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一点也不信是张凯杀了他一家而去追杀张凯,而是要执意讨陶谦?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

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地方豪强林立,中央权威摇摇欲坠,人命如草芥,说不定昨天的朋友,今天就成了生死仇敌。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当时张凯这个人。根据史书记载,张凯并非什么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是一个沛国(曹操的家乡)的普通人。那么,这样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还被指控杀了曹嵩一家?事情的源头,得追溯到曹嵩“得罪”了人。

曹嵩,作为汉朝的太尉,虽然官高权重,但他的发迹,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他的父亲曹腾,也就是一位有名的宦官。在那个讲究门阀和背景的时代,宦官势力虽然被士大夫们鄙视,但在朝中却握有实权。曹嵩本人,也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官场上算是顺风顺水,甚至贪婪无度,敛财无数。

故事的起因,很可能与曹嵩在家乡的作为有关。他回到故乡,仗着自己的权势,恐怕也没少为难当地的百姓,或者与一些地方势力产生了冲突。而张凯,或许就是在这场冲突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一个替罪羊,或者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

所以,当曹操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时,他虽然悲痛万分,但作为一个精明绝顶的政治家,他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他需要一个合乎逻辑、能够让他采取行动的理由。

第一,张凯的身份和能力不足以成为曹操直接追杀的目标。

你想啊,张凯只是一个普通人,就算他真的杀了曹嵩,他一个人孤身一人,如何能悄无声息地完成这样的壮举?而且,即使他真有那个胆子,杀了曹嵩又能得到什么?一个普通人,没有背景,没有势力,杀了一个太尉,无异于以卵击石。曹操如果真的去追杀张凯,即使抓住了他,事情也未必能圆满解决,甚至可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谁知道张凯背后有没有其他人在指使?如果背后有更大的势力,曹操去抓一个“马前卒”,岂不是打草惊蛇?

第二,陶谦是当时实力强大的地方军阀。

更关键的是,张凯的行凶,很快就被“归咎”到了陶谦的头上。当时的陶谦,是徐州牧,坐拥兵马,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曹嵩遇害的地点,根据当时的地理情况,很可能是在往来徐州和兖州(曹操的势力范围)的路上。

陶谦这个人,当时虽然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但他在地方上的势力和影响力,可比张凯这个小人物大多了。如果真的是陶谦下令,或者陶谦的部下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角色,那么曹操要报仇,就必须找到一个有实力、有资源的人来“算账”。

追杀张凯,就像是去追一个不知道藏在哪里,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人。而讨伐陶谦,则是一个明确的、有具体目标的方向。曹操深知,想要在这个乱世立足,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明确的政治目标。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扩大自己地盘和影响力的机会。

第三,曹操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于曹操这种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人来说,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尤其是在对外开战的时候。如果他只是因为怀疑一个人就去大肆杀戮,那对他自己名声的损害太大,也容易引起其他诸侯的猜忌和联合反对。

而将曹嵩遇害的罪名安在陶谦身上,就给了曹操一个绝佳的“师出有名”的理由。他可以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号召自己的军队,甚至争取其他诸侯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正义”的高度。

第四,政治博弈和战略布局的考量。

曹操虽然年轻,但他的政治智慧早已显露。他不仅仅是冲动报仇的莽夫,更是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统治者。

试探其他诸侯的态度: 讨伐陶谦,也是在向当时的其他诸侯,比如袁绍、袁术等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这有助于他在诸侯混战的局面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收编徐州: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如果曹操能够成功攻下徐州,不仅能为父亲报仇,更能极大地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这比单纯追杀一个可能根本不重要的小人物,要划算得多。
转移内部矛盾: 曹操的家族背景,尤其是他的宦官出身,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偏见和歧视。将焦点放在对外战争上,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转移内部可能存在的对他的质疑和反对。

第五,对“张凯”的模糊处理,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

甚至有观点认为,曹操并非真的相信张凯是凶手,或者说,他对凶手的身份并不那么在意。他可能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采取行动,并且能够名正言顺地攻击陶谦的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将“张凯”这个名字抛出来,可能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也可能是为了将事情的责任推给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从而将矛头引向更有价值的目标。毕竟,如果追查下去,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对曹操的颜面和威望也会有影响。

总而言之,曹操不追杀张凯而执意讨伐陶谦,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这背后,是个人情感与政治现实的权衡,是军事打击与政治博弈的结合。他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来磨砺自己,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更需要一个伟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而不是纠结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张凯”。而陶谦,恰好成为了这个完美的“献祭品”,用他的血与地盘,来为曹操的霸业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和陶谦在杀父事件之前就相互攻打过几回

陶谦作为袁术的盟友,和刘备、公孙瓒分兵驻扎在反袁绍前线。袁绍和曹操并力,扛过了这一波攻势并反歼成功。杀父事件只是一个引子,面对结怨的仇敌,曹操与袁绍迟早都是要讨伐陶谦的

魏书一: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张乐于张徐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