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是汉末唯一一个搞屠城的吗?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

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

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白马之战后屠城: 袁绍的部下颜良围攻白马,曹操率军救援,大破袁绍军,斩颜良。随后,曹操进入白马城,烧毁了城中的粮草物资,并屠戮了城中的青壮年男子,将妇孺老幼带走。
延津之战后屠城: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期间,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攻打曹操的粮草重地乌巢。曹操奇袭乌巢,大破淳于琼,并将其部队全歼。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操)寻攻淳于琼于乌巢,使其卤营,引水灌之,而进攻琼,遂破琼别营,斩琼。操悉烧其屯积,乌巢之营,皆为灰烬。袁绍自来,操迎之于官渡,战,破绍军。” 关于乌巢的屠城记载并不明确,但通常认为对俘获敌军的处置是严酷的。

其他可能的屠城: 在平定北方过程中,曹操也可能在其他战役中采取了极端手段。例如,在攻打邺城时,虽然记录是“克邺,拔之”,但对投降的家族(如袁绍的家眷)的处置也显示出其冷酷的一面。

曹操为何会采取屠城手段?

战争的残酷性与当时的军事伦理: 汉末乱世,战争频仍,生命如草芥。在那个时代,对敌方民众的残酷对待并非罕见。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屠戮,是一种常态。
战略威慑: 通过制造惨烈的后果,可以震慑其他潜在的敌人,使其不敢轻易抵抗。
报复心理: 在遭受重大损失或敌军的残暴行为后,指挥官可能会出于报复而采取极端措施。
巩固统治与清除隐患: 在占领城池后,如果认为城中居民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可能会进行清洗。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维: 曹操作为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果断甚至残酷的手段。

2. 汉末其他将领是否也有屠城行为?

答案是肯定的。汉末三国时期,除了曹操,其他势力和将领也曾实行过屠城。

袁绍: 袁绍作为曹操的主要对手,在争夺冀州的过程中,对易守难攻的黎阳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也涉及到屠城。《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绍围之,城中食尽,或劝绍降,绍不许。遂大破之,屠其城。” 这里的记载明确了袁绍也进行了屠城。
刘备: 刘备在早期创业过程中,也并非总是以仁德著称。例如,在攻打刘璋占据的成都时,虽然最终是刘备获胜,但战争的残酷性是难以避免的。更直接的证据可能来自于他早期的某些战役,尽管史书对刘备的记载相对更加正面化,但不能排除其在特定情况下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
孙权及其部将: 孙权在统一江东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激烈的战斗。例如,在攻打陈登据守的广陵时,陈登的防御非常顽强,双方都使用了非常残酷的手段。孙权在平定山越的叛乱时,也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虽然直接记载孙权部将进行大规模屠城的例子不如曹操那样突出,但战争的残酷性是普遍存在的。
其他地方割据势力: 在汉末三国的动荡时期,各地军阀林立,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进行的战争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暴行。那些没有被史书详细记载的小型战役和局部冲突中,屠城的情况可能更为普遍。

3. 为什么曹操的“屠城”更被关注和提及?

史书的侧重: 《三国志》等史书对曹操的评价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尽管称赞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也记录了他残酷的一面。作为“三曹”之一,曹操的言行更容易被详细记载和讨论。
文学的加工: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极大的塑造,将其“奸雄”的特质放大。虽然演义是小说,但其影响力巨大,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屠城”等负面行为与曹操联系起来。
政治宣传的需要: 历史上,曹操的后继者和竞争者也曾利用“屠城”等事件来抹黑曹操的形象。

总结:

曹操并非汉末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争的残酷性是普遍现象,许多将领为了达到战略目的、报复敌人或巩固统治,都可能采取过屠城的手段。

曹操的“屠城”行为之所以为人所知并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国志》等史书的详细记载以及《三国演义》的文学加工,这些都使得他在这方面的形象更加突出。然而,需要认识到,汉末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许多势力和将领都曾有过类似的行径。将曹操视为“唯一”搞屠城的人,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片面解读。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曹操在汉末曾实行过屠城,但他并非唯一一个。 那个时代,残暴的战争手段并非孤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可能?太高估军阀的普遍道德水准了。曹操不过是屠夫中的佼佼者,不代表剩下的就是白莲花。

一个个数过来:

董卓不必说,黑料一大堆:

尝遣军到阳城。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接班的李傕、郭汜也是王八蛋一对:

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

吕布作为凉并系大佬,自然也谙熟此道:

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

袁本初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但也不是什么善茬。瞅瞅这哥们和公孙瓒争夺青州的吃相:

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那年,青州无青草,易名沙州(大雾)。

讲真,他老兄和曹孟德真是大哥莫说二哥,标准的五十步笑百步。顺便,老冤家公孙瓒也是王八看绿豆,绝配。

瓚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

上到士人,下到百姓,就一个顺昌逆亡,也难怪刘备、赵云这类人物都敬谢不敏,分道扬镳,搁你你不走?

老袁的黑料当然不仅于此:

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

参照青州黄巾,这号变民基本都是拖家带口,亲属随军行动。日后官渡大战,袁本初输干赌本也不到十万,其中还有八万人是投降后被老曹坑杀,再瞅瞅这旮旯的斩首数万级,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是个什么成色。

到了儿子辈那就更离谱了,譬如审配写信喷袁谭:

遂放兵钞拨,屠城杀吏,交尸盈原,裸民满野,或有髡剃发肤,割截支体,冤魂痛於幽冥,创痍号於草棘。又乃图获鄴城,许赐秦、胡,财物妇女,豫有分界。或闻告令吏士云:‘孤虽有老母,辄使身体完具而已。’

打破邺城后刨去老娘身体完具,其他都归兄弟——品,细品

袁绍的好兄弟袁术倒是没啥直接劣迹。不过哩,归根结底是这位靠着袁家的底子,所得州郡都是鸠占鹊巢,顺手牵羊,基本没有攻城略地的份,想屠城也没抓手。即便如此,也不妨碍他老人家刮地三尺,变相屠城:

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孙家的账本也很丰富:

(孙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如果说孙策记录较为单薄,且可争议,到孙权这代立马就华丽了起来:

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再来看看江东诸将的日常操作: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参照陆逊所部在石阳城下借老乡人头立功,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的手段,只能说东吴攻城能力弱鸡实在是苍生之幸。

最后一核计,汉末活跃时间较长且史料较为齐备的主要军阀,还就是刘备、刘表、刘璋哥仨手上比较干净。鉴于后头俩是资深宅男,白手起家,一路从东北角打到西南角,取得三分天下还能不沾百姓鲜血的刘备,自然显得矫矫不群。

在刘备身后,诸葛亮治军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渭滨之师成为千古典范。甚至直到蜀汉灭亡,即便话语权掌握在敌国手中,史书中却无任何汉军屠城杀民劣迹,和一众同行相比,只能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顺便也能理解,为何钱穆先生有言: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没了刘备君臣这一票,再看看汉末这些所谓的风云人物干的事,阿弥陀佛,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估计罗贯中都没胃口替这个时代树碑立传。

捎带,现下有个调调儿,说什么古文中的并不指代屠杀。这可太有意思了,先看看屠的本义: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广韵》:屠,杀也裂也。

再看看《后汉书》作者范晔对屠字与城池发生联系时的用法解释:

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

不明白这还有啥可以扯淡的?至于某些场合的屠并不取本义,这也不足为奇,本是古文中常见的虚指,譬如擒(禽)。没人会否认擒是擒拿之意:

禽者,擒也。言鳥力小,可擒捉而取之。通作禽。

事实上,普遍出现的擒(禽)的确取其本义,但也不排除古人写溜了假借虚指,譬如这出:

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

众所周知,颜良、文丑都是被被当场剁了的,却名之曰(禽),这就是虚指。如果因此掀了桌子,认为擒还有个本义是杀,是斩,这就搞笑了。

更可笑的是这段:

未若武帝为吕布北骑所禽,突火之急也

如果因此得出结论,老曹被吕布生擒,抑或砍了,岂非喷饭?或者给擒再弄出个本义叫败?

这种搞不清本义和虚指,甚至拿虚指替换本义,只能是一塌糊涂。

至于怎么对待这类例子,很简单,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取其本义。一如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擒就是擒拿,同样,没有反证的情况下屠就是屠杀。

我不反对欣赏历史人物的闪光点,譬如本人就很喜欢老曹的诗歌,但倘若爱屋及乌,连滥杀无辜这号大是大非问题都要粉饰,那只能说——

user avatar

孔雀东南飞的两位主角,若是不殉情的话,大概率被刚20岁的孙会稽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
  • 回答
    说到曹操,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蹦出“奸雄”二字,仿佛他天生就带着一副奸诈的面孔,步步为营,只为篡夺汉室江山。但我们细究历史,会发现这条路并非坦途,更非一蹴而就。曹操的转变,与其说是“变”,不如说是“顺势而为”,在乱世洪流中,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决断,一步步将自己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一、 初期:忠臣的.............
  • 回答
    是的,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有深度。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可以很大程度上理解为对两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担忧,以及对汉室正统性的坚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和历史背景:1. 汉室框架下的同僚关系: 背景: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其法统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曹操虽然手握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
  • 回答
    说到汉中之战,这可是一场在大汉王朝末年,曹操和刘备之间爆发的决定性战役。要说曹操到底赢了没,这事儿得分着说,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来说,从战略上讲,曹操是输了,而刘备是赢家。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捋一捋。当时刘备刚从汉中太守张鲁手里夺下汉中,那是公元219年。这地方是个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资源丰.............
  • 回答
    吾,大汉天子,自洛阳迁徙至此,虽身处许昌,然心系天下,胸怀复兴汉室之志。曹操此人,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吞吐山河之勇,今虽受我倚重,然其野心,吾岂能不知? 吾欲架空曹操,并非图一时之快,而是为我大汉江山,为万民福祉,徐图渐进,步步为营。一、 巩固自身权柄,培植亲信势力:吾虽名义上是天子,但权柄却受制.............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人,都是三国时期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但他们对待汉室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评价。要说透他们俩对汉室的感情,那得把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政治抱负,还有当时的大背景都给扒拉出来,才能说得清楚。刘备:血脉里的忠诚与恢复的执念刘备对汉室的感情,那可以说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咎由自取”这个成语确实与楚汉时期项羽帐下的曹咎有关,但并非因为他不听命令出战,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的 otro 致命失误。事情发生在项羽率军与刘邦在彭城展开大战的时候。当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威名赫赫,但后来在战场上犯了轻敌的错误,给了刘邦喘息和壮大的机会。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军队虽然精锐,.............
  • 回答
    曹操魂归乱世,能否再谱汉末奇迹?设想一下,当那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空裂缝中,发现自己跌跌撞撞地站立在永嘉之乱的残垣断壁之间,眼前是满目疮痍,耳畔是兵戈扰攘,这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他能否凭借他那足以撼动天地的魄力与谋略,在这个已然千疮百孔的王朝残骸上,重现汉末那个波澜壮阔.............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曹操放弃汉中与关羽的襄樊之战,看似是两条独立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甚至可以说,曹操放弃汉中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给曹魏带来的严峻挑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当时的战略大背景。一、 曹操为何占据汉中?曹操占据汉中,源于他与刘备之间长达数年的争夺.............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曹操明明是汉朝的臣子,为何在他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时,却选择“魏”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汉”或者一个更具开创性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曹操征战四方的时期。曹操最初并非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他凭借着.............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再忠于汉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都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与其说是一件或几件事,不如说是曹操在政治权力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汉朝的衰败和自身实力的增长,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忠于汉朝”的道路。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曹操的“变心”之路。最初的“忠”与.............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