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写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曹操会选择屠城?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要理解曹操为何会在写出那般悲悯诗句后仍选择屠城,我们需要深入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他的动机和考量。

一、乱世的无情与生存法则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朝的中央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割据,战火连绵,民不聊生。这样的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尤其是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诸侯。在这样的乱世,生存是第一位的,而为了生存,往往需要采取极端手段。

曹操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虽然有志报国,但面对黄巾起义、董卓乱政等一系列动荡,他必须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此时的“仁慈”和“人道”,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软弱,成为敌人攻击的破绽。

二、军事策略与战略考量

曹操并非一个纯粹的文人,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许多行为,包括屠城,都带有明确的军事和政治目的。

震慑与威慑: 曹操的对手众多,其中不乏实力强大的诸侯。当他面对顽固抵抗、拒不投降的城池时,采取屠城作为一种极端手段,能够极大地打击敌军士气,震慑其他可能抵抗的城池,迫使他们不战而降。这种“杀一儆百”的策略在冷兵器时代虽然残酷,但往往具有高效的震慑作用。对于不服从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扩张势力。

消除隐患: 在攻占一座城市后,如果城中百姓被敌人煽动,或者城中存在敌对势力的残余势力,那么这座城池就可能成为曹操后方不稳定的因素。为了确保占领的稳固,避免后方起火,曹操可能会选择清除可能构成威胁的人群。这是一种典型的“斩草除根”的策略,虽然在道德上备受争议,但在军事上却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安全。

资源掠夺与消耗: 战乱时期,军队的供给往往是重要的考量。攻占一座城市,除了军事上的胜利,也意味着对该城市资源的占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城市抵抗激烈,消耗了曹操大量的兵力物力,那么为了弥补损失,或是报复对手的顽抗,曹操可能会允许士兵掠夺财物,甚至在极少数极端情况下,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当然,这更多是战乱带来的普遍现象,并非曹操一人所独有。

三、个人性格与时代烙印

曹操本人也以其雄才大略和果断甚至是冷酷的性格著称。他敢于挑战传统,不拘泥于礼法,在用人和治军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实用主义: 曹操是一个极其务实的政治家。他更看重实际效果,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当他认为某种行为(包括屠城)能够为他带来战略上的优势或政治上的胜利时,他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百姓的同情,更多地是他对国家衰败、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未来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渴望。这与他在执行军事策略时的考量并不矛盾。他希望的是一个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可能会采取一些在过程中看来是残酷的手段。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虽然这句话的真实出处和语境有争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操在面对背叛和危险时,倾向于主动出击、不留后患的行事风格。在乱世中,信任是稀缺的资源,而猜疑和防备则是一种生存本能。

四、对“生民百遗一”的另一层解读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固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乱的痛恨,但它也可能包含着另一层含义:在经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争后,幸存者已经屈指可数。曹操写下这句话时,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刻体会到战乱对生命的摧残,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希望能够结束这种状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支持屠城。 更多的时候,屠城是战乱的必然结果和偶然发生。曹操并非每一次战役都选择屠城,事实上,他的很多政令也体现了对百姓的保护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例如,他推行屯田制,就是在乱世中恢复生产、稳定民生的重要举措。

总结来说,曹操之所以会在写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后,依然选择屠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乱世的残酷现实: 生存第一,一切以巩固统治、实现目标为重。
2. 军事战略的需要: 威慑敌军、消除隐患、巩固占领。
3. 个人性格的烙印: 实用主义、果断甚至冷酷的行事风格。
4. 诗歌与现实的分离: 对战乱的痛恨与对乱世策略的运用,并不相互排斥。他可以通过诗歌表达对美好愿景的向往,也可以通过行动执行残酷的策略以求达致目标。

曹操的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残忍的,但在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一个身处权力中心、肩负统一大业的枭雄时,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他行为背后的无奈、决绝与复杂性。他的诗句是对生命的悲悯,而他的屠城则可能是他为结束更广阔的生命悲剧所采取的极其痛苦的手段。这并非为屠城辩护,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以及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问反了,应该是屠过城的曹操(徐州屠了两次),为何还能写出这么悲悯百姓的诗句。

说个有趣的事吧

曹操写诗具体年份不详,但是根据诗句内容,应该是在公元197年以后(袁术197年称帝)

而曹操屠徐州,杀得泗水断流是公元193年。按照年头算,曹操写诗时,徐州尚未回复生机。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正是此刻取虑、雎陵、夏丘等地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说,按时间算,不是屠龙少年变成恶龙,而是恶龙屠城后,看着自己屠刀下的遍地白骨,写了少年的诗。

怎么样,魔幻不魔幻?

user avatar

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是看他做了什么。

user avatar

为什么看到女人和小孩就放弃轰炸叙利亚的拜登,会在没有看到女人和小孩的时候坚定地轰炸别国呢?

为什么天天说着声讨种族歧视的美国人,自己那么种族歧视,大搞什么集中营,大屠杀呢?

user avatar

敌人的百姓不是人,鬼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次反叛~!!!

user avatar

如果你搞清楚这句诗的创作背景,你就能理解了。

这句诗出自《蒿里行》,全文如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很多人误以为此诗写于联军讨董时期,这是错的,注意这句话——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袁术称帝时间是197年,也就是说,此诗是写于197年袁术称帝后不久。

那么,袁术称帝后不久,发生了什么事呢?答案是这个——

《后汉书》: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袁术称帝后不久,江淮地区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天灾,百姓遭此大难,冻死饿死不计其数,甚至到了互相吃的地步,而袁术本人又荒淫奢侈,救灾不力,最终江淮地区人口损失惨重。

曹操在袁术称帝后,起兵讨伐袁术,击败了袁术军,随后曹操亲眼目睹了袁术统治地区的惨状,于是感叹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也就是说,曹操写这首诗,跟他屠城并没有关系,曹操这首诗并不是为死在他屠刀下的民众写的,他所感叹,所同情的是那些因为天灾而大规模死亡的江淮民众。

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毕竟别管曹操这首诗是为谁写的,他总归是同情了底层百姓,那为什么又要屠城呢?

这个问题,我可以打个比方,你肯定是要经常吃肉对吧?你吃肉时候,会对那些被你吃掉的动物产生同情之心吗?应该不会吧?

但当你目睹一些动物被屠宰时,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同情呢?很可能会吧?

普通人对动物会有这样“矛盾”的情感,归根到底是因为普通人在心底认为动物比自己低级,所以明明看到别人屠宰动物时会有所不忍,但轮到自己吃动物时,又不会犹豫。

曹操的所作所为,与此是一个道理,当曹操下令屠戮徐州等地的百姓时,他并不会同情那些百姓,然而当他看到那些并非因他而死的百姓时,他就突然生出了怜悯之心。

当然,我这么说,很多人会说,曹操屠戮和同情的那些可是人啊,怎么能和普通人对动物的感情去类比呢?

那请你想想,曹操看待普通人,和普通人看待动物的感情,有没有可能存在相似之处呢?

曹操下令杀死华佗时,曾经这样说道——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华佗虽说出身不高,但好歹也是读书人,而且还是个高明的医生,即便如此,曹操依然将他看作可以随意杀死的“鼠辈”,那么普通百姓在曹操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还用多说吗?

其实,这样“矛盾”的举动不止出现在曹操身上,还出现在另一位公认的仁君柴荣身上。

柴荣曾经说过——

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柴荣此言,比之曹操的诗更为感人,然而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柴荣也曾经在楚州屠城——

《南唐书》:周兵死伤亦甚众,世宗怒,尽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庐。

一个愿意“以身济民”的人,居然也会残酷地屠城,这给人的震撼,恐怕要更大吧。

当然,柴荣的行为虽然残酷,但他的屠城只有这一次,论对百姓的屠戮次数和数量,柴荣是不能和曹操相比的,这也说明了曹操性格中确实有相当残酷的一面。

然而单纯说这种面对百姓时的“矛盾”,曹操和柴荣是一样的,理由也并没有区别,都是因为他们作为手握大权,且无人可以制约的君主,将百姓看的比自己低级,虽然这个“看低”在程度上会有区别,但在“看低”这点上是一样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同情了百姓,我相信他们同情百姓时,绝对是真心的,就好像你看到动物被屠宰时的同情,也肯定是真心的。

然而他们也都屠戮了百姓,这时候又没有了同情心,就好像你吃动物时,也是没有同情心的。

说到这,不得不感叹一下,为什么从古至今,蜀汉集团会得到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喜爱?

因为从刘备起兵到蜀汉灭亡,蜀汉集团所有成员,没有一次屠城记录,没有一次杀俘记录,没有一次劫掠记录,这在汉末三国那个大乱世乃至整个古代历史,都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蜀汉集团的理想主义毕竟是罕见的,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曹操和柴荣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矛盾”,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像曹操,柴荣那样同情过百姓却还屠城的情况,但是另一种情况却还是很普遍,那就是很多老板,一边强迫员工996,榨干他们的血汗,一边却又发自内心同情穷苦百姓,为他们捐款。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就必须实现人类与人类之间真正的平等,也就是消灭“阶级”,只有如此,才不会再出现我们在历史和现在所看到的,那些令人感到绝望的“矛盾”。

user avatar

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剥削人民,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剥削压迫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相反的,统治阶级的很多人都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的学士,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类的诗句,他们背诵起来比受害者更加滚瓜烂熟,而正是因为知道了,所以他们的压迫才不可能停止,要是真的让广大人民意识到这一切,那不是更糟糕吗?曹操的屠城就是同样的意思,他知道这样做很残忍,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发泄怒火的需要,他都会这样做,就如同那些变态杀人魔或者虐待狂之类的,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可是他们仍然要这样做,甚至以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乐趣。

话说回来,古代的诗词中有很多反应民生疾苦的诗句,但是这些诗句的作者却大多不是平民百姓,其中有很多也是贵族阶层(特权阶层)的人,不管是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曹孟德,还是写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王粲,亦或者写出“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的蔡文姬都是属于东汉末年的贵族阶层,或者说特权阶层的人,他们虽然可以看到民生疾苦,但是你要他们切身体会而为了百姓背叛自己的阶层,在那个年代本来就很不现实。

再说了,就算个别特权阶层的人意识到封建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又能怎么样呢。他们个人的力量改变得了吗?白居易作为唐朝官员,意识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李绅也意识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了,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他们身处那个阶层,就真的能做到完全不剥削欺压百姓了吗?

这个问题换成性别问题也说的通,白居易作为处于封建社会特权阶层的一名男性,他不仅意识到民生疾苦,同样也意识到男尊女卑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写出了“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诗句,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他会为此就为妇女解放运动事业奋斗一生吗?

user avatar

曹操的意思是关东联盟的崩溃是导致军阀混战和人民涂炭的主要原因,这么说不能算是错的。

关东联盟崩溃,大家都有锅,你要说谁先开了第一枪,那可能是袁绍。

所以曹操说袁绍袁术二兄弟是祸首也没错,屠徐州这种事既然是在给袁绍打工的时候干的,锅也是不是不能甩。都是你们让我变成了一个坏人。

大概就是这样子。

但是曹操是一开始就已经是这种政治机器了吗?也不是。

起码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时候心情是极度痛苦,凄凉的。

手上已经沾上了无辜者的鲜血,夜风中的曹操且叹且行。

最后在徐州搞的反人类事件,你可以看到曹操一路走过来的压抑和不甘终于以极恶的姿态爆发了出来,但是他这种转变是令人同情的,可以理解的,他承受不住的压力,是大部分人也承受不住的,他干的这些事,是一个承受了太多苦难的普通文学青年会干出来的那种事。

所以很多人才会和他共情。

他要保卫的汉朝,实质上已经灭亡了。

家人,尤其是自己一直没能和解的父亲,被残杀了。

皇帝在董卓手里,而他们连董卓的一支偏师都打不过。

鲍信死了,脑袋都找不回来。

镇压黄巾军出身的他,现在自己的基本盘就是黄巾。

袁绍一开始就包藏祸心,他看出来但是没办法,还得管人家叫大哥。

袁绍令人绝望的强大。

和自己出生入死,说好要托付妻子的张邈最终和自己决裂了。

陈宫背叛了他。在和吕布僵持的时候他和吕布的军队都在吃人。

他误会了吕伯奢全家,杀了他们之后才发现他们是无辜的。

他日后还会失去儿子,侄子,更多的朋友。

他最后亲自逼死了在危难之际挽救了他的荀彧。

他做着八百年一统王朝的梦,催眠自己将建立周朝一样的时代,但曹魏最后只混了几十年。

这些事件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发生一件事,可能就崩溃了。

曹操精神垮了很正常。垮了之后,再怎么反人类,那都无所谓了。他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多事情。借助为父亲报仇这件事而残杀民众,这是懦夫的行为,但是这种懦弱是可以理解的,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

是时代把他变成了这样。

大多数文学青年都有理想幻灭的那一刻,只有那一刻到来,才能决定你是真正的卫道者,还是爱好者。

曹操和普通人一样,他只是爱好过书上的那些道理。大部分人,包括曹操,他们是不由自主的,他们的性格是被他们的遭遇所决定的。

而曹操很不幸,遇上的全部是这种事。

一件正能量的事都不存在。压抑和狷狂勾勒了他在徐州变成一个屠杀者和懦夫前的所有人生。我觉得有正常情感的人都应该同情他,同情一个美好灵魂的毁灭。他经历的那些事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太残忍了。而年轻时期的曹操却又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有才华,有天赋,有理想,所以这种灵魂的毁灭是令人悲痛的。

三国是伟大的悲剧。你见证了一个个美好的灵魂,被残酷的乱世扭曲。

鉴于上一代的很多人年轻时普遍相信过主义,又亲眼见证了主义的消散,被迫二次相信主义是邪恶的,是反人性的。所以当他们掌握话语权之后,曹操和他们就有了深刻的共情,曹操年轻时壮怀激烈的样子也是他们年轻时的样子,曹操最后决定背叛自己发誓要保卫的皇帝和人民的样子,也正是他们开始相信主义这东西非常邪恶的样子。

而人一旦开始背叛自己,那么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地狱。

在曹操滥杀无辜的时候,这个美好的灵魂毕竟是毁灭了。虽然他的才气仍然存在,但是这才气并不能够为美好的事业所用。《屠柳城》是用《巫山高》的调子来唱的,里面听不出任何胜利的喜悦。楚歌是凄怆的告别。曹操之后的才气主要都用在防备刺杀和叛乱上了,幻灭后的他仍然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才华横溢到了用“我梦中好杀人”的办法来让人不敢接近自己的地步。

但是真正的勇敢,是把夜访的刺客变成你的死党。

我想,曹操永远无法忘记徐州,当考验到来的时候,他最终未能守住心中渴望过的东西。

心中的道已经毁掉了。他已经不再无辜。

那么,不如就倒行逆施。

user avatar

因为写下这两句诗的曹操在玩《真三国无双》,老百姓是森森白骨;而决定屠城时的曹操在玩《三国志》,老百姓只是数字

user avatar

说什么和做什么完全是两件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