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三国演义》的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个小人?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

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织的伪装。 小说中最常被用来塑造刘备形象的,是他那句“但凡百姓,皆是我父”。这种博爱之心,在乱世中自然是难能可贵。但细想之下,这种“百姓皆父”的情怀,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了口头上和偶尔的几次收留流离失所者上。当面临更重大的战略抉择时,他对于百姓的牺牲似乎也并非全然不可接受。

例如,在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怀抱幼主阿斗,杀得曹军人仰马翻。刘备在得知阿斗被赵云救回后,竟然将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为救你这小畜生,差点损失了我一个大将!)这番话,在许多人看来,与其说是爱惜将才,不如说是为了在赵云面前表现自己的“爱兵如子”,进一步收买人心。毕竟,他与曹操这样的枭雄相比,军事才能和个人武力都不占优势,拉拢人心、塑造形象就成了他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策略。他的这种“情感表达”,在某些读者眼中,就显得不真诚,甚至带着几分表演性质。

其次,刘备在求贤若渴的表演中,也常常被指责为“虚伪”和“功利”。 三顾茅庐是刘备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德行”的代表作。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放下君主的架子,冒着严寒三次登门拜访。这一场景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个人魅力,也为他争取到了“千古一相”。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刘备尚未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事业可谓是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如果没有诸葛亮这剂“强心针”,他很可能就会沦为地方军阀,甚至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那么,这三次拜访的背后,是否也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帮助他成就大业的顶级谋士?小说中的描绘,固然展现了他的诚意,但也隐约透露出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这份坚持,或许更多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当他的目的达成后,对于其他潜在的贤才,他是否还能保持同样的热情和耐心?这一点,小说中的描绘就相对模糊了。

再者,刘备的“仁义”往往服务于他的政治野心,其底线和原则在必要时是可以被模糊的。 他的最终目标是匡扶汉室,恢复汉朝的荣光。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忍辱负重,甚至不惜背弃一些道义上的准则。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与孙权的联盟与破裂。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承诺“待平定西川,必当如数奉还”。然而,当他攻下益州,建立自己的基业后,却迟迟不肯归还荆州。为了守住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他不惜派关羽去抵挡东吴的收复行动,最终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和关羽的败亡。

在小说中,刘备的这个行为被描绘成“忍痛割爱”和“被逼无奈”。但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采取了不那么“仁义”的策略。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可以牺牲盟友的信任,甚至不惜引发一场战争。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一些读者质疑他的“仁义”是否只是一个方便的标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此外,刘备的哭泣和示弱,也常常被解读为一种“手段”。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位以“哭”闻名的君主。无论是在徐州失去陶谦时,还是在遇到曹操时,或是与关羽、张飞分别时,他都能涕泪横流,感人至深。

这种哭泣,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他“心忧苍生”和“情义深重”的表现。然而,放在一个政治家身上,哭泣也可以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博取同情,可以用来瓦解对手的攻势,甚至可以用来收买人心。例如,在刘表死后,刘备得知刘琮不愿出迎,便在城外哭拜,吸引了大量拥护者。这种公开的示弱和情感宣泄,在某些人看来,与其说是真情流露,不如说是对民众心理的精准拿捏,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表演。

最后,刘备的创业史中,充满了“寄人篱下”和“左右摇摆”的痕迹,这使得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得不足。 在早期,他依附于公孙瓒,后又投奔曹操,再之后又转投袁绍,最后才在荆州站稳脚跟。虽然小说中将这些经历描绘成他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无奈,但其中也暴露了他缺乏独立领导能力和坚定政治立场的弱点。他似乎总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一旦这种力量消失,他自身的实力就难以支撑。这种反复的依附和摇摆,也让一些读者觉得他不够“顶天立地”,缺乏一个伟大君主应有的气魄。

总而言之,虽然《三国演义》力图将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德君子的形象,但书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也确实为一些读者提供了质疑的土壤。他刻意的形象塑造、在关键时刻的“功利”考量、时而模糊的底线以及善于利用情感的手段,都让他身上笼罩着一层“小人”的色彩。这使得刘备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复杂,也让《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魅力更加深邃,引发了读者们持久的讨论和思考。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恰恰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评价一个人是伪君子还是真君子,首先排除此人蠢的情况。尤其是厉害的大人物。真君子:做一件君子的事情,可能面临极高大概率风险时,自己也没啥收益。或者不啰嗦那么多,就简单的用风险收益评估。大人物行事,收益为:仁义,理想,天下,个人私欲等等。风险:自己送命,别人送命。真君子相对于伪君子在收益方面,个人私欲占比小。在风险方面,自己送命占比大。这个模式结合各路英雄看看比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刘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然而,并非所有读者都将他视为仁德君子的代表。事实上,不少人透过小说描绘的种种细节,对他产生了“小人”的看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一些复杂且不那么光彩的特质。首先,刘备的“仁德”光环,有时显得过于刻意,甚至像是精心编.............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次惊人的转变,它们相继被并入苏联。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比例,对这一变化持支持或至少是默许的态度。然而,到了1989年,当苏联的铁幕开始松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以压倒性的声音要求独立时,曾经的“支持.............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列为不少学校的必读书目,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考虑到它与正史之间存在的不少差异。很多人会担心,让学生接触这样一本“虚实掺杂”的读物,会不会反而误导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造成曲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看待《三国演义》的价值和在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简直是现实版《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现代演绎嘛。 你看,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对“历史”和“故事”的热情。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又是那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简直就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就有一堆人,明明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三国前期名臣猛将辈出,光芒耀眼,但到了后期,似乎优秀的人才就没那么密集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变迁:乱世初开,潜力井喷 时势造英雄: 三国前期,也就是汉末黄巾之乱后的那段时间,是整.............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三国穿越小说里,主角选择投奔东吴然后一统天下的故事确实鲜有耳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历史本身的制约,也有小说创作逻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这条路似乎总是“走不通”。首先,我们得从东吴自身的特质说起。1. 地理和国力上的劣势: 天然屏障的局限性: 东.............
  •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的“中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细究起来,三国和五代十国在历史舞台上都充满了分裂、战乱、英雄辈出、权谋斗争等戏剧性元素,但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却天差地别。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文本的塑造与传播:先入为主的强大力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这本小.............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