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陆逊打败刘备后孙权要主动讲和?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火攻,将刘备的蜀汉大军打得大败,刘备本人也仓皇逃回白帝城。从军事结果来看,东吴确实是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

然而,孙权选择讲和,并非因为他不想乘胜追击,而是他清楚地知道东吴自身的情况,以及这场胜利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第一,东吴的实力并非能够独自支撑长期对外战事。

虽然夷陵之战是东吴的辉煌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吴的国力已经强大到可以随意挥霍。东吴立国于江东,虽然经过几代经营,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但与曹魏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北方曹魏一直虎视眈眈,只要有机会,随时都可能大举南下。孙权需要时刻警惕曹魏的动向,不能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到与蜀汉的战争中,否则一旦曹魏进攻,东吴将门户洞开。

夷陵之战虽然大胜,但东吴军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是前期的战略部署、后勤供应、士兵的损耗等等,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孙权如果继续追击,很可能会让东吴本就有限的兵力进一步消耗,而且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兵力去控制刚刚收复的荆州地区,这对于刚刚经历过大规模战役的东吴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第二,刘备虽然战败,但蜀汉仍有相当的实力,且地理优势明显。

刘备虽然在夷陵大败,但他本人率领残余部队逃到了白帝城,并且蜀汉的国内还有其他兵力可以调动。蜀汉地处益州,易守难攻,即使这次战败,短时间内也难以对其本土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刘备本人也并非容易被击垮的对手,他深谙用兵之道,而且在蜀汉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坚定的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如果孙权不顾一切地继续追击,很可能导致蜀汉狗急跳墙。刘备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策略,例如联合北方的曹魏共同对抗东吴,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孙权必须考虑到。一旦与曹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东吴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第三,维持与蜀汉的联盟仍然符合东吴的长远利益。

孙权与刘备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更重要的共同敌人是曹魏。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东吴与蜀汉联合抗曹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刘备虽然战败,但他的存在仍然能牵制住曹魏的部分力量。如果东吴将蜀汉彻底击垮,甚至吞并,那么曹魏的全部注意力都会转向东吴,东吴将独自面对曹魏强大的军事压力。这种“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比谁都清楚。

孙权更倾向于保持三国鼎立的均势,这样他可以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左右逢源,为东吴争取最大的战略空间和发展机会。主动讲和,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将刘备逼退,让他老实地回到自己的地盘,而不是彻底摧毁蜀汉。

第四,政治考量和稳定国内局势。

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虽然战败,但国内依然存在对刘备的支持力量。孙权主动讲和,也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东吴并不想成为蜀汉的敌人,或者说,东吴对蜀汉的忍耐限度也是有限的。这有助于稳定东吴国内的政治局势,避免出现因为过度穷兵黩武而导致的内部不满和动荡。毕竟,长期的战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很容易引起朝臣和百姓的质疑。

第五,陆逊的局限性。

虽然陆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的军事指挥也并非完美无缺。夷陵之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地形的利用和蜀汉军队的轻敌冒进。陆逊本人虽然能力出众,但他也需要考虑后续的兵力部署和后勤保障问题。在缺乏强有力的后援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深入追击,风险同样很大。孙权也需要权衡陆逊的能力和他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总结来说,孙权选择主动讲和,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和军事决策。

他看到了表面胜利背后的潜在危机:东吴自身实力的局限性、蜀汉顽强的生命力、与蜀汉联盟的战略意义,以及国内的政治稳定。他需要在维护东吴利益、保持三国均势、以及规避潜在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陆逊的胜利为东吴赢得了主动权,而孙权则利用这个主动权,通过讲和的方式,重新确立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战略关系,避免了最坏情况的发生,也为东吴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这场主动讲和,与其说是孙权不想趁胜追击,不如说是在一场艰苦的胜利之后,他更懂得如何利用这次胜利来巩固东吴的地位,而不是冒险去追求一个难以承受的、彻底消灭蜀汉的目标。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远见,而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胜而和,常有之事。英雄豪杰,是很实际的,尤忌务虚名而处实祸。仗打赢了,荆州稳稳吞到肚子里,也没有攻入益州扩大战果的可能,不言和难道分兵对峙等着曹丕坐收渔利么?

孙权想和,集合兵力抗击曹魏;刘备也想和,重整士伍以待将来;你有情我有意,然后就和了。只不过曹魏大军南下孙权形势更紧迫,也就更主动。至于言和原因双方各执一词,矫饰自夸而已。

孙权大败刘备又主动言和,正如诸葛亮尽忠汉朝却祝贺吴帝登基,正是大政治家取本舍末的智慧之处。倘如后世键人持“谁先张口谁怂比”的小儿之见,乱世第一集就被灭了,哪里还熬得到鼎足之势?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

很简单,夷陵之战闰六月结束,冬十月曹丕便发动三路伐吴,这一战役绵延近半年。

捎带,南征之初,东吴连战连败,长江防线险象环生。东线,吕范大败于江中,曹休率军突入江南。中线,一头是朱桓杀得曹仁“死者千余”,一头是曹仁据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按照我大魏战功以一当十的传统爱好计算,双方大致是个互相伤害。西线是魏军主攻方向,吴军更为不济。诸葛瑾还了赤壁的债,被夏侯尚一把火烧得大败亏输,江陵遭团团围困。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卻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再分析一下史料,此时的陆逊有何作为?

《建康实录》:

拜陆逊为辅国大将军……渡江拒魏

易言之,东吴西线的主将正是陆逊本人,末了被魏军刷了一连串战绩,其部下宣城侯蒋壹战死,综合起来成为《曹真碑》的一句评语:施严霜于陆议(逊)。

这就是刘备写恐吓信的大背景。陆逊固然倒驴不倒架,嘴炮回敬,但于形势有何帮助?彼时的孙权又没开上帝视角,能料到朱然可以凭借疫病流行的数千人马死守江陵不失。诸葛瑾援军已败,若江陵有个短长,东吴的荆州防线便有土崩瓦解之势,倘若刘备率军再来趁火打劫,真是阿弥陀佛。且不说和曹丕合伙,一旦再度东征,三峡地区的宜都诸郡孙权还要不要?

如此形势,听闻刘备放风要动手动脚,孙权能不惧?简直是笑话嘛。

因此,《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完全符合情理。这应当是事实,但并非全部的事实,而仅仅是于蜀汉有利的部分。

再看看东吴方面的记载:

《江表传》:

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很显然,十二月孙权遣使之前,刘备先写了书信,而这封书信据孙权说姿态很低。

再看东吴国史《吴书》:

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

一副正气凛然,怼得大耳朵无言以对。

然而,认为蜀汉方面的记载是专美之词的同时,却对东吴方面的记载照单全收,这是什么脑回路?

哪怕扒出这两段东吴立场的史料,立马能发现问题:既然刘备书信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孙权为何不答信?这么提气的书信,倒是引两段留诸青史,涨涨大吴国威啊?

一目了然,刘备在书信中非但没有放低姿态,显然还把汉帝架势摆了个十足十,瞅瞅同时期刘备写给陆逊书信的格调,这封信必然是软硬兼施,没几句好言语。孙权既不能认这笔账,又不想踢开递来的梯子怼回去,于是乎只能沉默是金,该派使者照样派使者。

因此,东吴一方的记载同样只是片面的事实。

结合一下两家的事实,事件脉络大致便可清晰:

曹丕南征之后,陆逊率军抵抗不利,东吴防线险象环生。刘备乘机向东吴发出书信,软硬兼施,试探应手。孙权鉴于战局不利,又恐怕刘备趁火打劫,派遣使者求和。刘备正中下怀,就坡下驴,两家复通。

一言以蔽之,都是千年的狐狸,说的哪门子聊斋?孙权主动求和是鉴于曹魏大兵压境,以及其后持续的军事压力,在此局势下必须修好蜀汉。这是国家利益,在利益面前,其他统统都要让步。面子这种东西,通过对内宣传的话术,通过修撰国史能找回来就成了。丢开利益去纠结谁先向谁认怂这么点面子?太年轻,脑回路太简单,咋看还有点幼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要弄清楚西门吹雪为何会对陆小凤说出“这是最后一次替他出手”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梳理一下他们俩当时的关系,以及西门吹雪这个人特有的秉性。首先,得明白西门吹雪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人称“剑神”,一辈子就跟剑过不去,除了剑,几乎就没有什么能真正打动他的东西。他的世界观,简单直接:生死看淡,不.............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 回答
    “大逃港”这段历史,说是对陆港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没有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说法。要理解为什么,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逃港”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尤其是60年代初那几年,中国内地因为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民众.............
  • 回答
    丰田皇冠陆放,这个名字在中国汽车市场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承载着许多人对于“皇冠”这个品牌的情怀,同时也代表着丰田在MPV领域的最新力作。前不久,这款备受瞩目的车型正式在国内上市,带来了6款车型,并且,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全部为混动车型。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技术百花齐放的.............
  • 回答
    关于“陆巡在欧洲和美国没人买”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可以说,相较于其在全球其他市场(尤其是中东、非洲、澳洲和部分亚洲地区)的辉煌,兰德酷路泽(Land Cruiser)在欧洲和美国的确显得不那么“主流”或“大众化”。但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没人买”就能概括的。为了说得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对汉字注音系统感兴趣的人会问到的。要说清楚大陆为何放弃注音,转而使用汉语拼音,这背后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考量。咱们就一点点捋一捋,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得明白,注音符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音”)和汉语拼音,它们 原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给汉字标注读音。 就像给小.............
  • 回答
    在台灣,素食文化可以說是相當普及,走到哪裡都找得到各式各樣的素食餐廳,從傳統的自助餐、麵館,到創新的異國料理、蔬食餐酒館,選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反觀中國大陸,不少到過那邊的朋友或親戚都說,感覺素食店的比例似乎沒有像台灣這麼高,這背後的原因其實蠻值得探討的,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首先,我們得從.............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多個層面,而且不同個人和群體的情況差異很大。因此,要說「為什麼所有大陸的台商和台生都不替大陸講話」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也有部分台商和台生會表達支持大陸的觀點,或者在特定議題上表達與大陸一致的立場。然而,如果我們探討的是為什麼「普遍來說」,台商和台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要理解为什么大陆和外国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认知基础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视角: “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深蒂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回答
    這確實是個有趣且值得探討的現象。當我們在中國大陸的媒體上看到提到蘇聯或南斯拉夫時,常常會在前面加上「前」字,例如「前蘇聯」或「前南斯拉夫」。這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政治以及語言習慣的原因。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前」字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標示作用。它明確指出,我們所談論的蘇聯或南斯拉夫,已經不是現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