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是先主传,孙权是吴主?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

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

1. 早期开创者或统治者: 通常会被赋予更具开创性或标志性的称号,尤其是在王朝初期,第一个或前几个重要的统治者往往是记录的重点。
2. 王朝的代表性统治者: 如果一个统治者能够代表一个王朝的兴盛、奠定其统治基础,或者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他更容易成为该王朝的标志性人物。
3. 史书的侧重点和作者的立场: 史书的作者在叙述时会根据其历史观、政治立场以及想要突出的重点来选择和使用称谓。例如,某些史书可能更侧重于某个王朝的合法性,从而突出该王朝的开创者。
4. “主”字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用于称呼君主(尤其是尚未完全建立帝国的君主或处于割据状态的君主)时,“主”字的使用非常普遍。例如,我们说“蜀主”、“吴主”、“魏主”。

二、 刘备为何被称为“先主”?

“先主”这个称谓主要与《三国志》的编纂方式以及刘备的政治定位有关。

1. 《三国志》的体系: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三国时期史书之一,由西晋陈寿所著。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分别记载了曹魏、刘蜀和孙吴三个政权的历史。
在《三国志》的蜀书中,刘备是核心人物,他的传记被置于蜀书的开篇,标题就是《先主传》。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虽然承认曹丕是魏朝的建立者,孙权是吴朝的建立者,但出于晋朝的统治合法性考量(晋朝是魏晋禅让而来),以及对汉室正统的某种尊重,他将蜀汉政权与曹魏和孙吴并列,但又在叙事上有所区分。

2. “先主”的含义和渊源:
“先”字的含义: 在这里,“先”字有几层含义:
在前的君主: 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奠基者和最高统治者。
开创者/奠基者: 他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是那个政权最初的领导者,相比于后来的统治者(如刘禅),他是“先”的。
对汉室的继承: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他把自己定位为汉朝的继承者,是“先汉”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在名义上是“汉朝”的“先”一位延续者,尽管他建立的是蜀汉。
曹魏和孙吴的对比: 相较于曹操(魏武帝)和孙权(吴大帝),刘备所处的政治格局更为复杂,他的政权相对弱小且处于汉末的动荡之中。称其为“先主”,也可能是一种史学上的处理,将他与曹魏、孙吴的“皇帝”身份有所区别,尤其是在他尚未正式称帝(称帝是在公元221年,比孙权称帝晚)之前,以及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他更像是一个“军阀兼早期君主”的过渡形态。
历史上的称谓: 在刘备生前,虽然也有人称他为“汉中王”或“皇帝”,但“先主”这个称谓并非官方封号,而是史书(特别是《三国志》)给予的定义性称谓。
对刘备政权的定位: 《三国志》将刘备的政权称为“蜀”,因此刘备在《三国志》的体系中就是“蜀主”。而“先主传”是陈寿对其传记的命名。这反映了陈寿在编纂时对刘备的定位,他作为蜀汉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领导者,是“蜀”这个政治实体的“先”君。

3. 民间和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对《三国志》的普及和再创作,极大地推广了刘备的形象。在演义中,刘备的仁德、以及他作为汉室正统继承者的身份被反复强调。虽然演义中也称其为汉中王或皇帝,但“先主”的称谓,通过《三国志》的流传,也深入人心,与刘备的早期奋斗和奠基者的身份紧密相连。

三、 孙权为何被称为“吴主”?

“吴主”这个称谓直接反映了孙权在孙吴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最终建立的王朝。

1. 孙吴政权的建立者和统治者:
孙权从其兄长孙策手中接过了江东的基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吴国。
他统治江东长达五十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建立者和最长久的统治者。
在《三国志》中,孙权的传记位于《吴书》的开篇,标题就是《吴主传》。

2. “吴”的指向性:
“吴”是孙权政权所处的地域和其建立王朝的国号。
孙权以“吴”为国号,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与曹魏、蜀汉并立的政权。
因此,“吴主”直接点明了他是“吴”这个国家或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3. 相对的权威性:
与刘备的“先主传”相比,孙权的“吴主传”更直接、更明确地指向了他的统治地位和所代表的政治实体。
孙权从军事上的割据到政治上的独立,最终于公元229年称帝,建立吴国,成为名正言顺的吴国皇帝。
《三国志》称其为“吴主”,也是对他作为吴国开创者和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和定位。

四、 总结和对比

“先主传” vs “吴主传”:
“先主”: 强调的是刘备在蜀汉政权中的开创性、奠基性以及他作为早期领导者的身份。它包含了对刘备政治生涯早期阶段的描述,以及他作为汉室继承者的身份定位。在《三国志》的体系中,这是陈寿给刘备的传记命名。
“吴主”: 直接指明了孙权是吴国的最高统治者,强调了他在吴国的统治地位和代表性。它更多的是对他作为整个吴国政权核心人物的概括。

文本惯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三国志》中的人物传记命名时,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将刘备的传记命名为《先主传》,而将孙权的传记命名为《吴主传》。这反映了陈寿在处理这三个政权时,对人物身份和地位的理解和区分。
对于刘备,他虽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但其政治生涯早期充满了颠沛流离,且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名,其政权的性质和合法性在当时存在复杂性。将他称作“先主”,更符合他作为一位早期开拓者和领导者的形象。
对于孙权,他稳固了江东基业,建立了吴国,并长期统治,是吴国政权的绝对核心和代表。称其为“吴主”则更加直接和准确。

简而言之:

刘备是“先主传”,是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将其传记命名为“先主传”,这强调了刘备作为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奠基人和早期领导者的身份,也可能包含了对他早期政治生涯和汉室继承者身份的某种侧重。
孙权是“吴主”,是因为他建立了吴国,并且是吴国的核心统治者和代表。这个称谓直接点明了他作为“吴”之君的身份。

这两个称谓并非偶然,而是由史书的编纂体例、作者的意图以及人物的实际历史地位共同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主】这个称呼也不是没有过,比如杜甫的诗句【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不过【先主】这个称呼,个人认为包含了对刘备的尊重,同时【先主】也未言明是【?】先主(蜀先主还是汉先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避免了【蜀主】的贬低和【汉主】的尴尬,这个有人提过了。

根据古汉语词典的解释,【先】是对已逝去的尊长、祖先的称呼,我们甚至可以隐隐察觉到某种敬意。这种称呼与【吴主】这种莫得感情的称谓有着极大的差异。

(《孙破虏讨逆传》就更别提了,破虏将军、讨逆将军分别是袁术、曹操为孙家父子表奏来的封号,孙权给他爹爹哥哥的谥号是武烈皇帝、长沙桓王,最后这爷俩在陈寿这连个吴先主都没混上,干脆还是用旧时封号,这简直是骑脸输出)

虽然陈寿是晋臣,《三国志》又以曹魏为正统,但是他在作《先主传》时,却给予了刘备相当的尊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对刘备、曹操的称呼都是姓x、讳x: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对比吴主传:

孙权,字仲谋。

连个避讳都没有,这态度对比已经很明显了。

针对“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刘备、曹操无疑属于第一种。

作为对比,文帝纪、明帝纪都曾避讳,《后主传》也是这种做法。而孙权却没有这种待遇。不仅孙权没有,孙坚孙策也没有。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

再者,虽然陈寿以魏为正统,但是刘备称汉中王、称帝时的表文都一字不落的照抄。

要知道陈寿老头子写蜀书是出了名的惜墨如金,一个字都不肯多写的主。在大魏眼里,刘备是割据政权,实打实的反贼,然而对这种【反贼】的称王、称帝表文却全文照抄,态度非常微妙。

曹丕称帝时,包括华歆、王朗、贾诩等曹魏重臣曾多次上表,为其歌功颂德,此事载于《献帝传》中,前前后后有10页之多,然陈寿一概不录。还是裴松之补齐了这些内容。


再有就是对三人的评价,基本上可以看出,陈寿对曹、刘二人的评价基本都是“有一点超越了本时代的所有人”,如评价曹操时,着重赞美其谋略,并且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曹操确实残暴,然其权谋手段却非一般人能及,基本上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评价刘备,除了赞美他和高祖一样百折不挠之外,还说他托孤诸葛亮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种评价个人觉得要压过前者一头,甚至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此外,拿来对比的人也非常有意思,与曹操相比的是申、商、韩、白,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不过这些人好像都没啥好下场,申不害咱不了解,商鞅韩信白起是咋死的初中生都知道,陈寿你到底在搞什么鬼???)

刘备这边谱就更大了,干脆直接拿高祖刘邦来对比。如果单看类比者的地位,陈寿对刘备的评价已经有僭越之嫌了。

(你好大的胆子啊!)

到了孙权那边,评价就是这样: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勾践是出了名的能苟,用来对比“忍辱负重”当大魏吴王的孙权也没啥不合适的,关键是你别直接就把人家批判一番啊!甚至连“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的话都说出来了,就不能给人留点面子???

按说现在已经披露的刘备黑历史也不是一点半点,比如取益州、杀张裕都可以拿出来说,而陈寿并不在传尾批判这些,专心赞美他的才干和品性,这种偏爱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还有就是,就算陈寿叫刘备先主是例行公事,一个割据政权俩皇帝就一先主一后主,同样是对割据政权,对你孙权咋就这么不客气呢?你连个吴后主都没有,直接就是个三子嗣传,更别提孙坚孙策直接拿旧时的封号糊弄了,还有你的黑历史别人直接就在评语里开怼,这是在夸你还是在骂你?

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别人指着鼻子骂你,你还乐呵呵地觉得他在夸你。



这里插播一点私货,不喜欢的可以点踩:

个人觉得曹、孙、刘三人的传记,读起来最流畅、最舒心的还是先主传。

或许因为我对蜀汉比较了解的缘故,读先主传,目之所及全都是熟悉的事件,没有各种繁文缛节。基本上每一段都包括了一个重点事件,读起来特别流畅,所以我非常喜欢《先主传》,也常常阅读。

比如这一部分,携民渡江、当阳之战、赤壁之战、南征四郡,几乎是一目了然。

对比曹操、孙权传记中让人看了就想睡觉的x年发生x事式的新闻联播体,简直是一股清流。

我不知道怎么从史学的角度去评判《先主传》

但是从可读性的角度讲,《先主传》是魏蜀吴三方君主中最流畅、最有趣味的一篇。基本上每一段都有名场面。

(几年前读《武帝纪》,磕磕绊绊看完了,事后啥也没记住)

不知道是否也是陈寿老爷子的私心。

就像《史记》流传最广的并不是汉朝诸皇的传记一样。

(笑)

最后上一下参考资料,岳麓书社版三国志对陈寿的评价——

user avatar

首先,排除掉日益粉圈化的那些偏激观点,三国史本来就不该粉圈化。我不知道谁是第一个玩起这一套的。

所以,此处理应高能预警:请魏吹、蜀吹、吴吹迅速点击左下角【▽】并关闭本回答。谢谢配合…


好了,预警结束,我来好好回答。

首先是正统论。

汉献帝禅让给曹丕,魏元皇帝禅让给司马炎。所以西晋史官陈寿在书写记载中,三国志自然以魏帝为纪,不管汉献帝本人乐意不乐意禅让,至少,程序上是对的。

这点想来毫无争议,否则题主也不至于问题连曹魏都不提的。

蜀国相较于魏国,刘备本身就是皇室宗亲,称帝也不过是延续汉国祚。这就约等于明末清初的台湾南明政府,你说他是正统吧,他还真是;说他不是吧,好像也行。

所以,蜀国的地位天然高于孙吴,加上魏国受献帝禅让这个事情估计有很大的胁迫性,所以历来民间自然而然觉得蜀>魏>吴。

毕竟吴国称帝,本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味道在里边。你说承认你吴国吧,汉室正统在魏,蜀国多少还能搭点关系,吴国就压根没有任何身份证明;说不承认吴国吧,吴国又明明三分天下那么多年。

于是,陈寿对于孙权的死用了【薨】这个字。事实上也是极其正确的用字,许多吴吹一直愤愤不平,说陈寿贬低孙吴,这是错误的言论。恰恰相反的是抬高了孙吴的地位。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完全可以看《后汉书·孝献帝纪》的记载: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

人家正儿八经的皇帝死了也只是混了个薨字。因为他已经把汉室禅让给了魏,不管他个人愿不愿意,至少程序上,汉朝已经实际上灭亡。正统已然落在了曹魏头上,所以献帝最终也是以“山阳公”的身份辞世。

从正统论来看,曹魏受献帝禅让,正统最纯。刘备本身就是皇亲,多少给点面子嘛,何况这之前又不是没有过皇室宗亲逆袭的成功案例……比如说光武帝刘秀。

可是孙权这边有什么?一非汉室禅让,二非汉室宗亲,称你一声吴主已经是看在你确实控制东吴多年的份上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其次是亲疏论

晋朝受曹魏禅让,那写史书的时候自然要捧一下曹魏,毕竟司马家三代魏臣。这点依然是毫无争议。

蜀国方面,人家陈寿本来就是蜀国人,从私人感情来说,对原来的老板直呼其名也不好嘛。

反观吴国方面,先不提方面吴国背刺蜀国的事。单单人家陈寿,本来就没在你那做过官,还不许人家念叨你的名字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今天你不也喊着人家美国总统“懂王”“睡王”,怎么没见你正儿八经地喊人家“美国总统”?

更何况上述正统论里,孙吴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没直接称呼你是反贼已经是很客观了。

结论:

陈寿为什么称刘备为先主,因为刘备是蜀汉公司被并购之前的上一任董事长啊。为什么称刘禅是后主,因为刘禅是公司被并购前的现任董事长啊。一先一后,不正说明了陈寿给他们打工的经历吗?这不就带了个人情感了吗?

至于孙权传是叫吴主传,你孙吴集团跟我蜀汉集团在被并购之前,是竞争对手关系啊。书里直接称呼你的名字也没什么不妥吧。

要不是曹魏集团是收购了大汉集团,加上司马家收购的曹魏集团,你信不信他还真敢写成【魏主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被称为“先主传”而孙权被称为“吴主”,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本惯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史书编纂的惯例与命名原则在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尤其是以纪年体为主的正史,对于帝王或重要人物的称谓,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通常基于以下几点:1. 早期开创者或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本是曹操设下的一场局,意在试探天下英雄,尤其是他心中最大的潜在威胁——刘备。如果刘备在此时出人意料地抢先说出“天下英雄,唯孟德与备尔”,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就能引爆整个场景,曹操的反应将是复杂而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描绘曹操的反应:1. 瞬间的错愕与审视: .............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关于刘大可先生退出混乱博物馆的真实原因,网络上的信息确实众说纷纭,也存在一些模糊和不确定的地方。不过,结合一些流传的信息以及对事件的梳理,我们可以尝试拼凑出一个相对更接近真相的版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混乱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混乱”为核心概念的艺术机构,其内部的运作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本身就可能带有.............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场景!想象一下,在那个硝烟弥漫、权谋丛生的时代,刘备,这位一心复兴汉室的仁君,有机会面见那二十四位曾经君临天下的先帝,这该是怎样一番景象?若真有此奇遇,我猜他们对刘备说的,绝不会是简单的鼓励,而是会充满历史的重量、经验的沉淀,以及对汉室命运的深深忧虑。首当其冲的,必定是汉高.............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心里,提起三国,那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几个名字,除了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兄弟,紧跟着的肯定就是那叱咤风云的“五虎上将”了。说起来,这五虎上将的名号,也是咱们后人给起的,因为在正史里,刘备手下确实有几位特别能打的猛将,但并没有一个固定且官方的“五虎上将”说法。不过,既然小说《三国演义》把.............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结拜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位“万人敌”的兄弟,与其说是单纯的运气,不如说是他自身特质的吸引力,以及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刘备自身特质的吸引力:尽管刘备在早期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他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是.............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关于孙权被很多人称为“小人”而非刘备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三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性格、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小人”这个词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往往带有贬义,指向那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趋利.............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曹操对刘备那句“织席贩履之辈”的痛骂,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藏着不少门道。这话说出来,既是对刘备出身的嘲讽,更是对其一路崛起的复杂情绪的宣泄。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刘备刚出场的时候。在那个讲究门阀出身的时代,尤其是在汉末乱世,一个人的背景能决定他能走多远。刘备呢?别看后来名声在外,成了汉室宗亲,可他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