。

第一(魔都说)还是吃不饱,第二,关隘封闭走不了。

第二点,我在前文用辞典解决过了,希望试图洗白刘备的人不要望文生义。

第一点,我就跟魔都探讨一个问题:

既然如你所言,刘备军粮不够,请问刘备为什么还要1万兵?嫌吃饭的嘴巴太少是吗?

当年刘备带着士兵在海西吃人肉都走到下邳,这么惨还跟吕布和解,这会儿刘璋给了刘备一半的资源,让他走,他怎么还翻脸?

这事,刘备哪里仁厚了?!

user avatar

因为刘备自己遭报应了啊,背信弃义袭取益州,极大刺激了之前被刘备扬言要“披发入山"挡住,不得入川的孙权,短期后果是被东吴兵不血刃夺走荆南三郡,被迫与之签订湘水之盟,长期后果便是孙权照葫芦画瓢,同样里应外合拿下南郡,斩杀关羽。而刘备挥军东进意欲报仇,却落得猇亭惨败,白帝魂归,徒令后人唏嘘。

诸葛亮在“草芦对”(俗称“隆中对”)中,给三顾茅庐的刘备拟定的战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刘表的荆襄地区,然后挥师西进,攻取益州。当时益州大部分地区,在益州牧刘璋的治下。北部的门户汉中郡,则在天师教教主张鲁手中。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刘璋的父亲刘焉,是汉末时期刘氏宗亲的代表人物,他力主改各州刺史为州牧,并自请为益州牧,对当时各州分离于中枢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刘焉死后,其子刘璋领益州牧。部将沈弥、娄发、甘宁等起事先反;其后重臣赵韪联合益州本地大族再叛,刘璋虽将他们平定,但原来依附益州的汉中张鲁,也趁机不听号令,就此独立。

张鲁的母亲是个容颜妖艳,“怀挟鬼道”的巫女,曾为刘焉生前情妇,吹枕头风让儿子得有一方基业。刘璋因张鲁桀骜不听调遣,一怒杀其母,并遣部将庞羲进攻,为张鲁所败,反而丢失了巴郡部分地区。两家结下血仇,彼此敌对已经十余年。

赤壁之战后,曹操既南下受挫,转移战略方向为西进。其大军兵进关中、准备南下取张鲁,进而下益州,刘璋的应对举措,则是盛情邀请刘备这个天下知名、“信义著于四海”的反曹代表入川,给兵给粮,加以厚馈。

他此举既是请刘备帮忙进攻张鲁,本质上还是请刘备作为北方屏障,帮他挡住曹操,意图和刘表当年收容刘备驻兵于新野、樊城,正是一般无二。

刘备应邀入川,得刘璋盛情款待,“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增先主兵”,因而“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在刘璋的盛情款待下,刘备置酒高会,长期邀买人心,按兵不动,近一年后却以援救孙权为名,要求刘璋再给一万人马和相应物资,率师东归。

刘璋大失所望之余,仍肯给兵四千,并减半供给刘备所要求物资,其实已经非常厚道,是真心实意为这个两刘(刘备、刘璋)一孙(孙权)的反曹联盟尽心竭力了。

刘备却以此作为和刘璋翻脸的破脸理由,进而益州重臣张松此前暗通刘备、卖主求荣的行径败露,刘备斩将夺军,正式和刘璋开战。

刘璋在刘焉死后,已经被朝廷正式册封为益州牧,他的统治合法性和荆州牧刘表相当,远高于仅是个偏将军的马超,也高于仅是个会稽太守而私据江东六郡的孙权,父子私相授受的刘表之子刘琮,更勿论。

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乃是堂堂之阵、王道之师去攻打益州,一如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先做《正议》,其篇核心——吾乃居正道而临有罪

以刘备之前的所积累的极高政治声誉和声望为基础,如欲取巴蜀之地,原本可以讨伐刘璋之父刘焉,“以枝叶之亲,而阴怀攘窃之志”,“遽造舆服,图窃神器”之罪;可以讨伐刘璋父子割据汉家州郡、自承授受之罪;可以讨伐刘璋和“汉贼”曹操通款曲,献贡助兵之罪;

这就是真正的王道之师,必须要打着有道伐无道的旗号,本集团群体都坚信不疑的政治正确。

但这些原本堂堂正正的讨伐言辞,在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表其为“镇西大将军、益州牧”,并接受其大量兵马财帛厚赐后,还公然说得出口么?

刘备选中的取川谋主庞统,则与当时另一个暗通刘备的刘璋部属法正类同,两人都是为求一己功名的智谋之士。庞统此前是东吴大将周瑜的重要幕僚,参与制定周瑜夺取西川的计划。周瑜死后,他投靠了刘备,然而他的计划,周瑜可以采用,但对刘备这样一直高举道德和兴汉大旗的汉室宗亲来说,道德减分严重,和隆中对诸葛亮所述大不相同,也是对刘备过往信义、声誉的严重损害。
刘璋虽然是个公认能力平平的“暗主”,或者说老实人,对刘备的翻脸无情,也不能不激起了些许血性,与刘备鏖战历时经年,方才归降。此时从刘备入川算起,前后总计已经过了近三年时间。

因此一分为二地看,夺取西川,自然让刘备得以从荆州时期的“进退狼跋”,到“翻然翱翔、不可复制”,有了一方基业,步入其势力鼎盛期,也扭转了此前在反曹联盟中对孙权的实力劣势;
但另一方面,刘备背信弃义,攻取盟友刘璋夺其基业的行径,也让其早先数十年积累的政治信用在相当程度上破产,从原本天下闻名、人人敬重的的反曹英雄和正义化身,沦为和其他割据群雄并无本质不同的一路军阀。

这也极大刺激同一时期在合肥与曹操主力对峙、损兵折将无所获的孙权,大骂刘备是“滑虏”,而直接出兵攻取荆南。

毕竟此时在东吴主事的鲁肃,是东吴政权合纵派的代表,其借南郡主张,本质上是放弃之前周瑜的遏制刘备方针,让出刘备北伐的通道,好与之分路北伐、联合抗曹,却从来不是为了活雷锋到由东吴抗击曹操主力,而让刘备去兼并益州来壮大自身。

而刘备对此应对,亦是直接举五万大军出川迎战,因曹操出汉中而双方暂时妥协,达成“湘水之盟”。但这本质上只是个迫于曹操压力的停战协定,刘备让出荆南三郡为代价,暂时安抚了孙权的忿怒离心,赤壁之战时期那样同生共死的盟友关系,已经荡然无存。

此外对刘备大业来说,更致命的一点,便是在这三年里,西北雍凉二州形势已然大变,曹操在这期间把关中和西凉的反曹势力都给扫荡干净了,之后更先行一步占领了汉中。

公元215年局势图

之后刘备虽然竭巴蜀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苦战经年夺下汉中,却得其地不得其人,被曹操将几万户百姓尽数迁移,蜀地更因此精疲力竭数年,只能眼睁睁看着关羽孤军败毁、荆州丢失,而难以尽快发出援军。

之后刘备东征报仇,再遭夷陵大败,只能饮恨归天于白帝城,而像刘邦、刘秀那样匡扶汉室之大志,终究不能成功,更因为背弃信义进攻盟友,”诈力取刘璋“一事,留下永难磨灭的道德污点,从仁义君子变成了人人皆知的”天下枭雄“,甚至被后世苛刻者讥嘲为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不得不说是一大历史遗憾。

如果说刘璋是无能暗主,“天赐良机、不取孚与”,为抢地盘可以不顾信义和道德,后来的孙权吕蒙们同样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刘备背盟攻刘璋可以不受指责,那么又凭什么指责孙权背盟攻关羽呢?

于是就和刘备得到张松、法正的暗通一样,东吴也得到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的暗通,因此白衣渡江取南郡,再用关羽首级当投名状,向曹操称臣,以此换得了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的官爵,代表着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对孙权割据江南的承认,也是东吴势力一直以来梦寐以求之物。而那之前的近二十年里,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连演义小说中的“吴侯”爵位都没有。

除此之外,孙权更将被刘备流放到荆州的刘璋据为己有,当做政治花瓶,复表其为空头益州牧,亦算是小小的黑色幽默了。

刘备背弃自己半生行事准则,坑了刘璋,得到一州地盘,转眼间便是关羽断头,张飞命丧,自己丧师辱国,兵败身死。若无孔明国士无双,逆天续命,也不过就是堪比陈友谅、难及袁本初的悲剧人物一名,又何来今天无数拥趸,强行为其恶行辩护呢?

纵观此类“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论调,明明就是一帮曹孟德式生存哲学的信徒,却偏偏要粉从不屠城杀俘的一代仁君刘先主,也是咄咄怪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汝父德薄,勿效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为对,何为错,刘备心里有如明镜。


附录:当时历史大事年表:

211年12月,曹操与马超大战后回军,马超兵退凉州,同时刘璋邀请刘备入川;

212年,刘备以万人入川后置酒高歌,收买人心,

10月,曹操号称四十万大军南征孙权,

12月,刘璋发现张松暗通刘备,双方决裂。

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峙濡须口;

刘备军围攻雒城,久不能下,庞统战死;

马超被杨阜等凉州义士击败,投奔张鲁;

刘备调孔明张飞等分路入川;

214年,马超受张鲁派遣入川,投刘备;刘璋投降。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刘备取益州鲜受诟病?甭说当时便有胆肥的面斥大耳朵此举甚为不宜,即便是立场完全站在蜀汉的《三国演义》,末了也不忘讽刺一句:试观后主临危日,无异刘璋受逼时。因此,本题的后半部分不能成立。

然而,历代对刘备取蜀的评价高于孙权袭荆,这倒是大致可以成立。至于理由,裴松之已然说得够明白了:

臣松之云: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

刘备取蜀,用的完全是诡道,这是无可置疑的,甚至于刘备本人亦无异议,并因此犹豫: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然而,刘备是宗亲,有兴复汉室的大义为旗帜,为实现大义可以行权变,这在古典时代极具说服力。相反,孙权身为汉臣,在曹氏篡汉箭在弦上之时,袭取荆州,助魏除害,破灭了兴复汉室的最后期望,自然为后世舆论所不容。何况从利害计算,刘备取蜀势在必行,孙权背信弃义,所得不过三郡,末了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空城合肥,捎带导致孙刘联盟破裂,遭到魏、汉交伐,尽据长江的战略意图终成虚话,这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二弱相攻,数落起来自然够呛。

总之,刘备的权诈在道德上有大义背书,在利益上无可指摘,而孙权在道德上无地可洗,在利益上大可争议,评价等而下之亦是自然之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确实是相当不错。从军事上来说,东吴在孙权的统治后期,依然拥有长江天险,并且在陆逊、陆抗等名将的带领下,海军力量依然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尤其是陆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更是为东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后继者。在经济上,东吴凭借南方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经济,积累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孙权一生中的北伐,无疑是他执政生涯中一个非常沉重且反复出现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个字就概括过去,因为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格局以及时代局限。但如果一定要说“连年北伐失败”,那背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绝非偶然。要细致地分析孙权北伐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略目标.............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要深究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那得跳出历史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学色彩的角度去解读。与其说关羽的鬼魂“没能力”或“没机会”,不如说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让他的“不作为”显得别有深意。首先,我们得明白,关羽的鬼魂,即使是执念最深的鬼魂,也并非无所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三国爱好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有人感觉“蜀粉讨厌刘备,甚至比吴粉讨厌孙权更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孙权与刘备作为“受讨厌者”的不同维度首先要明确,孙权和刘备在历史和演义中的形象都并非完美,他们各自都有可以被“讨厌”的点。但“讨厌”的来源和程.............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孙权治下的白衣渡江,孙吴にとって是何其关键的一场战役,但也确实让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场堪称“奇袭”的战役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那些我们熟知的荆州士族的身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细掰扯掰。首先得明白,白衣渡江这事儿,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则在荆州站稳脚跟。三.............
  •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