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有很多人支持加入苏联,到1989年的时候反而没有了?

回答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次惊人的转变,它们相继被并入苏联。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比例,对这一变化持支持或至少是默许的态度。然而,到了1989年,当苏联的铁幕开始松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以压倒性的声音要求独立时,曾经的“支持”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对苏联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1940年的“支持”,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二战的阴云笼罩着欧洲,世界格局动荡不安。波罗的海三国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获得了独立,但它们的独立地位始终处于两大强权——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之中。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议定书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对于当时的大部分国家而言,面对强大的邻国,保持中立是生存的首选,但苏联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

在1940年,苏联以“人道主义”和“解放”的名义,向这三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所谓“人民政权”的建立,是在苏联军队的严密监视和干预下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表面上的“支持”往往是出于无奈、恐惧,或是对所谓“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限期待。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当时信息不对称和宣传的力量。苏联在占领后,迅速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强调与苏联的“团结”能带来和平与繁荣。他们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波罗的海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困难和社会不公,并承诺苏联式的工业化和福利体系。对于一些经历过经济萧条,或是对旧有精英阶层不满的人来说,这种承诺或许带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苏联的占领并不是完全没有“正面”影响,至少在某些特定群体眼中。苏联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将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村人口的土地诉求。此外,苏联也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虽然其方式是强制和破坏性的,但对于那些渴望就业和机会的年轻人来说,新建的工厂和矿山提供了一些希望。

更重要的是,当时许多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治精英在“保住国家”和“抵抗苏联”之间面临两难。一些人选择与苏联合作,试图在苏联体制内为本国争取有限的空间,或者寄希望于在苏联的框架内保留一些国家特性。这些人,他们并非真正“支持”被吞并,但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认为抵抗是徒劳的,不如与新秩序达成某种妥协。

然而,1940年的“支持”或“默许”是建立在一个谎言和胁迫之上的。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统治,很快就暴露了其压迫性和掠夺性。强制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自由,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逮捕,以及将大量人口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驱逐行动”(deportations),彻底摧毁了波罗的海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精英。

到了1989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近五十年的苏联统治,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对苏联的真实面目有了更深刻、更痛苦的认识。

首先,苏联承诺的经济繁荣并未实现,反而给波罗的海国家带来了经济的停滞和资源被掠夺的局面。它们作为苏联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农产品基地,其经济发展往往是以牺牲本土利益为代价的。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它们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落差让人们对苏联模式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其次,苏联的文化和民族政策,尤其是“俄罗斯化”的企图,引起了波罗的海人民强烈的反感。苏联试图推广俄语,削弱本土语言和文化,这被视为是对国家认同的根本性威胁。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珍视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苏联的压制行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再者,1980年代后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改革”,苏联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能够更自由地讨论历史,包括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的罪行。对于那些在1940年被驱逐的家庭,以及所有经历过苏联统治压迫的人们来说,要求真相和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9年,波罗的海人民的觉醒是集体性的。通过“人权”和“民族自决”等国际法原则,他们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一条由数百万人在1989年8月23日手拉手形成的、横跨三国600多公里的长链,以此纪念《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50周年,并要求恢复独立。这种和平但坚定、规模宏大的行动,展示了波罗的海人民追求自由的决心,也彻底击碎了苏联可以继续控制这些国家的幻想。

所以,1940年所谓的“支持”不过是强权政治下的曲意逢迎、策略性妥协,或是对未知未来的模糊期待。而1989年的反对,则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压迫、剥削和文化侵蚀后,对自由、尊严和民族独立最真挚、最坚定的呼唤。历史的潮流,在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对自由的渴望中,展现了其不可阻挡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这个回答已经介绍的比较完善——

总结下:

对波波罗的海三国的合并,主要问题是苏联的政策调整太快。
最初采取了某种日后被称为芬兰化的政策,就是让三国放弃反动的对外政策,而不干涉其内政。
接着三国内部出现了某种带有反法西斯倾向的阶级斗争,这倒也可以理解。苏联为这种斗争提供方便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最后突然又将这种斗争引向了加盟苏联。
一、两年之内大方向三次发生变化,操之过急,反映出苏联对如何应对纳粹德国及其带来的欧洲局势空前变动,实际上有些应接不暇。


至于评论区某位已被拉黑人士提到的芬兰,问题更多。一开始苏联并没有提出解放芬兰人民问题,只是领土争端,后来又扯上解放问题。政治上的准备不足,带有纯军事观点,结果引起芬兰工人不理解和资产阶级的嘲笑(更重要的是离间)。相比之下,军事准备不足反倒不是最严重的错误

当然结局还算好,二战后芬兰的政治气候也变好了不少。


还是那位被拉黑人士,满口嚷嚷苏联在波三操纵的选举都是假的假的

大概,这才符合他认同中的真民主吧:

1934年,帕茨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宣布爱沙尼亚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1938年,帕茨被“选”为总统。

1934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颠覆了拉脱维亚民主政府。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自认总理。1936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 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任总统。

立陶宛首届左翼政府于1926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军事政变就将这个短命的新政府赶下了台。政变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政变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政变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现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政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



~~~~~~~~~~~~~以下为原答案~~~~~~~~~~~~~~~~~~~~~~



40年为啥波罗的海三国有很多人要求并入苏联,看看德柳米拉就知道了啊:

一个没背景的16岁单亲妈妈到工厂打工,工厂托儿所帮她照看孩子,8小时之外可以去俱乐部练习枪法,通过上工厂夜校可以考上顶尖名牌大学。当时世界上除了苏联,哪个国家劳动者有这种待遇和福利了?作为刚从苏联独立二十多年的波罗的海三国,自然渴望回归的人大把。

至于苏联靠武力强行吞并违反波三民意云云,事实恰好相反,苏联在波三的驻军是通过威慑阻止了波三当局镇压回归的民意

——天知道自大萧条以来甚至之前就实行独裁取消大选的波三当局怎么就成了民意代表。想必在这帮人眼里,波三党卫军才是人民代表,波三红军和工人民兵统统是外国傀儡


至于89年,当然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反对苏联当局的何止边疆少民:

1990年6月,即苏联解体前一年多,《西伯利亚报》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回答代表工人的只占4%,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了85%。

——《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王长江,姜跃



ps:苏联一开始的策略是通过驻军确保自身战略安全,并严禁驻军介入当地内政。但红军驻军本身就是对波三民主运动的激励。随着德军在西线的胜利和波三当局亲德倾向的加强,苏共中央决定扶持当地共产党上位并将三国合并进苏联。就我看来,援助邻国革命事业倒是没问题,但合未免操之过急

ps2:1990年,85%的苏联公务员显然不认为党代表自己的利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次惊人的转变,它们相继被并入苏联。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比例,对这一变化持支持或至少是默许的态度。然而,到了1989年,当苏联的铁幕开始松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以压倒性的声音要求独立时,曾经的“支持.............
  • 回答
    1940年,罗马尼亚在面对苏联的压力时,其不坚决抵抗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现实以及国内政治考量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罗马尼亚所处的严峻环境。首先,必须认识到罗马尼亚在1940年所处的国际地位。在经历了一战后的领土扩张,特别是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即摩尔多瓦的一部分)之后.............
  • 回答
    在1940年英国面临二战最严峻的危机时刻,哈利法克斯伯爵(Lord Halifax)拒绝出任英国首相,这个决定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格局、哈利法克斯个人的背景和性格,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压力。一、当时的政治背景:内阁危机与张伯伦的辞职1940.............
  • 回答
    1940年前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海军,尤其是主力舰——战列舰。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巨型、最强悍的战列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技术、资源和野心于一身的象征。与其他国家同期完成的战列舰相比,“大和”号之所以显得格外强大,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包.............
  • 回答
    1940年夏秋之际,英国之所以在面对德国时显得如此狼狈,并非一朝一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期间的“惨”字,更像是对英国在战争初期所遭遇的极端困境的一种概括,特别是面对德国闪电战的强大攻势时,其措手不及和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和英国的战略误.............
  • 回答
    汪精卫政权,即“汪伪国民政府”,自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散,这段时间里,与其说是“政绩”,不如说是其在当时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所推行的一些政策和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要评价这段时期的“政绩”,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的控制程度以及汪伪政权本身的性质来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过.............
  • 回答
    美国二季度GDP可能暴跌34.8%,创下1940年以来最糟糕的纪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数字。这个数字不仅反映了美国经济在短期内遭受的巨大打击,更预示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前所未有的经济收缩.............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