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陆逊老家到底在今天的昆山还是松江?

回答
陆逊的老家,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看史书上写着“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不少门道。简单来说,他家确实在如今的昆山和松江一带,但具体说“老家”是哪一处,还得看你怎么定义了。

先来说说吴郡吴县,这可是关键所在。

你得知道,在三国时期,咱们今天的昆山、松江,乃至苏州、上海的一部分,都属于当时的“吴郡”。而“吴县”是吴郡的郡治,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所以,当史书说陆逊是“吴郡吴县人”,意思就是他出生在吴郡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并且他的家族在吴县有很深的影响力或者祖籍就在那里。

这就有点像咱们现在说一个人是“北京人”,他可能生在北京城里,也可能祖籍在北京,但他的家族根基是在北京这个大区域里。

那么,昆山和松江又是怎么回事呢?

陆逊的家族,可以说是在东汉末年,随着天下大乱,为了避祸而逐渐迁徙的。他们最初的祖先,可能确实是在吴郡吴县的腹地,也就是靠近今天苏州的地方。但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或者躲避战乱,很多家族会选择迁往更远的地区,尤其是在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但有发展潜力的南方地区。

关于陆逊家族的迁徙路线,史学界有一些说法,其中关于“老家”的指代,最常提及的有两个地方:

昆山(当时可能属于娄县或临海县等区域): 有一种说法是,陆逊的祖父陆绩,或者更早的祖辈,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了昆山一带。当时的昆山虽然不如吴县繁华,但地处富庶的江南,土地肥沃,是很好的耕种和生活的地方。陆逊在这里长大,并且他的家族在这里也发展壮大起来,积累了相当的势力。一些记载和推测认为,陆逊早年的生活和家族的重要活动,更倾向于发生在昆山地区。

松江(当时可能属于海盐县或会稽郡西部地区): 还有一种说法是,陆逊家族的迁徙路线更偏向松江一带。松江地区在三国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尤其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运条件。陆逊的家族可能在这里置办田产,经营产业,并且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说法,并且会让你觉得模糊?

这主要是因为:

1. 行政区划的变动: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今天的昆山、松江,在三国时期可能属于不同的县,甚至不同的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区域的归属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使得我们今天想精确地对应到某个具体地点变得困难。

2. 家族迁徙的常态化: 在那个时代,家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迁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家族可能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地方都有重要的根基。当你问“老家”时,是指家族最初的发源地,还是主要生活和发展的地方,亦或是祖坟所在之地,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3. 史料记载的侧重点: 史书在记载人物时,通常更侧重于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和功绩,对于其具体早年生活和家族的迁徙过程,往往不会写得事无巨细。我们现在能获得的史料,更多的是关于陆逊的政治生涯,而关于他童年和家族根基的细节,则相对模糊。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最稳妥的说法是:

陆逊的家族根基在广义的“吴郡”范围内。 他的祖先可能最初在吴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他的家族在吴郡内的其他地区,比如昆山或松江一带,都建立起了重要的生活和经济基础。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更具体的“成长地”或者“家族重要据点”,昆山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些,因为史书中有一些关于他早年生活和家族在当地活动的痕迹。 但这并不意味着松江就完全无关,只是相对来说,昆山地区的联系更被关注一些。

总的来说,陆逊的“老家”是一个在当时的吴郡内,具有重要家族影响力的区域。 把范围缩小到今天的昆山或松江,都是在尝试更精确地定位这个“老家”。你可以理解为,他的家族在那个时代,很可能在这一连片的江南富庶之地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的“点”,不如理解为陆逊的家族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是在这片充满活机的江南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发展的。昆山和松江,都是这片土地上可能承载他家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前提就是错的,陆逊受封华亭侯不一定代表陆逊就是吴郡吴县华亭人,【当时很常见的做法是把功臣封在籍贯地当侯】这句话不错,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总结,功臣在籍贯家乡封侯,不一定就要具体到本人所在的县乡亭。陆逊由华亭侯进封为娄侯,爵位等级由(华亭)亭侯提升为(娄县)县侯,虽然陆逊是吴县人,娄县和吴县是两个县,但娄县也是吴郡的下辖县,因此陆逊受封娄侯同样也是受封于本籍,荣于乡里。具体到华亭,华亭到底是吴郡哪个县的亭,是不是陆逊籍贯所在的亭,这都是不确定的,孙权将陆逊的封地设置在吴郡就符合传统惯例。【更正一下,答主@gm zeng的回答引用了最早的史书《八王故事》,根据记载由此可知华亭隶属于吴郡所辖的由拳县(大概在今天的嘉兴),所以以东汉行政区划论,华亭也不是陆逊的籍贯所在之亭。】

陆逊的籍贯史书记载得很清楚,不存在争议,只能说他是吴郡吴人【无法具体到乡亭】,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吴郡陆氏的郡望就是吴郡吴县,郡望和籍贯是一体的。籍贯、居住地、葬地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陆逊曾经受封于华亭侯、娄侯,或许由于受封于华亭、娄县,陆逊本人及其后代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置办过房产,有陆机陆云的相关遗迹,或成为陆氏家族的墓地。类似于诸葛亮籍贯是琅琊阳都,曾经在南阳隆中度过青年岁月,死后葬在汉中勉县,你不能说诸葛亮的籍贯是南阳或者汉中。华亭、昆山于陆逊,亦如南阳、汉中之于诸葛。

问陆逊老家是今天的昆山还是松江,是拿着现代的行政区划去套东汉的行政区划,这是缘木求鱼。东汉时期的吴郡吴县大概在今苏州附近,即使非要硬给陆逊安排个现代籍贯,也只能勉强说他是苏州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陆逊的老家,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看史书上写着“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不少门道。简单来说,他家确实在如今的昆山和松江一带,但具体说“老家”是哪一处,还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先来说说吴郡吴县,这可是关键所在。你得知道,在三国时期,咱们今天的昆山、松江,乃至苏州.............
  • 回答
    陆逊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将他们进行比较,陆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诸葛亮。这种“不如”并非否定陆逊的伟大之处,而是从历史评价、影响范围、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多个维度进行的深入分析。以下是陆逊比诸葛亮差在哪里的详细阐述: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诸葛亮: 诸葛亮的核心才能在于其.............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陆逊和周瑜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都为孙吴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都堪称翘楚。然而,要说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特长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对他们进行详细的对比,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一、军事才能与战绩: .............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对两位杰出谋略家和政治家的评价,以及我们对“愚忠”的定义。要详细探讨诸葛亮是否“愚忠”以及他是否是唯一不如陆逊的地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诸葛亮是否“愚忠”?首先,我们来界定“愚忠”。在三国时期,“忠”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对于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来.............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关于陆议为什么改名为陆逊,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带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陆逊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化习俗等多个角度去推测和理解。首先,我们来聊聊“陆议”。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后.............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陆逊,这位三国东吴的传奇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稳健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夷陵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关于陆逊直系后代的存续,却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和探究的话题。要探讨陆逊的直系后代是否.............
  • 回答
    谈到陆逊的军事才能,不能简单地说他“强”或者“弱”,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敌人。正史对陆逊军事才华的记载,虽然不像某些战场杀神那样惊心动魄,但却透着一种沉稳、谋略和对全局的把握,足以让他跻身三国名将之列。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便是陆逊最辉煌的战绩——夷陵之战.............
  • 回答
    关于裴松之对陆逊在袭石阳时,杀良冒功、杀害百姓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其依据和逻辑,才能做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首先,裴松之在其《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的注中,引述了《魏略》和《吴历》等史料,提出了对陆逊此次行动的一些质疑。这些质疑的核心在于: 杀良冒功的指控: 《魏略》记载,陆逊在石阳之战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