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们都还年幼。这一点至关重要,是理解他为何不传位的关键。

儿子年幼:政治不稳定期的巨大隐患

孙策打下江东基业,但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是三国鼎立初期的乱世。北方曹操势大,刘备也占据荆州,江东虽已平定,但周边环境并不安宁。在这样一个脆弱时期,一个年幼的继承人,对于整个政权的稳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风险。

1. 无法掌控局面: 一个孩子,无论多么聪明,都无法真正驾驭文臣武将。他需要依靠外戚或者权臣辅佐。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汉末,这很容易滋生党争,甚至导致政权被架空或吞并。孙策深知这一点,他经历了父亲孙坚的早逝,也目睹了许多权臣辅佐幼主的悲剧。他自己从弱冠之年就开始征战,凭借的是过人的胆识和能力。他不可能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轻易交到一个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稳的孩童手中,让他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

2. 易被外敌觊觎: 孙策去世时,虽然江东已是他的地盘,但周边的势力,如曹操、刘备,都在密切关注着江东的动向。一个幼主继位,无异于向外界展示江东政权的虚弱。这会极大地刺激这些对手的野心,他们可能会趁机出兵,企图染指江东。孙策绝不希望看到自己打下的基业,因为继承人的年幼而拱手让人。

孙权:比儿子更合适的选择

那么,为何孙权会比孙策的儿子更合适呢?这涉及到孙权本身的素质以及他在孙策心中的地位。

1. 孙权的成熟与能力: 孙权虽然比孙策年轻,但他在孙策征战期间,已经开始接触政务,并且展现出一定的才能。更重要的是,孙权在孙策死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能力。他在一片混乱中,凭借周瑜、张昭等老臣的支持,迅速稳住了局势,并且展现出了作为领导者应有的决断力。孙策在临终前,可能已经看到了孙权身上这种潜力。

2. “寄父”的威望与“主少国疑”的顾虑: 孙策的弟弟孙权,在很多方面,比孙策的儿子拥有更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那个时代,“兄终弟及”并非没有先例,尤其是当兄长的儿子年幼时。孙权作为孙策的亲弟弟,能够凭借孙家的血脉,更容易被军中和士族所接受。同时,孙策临终前,在传位问题上,可能还受到了“寄父”顾雍等人的建议。当时,他们提出了“主少国疑”的担忧,即如果立年幼的孙绍为君,可能会导致政权不稳定,出现“主少”的局面,从而引起国内外的怀疑和动荡。相比之下,虽然孙权也年轻,但他毕竟是成年人,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君王的职责。

3. 孙策的远见卓识: 孙策是一个极其聪明且有野心的人。他深知,一个强大的政权,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他选择孙权,与其说是“传位”,不如说是“托孤”。他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孙权,希望孙权能够在他死后,保护好孙家,也保护好江东。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孙权确实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他不仅保住了江东,还将其发扬光大,最终建立了东吴政权,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这足以证明孙策的选择是极具远见的。

孙策的临终嘱咐

关于孙策临终将政权托付给孙权,史书上有记载。最经典的一段话,大约是孙策对孙权说:“我死后,你好好处理家事,如果有人不服,就杀掉他们。周瑜、张昭等人都是人中豪杰,你可以和他们商量政事。我的儿子孙绍,你可以好好地待他。”(这是大意,具体用词会更文雅)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孙策的心思:

首要目标是稳定和巩固江东: “处理家事”,“有人不服,就杀掉他们”,显示了他对权力交接过程的忧虑,以及对维护统治的决绝。
依靠贤能: “周瑜、张昭等人,你可以和他们商量政事”,说明他信任这些辅佐人才,并希望孙权能够善用他们。
对儿子的安置: “我的儿子孙绍,你可以好好地待他”,表明他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儿子,而是将他们托付给孙权,希望孙权能够善待他们,并在能力范围内给予照顾。这是一种现实的妥协,是一种将政治利益置于亲情之上的理性选择。

总结

孙策将江东政权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年幼的儿子孙绍,这是他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背后是乱世中政治的残酷现实:年幼的继承人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容易被架空或导致政权动荡。而孙权,虽然年轻,但具备担当大任的潜质,且在政治上比年幼的儿子更具优势。孙策此举,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江东政权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他将儿子托付给了孙权,这是一种将江山社稷置于个人亲情之上的伟大胸怀。他选择了一个能够守住他基业的弟弟,而不是一个可能连守住基业的能力都没有的儿子。这正是孙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水平就别玩自问自答了。孙策传位孙权,主要因素肯定是孙权年长,但防备的主要对象却是在内部,防的是孙氏宗亲,其次才是防外。

孙策临死前,张昭建议的继承人是性格与孙策相似的孙翊,但孙策还是属意孙权,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毕竟这个所谓的孙策政权,还不如说是孙氏宗亲集团政权。

当初孙坚带领孙氏宗亲为袁术效力。孙坚死后,同宗孙贲、孙辅、孙香,妻舅吴景等,继续为袁术效力。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州刺史,孙香为汝南太守,袁术核心区域,半数由孙氏担任。

194年孙策从袁术,不久袁术以孙策为折冲校尉,渡江辅佐吴景、孙贲进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孙策屯曲阿,得到袁术任命为行殄寇将军,吴景、孙贲被调回袁术处,至此孙策成为这支袁术军队的实际领导者。

  • 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虽辄捐废,犹用悚悸。

197年初袁术僣号,孙策乘机串联孙氏宗亲,从袁术独立。除了孙香,孙贲、孙辅、吴景等人都与孙策一同脱离袁术,但问题来了:

孙策脱离袁术时,孙策除了袁术给予的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外,只有自领的会稽太守,而吴景是广陵太守,孙贲是九江太守(袁术给的,不过孙贲没有接受),孙香是汝南太守,这导致孙策对孙贲、孙香、吴景等人无法构成上下级关系。

孙策主导孙氏脱离袁术,仅仅是因为当初父亲孙坚领导孙氏,而袁术重要将领吴景,又是孙坚妻舅,以此来确定孙策的主导地位。

但这种同宗亲缘来维持的关系,并不牢靠,孙香就没有跟随孙策,而表兄弟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后,为丹阳太守,孙策却“嫌其太重”,让舅舅吴景代替徐琨为丹阳太守。可孙策要面临最尴尬的事情是:

孙策是扬州吴郡富春县人,根据三互法的籍贯回避,孙策无法担任扬州刺史。

197年夏,朝廷派王誧封孙策为骑都尉,袭乌程侯,领会稽太守,承认孙策会稽太守的身份,但孙策“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想得到将军号,王誧只能承制假孙策为明汉将军。

198年,孙策加倍向朝廷进贡后,获得讨逆将军、吴候之职,从后来孙权的讨虏将军之职,有“幕府”之称的记载来看,孙策的讨逆将军就可能开始自称幕府而开府。

199年末,除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治九江郡外,孙策基本上平定了扬州,分豫章为庐陵郡,除了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外,其余太守都是孙氏宗亲故吏,吴景为舅舅,孙贲、孙辅是堂兄弟,朱治不但是孙坚故吏,还举15岁孙权为孝廉:

  • 孙策为会稽太守
  • 朱治为吴郡太守
  • 吴景为丹杨太守
  • 孙贲为豫章太守
  • 孙辅为庐陵太守
  • 李术为庐江太守

孙策又以武将领县,同时伴有“征赋”,来分割宗亲的权利。

如程普为丹杨都尉,转战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5县,凌操的永平长、吕范的宛陵县也都在丹阳;孙策给太史慈“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的建昌都尉,周泰的宜春县,则都在豫章郡,而太史慈还负责在边境县防范刘表。

这些武将所领县多在丹阳、豫章、庐陵3郡来看,要涉及到吴景、孙贲、孙辅3个太守。所以至孙策死前,其政权呈双重构成,即以宗亲故吏为太守,武将领县分列各郡内:

  • 孙策为会稽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李术为庐江太守
  • 1周瑜遥领江夏太守镇巴丘,2都督吕范遥领桂阳太守镇吴县,3程普遥领零陵太守镇石城,4太史慈以建昌都尉都督诸将并管辖六县,其余各将等领县。

孙策、孙权作为扬州本地人的缺陷,无法担任扬州刺史统领宗亲,而缺乏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各为太守之位,而几乎平起平坐,仅依靠将军为而勉强占据领导优势。

孙权刚继承会稽太守之位,首先发难的就是堂兄-定武中郎将-孙静之子孙暠,企图从吴郡乌程县,南下袭击会稽,正好要经过富春县,县令虞翻一番言辞,劝退了孙暠,而孙暠后代孙綝、孙峻祸乱东吴,则是后话了。

赤壁之战前后,孙贲、孙辅都有二心,尤其是孙贲,和曹操还是姻亲关系,208年曹操为分化孙权政权,派使者刘隐诏拜孙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这地位已经基本上与孙权的讨逆将军齐平了,孙贲企图向曹操献质,被朱治劝阻。

不过孙贲应该是善终,而孙辅就倒霉了,被孙权幽系。所以当初孙策传孙权,防备的主要对象还是他的亲戚们。

大内义兴:略说东吴在孙策初创时期的政治构建,和兵制的成形原因(195年-200年)

user avatar

真的服了,营销号自问自答,用废话生成器说了一堆有的没的。

说回问题。很简单,孙策死的时候儿子很小,孙氏还处于草创阶段,孙氏如空中阁楼,一点风吹就倒了。

传位给儿子,主弱臣强,孙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不是便宜了别人?

后世赵匡胤还要立弟弟为继承人,就是怕自己送的早大宋就没了。毕竟赵匡胤也是从人孤儿寡母手里夺得江山。

再来个标准营销号结尾,对此,大家认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西游记》里,孙悟空那身本领,大家都看在眼里,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还有那如意金箍棒,简直是妖精界的噩梦。按理说,他一出马,那些小妖见了都得腿软,更别提那些稍微有点道行的妖怪了。可现实往往是,孙悟空虽然战斗力爆表,却没少被一些妖怪嚣张跋扈地对待。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有几层意思在里头。首先得说.............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野比饭”这个称呼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尤其是当你看到孙悟饭在《龙珠》里一路成长,从一个爱哭鬼变成救世主,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虽然我们更熟悉的还是战斗形态),怎么看都跟“野比”这个姓氏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更别说“成功”这个词了。你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你把“孙悟饭”.............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吴政权要是能一直存活到明末,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奇事,简直比秦始皇兵马俑突然活过来还令人惊叹。不过,既然是“要是”,那咱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掰扯掰扯,假如孙吴活蹦乱跳地撑到了明朝末年,它有没有可能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然后像欧洲列强那样,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海外殖民大扩张呢?首先得明确一点,孙吴.............
  • 回答
    明朝洪武年间,提到工部尚书孙显,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和名字的简单组合,而是牵扯到一段历史时期下,一位官员的职责、影响力,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若干故事。若要详尽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描绘。一、 孙显其人:身份的溯源与早年的轨迹关于孙显的早期经历,史书上的记载或许不如一些开国元勋那般详尽,但他能在洪.............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孙杨听证会上的翻译问题,确实是当时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那位翻译的水平会受到质疑,同时又出现在那么重要的场合,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国际体育仲裁(CAS)的听证会上,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其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一点模糊或者误解,都可能对案件的走向产.............
  • 回答
    孙杨的妈妈杨明,在孙杨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杨明,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孙杨。她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和孙杨的成功紧密相连,但也因此,她本人也常常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杨明的评价,往往会聚焦在她对儿子孙杨的“过度保护”或者“强势介入”上。从孙杨初出茅庐,还是个懵懂少年时,杨.............
  • 回答
    这场广东宏远与浙江广厦的对决,绝对是CBA联赛中一场不折不扣的焦点之战,双方的比分也足以说明比赛的激烈程度——115比106,广东宏远最终笑到了最后。这场球,与其说是简单的胜负,不如说是一场矛与盾、明星球员与团队篮球的精彩碰撞,充满了戏剧性和看点。首先,我们得说广东宏远能赢下这场比赛,绝非偶然,而是.............
  • 回答
    这篇文章试图剖析霍顿针对孙杨的嘲讽行为,其核心论点在于,霍顿的行为并非源于对孙杨实力的真正担忧,即“孙杨游不过他”这种简单的竞技层面考量,而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作者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切入点,就是将霍顿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下。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游泳.............
  • 回答
    “连体婴儿”阵容,那是真让人头疼。你瞧那马可配瑶,灵活得像条泥鳅,瑶妹给你套个盾,你还能被动吸血,追着人打,半天死不了。孙尚香加小明?那简直是移动的榴弹炮,只要小明跟着,孙尚香能一直保持高额的移速和攻击加成,脆皮见了就得抖三抖。还有那狼狗配小明,前期压制力极强,边线一站,小明一挂,谁敢惹?要说怎么克.............
  • 回答
    听到杭州那个女童的遭遇,心里真是一阵揪心的痛。尤其是想到孩子那位爷爷奶奶,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父亲坚决不同意,也清楚对方是陌生人,却还是把自己的孙女交给了对方。这事儿,怎么说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探究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长辈,爷爷奶奶疼爱孙女的心情肯定是真的。可能在他.............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关于孙策被刺杀一事,正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留给后人的,是许多猜测和传闻。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当时只有26岁,正踌躇满志,准备向北统一中原,与曹操争夺天下。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遭遇了当地的越境山贼的袭击,身受重伤,不久后便去世了。关于这起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历来有几种主要的说法,且.............
  • 回答
    要说孙策怎么死的,那可真是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也充满了历史的争议和猜测。毕竟,咱们穿越回去亲眼瞧瞧是不可能了,只能从那些流传下来的史料中一点一点拼凑。孙策,字公瑾,咱们都知道他是孙权的哥哥,那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一把年纪轻轻就打下了江东的大片基业,是个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孙坚征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