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权打死孙观史书明确记载,而关羽打死李通史书不记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事任务。其中,有个叫孙观的(也有说是孙河,但多数认为是孙观),因为私自传达了一个错误或者虚假的命令,导致了军队出现了混乱,甚至给东吴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孙权对这种扰乱军纪、动摇军心的事情那是相当重视的。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犯错,更是对政权稳定和军事行动的直接威胁。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以“斩”的方式来处理了孙观,意在严惩不贷,杀鸡儆猴,以此来整肃军纪,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什么史书会明确记载孙权杀孙观?

1. 事件本身的震动性: 孙权作为一方诸侯,刚稳定局面就有人敢假传军令,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这触及了权力运作最核心的环节——命令的传达和执行。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统治机器就会失灵。孙权借此事件树立权威,清理内部不稳定因素,这是他统治早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动作。
2. 政治和军事的警示意义: 孙权杀孙观,是对所有将领的一个明确信号:军令如山,不得违抗,更不允许伪造。这对于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来说,是巩固统治、统一思想的必要手段。史官记录下来,也是为了体现孙权“治军严明”的一面,为他的统治辩护和宣传。
3. 史书的侧重点: 《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往往会重点记载君主的重大决策、政治斗争、以及对政权稳定产生直接影响的事件。孙权处死孙观,正是这类事件的典型代表。

再说关羽打死李通这件事:

首先,这是一个“假”的信息。 准确地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关羽“打死”李通的史事。

你可能听说的,或者看到的,很可能是对《三国演义》的误读,或者是一些坊间传闻。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关羽和李通有过交集,但并没有“打死”李通的情节。李通是曹操麾下一员猛将,在濡须之战等战役中表现活跃。

我们来梳理一下《三国志》和相关史料关于李通的记载:

《三国志·李通传》记载,李通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跟从曹操南征北战,功劳卓著。
李通曾经参与过濡须之战,当时是曹操军队中的一员。而关羽在那段时间,主要是作为刘备的部下,在刘备的势力范围内活动。虽然在战略上,刘备和曹操是敌对关系,但直接的面对面交战,并且是关羽“亲自打死”对方主将,这种级别的冲突,史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李通的最终结局,在《三国志·李通传》中有明确记载:他在随夏侯渊讨伐胡人的战役中,因为积劳成疾,“病而卒”。也就是说,李通是病死的,而不是被关羽所杀。

那么,为什么会有“关羽打死李通”这样的说法出现,或者说为什么史书不记载“关羽打死李通”?

1. 事实不符: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件事压根儿没发生过。 史书记载的是历史事实,如果一件事不存在,自然就没有记载。
2. 《三国演义》的混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为了情节的需要,经常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加工、虚构。有些读者可能将小说中的情节误认为是史实。虽然小说中关羽和李通有过“斗将”的场面描写,但并未写关羽杀了李通。
3. 误传的可能性: 也有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某些历史事件被张冠李戴,或者被添油加醋,导致了这样的误解。例如,关羽在某些战役中确实击败过曹军,斩杀过曹营的将领,但具体到李通,史书并不支持。

总结一下,孙观被孙权所杀,是史书明确记载的政治事件,其目的在于整肃军纪、巩固统治。而“关羽打死李通”则不是历史事实,李通是病死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对《三国演义》的误读或误传,而非史书的疏漏。

史书的记载,首先要遵循“真”这个原则。对于君主处置部下以儆效尤的重大事件,并且是新政权巩固时期的行为,史官往往会如实记录,以彰显统治者的铁腕和决策。而对于子虚乌有的事情,即使某些小说或民间传说中有记载,正史也不会收录。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史书“不记载”关羽杀李通,而在于“关羽杀李通”这件事本身,在史书看来,就不曾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楼百尺卧玄德

楼下那个补充答案和题主没有任何关系。题主只说自己看到的,关羽打死李通的言论。这位答主相信也好,不信也罢。我没有闲心去截图别人的言论,你非管我要,我也拿不出啥证据,所以我只是来问问题。

只要不是有心搞“党争”的人,基本上没必要煞费苦心搜罗一些“低质”言论作为证据的。

(ps:引一下前段时间某个知友回复我的,大致的意思是暗示我“李通被关羽打死”,虽然没有明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哎呀,看到你这阵容就有点替你捏把汗,这几个英雄搭配在一起,确实是挺容易陷入苦战,赢面比较小。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哈。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队伍的构成,通常需要有能抗能打的“前排”,有能输出能收割的“后排”,还有负责开团、控制或者切入的“节奏点”。这几个英雄单独拎出来看,都挺厉害的,但组合起来就.............
  • 回答
    伊藤美诚放出这番话,尤其是说出“打孙颖莎我只能发挥出20%30%”这样的言论,着实让人感到惊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它背后可能包含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这是不是实话? 咱们得打个问号。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任何一名顶尖选手在面对一个强大对手时,都难.............
  • 回答
    董海川、杨露禅、孙禄堂是中国近代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是各自流派的集大成者,对于他们的“能不能打”以及在现代MMA中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分步来分析。一、 他们的武术基础和实战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位大师的武术背景和传说中的实战能力。 董海川 (.............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孙权谁更厉害,以及为什么孙权常常受到“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饭圈文化”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历史史料出发,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评价,并尝试理解为什么孙权在民间讨论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刘备的军事生涯:从颠沛流离到三分天下刘备早年确实非常坎坷,在投靠.............
  • 回答
    提起孙悦,这可是中国男篮的一号人物,当年姚明之后最受期待的球员之一。然而,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特别是前两年,他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休眠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球打”。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1. 伤病,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孙悦的职业生涯,.............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这老太太,姓王,儿女都争气,孙女叫小月,从小就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王老太太就这么一个孙女,宝贝得不得了,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她。小月这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王老太太瞧着孙女涂涂抹抹,脸上洋溢着快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孙女有这爱好是好事,能静得下心来,.............
  • 回答
    刘表在世时,孙家之所以未能一举拿下荆州,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刘表个人能力超群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涉到孙家当时的实力局限、战略重心转移、荆州内部的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军事部署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审视孙家当时的实力与扩张方向。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江东仍处于消化和巩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孙权在逍遥津的那场仗,确实是历史上被“黑”得够呛。但你得知道,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跟媒体报道似的,谁写谁说了算,而且“黑”也得有素材,不是空穴来风。孙权这场仗之所以能留下这么个“败北”的标签,而且还被反复拿出来说,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场仗本身。那是在公元20.............
  • 回答
    关于孙权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一位能臣、有远见的君主,到现在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评价不高,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挺复杂的,而且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他“现在特别差劲”,但相较于以往,现在对他评价更倾向于审慎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不少负面解读,这是可以肯定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孙权一生中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变化。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有“万兜鍪”之称的孙权,后来会让人觉得“拉胯”。首先,得说清楚“万兜鍪”是怎么来的。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时候,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几岁。他接手的这份基业,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策是个不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