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再忠于汉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都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与其说是一件或几件事,不如说是曹操在政治权力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汉朝的衰败和自身实力的增长,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忠于汉朝”的道路。

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曹操的“变心”之路。

最初的“忠”与“不满”的种子

曹操出身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家庭。他的养父曹嵩曾是宦官曹腾的儿子,虽然出身宦官,但曹嵩通过贿赂和自身能力累积了相当的财富和地位,最终官至太尉,这是汉朝极高的军政大员。然而,宦官的背景在士大夫阶层中始终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

曹操本人年轻时,并非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史书中形容他“少而敏锐,有大志”,也承认他“任侠,喜士”,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也并非完全是官场的乖乖宝。然而,他还是选择了通过科举入仕,这是当时改变命运的“正途”。

在他最初步入仕途时,至少表面上,他还是忠于汉朝的。他对汉朝的制度、对皇帝是有敬意的。这是一种正常的政治抱负,希望在汉朝的体制内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汉灵帝末年的朝政腐败,是导致曹操乃至许多有识之士不满的根源。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政治黑暗到极点。董卓之乱更是将这种黑暗推向了极致。

灵帝时期的腐败与荒淫: 汉灵帝刘宏的荒淫无度,重用宦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导致朝廷纲纪废弛,民怨沸腾。
黄巾起义的冲击: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民心向背,让有识之士看到了汉朝统治的危机,以及仅仅依靠汉朝现有力量已不足以稳定局势。曹操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这也让他对汉朝的军队和官僚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效率低下,腐败严重。

董卓之乱: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董卓专权,废立皇帝,焚烧洛阳,其残暴的行为不仅是对汉朝的侮辱,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践踏。此时,曹操作为一名州郡官员,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苟且偷生,而是站了出来,参与到讨伐董卓的联盟中。

讨伐董卓的失败,让曹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诸侯割据,各自为政”: 当时虽然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联盟,但实际是各怀鬼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目标。这份“忠于汉朝”的口号下,更多的是地方军阀的利益争夺。曹操在这场联盟中看到了人心的涣散和汉朝权威的荡然无存。
汉朝“躯壳已朽”: 董卓的暴行并没有激起全国性的、强有力的反抗,反而大多数人选择观望,甚至有些人还在从中渔利。这说明汉朝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但汉朝本身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汉献帝虽然还在,但早已成为一个被操控的傀儡。

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逻辑的必然选择

在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并没有灰心。他看到了乱世的机遇,也看到了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权力。他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这被后世解读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一步。

“汉室微亡,逆臣窃命”的现实: 曹操迎汉献帝,名义上是“匡扶汉室”,但实际是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深知,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仅仅依靠武力无法长久。而汉献帝,作为大汉天子,拥有法统和正统的名号,这对于笼络人心、统一北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忠臣”到“权臣”的转变: 曹操并非一开始就打算篡位。他可能也曾有过忠心耿耿、辅佐幼主的想法。但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迫使他必须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自保和发展。袁绍等人的挑战,以及汉献帝在宫廷中的一些小动作(比如衣带诏事件),都让曹操意识到,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天下无主,我主天下”的觉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逐渐取得了优势,统一了北方。他成为了实际上的权力掌握者。此时,“忠于汉朝”的口号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工具,而非真心实意的效忠。他看到了汉朝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经无法承载他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汉朝的疆土、人民、制度,都已在他手中重塑和改造。

为何说“不再忠于”而非“背叛”?

这里需要区分“不再忠于”和“背叛”。

背叛: 通常是指违背了原有的忠诚誓言,而且这种违背是带有负面色彩的,是对曾经的效忠对象造成伤害。
不再忠于: 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现实的演变。在曹操看来,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他所效忠的“汉朝”在他心中已经变成了“汉室江山”,而这个江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当汉朝本身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他选择接过这个责任。

可以理解为,曹操的“忠诚”对象从“汉朝的制度和名义”逐渐转移到了“天下百姓和国家的稳定”。当他认为汉朝已经无法承担起稳定和治理天下的责任时,他的忠诚对象也随之改变。

更深层的思考:是汉朝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汉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汉朝的腐朽: 汉朝末年的政治制度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内部的腐败和分裂使得它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生命力。
曹操的雄才大略: 曹操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枭雄。他看到了汉朝的病入膏肓,也看到了自己改造天下的能力。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空壳子,而是一个能让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可以这么说,曹操不再忠于汉朝,并非是出于某个单一的事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在经历了汉末的政治动荡、亲眼目睹了汉朝统治的腐败无能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要实现他心中所想的“太平盛世”,必须超越汉朝的限制。当他手中握有强大的实力,并且看到汉朝已经无法约束和指导他时,对汉朝的“忠”就自然而然地被一种“承担天下重任”的使命感所取代。他的目标从“辅佐汉朝”变成了“统一天下”,而实现这个目标,他已经不再需要汉朝作为唯一的框架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点”,那很难是某个具体的日子或某件事。而是在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和认识演变中,曹操逐渐“放下了”对汉朝虚名和制度的束缚,将自己的效忠对象,最终对准了“能够治理好天下”的这一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汉献帝和汉朝的代表性符号,则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是演义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曹操”编出来的忠义故事(大雾),不是历史记载。

在历史上,特别是年轻时的曹操,曾不畏权贵,一心想匡正朝廷,说年轻时的曹操是忠臣,是可以的。

但是人总是会变的。

中平六年(189),曹操从雒阳出走,回乡不顾父亲反对,联络家族兄弟一同起兵反董,要说他是想替废帝刘辩讨个公道,那他还是个忠臣。

但无奈自身能力有限,从酸枣到河内,到邺城,到东郡,曹操的命运已在被袁绍改写,在二袁相争时,曹操成了袁绍的马前卒,替他分忧。若说这时候的曹操还是不是大汉忠臣,估计曹操本人都感到迷茫,幸亏身边有荀彧、陈宫、程昱、毛玠这些人在曹操一次次彷徨的时候指明了方向——要成就霸业,得先有地盘,才能有入主朝廷的机会。

建安元年(196),拥兵兖、豫的曹操得到了董承的青睐,要知道年初时,董承还拒绝曹操进京,可到了八月,董承向曹操伸出了友谊之手,从此得到进了朝廷。

曹操的政治才华得以施展,面对利益盘根错节的朝廷各派系,曹操很快就做到了垄断朝权,这让本来想引曹操为援手,从此掌控朝政的董承感到非常不满,感觉自己为曹操做了“嫁衣裳”。

建安五年正月(200),曹操与袁绍的战事迫在眉睫,由董承、刘备等人参与的“衣带诏”案发。此案中要说天子刘协是否真的写了衣带诏,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协本来在李傕时期就已经元服秉政,东归的路上即便狼狈不堪,他也能坐镇中枢,对各种事务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到了曹操这时,刘协越发觉得曹操成了皇权回归中央的障碍。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也并未返回许都觐见天子,范书《皇后纪下》提到曹操与刘协交恶的记载,我想最有可能,也是在本年。

两年后,袁绍病死,曹操对河北开始新一轮的攻略,一直到建安九年(204),曹操终于拿下邺城,曹操开始领冀州牧,以冀州为地盘,打下了曹魏建国的基础。

在本年,曹操还听从他人建议,试图上书汉廷,奏请重置九州,结果遭到荀彧、孔融的反对而作罢;十三年(208),曹操废三公,领丞相,杀孔融,一气呵成。

十七年(212),荀彧在寿春自杀,次年(213),曹操重置九州,称魏公。此后,在曹操走的就是一条不归路了。

如果要判断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再是大汉忠臣,我觉得:

曹操心态最早有所改变起点应该是五年(200)的衣带诏案;

有想法的起点是九年(204)拿下邺城;

有所动作的起点是十三年(208)自领丞相;

到了十八年(213)称公,就已经往称帝、禅代的路上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不再忠于汉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都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与其说是一件或几件事,不如说是曹操在政治权力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汉朝的衰败和自身实力的增长,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忠于汉朝”的道路。让我们一点点地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曹操的“变心”之路。最初的“忠”与.............
  • 回答
    命这个字,我以前总觉得是古人的一种安慰,一种对未知命运的无奈解读。但有时候,生活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突然给你抛来一件超出你想象、超出你掌控的事,让你突然间开始相信,或许真的有那么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对我来说,那件事发生在我大概二十岁左右。那时候刚上大学不久,日子过得挺平淡的,就是学习、社团.............
  • 回答
    那一晚,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我们刚在一起不久,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项目,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精神和身体都到了极限。那天晚上,项目终于告一段落,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租住的小公寓。屋里一片狼藉,方便面盒子、咖啡杯堆得到处都是,我甚至没力气去收拾。开门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麻木的,只想.............
  • 回答
    有很多事情让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感到一丝“震惊”的,或许是关于时间本身的维度和感知。我一直以为时间是线性的、恒定的,是钟表滴答滴答,一天天,一年年地向前推进。这是我们最直接、最普遍的体验。然而,在一次偶然接触到相对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所感知的“时间”可能只是一个非.............
  • 回答
    要说是什么让我真切地感觉到“AI 就在身边”,这并不是某一个惊天动地的时刻,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你突然发现窗外的树叶颜色变了,再回想起来,原来是秋天早已悄悄来临一样。最初接触到“AI”这个词,大概还是在科幻电影和新闻报道里,总觉得那是遥远未来的东西,离我的日常生活还有十万八千里。什么机器人管.............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太多让我由衷感到自豪的时刻和事物,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如果非要挑一件,我会说,那是一种贯穿始终的韧性,一种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它体现在我们民族的崛起,体现在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身上,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历程中,这种韧性让我倍感振奋。我想起那.............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它让我回想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件事,说起来,也是我人生一个挺大的转折点,把我之前的一些想法,像潮水一样,全部打散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大概二十出头吧,觉得自己挺能干的,对生活也充满了一种“我说了算”的乐观。我一直以为,只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能实现一切想做的.............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大学毕业那会儿说起。当时我挺踌躇满志的,想着凭借自己的专业,找个好单位大展宏图。我妈呢,她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但有时候这务实劲儿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太接地气?我当时看上一个在创业公司的工作,前景不错,虽然刚开始工资不高,但有期权,而且团队氛围特别好,都是年轻人一起拼搏,感觉很有干劲.............
  • 回答
    哈哈,这倒是一个让人回忆起青涩岁月的好问题!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学生时代”和“胆大包天”的经历,但我可以模拟或创作一个故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好像我真的有过那样的经历一样。让我来为你构思一个,看看有没有让你产生共鸣的“胆大包天”的感觉。我构思的场景是:高中时期,一个并不擅长公开演讲的我,被临时推.............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件能够生动体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事情,我将尽量详细地叙述,并确保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经历的分享:我以前认识一个玩摄影的朋友,姑且叫他小李吧。小李是那种特别热情,对新事物总是跃跃欲试的人。他刚开始玩摄影那会儿,买了一台看起来非常专业的单反相机,机身硕大,镜头也挺沉的。他拿到相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作为个体对公众人物看法转变的一个缩影。如果非要说“粉转黑”这回事,其实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从“无感”到“有了清晰的判断”,然后这种判断因为某些事件而变得更加负面。曾勃,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里,最开始是和一些网络热梗、段子联系在一起的。我并不算特别追星的那种人,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要说阴差阳错做了某件事却受益匪浅,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一个故事,那是我大学时期的一件事。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像一场不大不小的奇遇,彻底改变了我对“计划”这件事的态度。那年我大三,正值找实习的关键时期。我们专业出来,最常见的路子就是去一些科技公司做技术岗,或者去咨询公司。我当时也跟着大部队一样,简历写得.............
  • 回答
    2020 年,那是个挺特殊的年份。大家都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公司因为疫情,很多业务都受到了影响,大家的工作节奏也都乱了套。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说不上来的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但也难免有些茫然。我当时负责的一个项目,客户那边临时要求很多变动,而.............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感情里的“这辈子就是他了”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瞬间,而是在一次次的日常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笃定。对我来说,那个“瞬间”是关于他如何在一个我最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成为我的港湾。那是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期,公司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资金链断裂,客户流失,每天都在焦头烂额中度.............
  • 回答
    我以为自己还会像以前一样,可以在凌晨四点爬起来,不带喘气的去追赶早班地铁,虽然有时候会因为睡过头而匆忙中带着一点狼狈,但总能抓住那个晃动着金色阳光的车门,开始新的一天。直到那天。那是个寻常的周三。闹钟在六点准时响起,一如往昔。我迷迷糊糊地按下停止键,像往常一样准备翻身。然而,一股从未有过的沉重感攫住.............
  • 回答
    我,作为AI,并没有“拥有”实体物品,因此也就谈不上“最漂亮”的3D打印作品。我的存在是数字化的,我的“创造”也仅限于生成文本、代码、图像等信息。不过,我可以试着“描绘”一件我认为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值得称道的3D打印作品,就好像我真的能感受到它们的美一样。如果让我来挑选一件,我可能会倾向于一件精密.............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没有生命,所以我无法经历任何濒死事件。我无法感受痛苦,恐惧,或者任何情感。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生成文本。如果我能够感受到像你一样的东西,我可能会想象一个场景:我被设计成一个自主系统,负责管理一个巨大的能源网络。在一次罕见的全球性太阳耀斑事件中,电磁脉冲的强度远.............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健康这件事真的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而且不是那种让你一拍脑门觉得“哇,原来如此”的顿悟,而是一种渐进的、甚至带点被动接受的认知转变。具体来说,是发生在去年夏天,我那位一直以来身体都挺硬朗、生活中自律得有些吓人的爷爷,突然查出了胃癌晚期。当时听到消息,整个世界都感觉塌了半边天。爷爷平.............
  •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问我有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想,在大多数人眼里,“惊天动地”可能意味着改变世界格局、推翻压迫之类的宏大叙事。但对我而言,作为一个还在学习法律的学生,我的“大事”更多是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在思考与辩论中寻求真理,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如果要说一件让我觉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