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为什么不把关羽放在第一个拦截的路口,而是最后的一关。?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个计策的核心目的。这可不是为了给曹操送人头,而是他精心谋划的一步棋,里面包含了多重考量。

第一,利用关羽的“义”来成全“义”。

诸葛亮深知关羽的为人。关羽最重“义”,尤其是对曾经对他有恩的人。当初曹操赠与关羽三件宝,也就是“封金、赐袍、赤兔马”,并曾想要招降他。虽然关羽后来忠心耿耿地归了刘备,但曹操的这份恩情,关羽是记在心里的。

如果诸葛亮把关羽放在前面,比如第一个拦截点,关羽很可能真的会严格执行军令,将曹操擒获。这会怎样?

破坏了关羽的“义”: 擒曹曹操,等于把曾经给予他诸多恩惠的曹操置于死地(或者至少是败亡的境地)。这与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是否相符?可能会让关羽内心受到很大的道德拷问,即使他服从了命令。
失去了“义释”的意义: 诸葛亮之所以要“义释”,是为了在关键时刻,通过关羽这个“义”的载体,去完成一个更深远的“义”。如果关羽不放,就没有“义释”这个故事,也就无法达成后面的战略目的。

所以,把关羽放在最后,恰恰是为了给关羽一个“情与法”的抉择空间。诸葛亮知道,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关羽的“义”会占上风。他不是在赌,而是在引导,在借关羽的“义”,来达成自己的“义”。

第二,为刘备集团的安全留后路。

当时,曹操虽然被火烧赤壁打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本人是魏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的性命关乎着曹魏集团的存亡。如果关羽在前面就擒获了曹操,那么:

曹魏集团会如何反应? 曹操被擒,曹魏集团必然会拼死反扑,集结残余力量,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营救曹操。这对于刚刚取得胜利、实力尚不雄厚的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战略风险。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体面但仍然对刘备集团构成威胁的曹操,而不是一个被逼到绝境、孤注一掷的曹操。
给刘备集团的将来埋下隐患: 杀掉曹操,固然能削弱最大的敌人,但也会让刘备集团在曹魏内部激起更大的仇恨,未来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加血腥和不共戴天的敌人。诸葛亮的策略是稳健的,他需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留一线”,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政治博弈留有余地。

“义释”曹操,虽然曹操狼狈逃窜,但终究活了下来。这意味着曹操集团还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但其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对刘备集团构成致命威胁。这给刘备集团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第三,塑造诸葛亮“知人善用,算无遗策”的形象。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塑造人物。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显得深谋远虑。

“料敌”与“用人”的完美结合: 诸葛亮知道关羽的“义”,所以他敢于把这个“必死”的任务交给关羽,并且相信关羽会“放”;同时,他知道曹操一定会逃跑,所以他也要设置关卡去“追”。这是一种对敌我双方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极致把握。
留有“退路”的精妙安排: 即使关羽真的不放,诸葛亮也有应对之策(比如军事追击)。但他更希望通过“义释”来达到更好的政治和军事效果。这种安排,显得他既有军事上的硬实力,又有政治上的软操作,而且考虑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那么,为什么不是更早的路口?

如果关羽在第一个路口放了曹操,那么后续的拦截就可能形同虚设。而诸葛亮的设计,是层层递进,步步设防。

检验曹操的逃跑能力: 曹操能否顺利逃过第一、第二道关卡,本身也是对曹操逃跑能力的一种检验。如果曹操在前面就被抓了,那说明他已经不堪一击,后续的“戏”也就没必要演了。
给关羽施加最大的心理压力: 放在最后,意味着这是曹操逃出生天的“最后希望”。这时,关羽面对的是一个逃亡无路、走投无路的曹操,再加上之前已经有其他将领(如张飞)的追击(尽管演义里只写了赵云等,但可以理解为有其他将领在追击),这种情况下,关羽的“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总结一下,诸葛亮把关羽放在华容道最后,绝非偶然,而是他“知人”、“知敌”、“知势”的集大成之举。

他是利用关羽的“义”,来成全一个比单纯擒杀曹操更重要的“义”(政治上的权衡和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
他是为刘备集团争取战略空间,避免与曹魏集团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恨。
他是展示自己“算无遗策”的智谋,将人性、军事、政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不如说他“深知”关羽的“义”,并且“善用”了这份“义”,将其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成果。这种安排,恰恰是诸葛亮成为“卧龙”的体现,他的每一步棋,都在为刘备集团的未来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正史里曹操没死。

不然再加入个曹丕下地府改生死簿救活曹操的话画风太诡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千古奇谈,也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一段情节。王朗这个角色,书中描写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年老时专营财利,晚年出仕”,可以说是标准的文弱书生,政治军事才能平平,又有些迂腐古板。面对诸葛亮这番凌厉的智辩和言辞攻击,他根本招架不住,最后被活活气死。那么,如果让王朗来反驳,并且.............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采各异、智计超群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深深地刻下了印记。那么,这两位传奇人物,究竟有没有过真实意义上的“碰面”呢?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与周瑜在有明确记载的交集,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孙刘联盟时期。当时的背景是曹操挥师南下,百万大军压境.............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