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白地将军又是什么意思?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

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

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咽喉要道。谁控制了汉中,谁就能在北伐巴蜀或南下关中时占据主动。刘备之所以能拿下汉中,并以此为根据地,对曹魏造成了长期困扰,就说明了汉中的战略价值。

在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后,曹操也想过亲自去收复,但当时他有自己的考量:

1. 东线和北线的牵制: 曹操那时候面临着来自孙吴和北方其他潜在敌对势力的多线作战。他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汉中,而忽视了其他方向的安全。如果他亲自去汉中,万一东线或北线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2. 战事的消耗与不确定性: 汉中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且刘备在那里经营已久,士气高昂。强行攻取汉中,即使能成功,也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胜负难料。曹操当时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而不是孤注一掷。
3. 人才的合理配置: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但要把这些人用到最合适的地方,也是一门学问。当时,曹操需要有人能在后方稳定局势,处理后勤,并且在自己不在的时候能够抵挡住刘备的进攻。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夏侯渊?

这就要说到夏侯渊的能力和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了:

曹操的宗室亲信: 夏侯渊是曹操的从弟,是曹操早期的重要将领,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那个讲究门阀和亲信的时代,曹操对夏侯渊有着天然的信任,这比对许多外姓将领要高得多。
能独当一面的能力: 夏侯渊在军事上并非碌碌无能之辈。他在镇守关中时,成功抵御了韩遂、马超等人的进攻,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方面。他能够独当一面,管理大后方,组织兵力,这是曹操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对关中的熟悉: 夏侯渊长期镇守关中,对那里的地形、民情、军事布防都非常熟悉。让他去守汉中,也意味着他对那一带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转化为防御优势。
填补空缺的战略需要: 在刘备拿下汉中后,曹操需要有人能够稳住关中,防止刘备乘势西进。夏侯渊镇守关中,实际上是曹操为了防御刘备从汉中方向的进一步威胁而采取的策略。他希望夏侯渊能够固守汉中,作为一道坚实的屏障,为自己争取时间,并等待更好的机会反击。

所以,曹操让夏侯渊守汉中的逻辑是:

1. 战略上: 汉中是前线,但关中才是后方基地,必须有人能守住。夏侯渊可以作为缓冲地带,防止刘备轻易威胁到更重要的关中。
2. 用人上: 曹操需要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夏侯渊两者皆备,且对关中地区熟悉,能够独立处理事务。
3. 现实上: 曹操无法亲自长期驻守汉中,需要一个可靠的副手,夏侯渊就是最佳人选。

当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夏侯渊的防守策略和他的战死,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这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曹操的选择是基于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对麾下人才的运用。



“白地将军”又是什么意思?

“白地将军”这个词,在《三国演义》以及一些历史研究中出现,用来形容的是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的战死,以及他所担任的汉中太守一职所代表的某种象征意义。

要理解“白地将军”的含义,我们得结合夏侯渊的结局和当时汉中的地理环境:

“白地”的地理概念: 在古代,尤其是战乱时期,“白地”可以指代荒芜、贫瘠、人烟稀少,或者是一片被战火摧毁,曾经繁荣却已化为焦土的地方。 汉中虽然在当时是刘备的战略要地,但其山区地形,加上常年征战,很多地方也可能是荒凉的。
“白地”的引申意义: 延伸开来,“白地”也可以象征着一个徒有其名、无法实际控制或有效管理的区域,或者是一个充满风险、难以坚守的战略要地。
与夏侯渊的联系:
难以坚守: 夏侯渊镇守汉中,但最终被黄忠阵斩,汉中也因此被刘备完全控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他未能守住这块“宝地”,反而成为“空地”,失去了实际控制力。
象征性的位置: 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出发点,对于曹魏来说,是一块极度危险的“烫手山芋”。而夏侯渊作为曹魏在此地的代表,他的失败,也象征着曹魏在汉中地区的战略部署的挫败。
“白”的意象: “白”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死亡、空无、失落相关联。“白地将军”可以理解为一位在“白地”(危险、死亡之地)战死的将军,或者是一位守着“白地”(难以坚守、失去价值之地)的将军。 他的职位虽然重要,但最终却未能保护好所辖区域,反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总结一下,“白地将军”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贬义或悲剧色彩的形容,用来指代夏侯渊作为汉中太守,最终在汉中战败身亡的命运。 它包含了对汉中地理环境的荒凉和危险的暗示,也包含了对夏侯渊未能守住汉中,最终成为“白地”的悲剧结局的一种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白地将军”并非一个正式的官职或历史上的常用称谓,更像是《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情节而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者是一些后世评论家根据夏侯渊的遭遇而赋予的称号。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用来强调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的悲剧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带有较多个人臆测内容,请谨慎阅读。

先说白地的问题。“白地”在三国志全书中只出现过一次,来自高堂隆对曹叡的上疏[1],裴注中没有出现过“白地”一词,“白地将军”的出处则是太平御览引魏武军策令[2]。如果像题设一样把“白地将军”理解成“傻蛋将军”,也就是曹操说夏侯渊本就不会用兵,被军中称为傻蛋将军,身为督帅尚且不该亲自上前线交战,何况是补鹿角。

这样看上去意思好像是通的,但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违和,如果夏侯渊真的如此无能,难道之前虎步关右的战绩都是充话费送的?况且曹操也曾经高度评价过夏侯渊的表现[3],如今突然全盘推翻说夏侯渊就是个傻蛋,显得不合情理。

“白地”一词在高堂隆的上疏中和小虏连用,合起来是“白地小虏、聚邑之寇”。胡三省的注里解释为大漠里遍地白沙没有草木,故称白地[4],而“白地小虏、聚邑之寇”则指代大漠里的胡人以及占领一城一池的盗匪。

在资治通鉴里又有“白地群盗”一词[5],出自后燕将领慕容隆之口,他称响应翟辽叛乱攻杀太守、寇抄当地的张申、王祖为“白地群盗”。这里的“白地群盗”是表示张申、王祖所带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缺乏凝聚力,因而白地在此处是指代盗匪。

这样就很好解释夏侯渊的白地将军是怎么回事了,白地应当是形容夏侯渊的行事风格与“白地”来的流寇相似。“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不是说夏侯渊不会打仗,军中叫他傻蛋将军,而是说他带兵打仗路子野,指挥调度不讲章法(大约类似于李云龙这种吧),大家叫他山炮将军、土匪将军或是蛮子将军,身为一军之帅应当持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他居然连补个鹿角都要自己亲自带人去做。我想这应该就是白地将军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关于曹操时期的都督制,我个人有一些猜想,曹操曾表示希望在寿春、汉中、长安三地各安排一名儿子前去督领[6],这个设想应该产生于建安二十一年(216)之后,因为曹操在前一年年末才拿下汉中(并在随后进封魏王)。其实我们从他之后的一些安排也可以看出端倪,例如让曹彰征伐乌桓,让曹植带兵救援曹仁。

曹彰顺利完成征伐乌桓的任务后曹操兴奋地称赞“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之所以如此高兴,除了看到曹彰的将才之外,也可能是因为曹彰对曹丕表现出的顺从[7],很快曹彰便被曹操命令镇守长安[8]。而曹植醉酒不醒则让曹操很是失望[9],可以猜测如果曹植成功解救了曹仁,也会被曹操任命镇守一方。除开这二位,其实早在曹操讨伐马超期间,坐镇后方的曹丕就指挥了一场平叛行动[10],曹丕长期都算是曹操任命的河北都督。

那么无论汉中的夏侯渊还是淮南的夏侯惇实际上都只是过渡人物,是曹操的子辈们成长起来前的代班人选。毕竟曹操都已经六十多了,虽然也向往“壮心不已”,但必须得考虑下一代的问题,和自己年岁相近的夏侯渊等人很难作为都督的长久人选。可惜曹操的寿命和蜀汉的敌人并没有给他从容安排的机会,刚把曹彰挖掘出来不久曹操便一命呜呼。

另外曹操时期尚在都督制的形成期,像夏侯渊等人只有一个象征意义的假节,没有正式的都督官职,这个时期的都督只能说是一种职权,没有和其他官职泾渭分明。后来的战区都督的雏形之一是护军,这一官职的作用是代替曹操本人传达命令,因而出任护军的赵俨、薛悌等人都出自曹操的相府。

这里我们还能发现的规律是护军的任务要么是短期,要么对象很少。如张辽、乐进等人镇守合肥时仅有七千人,而等到二十六军进驻淮南后,管事的人就换成夏侯惇了。

夏侯渊的防区从长安变成汉中后,担任关中护军的是赵俨,他所统的殷署等人从记载来看军队规模也很小[11],甚至于送个千把人去支援前线都要连哄带骗[12][13]。因而赵俨这个关中护军的主要作用在于抵御匪寇入侵、维持当地统治,而非对外征伐,原先镇守长安的主力早已转移。

很明显,汉中并不是像关中那样的戡乱区,需要留下大量军队驻扎,所以身为中护军的韩浩直接被排除。曹丕要在邺城守家,其他儿子也还没能拿出与这份重担相称的实绩来,那么夏侯渊自然就是最佳人选。如果曹彰出道更早,是可以在汉中战区担任重职的。

曹操并没有像最开始所打算地那样以诸子督领各战区,而曹丕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和兄弟们建立起和睦的关系,也只能以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等关系稍远的亲属为都督,同时还用亲信吴质开了曹魏以外姓担任地方都督的先例。随后由于连续两代皇帝短命,曹魏皇室都没有培养出可靠的宗室力量,最终被外姓家族所篡夺。

司马家吸取教训后大量以宗室担任各地都督,虽然引发了八王之乱,但这种模式被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政权纷纷继承了下来,直到唐朝的晋书里也赞同以宗室托付实权的做法[14]

参考

  1. ^ 今吴、蜀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
  2. ^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3. ^ 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4. ^ 白地,谓大幕不生草木,多白沙也。
  5. ^ 隆曰:"此白地群盗,乌合而来,徼幸一决,非素有约束,能壹其进退也。”
  6. ^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
  7. ^ 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8. ^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9. ^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
  10. ^ 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
  11. ^ 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
  12. ^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
  13. ^ 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
  14. ^ 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
user avatar

曹操那句“吾安可无护军?”肯定是句屁话的,说白了就是不舍得给韩浩,虽说置了长史、司马的中护军也威权不错,但是毕竟算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待着的,比较容易控制,要是扔到雍凉这种天高丞相远的地方就不好说了,鬼知道会不会像陶谦养臧霸一样搞出个尾大不掉的家伙?

至于为什么是夏侯渊,大抵因为夏侯渊和曹操很亲近,相对于其他尚未有督的诸夏侯曹来说,能力也更强一些,具体怎么强,我也不知道,但曹操自己肯定会有个比较考量的。

再说白地,一般的解释是不生草木的白沙之地,我怀疑可能是内涵夏侯渊是无材(才),肚子里啥都没有,至于会不会因为这么个吐槽就没命,我觉得还不至于,夏侯惇被人调侃为盲夏侯,气的直拍镜子,也没说要杀人。

当然,也可以再高素质的推测一下,可能是夏侯渊这个人打仗赢得不少,输的也不少,打了很多犯了常识错误的败仗,导致军士都背地里吐槽他,他也不好意思借此发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夏侯渊相对很多宿将来说,封户少,封侯晚。

还有种可能,白地一般也是贼盗横行的地方,“白地将军”是吐槽夏侯渊的作战风格像个土匪一样,好逞匹夫血气之勇,当然,没什么证据,只是我个人一点高素质的猜测。

user avatar

镇守汉中人选之争主要还是战略目标的分歧所致。

韩浩以“忠勇”称,典中军,绝对可靠。又有政治眼光,懂得屯田的重要,如果仅仅为了保住汉中,显然是合适人选。

问题是曹操夺取汉中后暂时放弃入蜀并非本意,正如法正所料: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军事让步于政治,优先级不同罢了。甭看老曹嘴上说的漂亮,什么“人心苦不知足”,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是打道回府了,汉中曹军的军事行动可没停止,紧跟着便是夏侯渊、张郃率五万大军南下巴郡,试图切断荆州与益州的交通,将刘备集团一分为二。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羌氐、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因此,汉中在曹操的战略中是一个独立的进攻基地,而非纯粹的防御据点。只不过小张在八蒙山被老张打得全军覆没,匹马缘山而走,导致益州刘、曹双方很快便攻守异位,故而瞅着汉中曹军只有招架之功罢了。

既然汉中原本作为进攻基地,必然屯驻重兵,无论从履历、资历抑或威望计算,夏侯渊显然都是不二人选。且不说宗亲典兵的潜规则,以张郃、徐晃等人的资历,使韩浩凌驾其上,能指挥如意么?换夏侯渊就没这问题了。

当然,可能夏侯渊本身就是问题(摊手)。

至于白地将军,这是句流传于士卒之间的俗语,只能从民间俗语中求解。

王琦注李白《越女词》:“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也。”

大致便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结合老曹后头喷夏侯渊的“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显然就是“白地”行为的具象化。

一言以蔽之:你夏侯妙才发的什么神经?!

再看这段军策令的全文就通顺了: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

——夏侯渊本来就不会用兵,将士都管他叫“神经将军”,当统帅的亲自砍人都属于无脑,你丫居然跑去火线当工兵?!

当然,这么个“并非能用兵”的角色怎么爬上重要的军事领导岗位,任人唯亲的眼瞎责任又该谁承担,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老曹甩锅死人也好,激怒攻心痛快嘴也罢,都是大失分,失态之情可谓溢于文字。

对比对比诸葛亮在街亭之后的表现,我绝对不希望领导是老曹这号“借头你去,鞭尸你来”,要用人时兄弟长兄弟短,一到共患难就罹患急性近视眼认不出兄弟的人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我要去说服关羽,不要放走曹操。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我就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脑门。要知道,我现在身在许都,而关羽,就在那虎牢关外,正风光无限地护送着曹操返回洛阳。而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因为乱世而颠沛流离的书生,要去面对那位“威震华夏”的万人敌?这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可是,不劝说,又能如何?.............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在皇权继承和权力运作上的深层差异,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关键人物的因素。简单地说,东汉虽然“小皇帝”频出,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方式,使得这种“傀儡”统治反而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延续模式;而曹魏则因为皇权继承的天然不稳定性和围绕权力展开的尖锐斗争,导致.............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