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陆逊为何会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以致身死?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

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南阳王孙谋。

首先是太子孙和。这位孙和,应该是孙权比较属意的一个太子。他为人性情温和,待人谦逊,在朝臣中也有不少支持者,比如我们熟知的丞相陆逊,便是他坚定的拥护者。陆逊为何支持孙和?一方面,孙和确有过人的才能和品德,是块值得培养的材料;另一方面,陆逊作为丞相,肩负着辅佐太子的重任,选择一位合适的储君,对江山的稳定至关重要。陆逊更看重的是孙和那份“君子之风”,认为他能担当大任。

接着是鲁王孙霸。这位孙霸,是孙权的次子,出身也高贵。但他的性格与孙和截然不同,为人张扬跋扈,野心勃勃,身边聚集了一群依附于他的权臣。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将全琮。全琮这个人,是东吴老牌将领,家族势力雄厚,他之所以支持孙霸,一方面是看重孙霸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自家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知道,太子之位关系到未来的权力分配,全琮自然要站队。

然后是南阳王孙谋。这位孙谋,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但他的才能和品德就稍逊一筹了。他年纪尚幼,且性格也有些不羁,在朝中支持者不算多。

太子之争,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在东吴朝堂上憋着一股劲儿。孙权起初是想让孙和当太子,但后来对孙和有些不满,听信了谗言,转而宠爱孙谋。这下可就乱了套了。孙霸抓住机会,开始在朝中拉拢人心,他依仗全琮等人的支持,与太子孙和形成对立之势。

陆逊作为丞相,地位显赫,是朝廷的定海神针。他深知太子之争对东吴江山社稷的危害,竭力想维持稳定。他坚定地支持太子孙和,并极力劝谏孙权,希望他能定下储君,避免动荡。然而,孙权晚年多疑,又容易被煽动,加上孙霸及其党羽的不断进言,陆逊的劝谏非但没能化解矛盾,反而让他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孙霸一派看到陆逊支持孙和,自然视陆逊为眼中钉。他们开始在孙权面前搬弄是非,诬陷陆逊,说他偏袒太子,意图不轨。孙权本就对孙和有些疑虑,听了这些话,自然对陆逊产生了猜忌。

事情的转折点,往往就发生在某个关键时刻。在一次重要的朝会或事件中,孙权似乎因为陆逊对孙和表现出的支持而动怒。具体细节史书记载不详,但可以想象,孙权当时是想惩罚一下这个“不听话”的丞相。

陆逊为人正直,不善于阿谀奉承,更不可能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去迎合。他只觉得自己是尽职尽责,辅佐太子,维护江山稳定。所以,当孙权因为太子之事对他进行质问时,陆逊可能没有像其他臣子那样卑躬屈膝地辩解,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甚至可能在言辞上有所触犯。

史书中记载,孙权曾派人去质问陆逊:“你为什么ばかり(ばかり,意为“总是”、“一味地”)支持孙和?” 陆逊的回应是:“臣为人臣,应当辅佐太子,维护国家安定。现在太子被立,臣理应尽忠尽职。” 他的回答很直白,但也可能在孙权听来是一种“顶撞”。

加上孙霸一党在旁添油加醋,说陆逊不忠,意图颠覆太子之位,或者说他是在干涉皇帝的家事。孙权晚年,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干政,尤其是涉及到皇子继承的问题。他已经将孙和废为庶人,这本身就说明他对太子之位已经动摇。陆逊依然坚持支持孙和,在孙权看来,这就是在违抗自己的旨意。

最终,在孙权的一再猜忌和孙霸一党的唆使下,陆逊被下旨召至宫中,然后就被囚禁起来。在狱中,陆逊忧愤交加,最终病逝。史书上说他是“含愤而卒”,这足以说明他的死并非自然原因,而是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所以,陆逊并非主动“卷入”,而是被这场残酷的储君之争给“拖”下水的。他的“罪名”是“干政”,是在孙权动摇储君人选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付诸行动。他错就错在,在东吴那个政治环境中,他过于正直和纯粹,没有学会如何在君王的多疑和权臣的斗争中保护自己。

他的死,无疑是东吴政坛的一次重大损失,也为后来的东吴政局埋下了更深的隐患。一个忠心耿耿、有才能的丞相,就这样因为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储君之争而陨落,怎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阁老从士族角度讲述的很好,但我仍觉不吐不快,因此不请自来。

《三国志》记载,陆逊早年曾对诸葛恪说: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若干年后,诸葛恪死于朝堂之上。

他还曾预料到了杨竺的失败,劝他的哥哥尽早离开他。

后来,杨竺果然因站错了队,被孙权所杀。

陈寿评价说,其先睹如此。

那么,如此有先见之明的陆逊,又怎么会意识不到,掺和到太子党争之中的后果?他又为什么会参与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我觉得,陆逊并非主动参与其中,他是被卷进去的。我想先谈谈陆逊这个人。

伯言其人

当陆逊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祖父陆康在孙策的兵锋压力下病死。

若干年后,孙氏掌控江东。等到二十一岁那年,作为家族中的顶梁柱,陆逊出仕江东,以保护家族利益。

于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陆逊的祖父被孙氏所杀,那么,孙权会信任他么?

这个重要的问题,几千年后的我们能够想到,当时的陆逊,也必然能想象得到。

因此,为了家族,陆逊必须竭尽全力取得孙权的信任。

@沃金

说,陆逊是一个纯粹的人,这点我深以为然。要么为孙吴做官,要么眼看家道中落,对他来说,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选。小说家惯用的报仇雪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所以,陆逊的一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极尽谦恭之能事。他所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在表达一种态度:我已经恭顺,请相信我。

孙权也确实给了他应有的信任。直到时光流转,岁月匆匆,二宫之争爆发。

在二宫之争尚未浮出水面之前,各路大臣便纷纷派遣子弟去二位公子殿中服侍。全琮曾就此事写信给陆逊,陆逊说:如果子弟有才华,不忧不用;如其不才,终为取祸。而且,二宫势均力敌,这个时候选边站,可是相当犯忌讳的事情。

可见,这个时候的陆逊,还不想掺和东吴子嗣党争。

但不久之后,全琮便安排其子全寄依附鲁王,这表明,江东全家全力支持鲁王。

而顾谭、顾承亲附太子,又代表了江东顾家全力支持太子。

伴随着嫡嗣之争的江东士族之争,就此开始。

陆逊贵为丞相,又得孙权信任,完全可以充耳不闻,高高挂起。但他的家人,或者说,他背后的陆家,可未必如此。

顾谭、顾承,既为顾家大族之后,又与陆逊有亲,自不必说;因支持太子而被孙权流放的姚信,也是他的外甥。

陆逊身为丞相,而自己的家人却明里暗里参与党争。这个时候,即使陆逊想要明哲保身,也已是不可能。他已被莫名拖进了这场导致他郁郁而终的争斗。

更要命的是,陆逊又是个拧巴的人,既要保护家族,又对孙氏忠心耿耿。眼见党争愈演愈烈,江东各个大小士族皆被卷入其中,陆逊万般焦急。于是,他做出了那个毫无政治眼光却不得不做的无奈决定:上书孙权。

在陆逊的信里,他阐明了太子应有的地位,并要求回到建业,当面陈述自己无法写进信里的意见:因嫡嗣而起的党争,将是朝政紊乱,国本动摇的灾祸。

但他的忠心,却得来了孙权的大怒。

孙权的远虑

后世有人认为,二宫之争,是孙权主动发起的,是为了屠戮江东大族,削弱朝臣势力,保护孙氏政权的阴谋。这个观点我们暂且不论,其中提到的孙权对江东大族的态度,却是事实。

早在诸葛瑾还活着的时候,孙权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孙权对陆逊要求放宽法度的建议表示不屑,并引用了曹魏的例子。

“丕之於操,万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今叡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

旁敲侧击,引经据典,孙权都在表明一个观点:要是我不管的严苛一点,肯定会像曹魏一样,皇帝幼弱,权臣弄权。

可以说,这是孙权的恐惧,也是孙权晚年狂暴乖戾的心理来源。虽然占据江东,但他却并不相信手下这群江东士族。这群赤壁之战时曾想要放弃孙氏政权的人,一直是孙权心理的痛,他不得不利用他们,却也时时刻刻防备着他们。

但,毋庸置疑,他信任过陆逊。

他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又允许他招纳部曲,还让他领兵谋取荆州,抵抗刘备。

所以,当看到陆逊的表章时,孙权勃然大怒。

连你都反对我?!

江东士族果然不可信!都不可信!

在当时的孙权眼中,陆逊,俨然变成了太子党一方的领袖人物。而后者,也确实有着这样的形象:谁让他是丞相?谁让他是东吴四大姓之一的陆家?!

忧愤而终

陆逊想没想到他的结局,我们不会知道。在上书孙权的时候,他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身份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也无法了解。

我们能知道的是,陆逊,的确是有过筹划的,不然,吾粲不会与陆逊多次通信。后者当时准备劝谏孙权,把鲁王弄出建业,屯驻夏口。

但是,陆逊的谋划,劝谏,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对孙权,他保持了绝对的忠心耿耿。

前有袁绍,后有刘表,其子引起的争斗,导致了最终的败亡。前车之鉴,鲜血淋漓,孙吴绝不可以走前人的老路。

这恐怕就是陆逊的初衷,简单,天真,无可奈何。

但孙权不会理解他,因为这已经触及了他的红线。为了将可能的危险掐死在摇篮里,孙权痛下杀手,处死吾粲,流放顾谭、顾承、姚信,并派使者前往武昌,责骂陆逊。

伯言此时的心情,我们难以想象。

不久,陆逊郁愤而终。

也许在死掉之前,他会朦朦胧胧的明白,自己的忠诚找错了对象。

最后的结局

若干年后,渣权对陆逊之子陆抗说,唉,当年我听信谗言,辜负了你爹。你把我给你爹写过的信烧掉吧,不要让人看到,好不好?

陆抗此时的心情,究竟是终得昭雪的喜悦,还是“你特么在逗我”的无奈呢?

user avatar

@兮嘉 邀。


陆逊为什么会卷入东吴的太子之争。

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陆逊的身份立场。

陆家,江东大族。“吴四姓”之一,另外三家是顾家、朱家、张家。

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三国志·陆逊传》

由此看出,陆逊在极为年轻时,就扮演了陆家家主的角色,成为江东世族的重要代表之一。


2.陆逊谦和谨慎的原因。

这要追溯到陆家上一代家主陆康。

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后汉书·陆康传》

陆家,包括江东大多数家族,都是以儒学为本,忠于汉室的。

而袁术自嗨僭越,双方起了冲突后。孙策受袁术派遣,围杀了陆康。

这是孙家同陆家之间结的第一个梁子。

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三国志·陆逊传》

与此同时,在孙家对陆家的第一次打击中,不满二十岁的陆逊是亲眼目睹这一切的。

所以,陆逊对孙氏的谨慎,应该是有少年阴影在里面的。


3.陆逊中期对孙氏态度的转变。

这里的一个转折点,是孙策的暴毙。

孙权当政后,孙家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对江东世族的策略是存在转变的。

孙策的策略是,谁不服就打谁。

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孙权当政后,策略又打击转为合作。

“吴四姓”里顾雍、陆逊、朱桓、张温,各家掌门人相继被启用,进孙吴中为官。

其中陆逊起点最低,不过,通过孙权将自己侄女许配给陆逊,这么赤裸的拉拢方式,我怀疑这个低起点是陆逊自己主动选择。

而陆逊这样选择的目的,在之后也有所显现。

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三国志·陆逊传》

江东世族里,只有陆逊早早就在孙权的政权中,拿到了数万人的兵权。

我想,这大概就是少年阴影下,陆逊即便为了家族的振兴不得不和孙家合作,也要带出一支军队给自己加上一层保险。

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三国志·陆逊传》

这算是陆逊真正的崛起,也算是江东世族在孙家真正的实权派人物。

到这一期间,陆逊对孙家的警惕开始下降,态度策略开始转向为家族发展铺路。


4.江东世族同孙家的矛盾

首先是孙家的出身。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家,也是吴郡出身。

换言之,在孙坚发迹之前,整个孙家在“吴四姓”面前都是“孙子辈儿”的。

“吴四姓”既瞧不起孙家,孙家对“吴四姓”也是自卑和提防并存。

其次江东世族,都是书香门第,历代为官,忠于汉室,有着深厚的儒学思想。

而与之对应的,乱世兴起的势力更追求刑法,曹总、葛公包括孙家都是如此。

这种执政思想上的区别以及“吴四姓”和“孙家”一贯的高低之别,是之后一切矛盾的根源。


5.陆逊先后扶植两任太子及原因。

首先,是陆逊扶植第一任太子孙登。

其次,是导致陆逊身死的第二任太子孙和。

一个是陆逊亲手教的,一个是陆逊拼命保的。

这俩太子,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的,分别看,如下: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三国志·孙登传》

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业,非进取之谓。——《三国志·孙和传》

可以,看出这俩太子,都是一身的儒学范儿,这和孙权的思路满拧,倒是和江东世族穿了一条裤子。这当然也是陆逊一干江东世族的功劳,这是和他们的家族利益相符的。

不然孙权在位一天,和他们的思路就满拧一天,为了给家族铺路,选一个符合家族利益的太子是重中之重。而陆逊此刻作为江东世族朝中最大实权派,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在背着“吴四姓”在走,也或者说他是被“吴四姓”推着去做的。

换言之,不是陆逊想不想卷入的问题,这是陆逊必须要卷入的一个问题。


6.孙权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

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比较清晰了。

孙权自己原本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才选择和江东大族合作的。

结果合作来,合作去,把儿子都合作进去了。

还是一个年龄问题。

渣权弄死陆逊那年,自己已经63岁了,虽然陆逊也62岁了。

但我们孙家多少人,才来多少年,你们这些江东大族多少人,在这儿呆了多少年。

我这行将就木的要是死了,让这么个被洗脑了的儿子即位,孙家三代人的基业,不早晚被你们这一群人给架空掉?

可以说,二宫之变,在最后一定程度上,就是渣权为了保孙家,而竭尽全力在推着走的。

一方面把被洗脑了的儿子给换掉,一方面狠狠地敲了江东大族们一下。

所以,这不是阴谋,这是一场肉眼可见的阳谋。结局在孙权动了心思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因为自己诸位儿子之间的智商的问题,导致这其中的过程可能复杂了一点点。但大体上,都在可理解的范围内。


综上,陆逊被卷入太子之争以至于导致自己的惨死,并不是他人的问题,而是其身份、立场、地位的问题。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每天19:21分,都会更新一篇可靠、可信的历史故事,期待您的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陆逊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都为孙吴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都堪称翘楚。然而,要说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特长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一、军事才能与战绩: .............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陆逊的老家,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看史书上写着“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不少门道。简单来说,他家确实在如今的昆山和松江一带,但具体说“老家”是哪一处,还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先来说说吴郡吴县,这可是关键所在。你得知道,在三国时期,咱们今天的昆山、松江,乃至苏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陆逊,这位三国东吴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稳健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关于陆逊直系后代的存续,却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和探究的话题。要探讨陆逊的直系后代是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