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策的内容,史书中记载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普遍认为,朱桓的意思是应该趁着刘备刚刚战败,气势受挫,立刻发动全面进攻,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刘备的蜀军,以绝后患。

朱桓的这个想法,在很多方面来看,都是相当有道理的。毕竟,夷陵之战打到那个阶段,刘备的蜀军已经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而且被陆逊的火攻打得溃不成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此时不追击,更待何时?这种“趁你病,要你命”的策略,在战场上往往能收到奇效。

那么,为什么陆逊没有采纳这个看似颇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呢?我认为,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采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一、 陆逊的战略重心与全局观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扮演的是总指挥的角色,他的视野需要比前线将领更为广阔。他当时最核心的任务是抵御刘备的进攻,保护东吴的根基。虽然朱桓的建议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刘备这个威胁,但陆逊所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眼前的胜利,而是整个东吴的长期战略。

当时,曹魏虽然在与蜀汉的战争中占不到太大便宜,但仍然是强大的存在。一旦东吴倾尽全力去追击刘备,将可能导致自身兵力空虚,后方不稳。万一此时曹魏抓住机会南下,东吴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陆逊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需要确保东吴在战胜刘备的同时,也能有足够的兵力来应对曹魏的潜在威胁。

二、 前线战场的实际情况与陆逊的判断

虽然刘备的蜀军遭受了重创,但陆逊也清楚,蜀军的残余力量仍然不容小觑,而且他们的退却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蜀军退往白帝城方向,那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刘备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有利的地形,很有可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将战事拖入消耗战。

陆逊当时虽然取得了大胜,但东吴的兵力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贸然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追击战,即使最终能灭掉刘备,东吴自身也会元气大伤。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巩固胜利果实,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一场赌博式的追击。

史书上提到陆逊在获胜后,并没有立即下令全军追击,而是“引兵还营”。这恰恰说明了他对战局的谨慎判断。他已经完成了主要的战略目标——击败刘备,并将其逼退。接下来的任务是稳定局势,而不是扩大战果到失控的地步。

三、 陆逊对刘备的“杀心”和对曹魏的顾虑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陆逊的政治考量。虽然陆逊以德服人,但作为东吴的大都督,他肩负着保卫孙权政权的重任。刘备的这次进攻,无疑是对东吴的一次重大挑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将来刘备随时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然而,陆逊也并非没有考虑过“一劳永逸”的方案。只是他的“一劳永逸”可能不是朱桓那种直接的追击,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例如,他可能希望通过战后对刘备的震慑,让刘备暂时不敢再有大规模的行动,从而为东吴争取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

同时,陆逊也明白,一旦蜀汉彻底覆灭,对北方的曹魏来说,东吴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战略屏障。如果刘备被消灭,曹魏将成为东吴唯一的强大敌人,这对于东吴的长远发展来说,并非好事。某种程度上,蜀汉的存在,对于牵制曹魏,为东吴争取发展空间是有利的。

四、 陆逊与朱桓在指挥层级和信息获取上的差异

从指挥体系上来说,朱桓是前线将领,他所能获取的信息和他的战略视角,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陆逊作为总指挥,他拥有更全面的战场情报,以及对整个国家战略的把握。朱桓的建议是基于前线战况的直观判断,而陆逊的决策则需要整合更广泛的信息和考量。

举个例子,也许陆逊已经得知了蜀军在撤退过程中,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组织性,或者在某些区域设置了阻击部队,这些信息可能并没有完全传递给朱桓,或者朱桓并没有将其放在和陆逊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五、 陆逊个人性格和治军理念

陆逊是东吴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将领,他以谨慎持重、深谋远虑著称。他的军事思想更偏向于稳健和策略,而不是鲁莽的冲锋。在关键时刻,他更倾向于做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而不是被一时的战局所左右。

这种性格也使得他在处理像朱桓这样的前线将领的建议时,会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他需要确保自己的决策是基于最全面的信息和最周全的考虑。

总结来说,陆逊之所以没有采纳朱桓的全面追击之计,并非是不信任朱桓的军事能力,也不是不愿意彻底消灭刘备。根本原因在于:

陆逊需要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以应对曹魏的潜在威胁。
他审慎评估了追击蜀军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成本,避免因过度追击而伤及东吴自身实力。
他可能认为,蜀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牵制曹魏,而彻底消灭蜀汉,对东吴的长期战略并非绝对有利。
作为总指挥,他的决策需要整合更全面的信息和考量,与前线将领的视野有所不同。

陆逊的决策,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帅的深谋远虑和战略眼光。他不仅看到了眼前的胜利,更看到了整个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以及东吴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需要承担的责任。他的选择,是一种对风险的规避,对全局的考量,也是对东吴长远利益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此战就是陆逊否定了朱桓计策,但后来大破曹休仍赶着截断曹休去路,明显是陆逊失算,没想到曹休会如此愚蠢。夹石和挂车不是两条道路,挂车在石亭和夹石中间,夹石大致在桐城市境内或不远,这两处地方是可以通过莱子湖水道走水军的,吴军来去不是问题。

朱桓的计策与《三国演义》的曹操三笑相似,连续在曹休的退路埋伏两支部队,倘若吴军在挂车就把曹休拦截下来,那么夹石的伏兵就做到抵挡贾逵援军的作用。结果却是吴军没有在挂车截击曹休,到了夹石才把曹休堵住,让贾逵与吴军争险,使疑兵之计逼退了吴军。按照朱桓的计策,即便曹休能突破挂车包围,再突破夹石也会损失更大。只在夹石头截击曹休效果差了许多,因为贾逵一来就成了曹休和贾逵夹击吴军,吴军一时难以判断贾逵的兵力,所以很快选择撤退,如果本就事先埋伏好对付魏军援兵,这支部队不会轻易让贾逵占领夹石。

朱桓也就是后计【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比较痴心妄想,贾逵、满宠、胡质等四军一旦退回拒守合肥,吴军仍旧止步于此。

至于司马懿的水军要突破夏口那是不可能的,他计策的前提是曹休的部队到了寻阳牵制住孙权主力,寻阳的对岸就是柴桑。朱然所处位置大致在江夏地区,往东直接就把曹休给吞了,这还是吴军最坏的打算,石亭之战甚至没动用朱然部队。而朱然这支部队留在长江上游,司马懿就别想攻破夏口,那时又没有武汉长江大桥让司马懿陆军过江。

往后曹魏和孙吴南北交锋中就再没有魏军企图从夏口进入长江的军事行动,曹魏荆州的部队都是与吴军江陵的部队互相牵制。两军在东线交锋也多出巢湖,魏军没敢大规模南下进攻皖城。吴军在长江两岸来去自如,沿着长江行军与东吴作战,那是有病。

此战无非暴露出司马懿缺乏水战经验,陆逊使计胆魄不足,结合先前诸葛亮一伐兵败,可知道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算无遗策的神人。也许司马懿和陆逊都被曹休给坑了,他们完全没意识到曹休会不按常路出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陆逊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都为孙吴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都堪称翘楚。然而,要说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特长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一、军事才能与战绩: .............
  • 回答
    .......
  • 回答
    陆逊的老家,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看史书上写着“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不少门道。简单来说,他家确实在如今的昆山和松江一带,但具体说“老家”是哪一处,还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先来说说吴郡吴县,这可是关键所在。你得知道,在三国时期,咱们今天的昆山、松江,乃至苏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陆逊,这位三国东吴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稳健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关于陆逊直系后代的存续,却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和探究的话题。要探讨陆逊的直系后代是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