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再忠于汉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都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与其说是一件或几件事,不如说是曹操在政治权力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汉朝的衰败和自身实力的增长,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忠于汉朝”的道路。

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曹操的“变心”之路。

最初的“忠”与“不满”的种子

曹操出身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家庭。他的养父曹嵩曾是宦官曹腾的儿子,虽然出身宦官,但曹嵩通过贿赂和自身能力累积了相当的财富和地位,最终官至太尉,这是汉朝极高的军政大员。然而,宦官的背景在士大夫阶层中始终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

曹操本人年轻时,并非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史书中形容他“少而敏锐,有大志”,也承认他“任侠,喜士”,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也并非完全是官场的乖乖宝。然而,他还是选择了通过科举入仕,这是当时改变命运的“正途”。

在他最初步入仕途时,至少表面上,他还是忠于汉朝的。他对汉朝的制度、对皇帝是有敬意的。这是一种正常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汉朝的体制内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汉灵帝末年的朝政腐败,是导致曹操乃至许多有识之士不满的根源。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政治黑暗到极点。董卓之乱更是将这种黑暗推向了极致。

灵帝时期的腐败与荒淫: 汉灵帝刘宏的荒淫无度,重用宦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导致朝廷纲纪废弛,民怨沸腾。
黄巾起义的冲击: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民心向背,让有识之士看到了汉朝统治的危机,以及仅仅依靠汉朝现有力量已不足以稳定局势。曹操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这也让他对汉朝的军队和官僚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效率低下,腐败严重。

董卓之乱: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董卓专权,废立皇帝,焚烧洛阳,其残暴的行为不仅是对汉朝的侮辱,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践踏。此时,曹操作为一名州郡官员,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苟且偷生,而是站了出来,参与到讨伐董卓的联盟中。

讨伐董卓的失败,让曹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诸侯割据,各自为政”: 当时虽然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联盟,但实际是各怀鬼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目标。这份“忠于汉朝”的口号下,更多的是地方军阀的利益争夺。曹操在这场联盟中看到了人心的涣散和汉朝权威的荡然无存。
汉朝“躯壳已朽”: 董卓的暴行并没有激起全国性的、强有力的反抗,反而大多数人选择观望,甚至有些人还在从中渔利。这说明汉朝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但汉朝本身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汉献帝虽然还在,但早已成为一个被操控的傀儡。

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逻辑的必然选择

在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并没有灰心。他看到了乱世的机遇,也看到了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权力。他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这被后世解读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一步。

“汉室微亡,逆臣窃命”的现实: 曹操迎汉献帝,名义上是“匡扶汉室”,但实际是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深知,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仅仅依靠武力无法长久。而汉献帝,作为大汉天子,拥有法统和正统的名号,这对于笼络人心、统一北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忠臣”到“权臣”的转变: 曹操并非一开始就打算篡位。他可能也曾有过忠心耿耿、辅佐幼主的想法。但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迫使他必须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自保和发展。袁绍等人的挑战,以及汉献帝在宫廷中的一些小动作(比如衣带诏事件),都让曹操意识到,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天下无主,我主天下”的觉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逐渐取得了优势,统一了北方。他成为了实际上的权力掌握者。此时,“忠于汉朝”的口号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工具,而非真心实意的效忠。他看到了汉朝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经无法承载他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汉朝的疆土、人民、制度,都已在他手中重塑和改造。

为何说“不再忠于”而非“背叛”?

这里需要区分“不再忠于”和“背叛”。

背叛: 通常是指违背了原有的忠诚誓言,而且这种违背是带有负面色彩的,是对曾经的效忠对象造成伤害。
不再忠于: 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现实的演变。在曹操看来,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他所效忠的“汉朝”在他心中已经变成了“汉室江山”,而这个江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当汉朝本身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他选择接过这个责任。

可以理解为,曹操的“忠诚”对象从“汉朝的制度和名义”逐渐转移到了“天下百姓和国家的稳定”。当他认为汉朝已经无法承担起稳定和治理天下的责任时,他的忠诚对象也随之改变。

更深层的思考:是汉朝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汉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汉朝的腐朽: 汉朝末年的政治制度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内部的腐败和分裂使得它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生命力。
曹操的雄才大略: 曹操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枭雄。他看到了汉朝的病入膏肓,也看到了自己改造天下的能力。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空壳子,而是一个能让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可以这么说,曹操不再忠于汉朝,并非是出于某个单一的事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在经历了汉末的政治动荡、亲眼目睹了汉朝统治的腐败无能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要实现他心中所想的“太平盛世”,必须超越汉朝的限制。当他手中握有强大的实力,并且看到汉朝已经无法约束和指导他时,对汉朝的“忠”就自然而然地被一种“承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所取代。他的目标从“辅佐汉朝”变成了“统一天下”,而实现这个目标,他已经不再需要汉朝作为唯一的框架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点”,那很难是某个具体的日子或某件事。而是在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和认识演变中,曹操逐渐“放下了”对汉朝虚名和制度的束缚,将自己的效忠对象,最终对准了“能够治理好天下”的这一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汉献帝和汉朝的代表性符号,则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是演义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曹操”编出来的忠义故事(大雾),不是历史记载。

在历史上,特别是年轻时的曹操,曾不畏权贵,一心想匡正朝廷,说年轻时的曹操是忠臣,是可以的。

但是人总是会变的。

中平六年(189),曹操从雒阳出走,回乡不顾父亲反对,联络家族兄弟一同起兵反董,要说他是想替废帝刘辩讨个公道,那他还是个忠臣。

但无奈自身能力有限,从酸枣到河内,到邺城,到东郡,曹操的命运已在被袁绍改写,在二袁相争时,曹操成了袁绍的马前卒,替他分忧。若说这时候的曹操还是不是大汉忠臣,估计曹操本人都感到迷茫,幸亏身边有荀彧、陈宫、程昱、毛玠这些人在曹操一次次彷徨的时候指明了方向——要成就霸业,得先有地盘,才能有入主朝廷的机会。

建安元年(196),拥兵兖、豫的曹操得到了董承的青睐,要知道年初时,董承还拒绝曹操进京,可到了八月,董承向曹操伸出了友谊之手,从此得到进了朝廷。

曹操的政治才华得以施展,面对利益盘根错节的朝廷各派系,曹操很快就做到了垄断朝权,这让本来想引曹操为援手,从此掌控朝政的董承感到非常不满,感觉自己为曹操做了“嫁衣裳”。

建安五年正月(200),曹操与袁绍的战事迫在眉睫,由董承、刘备等人参与的“衣带诏”案发。此案中要说天子刘协是否真的写了衣带诏,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协本来在李傕时期就已经元服秉政,东归的路上即便狼狈不堪,他也能坐镇中枢,对各种事务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到了曹操这时,刘协越发觉得曹操成了皇权回归中央的障碍。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也并未返回许都觐见天子,范书《皇后纪下》提到曹操与刘协交恶的记载,我想最有可能,也是在本年。

两年后,袁绍病死,曹操对河北开始新一轮的攻略,一直到建安九年(204),曹操终于拿下邺城,曹操开始领冀州牧,以冀州为地盘,打下了曹魏建国的基础。

在本年,曹操还听从他人建议,试图上书汉廷,奏请重置九州,结果遭到荀彧、孔融的反对而作罢;十三年(208),曹操废三公,领丞相,杀孔融,一气呵成。

十七年(212),荀彧在寿春自杀,次年(213),曹操重置九州,称魏公。此后,在曹操走的就是一条不归路了。

如果要判断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再是大汉忠臣,我觉得:

曹操心态最早有所改变起点应该是五年(200)的衣带诏案;

有想法的起点是九年(204)拿下邺城;

有所动作的起点是十三年(208)自领丞相;

到了十八年(213)称公,就已经往称帝、禅代的路上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