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哈利法克斯伯爵在1940年的内阁危机中拒绝出任英国首相?

回答
在1940年英国面临二战最严峻的危机时刻,哈利法克斯伯爵(Lord Halifax)拒绝出任英国首相,这个决定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格局、哈利法克斯个人的背景和性格,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压力。

一、当时的政治背景:内阁危机与张伯伦的辞职

1940年5月,英国国内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内阁危机之中。由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在经历了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失败后,尤其是在挪威战役的惨败之后,受到了议会和公众的强烈批评。张伯伦政府的支持率急剧下降,他的领导能力受到质疑。

在来自工党、自由党以及部分保守党人的强大压力下,张伯伦认识到自己已无法继续领导国家,于1940年5月10日辞去首相职务。这开启了寻找新任首相的进程,而哈利法克斯和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当时最有力的两位竞争者。

二、哈利法克斯伯爵是谁?他的政治背景和声望

哈利法克斯伯爵,本名爱德华·伍德(Edward Wood),是当时英国政坛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牛津大学的学历,并且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在张伯伦政府中,他担任外交大臣(Foreign Secretary),这是当时最关键的内阁职位之一。

经验丰富的外交家: 哈利法克斯以其沉稳、审慎和富有经验的外交手腕著称。他曾在印度担任总督,在外交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与德国打交道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
保守党内的核心人物: 他在保守党内拥有广泛的支持,被认为是张伯伦政府中“建制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温和和务实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保守党内的主流声音。
贵族身份和传统: 作为一位伯爵,哈利法克斯拥有显赫的贵族身份,这在当时的英国政治环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举止和谈吐都符合传统的英国绅士风范。

三、哈利法克斯拒绝出任首相的深层原因

虽然哈利法克斯在政治资历和经验上与丘吉尔旗鼓相当,甚至在外交领域经验更为丰富,但他最终拒绝了成为首相的机会。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1. 对战争前景的悲观评估(核心原因): 这是哈利法克斯做出决定的最根本原因。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极有可能无法在军事上战胜纳粹德国。

德国的军事实力: 德国在1940年5月已经迅速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且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和战争能力。哈利法克斯清楚地看到了德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包括空军和装甲部队的现代化程度。
英国的准备不足: 尽管英国也在进行战争准备,但相比之下,其军事力量在某些方面仍显不足。哈利法克斯作为外交大臣,对国际局势和各国军事实力有着直接的了解,他可能认为英国在短期内无法抵挡德国的攻势。
“和谈主义”的残余影响: 尽管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已经破产,但哈利法克斯内心深处可能仍然受到其审慎和避免冲突思想的影响。他可能认为,即使继续战争,也难以取得彻底的胜利,而谈判或寻求某种妥协或许是避免更大牺牲的途径(尽管他对“和谈”的可能性持保留态度)。

2. 对温斯顿·丘吉尔的评估与党内支持的考量:

丘吉尔的“战时领袖”形象: 尽管丘吉尔在张伯伦时期曾被视为“战争贩子”和不受待见的政治人物,但在挪威危机后,他“鹰派”的立场反而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许多人认为,丘吉尔是唯一一个能够激励英国人民并坚定抗战到底的人。
哈利法克斯更倾向于丘吉尔出任首相: 哈利法克斯自己也认为,丘吉尔比他更适合在那个时期担任首相。他深知自己的性格更加审慎和温和,可能无法像丘吉尔那样充满激情地领导国家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他可能认为,将首相职位交给丘吉尔,更能获得议会和全国的支持,尤其是在那些主张强硬对抗纳粹的势力中。他认为丘吉尔更具“战时领袖”的特质,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避免分裂保守党: 如果哈利法克斯接受首相职位,可能会在保守党内部引发更大的分裂。一部分人支持丘吉尔,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温和派。哈利法克斯可能认为,让丘吉尔成为首相,可以更好地整合党内资源,避免进一步的内耗。

3. 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

审慎与犹豫: 哈利法克斯的政治风格是审慎、深思熟虑和循序渐进的。这在和平时期是优点,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可能显得不够果断和有力。他可能不认为自己是那种能够毫不犹豫地发动全面战争并带领国家度过最艰难时刻的领导者。
责任感与自我认知: 哈利法克斯对担任首相这一职位有着深刻的责任感。他可能清楚地认识到,首相的职位需要非凡的魄力和决策能力,而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如丘吉尔。他可能觉得,如果他成为首相,但又无法有效地领导国家,那将是更大的灾难。

4. 与意大利的联系(一个次要但值得提及的因素):

和平的可能性: 在张伯伦辞职前后,英国还在与意大利进行接触,希望意大利能够充当调解人,促成与德国的和平谈判。哈利法克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可能认为,如果他担任首相,他可以继续探索通过外交途径避免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而让丘吉尔掌权可能会使这种可能性完全破灭。然而,这种想法在当时已经越来越不被接受,尤其是随着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四、哈利法克斯的选择对历史的影响

哈利法克斯的拒绝,使得温斯顿·丘吉尔得以成为英国首相。这一决定被后世广泛认为是历史性的。

丘吉尔成为战时领袖: 丘吉尔以其鼓舞人心的演讲、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成为了英国人民在二战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他的领导力在最黑暗的时刻凝聚了英国,并最终带领英国走向胜利。
英国坚持抗战: 如果哈利法克斯出任首相,他是否能像丘吉尔那样坚定地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并鼓舞全国人民进行长久的抗战,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历史证明,丘吉尔的风格正是那个时期英国所需要的。

总结来说,哈利法克斯伯爵在1940年的内阁危机中拒绝出任英国首相,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对英国能否在军事上战胜纳粹德国持悲观态度,并且认为温斯顿·丘吉尔比他更适合担任那个充满挑战的“战时领袖”角色。他的审慎、经验丰富的分析,以及对自身领导风格的清醒认识,共同促成了这个在当时看似保守但最终被证明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利法克斯确实曾经被看作是张伯伦内阁的王子,张伯伦垮台的时候也确实考虑过要哈利法克斯接任。那为什么哈利法克斯拒绝了呢?

首先从绥靖政策的角度看,哈利法克斯是外交大臣确实负有相当的责任。但绥靖政策不是从张伯伦内阁才开始的啊。1933年希特勒上台就开始一系列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动。就算别的都忽略不计,进驻莱茵不设防区总是严重破坏合约了吧?对如此破坏合约的行动视若无睹也是绥靖啊。但那时候张伯伦还不是首相呢,那时候鲍德温才是首相。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张伯伦从1935年开始变得越来越积极的过问外交政策。但那也是鲍德温首相鼓励他这么做,毕竟他是公认的鲍德温的继任人。在纵容和安抚德国的问题上,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最后一棒,把责任都推给他是没有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大部分参加过内阁的人,包括艾登在内都或多或少支持过“绥靖政策”。这些人里最清白的无疑是丘吉尔,他退出保守党影子内阁之后,整整十年跟内阁政策完全无关。但别忘了最早提出“十年无战争”方针的是在鲍德温内阁里担任财政大臣的丘吉尔。

英国在二十、三十年代的局面就是那个样子,谁当财政大臣也只能卡其它大臣的脖子。那要卡其它大臣的脖子,就必须要求外交部“息事宁人”,那外交上的息事宁人,其实就是“绥靖政策”。所以至少在1940年张伯伦辞职的时候大多数前座议员或多或少都支持过“绥靖政策”,也和艾登一样客观上“并不反对绥靖政策”。所以这个理由并不重要。

绥靖政策成为一个帽子,可以让一个人抬不起头来,至少要等到1940年张伯伦因为癌症死去,丘吉尔继任保守党总裁之后。当丘吉尔依靠战争的艰难岁月建立起自己在保守党内的威望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挥舞“你支持过绥靖政策”这根大棒。

那么人民不支持呢?这个其实也不重要。毕竟英国的首相不是直选的,是下议院多数党党首组织的。而此时的下议院是1935年选举出来的。在1935年的选举里保守党拥有247席的多数。如果说1939年张伯伦还惧怕下一次大选的话,那么随着战争爆发,解散议会变得不合时宜,张伯伦也好、丘吉尔也好、哈利法克斯也好暂时都不需要面对一场新的大选。而且即使到决定张伯伦命运的那次投票里张伯伦依然有五十多票的多数,张伯伦确实蒙受了损失,但并没有被打翻在地。

那看来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哈利法克斯勋爵身在上议院了。确实从1902年索尔斯伯里侯爵辞职之后就再没有一个上议院的贵族领导过内阁。而且1923年巴尔弗勋爵曾经对国王说“由上院议员领导内阁是不正确的,因为主要的反对党领袖在下议院”,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寇松勋爵的命运。

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确实没有一个贵族在上议院领导过内阁,但并不等于说没有一个上议院贵族被邀请组阁。1963道格拉斯-霍姆伯爵被邀请组阁的时候还是贵族。他在受邀组阁之后放弃了贵族爵位。也就是说贵族完全可以成为首相,只不过代价有点大。尤其是1940年还没有嚷霍姆本人放弃伯爵爵位而不是影响子孙继承的法案。也就是说如果哈利法克斯愿意,他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子爵爵位,然后作为下议院议员领导内阁。虽然代价很沉重,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那究竟是什么让哈利法克斯拒绝了这个代价高昂但值得一试的机会呢?你想想看丘吉尔日后为了政治连公爵爵位都拒绝了,哈利法克斯为什么在1940年5月拒绝了成为首相的机会呢?

原因就在于1940年5月这个时间节点。到1940年5月张伯伦确实是遭到了惨痛打击,但他对保守党的控制并没有崩溃。他确实放弃了首相职位,但他还是保守党领袖。在促使他辞职的信任投票里他还保持着八十一票的多数。拥有247席多数的保守党,38个议员投了反对票,二十几个以不同的方式弃权。剩下的保守党议员依然保持着他们对张伯伦的支持。但而且张伯伦看起来精神矍铄,完全不像只剩下六个月生命的人。

也就是说谁在这个时候继任首相,客观上都要被笼罩在张伯伦这个掌握着保守党的组织机器、拥有下议院多数议员的忠诚的党首的阴影之下。甩开他单干是不可能的,丘吉尔都做不到这一点,他本来提名张伯伦为财政大臣,后来依靠各种批评的声音才把张伯伦改为枢密院议长,但张伯伦依然是战时内阁的核心成员。丘吉尔也无法触碰保守党的组织,甚至没有撤换极不得人心的党鞭。

张伯伦又是一个权力欲相当强的人,只要他找到机会就可能自己再出来组阁。丘吉尔和他的关系非常疏远,所以他对战时内阁插手不多。如果换成他的“王子”哈利法克斯呢?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哈利法克斯子爵,为了当上一到两年的过度性首相,期间内阁的大小事务还都要听张伯伦这个太上皇指手画脚,你还要为此放弃已经传了三代的子爵爵位?你愿意么?

说到底丘吉尔在1940年的半年里其实扮演的依然是一个“叛徒”的角色。多数保守党人对他既不信任也没有好感。如果不是张伯伦突然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且九月退休、十一月就死掉了。丘吉尔到底能不能成功的扮演一个拯救英国的英雄也大成问题。

1930年代的保守党内部其实出了很大问题。从巴尔弗勋爵辞职以后一直在保守党内占优势的“关税派”自己出了问题。在奥斯丁-张伯伦搞砸之后,博纳-劳和鲍德温都不是什么伟大的政治家。而且虽然保守党已经勉为其难的在二十年代行动起来推行改革,让自己跟上现代民主政治,尤其是1928年的男女平权普选的脚步。但1931年国民内阁选举这种天上掉馅饼式的胜利,让保守党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其结果就是从1931年开始已经掌握了将近十年权力的保守党,实际上内部涣散、人才凋零。核心人物里只有艾登具备挑战张伯伦的地位,也有取代张伯伦的能力。但艾登又太软弱、太谨慎、太缺乏人们所期待的那种积极性。结果就是保守党内客观上无人可用,张伯伦几乎是唯一人选。而张伯伦这时候实际上已经七十岁了。

当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老人被迫辞职的时候,他留下的职位又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除了丘吉尔这样“十年来孑然一身”的人之外没有人愿意伸出手去接,而丘吉尔自己也已经快七十了。因为没人能想到张伯伦九月就要因为癌症隐退,十一月就会被癌症送进棺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1940年英国面临二战最严峻的危机时刻,哈利法克斯伯爵(Lord Halifax)拒绝出任英国首相,这个决定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格局、哈利法克斯个人的背景和性格,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压力。一、当时的政治背景:内阁危机与张伯伦的辞职1940.............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素食主义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其发展与传播确实涉及复杂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从现象学角度分析,素食主义者的“带节奏”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和目的: 一、社会运动的传播逻辑1. 信息传播的网络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素食主义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形成信息扩散链。例如,YouTube上"V.............
  • 回答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1979年)是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爆发和“逆世俗化”趋势的形成,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波斯帝国的衰落与殖民影响1. 波斯帝国的遗产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以.............
  • 回答
    伊尔96(Il96)和图204(Tu204)是苏联和俄罗斯在20世纪80至20世纪初研制的中短程宽体客机,但它们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涉及技术、经济、政治、市场和竞争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销路不佳的原因: 1. 技术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 伊尔96(1970年.............
  • 回答
    您的问题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翻译错误。实际上,飞机和高铁都需要乘客,两者都是用于运输乘客的交通工具,只是在技术、运行方式和应用场景上有显著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高铁和飞机都需要乘客 高铁:中国高铁(如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是高速铁路系统,主要用于短途和中长途客运,乘客数量庞大,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