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

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

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超凡的战略眼光和长远的全局观。他的“隆中对”为刘备集团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统一中国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步骤。他能够将蜀汉政权置于天下大势中考量,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军事行动。例如,他始终坚持“联吴抗曹”,即便吴国一度背弃盟约,他也未放弃拉拢,最终促成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他对后方稳定、民生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视,都是为了支撑北伐这一长远战略目标。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围绕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终极目标展开,即使失败,也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
陆逊: 陆逊的战略更多地集中在东吴内部的稳定和对魏、蜀两国的外交策略上。他的最大成就是夷陵之战的火烧连营,成功抵御了刘备的北伐,保卫了东吴的国境。然而,这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的战略,其目标是维持东吴的独立和安稳,而非像诸葛亮那样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向。虽然东吴在孙权晚期国力相对衰弱,但陆逊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东吴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者制定出更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战略。他的战略更像是守成之臣,而非开创之君辅佐的臣子。

二、 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

诸葛亮: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以身作则,勤政廉政,制定了严明的法律,发展了农业生产,注重人才培养,稳定了社会秩序。他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笼络人心,将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打造成了强大的国家机器。他对内政的精细管理,使得蜀汉在兵力不足、地域狭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长期与曹魏和东吴抗衡。他的治国理念强调“治国如治病,须得病症精准,方能药到病除”,体现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
陆逊: 陆逊在政治上也有建树,例如他担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多次担任大都督期间,也兼顾了内部的稳定。然而,与诸葛亮的治国深度和广度相比,陆逊的政治影响力和对政权稳固的贡献相对较小。尤其是在孙权晚期,东吴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太子之争、宗室倾轧等问题层出不穷,陆逊虽然试图调和,但未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因为政治斗争而忧愤而亡。这表明他在驾驭复杂政治局面,尤其是平定内部纷争方面的能力,不如诸葛亮。

三、 军事成就的性质和影响:

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成就以“智谋”著称,虽然北伐未能成功统一天下,但他在军事上的用兵之道,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都展现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对人心的把握。他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多次战役中与强大的曹魏军周旋,并取得局部胜利。他的军事行动虽然未能达到战略目标,但却极大地消耗了曹魏的力量,为蜀汉的生存赢得了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
陆逊: 陆逊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以少胜多的夷陵之战,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场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他利用地形和火攻,全歼了刘备的蜀汉军队,挽救了东吴的危局。然而,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军事生涯并未能继续拓展出新的辉煌。在后来的几次对魏的军事行动中,东吴的战绩并不突出,甚至出现了失败。他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了防御战和特定战役的指挥上,而缺乏诸葛亮那样持续性的、有系统性的军事谋划和部署。

四、 对国家和政权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诸葛亮: 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为蜀汉政权奋斗。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刘禅的辅佐,都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北伐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不断调整策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都围绕着辅佐君主、兴复汉室这一目标而努力,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操守和牺牲精神。
陆逊: 陆逊同样对东吴忠心耿耿,但他的政治生命,尤其是在晚期,受到了孙权多疑和政治斗争的影响。他因为劝谏孙权不要为诸葛恪的行为而发兵攻打蜀汉,反而遭到了孙权的猜忌和疏远,最终被迫辞官还乡,并在政治冷遇中忧愤而亡。这种结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孙权政权内部的政治环境对忠臣的压制,但也间接说明陆逊在处理与君主关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方面,不如诸葛亮那样游刃有余。诸葛亮虽然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终能保持主导地位,并得到刘备父子的充分信任。

五、 历史评价和文化影响力:

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及。他被誉为“智慧的化身”,是忠诚、勤勉、智慧的典范。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贯穿于文学、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陆逊: 陆逊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被认为是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尤其是他夷陵之战的胜利,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然而,与诸葛亮相比,陆逊的文化影响力相对较小,他的形象更多地被定格在军事家的层面,缺乏诸葛亮那种包容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力。

总结:

陆逊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夷陵之战,其军事指挥的艺术和魄力足以彪炳史册。然而,与诸葛亮相比,陆逊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拥有统一中国的宏大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而陆逊的战略更多地集中在东吴的安危和短期利益上。
政治才能和治国深度: 诸葛亮在治国理政、稳定政权、发展民生方面的能力和成效,更为全面和深刻。陆逊在处理内部政治纷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持续性的军事谋划和影响力: 诸葛亮的军事生涯围绕北伐展开,虽然成果有限,但其军事思想和用兵之道对后世影响更广。陆逊的军事辉煌主要集中在夷陵之战,之后未能再有突破性的军事成就。
个人政治生涯的稳固性: 诸葛亮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得到君主的充分信任,而陆逊在晚年则因为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
文化影响力: 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和忠诚的象征,其文化影响力远超陆逊。

这并不是说陆逊不好,而是说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葛亮以其全方位的才能和历史使命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并在后世留下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将两人进行比较,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历史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慈子孝孙仲谋的回答是很好的智商鉴别工具。

诸葛亮与陆逊的后世知名度与影响力确实是天差地别,用晋朝官方尊诸葛来解释,真的是自以为是的浅薄。

后世不止司马晋一朝。司马晋一朝的尊贬也没法给历史人物的评价盖棺,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口碑依然在后世流变。

以诸葛亮为例。诸葛亮在蜀汉影响深远,广受爱戴,所以晋人尊葛以图“慰巴蜀之心,副梁益之论”。然而,晋人对诸葛亮也没少丑化。司马骏与刘宝、桓隰等论诸葛亮时,“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王沈著《魏书》,写诸葛亮死时,“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呕血”。

傅玄的《宣受命》更云宣王:“养威重,运神兵。亮乃震毙,天下宁。”

很明显是贬损的态度,这就是司马炎官方尊崇的结果?

莫非司马炎夸诸葛亮就是捏着鼻子,昧着良心夸,以上写法就是实事求是?

更别说诸葛亮让司马宣王吃了大亏,灰头苦脸。畏蜀如虎,东智西愚,千里请战,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堪称宣王人生阴影。司马晋官方该用怎样复杂的心情来尊崇诸葛亮啊。

况且官推的作用也没那么大。司马晋官方最推的人应该是宣、景、文了,诸葛亮不论怎么被推,力度也不可能大过司马炎的父祖。

诚如这位父慈子孝所言,司马宣王必当三国第一流量王了?

诸葛亮的形象与地位有流变的过程,东晋以来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明显多起来了,形象也基本正面。不论是殷芸笔下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万军的形象,还是桓温见武侯小吏的追思,习凿齿记述的七擒七纵,都是对诸葛亮伟大形象的填充。

唐宋以后,诸葛亮的地位更是飞升了。蜀道唐碑的文字里,是对诸葛亮的信仰。民间故事的创作与口口相传,更是让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西晋的官方,其实啥也不是。西晋开国的八公,包括司马炎自己,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诸葛亮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最根本还是他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经天纬地的个人能力,几乎无可挑剔的品德操守。加上壮志未酬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物当然能直击心灵,“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为什么对历史人物能念念不忘,饱含深情。无他,共鸣而已。

user avatar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这个回答其实有两个结论,要么是陆逊比诸葛亮差,要么就是题主Too young,陆逊根本就不比诸葛亮差,甚至吊锤村夫。

这样的结果就是两堆人争执不休,最后互相视对方为敌,怒斥薯粉/吴粉过于无耻。

政治军事什么的我也不懂,就提一个,陆逊的民间影响力是远逊色于诸葛亮的(等下具体解释)。

你随便拉一个人问问,问他知道陆逊是谁吗?知道陆逊的石亭之战和夷陵之战吗?知道陆逊晚年和孙权的关系吗?

你问游戏策划,出三国人物主题的皮肤,是出诸葛亮、吕布、关羽、赵云,还是出陆逊?

这就是民间的影响力。

不过我们还是要去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在民间的影响力大于陆逊?

你可以甩锅给罗贯中,说三国演义吹村夫不吹陆逊,可人家罗贯中也是翻着史料写的小说,在人生经历上,陆逊和诸葛亮相比就缺乏了太多的传奇性。

什么叫传奇性?诸葛亮的人生确实有太多和常人不一样的事迹——人家拿的就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剧本,想不活成一个故事都难!


第一个反常的剧本是三顾茅庐

首先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有两处史料为证——

《三国志·蜀书五》: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多次求见诸葛亮,最终得以相见并请其出山。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可你要知道,诸葛亮那个时候才不到三十岁!而刘备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还顶着豫州牧、左将军、刘表座上客这一大堆头衔。放到爽文剧本那就是年纪轻轻的主角被某落魄高管死命追求(雾),最终出山。

再看陆逊呢?

《三国志·吴书十三》: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含着金钥匙出生,然后二十一岁的时候成了孙权的幕僚......

如果说被大佬诚心诚意请出来不算传奇,那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是爽文作者也不敢写了。

《三国志·蜀书五》:(赤壁之战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刚刚出山没多久,一共四个郡让他管三个,还要睡一床让老兄弟关羽张飞吃醋。

你要知道关张是什么人,那可是刘备刚刚打天下时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诸葛亮才来了多久就这待遇!

少年天才被年过半百的主角三请出山,一出山就是成为最重要的部下(之一),你说这剧本带不带感?陆逊的一比不就黯然失色了?


第二个反常的剧本就是白帝托孤

托孤这事情其实很麻烦,因为贪恋权力、只能获利不能损利是人的本性。而托孤授予的是超越人臣的权力。

霍光废帝,大家拍手称快,平时谁敢?你有这个权力吗?

没错,村夫是被托孤了,可李严、霍光、曹爽乃至司马懿,哪个不是托孤重臣?为什么只有村夫千古流芳?

正常的剧本是托孤大臣或者他的后代被权力腐蚀,总有一天会撕破脸皮。

远的不说,霍光被托孤,他的后代为了夺取权力毒死宣帝皇后,最后被满门抄斩的事情才过去几年?

再近一点,魏明帝死后托孤的两个人在后来又干了什么?还要我多说?

《晋书·宣帝纪》: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另一位指洛水放了什么屁、又是怎么出尔反尔的还用提?

诸葛亮被托孤后,“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这九个字是本传上白纸黑字写着的。

可诸葛亮做了什么?

答:无他,鞠躬尽瘁而已。

权臣,有几个不想攫取权力,有几个不想集结党羽,有几个不想为子孙后代谋利?

诸葛亮的党羽是谁?不知道,反倒是把自己喜爱但是违犯军纪的马谡砍了。 魏延大爷看不惯他,但是到了魏延与刘琰撕x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趁机打击他。

你再看看诸葛亮的两个儿子是啥情况?

就说诸葛乔,这是诸葛瑾的儿子,过继给了诸葛亮,结果人家也是为北伐添砖加瓦,最后死在了任上。

《三国志·蜀书五》:亮与兄瑾书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於谷中......年二十五,建兴六年卒"

要是搁现在,不得先安排一下,小乔(雾),你当什么运粮官!这次我精心安排魏大爷和吴国舅去偷家,胜率很高的!你就跟着一起,打赢了你就有了资本,输了就说魏延尾大不掉不听指挥,让他也背次黑锅,下一步我们就.....

再看人家的遗言: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一般人能活到托孤的剧本就不错了,人家被托孤,没有天天盘算着怎么拿住权力不放,而是一心一意地为国奋战,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为子女谋求私利,这人算不算个传奇?


第三个反常的剧本就是北伐

除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的其他几次北伐真的是可以当段子看。

按理说,刘大耳在夷陵被打得仅以身免,早期的精锐死了个七七八八,这蜀汉不就是一栋破房子,我司马懿/曹真只需要踢一脚,它就要完蛋?

《三国志·蜀书五》:(王朗等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看见没,都想着直接不战屈人之兵,直接和平演变了

然而曹真伐蜀、卤城之战、五丈原之战都是什么画风?

我们小老百姓不懂什么战略战术,只看到你司马懿坐拥主场作战的优势,带着大魏的中军却占不到什么便宜。

三路伐蜀被偷家这个就不说了,毕竟总指挥不是司马懿。

解释解释卤城这么败了,然后顺便让某车骑将军送了?

解释解释在五丈原怎么从渭南转进到了渭北,宁肯收女装也不去主动把村夫吃了?

直到现在,司马懿也是历史圈里有名的女装大佬,估计还没有之一。

自己明明很弱,结果硬是把对面怼个灰头土脸,你说这故事带不带感?

当然,如果一直牛逼下去,虽然很厉害,但不像一个故事。

我们大魔导师刘秀同志就吃了大亏。

村夫的传奇,不仅体现在能以弱胜强上,更体现在他奋力前行,拼尽全力去实现理想,最终倒在了通往目标的路上。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与敌人对峙百日,坚守不退,即使是无可奈何也不轻易放弃,最终病倒在前线。这种具有悲剧色彩的传奇故事,陆逊有没有?



其实蜀汉之所以能够反客为主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不讨论什么强弱,只说传奇

你可以看到这一个个人都是行走的故事剧本

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落魄皇亲,非要想着创下基业,年过半百也不动摇,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一生,最后为复兄弟之仇而死,这人能不能当故事讲?

一个武将,被敌人俘虏,硬生生把自己的身份转成客将,末了非要去砍了对面大将来报答不杀之恩,最后为追寻原先的主子放弃荣华富贵,这人算不算个传奇?

一个莽夫,敢站在桥头,一声怒吼让对面一堆人都不敢过来,最后也成长为大将之才,这故事是不是有点意思?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陆逊就不传奇,但是和村夫一比,确实就逊色不少。

夷陵之战是很传奇,你击败了刘备这种曹操死后天下第一的枭雄,可大家都想着看刘备复仇成功,你一下子打断了,被喜欢才有鬼......

还是那句话

我们小老百姓,不管你们谁厉害

但是我们只能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传奇。

当然,还有一点我觉得也是至关重要的,篇幅有限就不多提了,就是 @晨星 所说的:

“但是相比于诸葛亮,我总觉得陆逊身上少了一点什么东西。”

我愿称之为理想主义的光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陆逊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都为孙吴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都堪称翘楚。然而,要说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特长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一、军事才能与战绩: .............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逊的老家,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看史书上写着“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不少门道。简单来说,他家确实在如今的昆山和松江一带,但具体说“老家”是哪一处,还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先来说说吴郡吴县,这可是关键所在。你得知道,在三国时期,咱们今天的昆山、松江,乃至苏州.............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陆逊,这位三国东吴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稳健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关于陆逊直系后代的存续,却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和探究的话题。要探讨陆逊的直系后代是否.............
  • 回答
    谈到陆逊的军事才能,不能简单地说他“强”或者“弱”,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敌人。正史对陆逊军事才华的记载,虽然不像某些战场杀神那样惊心动魄,但却透着一种沉稳、谋略和对全局的把握,足以让他跻身三国名将之列。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便是陆逊最辉煌的战绩——夷陵之战.............
  • 回答
    关于裴松之对陆逊在袭石阳时,杀良冒功、杀害百姓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其依据和逻辑,才能做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首先,裴松之在其《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的注中,引述了《魏略》和《吴历》等史料,提出了对陆逊此次行动的一些质疑。这些质疑的核心在于: 杀良冒功的指控: 《魏略》记载,陆逊在石阳之战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