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三国演义》的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个小人?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

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织的伪装。 小说中最常被用来塑造刘备形象的,是他那句“但凡百姓,皆是我父”。这种博爱之心,在乱世中自然是难能可贵。但细想之下,这种“百姓皆父”的情怀,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了口头上和偶尔的几次收留流离失所者上。当面临更重大的战略抉择时,他对于百姓的牺牲似乎也并非全然不可接受。

例如,在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怀抱幼主阿斗,杀得曹军人仰马翻。刘备在得知阿斗被赵云救回后,竟然将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为救你这小畜生,差点损失了我一个大将!)这番话,在许多人看来,与其说是爱惜将才,不如说是为了在赵云面前表现自己的“爱兵如子”,进一步收买人心。毕竟,他与曹操这样的枭雄相比,军事才能和个人武力都不占优势,拉拢人心、塑造形象就成了他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策略。他的这种“情感表达”,在某些读者眼中,就显得不真诚,甚至带着几分表演性质。

其次,刘备在求贤若渴的表演中,也常常被指责为“虚伪”和“功利”。 三顾茅庐是刘备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德行”的代表作。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放下君主的架子,冒着严寒三次登门拜访。这一场景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个人魅力,也为他争取到了“千古一相”。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刘备尚未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事业可谓是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如果没有诸葛亮这剂“强心针”,他很可能就会沦为地方军阀,甚至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那么,这三次拜访的背后,是否也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帮助他成就大业的顶级谋士?小说中的描绘,固然展现了他的诚意,但也隐约透露出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这份坚持,或许更多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当他的目的达成后,对于其他潜在的贤才,他是否还能保持同样的热情和耐心?这一点,小说中的描绘就相对模糊了。

再者,刘备的“仁义”往往服务于他的政治野心,其底线和原则在必要时是可以被模糊的。 他的最终目标是匡扶汉室,恢复汉朝的荣光。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忍辱负重,甚至不惜背弃一些道义上的准则。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与孙权的联盟与破裂。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承诺“待平定西川,必当如数奉还”。然而,当他攻下益州,建立自己的基业后,却迟迟不肯归还荆州。为了守住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他不惜派关羽去抵挡东吴的收复行动,最终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和关羽的败亡。

在小说中,刘备的这个行为被描绘成“忍痛割爱”和“被逼无奈”。但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采取了不那么“仁义”的策略。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可以牺牲盟友的信任,甚至不惜引发一场战争。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一些读者质疑他的“仁义”是否只是一个方便的标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此外,刘备的哭泣和示弱,也常常被解读为一种“手段”。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位以“哭”闻名的君主。无论是在徐州失去陶谦时,还是在遇到曹操时,或是与关羽、张飞分别时,他都能涕泪横流,感人至深。

这种哭泣,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他“心忧苍生”和“情义深重”的表现。然而,放在一个政治家身上,哭泣也可以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博取同情,可以用来瓦解对手的攻势,甚至可以用来收买人心。例如,在刘表死后,刘备得知刘琮不愿出迎,便在城外哭拜,吸引了大量拥护者。这种公开的示弱和情感宣泄,在某些人看来,与其说是真情流露,不如说是对民众心理的精准拿捏,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表演。

最后,刘备的创业史中,充满了“寄人篱下”和“左右摇摆”的痕迹,这使得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得不足。 在早期,他依附于公孙瓒,后又投奔曹操,再之后又转投袁绍,最后才在荆州站稳脚跟。虽然小说中将这些经历描绘成他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无奈,但其中也暴露了他缺乏独立领导能力和坚定政治立场的弱点。他似乎总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一旦这种力量消失,他自身的实力就难以支撑。这种反复的依附和摇摆,也让一些读者觉得他不够“顶天立地”,缺乏一个伟大君主应有的气魄。

总而言之,虽然《三国演义》力图将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德君子的形象,但书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也确实为一些读者提供了质疑的土壤。他刻意的形象塑造、在关键时刻的“功利”考量、时而模糊的底线以及善于利用情感的手段,都让他身上笼罩着一层“小人”的色彩。这使得刘备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复杂,也让《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魅力更加深邃,引发了读者们持久的讨论和思考。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恰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评价一个人是伪君子还是真君子,首先排除此人蠢的情况。尤其是厉害的大人物。真君子:做一件君子的事情,可能面临极高大概率风险时,自己也没啥收益。或者不啰嗦那么多,就简单的用风险收益评估。大人物行事,收益为:仁义,理想,天下,个人私欲等等。风险:自己送命,别人送命。真君子相对于伪君子在收益方面,个人私欲占比小。在风险方面,自己送命占比大。这个模式结合各路英雄看看比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