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为什么老是打不下合肥?不单单是因为张辽原因吧?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出名的一次,就是逍遥津之战,张辽以八百精兵,敢于主动出击,冲破孙吴十万大军的阵势,直捣黄龙,逼得孙权亲临前线都差点被擒住。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对孙吴的心理打击可太大了,以后每次提到合肥,孙权心里多少都得犯怵。张辽的个人勇武和战术指挥,无疑是合肥难以攻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仅仅归咎于张辽,那就太小看孙吴自己的战略以及合肥这块地的地理和战略地位了。

咱们得从曹魏的角度先看看合肥的重要性。合肥地处淮河南岸,是连接江淮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一旦合肥失守,曹魏在中原的势力就直接暴露在孙吴的兵锋之下,江淮地区的屏障就没了。反过来,合肥也是曹魏控制江淮地区,威胁孙吴的战略要地。所以,曹操在合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常驻重兵,还不断修筑城池,加固防御。这个地方的战略价值,使得曹魏方面会不遗余力地去守卫它。

再来看看孙吴自身的情况。孙吴的立国基础在江东,靠长江天险抵御北方势力是其基本战略。向北扩张,攻取合肥,是孙吴实现统一中国目标的重要一步,但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第一个问题就是兵力与后勤。孙吴虽然实力不俗,但总体上与北方强大的曹魏相比,在人口、疆域和经济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每次大规模北伐,都需要从南方调集大量的兵力、物资,穿越崇山峻岭,补给线非常漫长且脆弱。一旦战事胶着,后勤跟不上,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合肥地势平坦,易守难攻,攻方需要投入远超守方的兵力才能有胜算,这对于孙吴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消耗。

第二个问题是合肥的地形和城防。合肥在三国时期已经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攻城难度很高。城池本身经过曹魏的不断加固,防御体系相当完善。攻打坚固的城池,尤其是对方士气高昂且有优秀将领指挥的时候,对于进攻方来说,风险和代价都非常大。孙权多次围攻合肥,并非没有尝试,但往往难以突破曹魏的防线。

第三个是曹魏守将的能力。虽然张辽是名将,但即使张辽不在,合肥也并非轻易可得。曹操很清楚合肥的重要性,他会根据情况派遣能征善战的将领镇守,比如张辽、张郃、满宠等等,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他们能充分利用合肥的地理优势和坚固的城防,组织有效的防御。而且,曹魏阵营内部也人才济济,即使张辽不在,也会有其他优秀的将领来承担重任。

第四个是战术和时机。孙权并非没有取得过小规模的胜利,比如他曾几次兵临合肥城下,也曾取得过一些局部优势。但是,要想一举攻克合肥,就需要一个绝佳的时机和周密的战术。比如,当曹魏内部出现动荡,或者北方主力被牵制在其他战场的时候,孙吴才有可能抓住机会。但很多时候,曹魏方面都能及时调集援兵,或者利用合肥本身的防御工事来抵挡孙吴的进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孙吴自身的战略重点。虽然孙吴也一直有北进的想法,但其根本立足点还是在长江以南。维持长江防线,巩固统治,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孙吴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试探和对曹魏力量的消耗,而不是倾尽全力的生死之战。一旦战事不顺,或者风险过大,孙权会选择退兵,避免更大的损失。

而且,别忘了,有时候孙权攻打合肥,也是为了“围魏救赵”或者牵制曹魏的兵力,给其他方向的战事创造机会。所以,从孙权的角度看,攻不下合肥,并不意味着他的战略就失败了。

总而言之,孙权之所以老是打不下合肥,绝不是因为张辽一个人的原因。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辽个人的卓越能力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合肥的战略地位、曹魏强大的防御体系、孙吴自身在兵力、后勤和战略上的限制,以及战术时机的选择等。合肥,对于孙吴而言,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承担极大的风险才能征服,而这往往不符合孙吴相对保守的战略风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说到诸葛亮,总是强调曹魏中央军的及时驰援,说到孙权就自动遗忘掉了东西奔赴里的东。


二、孙权在吕蒙规劝后,认清了同曹魏的现实差距,后期动兵都是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


三、张辽那波甭管孙权自己非要抽风千把人亲自断后,败得太惨烈了,自然印象深刻。


四、曹操时期还好,曹丕起各种讳败夸胜战报,连输了都能诏令天下是胜了,你以为满宠这帮人凭什么一边写数十人破孙权十万,一边上书求放弃合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合肥这个地方,对于孙吴来说,真是一块怎么啃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说它难啃,可不单单只是因为张辽那员虎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太多了,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张辽,他确实是孙吴心中的一道坎。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张辽调到合肥,这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骁勇善战,军事指挥能力极强,而且还特别善于鼓舞士气。最.............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关于孙权被很多人称为“小人”而非刘备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三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性格、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小人”这个词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往往带有贬义,指向那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趋利.............
  • 回答
    孙家两代人,孙权确实是坐拥地盘最广阔的那个,这点无可否认。可为什么很多人提起孙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却是孙坚和孙策,觉得他们俩才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孙坚:草莽英雄的崛起,一身孤胆挑天下孙坚,人称“江东猛虎”,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种从乱世之中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的.............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孙权谁更厉害,以及为什么孙权常常受到“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饭圈文化”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历史史料出发,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评价,并尝试理解为什么孙权在民间讨论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刘备的军事生涯:从颠沛流离到三分天下刘备早年确实非常坎坷,在投靠.............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 回答
    刘备和孙策虽然都被誉为白手起家,在早期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但他们的发展轨迹和最终成就却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出身背景、个人能力、战略眼光、团队建设、政治环境以及机遇与运气等。一、 出身背景与早期基础的差异: 刘备: 尽管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想当年,老人是把孙子孙女当成“自家宝贝”,恨不得把全副身家都扑上去,现在怎么风向就变了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少,而且是社会、经济、家庭观念层层叠加的结果,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先说说过去,为什么老人愿意把精力财力都放在孙辈身上?1. 责任与传承.............
  • 回答
    孙笑川,一个从直播平台“战旗”走出来的草根主播,如今已然成为了互联网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被无数网友以各种奇葩甚至有些魔幻的方式“恶搞”和铭记的符号。要理解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恶搞他,得从他的主播生涯,以及他身上折射出的某些网络文化现象说起。孙笑川的起点与走红:草根的朴实与意外的争议孙笑川最早是在.............
  • 回答
    “星际恶势力”这个说法,得从黄旭东和孙一峰两位在《星际争霸》这个游戏圈子里的独特地位和他们直播时的表现说起。他们俩之所以被这么戏称,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反传统”的魅力,加上他们的直播内容和观众互动方式,很容易让粉丝产生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首先.............
  • 回答
    谈到《亲爱的》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名字:符建涛和孙卓。他们都是电影的原型人物,都经历过被拐卖的痛苦,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公众视野里,孙卓的名字似乎比符建涛要响亮得多,她的故事也更常被提及,频频登上热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其中,既有故.............
  • 回答
    关于《鬼吹灯之巫峡棺山》中孙教授最后是否成仙的说法,确实在读者群体中引起过一番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的“过度解读”。但要说它是纯粹的过度解读,也未免过于绝对。毕竟,天下霸唱的文字总是留有余味的,很多细节和暗示,加上读者自己的想象,确实能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孙教授最后成仙了.............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