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一点也不信是张凯杀了他一家而去追杀张凯,而是要执意讨陶谦?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

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地方豪强林立,中央权威摇摇欲坠,人命如草芥,说不定昨天的朋友,今天就成了生死仇敌。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当时张凯这个人。根据史书记载,张凯并非什么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是一个沛国(曹操的家乡)的普通人。那么,这样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还被指控杀了曹嵩一家?事情的源头,得追溯到曹嵩“得罪”了人。

曹嵩,作为汉朝的太尉,虽然官高权重,但他的发迹,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他的父亲曹腾,也就是一位有名的宦官。在那个讲究门阀和背景的时代,宦官势力虽然被士大夫们鄙视,但在朝中却握有实权。曹嵩本人,也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官场上算是顺风顺水,甚至贪婪无度,敛财无数。

故事的起因,很可能与曹嵩在家乡的作为有关。他回到故乡,仗着自己的权势,恐怕也没少为难当地的百姓,或者与一些地方势力产生了冲突。而张凯,或许就是在这场冲突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一个替罪羊,或者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

所以,当曹操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时,他虽然悲痛万分,但作为一个精明绝顶的政治家,他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他需要一个合乎逻辑、能够让他采取行动的理由。

第一,张凯的身份和能力不足以成为曹操直接追杀的目标。

你想啊,张凯只是一个普通人,就算他真的杀了曹嵩,他一个人孤身一人,如何能悄无声息地完成这样的壮举?而且,即使他真有那个胆子,杀了曹嵩又能得到什么?一个普通人,没有背景,没有势力,杀了一个太尉,无异于以卵击石。曹操如果真的去追杀张凯,即使抓住了他,事情也未必能圆满解决,甚至可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谁知道张凯背后有没有其他人在指使?如果背后有更大的势力,曹操去抓一个“马前卒”,岂不是打草惊蛇?

第二,陶谦是当时实力强大的地方军阀。

更关键的是,张凯的行凶,很快就被“归咎”到了陶谦的头上。当时的陶谦,是徐州牧,坐拥兵马,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曹嵩遇害的地点,根据当时的地理情况,很可能是在往来徐州和兖州(曹操的势力范围)的路上。

陶谦这个人,当时虽然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但他在地方上的势力和影响力,可比张凯这个小人物大多了。如果真的是陶谦下令,或者陶谦的部下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角色,那么曹操要报仇,就必须找到一个有实力、有资源的人来“算账”。

追杀张凯,就像是去追一个不知道藏在哪里,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人。而讨伐陶谦,则是一个明确的、有具体目标的方向。曹操深知,想要在这个乱世立足,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明确的政治目标。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扩大自己地盘和影响力的机会。

第三,曹操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于曹操这种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人来说,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尤其是在对外开战的时候。如果他只是因为怀疑一个人就去大肆杀戮,那对他自己名声的损害太大,也容易引起其他诸侯的猜忌和联合反对。

而将曹嵩遇害的罪名安在陶谦身上,就给了曹操一个绝佳的“师出有名”的理由。他可以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号召自己的军队,甚至争取其他诸侯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正义”的高度。

第四,政治博弈和战略布局的考量。

曹操虽然年轻,但他的政治智慧早已显露。他不仅仅是冲动报仇的莽夫,更是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统治者。

试探其他诸侯的态度: 讨伐陶谦,也是在向当时的其他诸侯,比如袁绍、袁术等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这有助于他在诸侯混战的局面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收编徐州: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如果曹操能够成功攻下徐州,不仅能为父亲报仇,更能极大地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这比单纯追杀一个可能根本不重要的小人物,要划算得多。
转移内部矛盾: 曹操的家族背景,尤其是他的宦官出身,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偏见和歧视。将焦点放在对外战争上,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转移内部可能存在的对他的质疑和反对。

第五,对“张凯”的模糊处理,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

甚至有观点认为,曹操并非真的相信张凯是凶手,或者说,他对凶手的身份并不那么在意。他可能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采取行动,并且能够名正言顺地攻击陶谦的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将“张凯”这个名字抛出来,可能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也可能是为了将事情的责任推给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从而将矛头引向更有价值的目标。毕竟,如果追查下去,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对曹操的颜面和威望也会有影响。

总而言之,曹操不追杀张凯而执意讨伐陶谦,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这背后,是个人情感与政治现实的权衡,是军事打击与政治博弈的结合。他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来磨砺自己,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更需要一个伟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而不是纠结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张凯”。而陶谦,恰好成为了这个完美的“献祭品”,用他的血与地盘,来为曹操的霸业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和陶谦在杀父事件之前就相互攻打过几回

陶谦作为袁术的盟友,和刘备、公孙瓒分兵驻扎在反袁绍前线。袁绍和曹操并力,扛过了这一波攻势并反歼成功。杀父事件只是一个引子,面对结怨的仇敌,曹操与袁绍迟早都是要讨伐陶谦的

魏书一: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张乐于张徐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东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在皇权继承和权力运作上的深层差异,也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设计以及关键人物的因素。简单地说,东汉虽然“小皇帝”频出,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方式,使得这种“傀儡”统治反而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延续模式;而曹魏则因为皇权继承的天然不稳定性和围绕权力展开的尖锐斗争,导致.............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嘿,老兄,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刁钻!你想用一个“新鲜出炉的鳕鱼堡”去砸曹操的脑袋,让他赏你个官?这脑洞可开得够大的。不过,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咱就好好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把这个“鳕鱼堡”给拆解一下。在曹操那个年代,这玩意儿可是闻所未闻。你想啊,那时候大家吃鱼,多半是煮、烤、熏,顶多做个鱼脍.............
  • 回答
    我要去说服关羽,不要放走曹操。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我就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脑门。要知道,我现在身在许都,而关羽,就在那虎牢关外,正风光无限地护送着曹操返回洛阳。而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因为乱世而颠沛流离的书生,要去面对那位“威震华夏”的万人敌?这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可是,不劝说,又能如何?.............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