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常常痛骂刘备是织席贩履之辈,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曹操对刘备那句“织席贩履之辈”的痛骂,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藏着不少门道。这话说出来,既是对刘备出身的嘲讽,更是对其一路崛起的复杂情绪的宣泄。

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刘备刚出场的时候。在那个讲究门阀出身的时代,尤其是在汉末乱世,一个人的背景能决定他能走多远。刘备呢?别看后来名声在外,成了汉室宗亲,可他早年的日子过得可真不咋样。他的祖父曾当过县吏,但还没等他长起来,祖父就去世了,家道自然也就中落了。刘备自己呢?年轻时候,也没什么显赫的功名,干的最实在的活,就是和他母亲一起,在村子里摆摊卖草席,还卖过草鞋。这“织席贩履”四字,精准地描绘了他出身的贫寒,是实打实的贩夫走卒。

曹操这话,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他看来,一个连草席和草鞋都卖过的人,怎么能和自己这样世代簪缨、身居高位的士族相比?他这是在强调一种身份上的天然鸿沟。在曹操的逻辑里,天下的权势,就该掌握在和他一样,有足够家世和背景的人手里。刘备那点出身,在他眼里,简直是上不了台面的。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刘备偏偏就凭借着这份“不体面”的出身,一路拼杀,最终三分天下,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甚至还一度让曹操感到威胁。这对于自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来说,是件极其让他难以接受的事情。

想想曹操当时掌控的局面,他是汉朝的实际掌权者,麾下人才济济,有郭嘉、荀彧、荀攸这样的顶级谋士,有张辽、许褚、典韦这样的猛将。他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本。而刘备呢?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人,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差点就死在了战场上。可就是这样一个人,靠着一股“仁义”的招牌,加上一点点运气,居然能够聚集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才,比如关羽、张飞,后来还有诸葛亮。

曹操看着刘备,内心大概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他觉得刘备的出身配不上他的野心,觉得他不过是个靠着祖宗光辉(汉室宗亲)和一点点江湖义气混饭吃的人。他可能觉得刘备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全凭运气和身边人的扶持。所以,“织席贩履”这个词,就是他用来贬低刘备,把刘备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和出身的“卑微”之处,暗示他没有真本事,靠不正当手段上位。

另一方面,他可能也带着一丝嫉妒和不甘。自己是名门之后,经营多年,为何却会被一个卖草席的追赶?这在他看来,是对他自己地位的一种挑战,是对他所信奉的“士族统治”秩序的一种颠覆。所以,他骂刘备“织席贩履”,也是在提醒自己和别人,刘备的成功不是顺理成章的,而是卑微出身者的“意外”崛起,这种崛起,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更深层次地说,这句话也暴露了曹操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和刘备的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曹操看重的是实际的权力和利益,他的统治是建立在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之上的。而刘备呢,虽然手段也很多,但他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他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所代表的“仁义”和“正统”。曹操认为刘备所谓的“仁义”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手段,用来欺骗百姓和笼络人心,而他刘备本人,本质上还是那个出身低微、只能靠贩卖草席为生的粗人。

所以,曹操骂刘备“织席贩履”,其实是在攻击刘备的政治合法性,试图从根子上否定他的价值和地位,让人们觉得刘备根本不配和他曹操竞争天下。这句话,与其说是一句简单的辱骂,不如说是曹操对刘备这个人,对他所代表的崛起力量,以及他所进行的这场政治博弈,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评价和宣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黑刘备这点的话,刘备有什么黑点吗?

曹操屠城,盗墓,强占他人妻子这些缺德事干的太多了,刘备没干啥缺德事。

想污蔑对手得品德,发现人家的品德远远在自己之上,想污蔑能力还是打自己脸(曹操称刘备为英雄,没法再污蔑刘备的能力),那就只能在身份上黑刘备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对刘备那句“织席贩履之辈”的痛骂,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藏着不少门道。这话说出来,既是对刘备出身的嘲讽,更是对其一路崛起的复杂情绪的宣泄。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刘备刚出场的时候。在那个讲究门阀出身的时代,尤其是在汉末乱世,一个人的背景能决定他能走多远。刘备呢?别看后来名声在外,成了汉室宗亲,可他早.............
  • 回答
    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在正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有大量的记载。然而,正如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样,在他耀眼的光环之下,也隐藏着一些不为常人所熟知、或者被历史洪流所模糊的侧面。以下是一些关于曹操可能不为常人所知,或者被大众忽略的细节,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厚造诣与热爱大众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