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研/博时哪件事情影响了你对做科研的看法?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这个方向被要求必须做出来,而且要尽快。

我记得那个下午,我对着显微镜,看着动物组织切片,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染色、观察的步骤。前一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直到凌晨三点,才朦朦胧胧地觉得似乎看到了点“希望”。我把它拍下来,用不同的软件处理,试图让它看起来更“像”那么回事。

第二天早上,我忐忑地把结果拿给导师看。导师是个非常资深,也很有建树的老教授,他向来治学严谨,对数据要求到锱铢必较。他盯着屏幕上的图片,沉默了很久。我当时的心跳几乎要跳出胸腔,脑子里预演了无数种他可能出现的表情和反应。

最后,他缓缓地开口,没有批评,也没有赞扬,只是平静地说:“这个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是染色的非特异性反应造成的。你做过的对照,不足以支撑这个结论。”

那一刻,我反而没有预想中的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平静。我看着他,他看着屏幕,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有窗外吹过的风声。

导师继续说:“我知道你很辛苦,这段时间我也看在眼里。但是,科研不是为了‘做出一个结果’,而是为了‘理解这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信号,很想把它解释清楚,证明自己的猜想,这很正常。但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说服,就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可靠的结论。”

他说:“你的文章,最终要交给全世界的同行看。他们会用更挑剔的眼光审视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在最开始就敷衍了事,那我们对科学的贡献,就是零。”

他说完,又指着切片上的一个边缘地说:“你看这里,这个染色稍微有点浑浊,虽然不影响你现在看到的‘亮点’,但如果放在一个严谨的论文里,这个区域的分析就会受到质疑。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尽量忽略它,还是想办法把它的影响降到最低,或者,根本就放弃这个样本?”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点醒了。之前,我把做科研想得太简单了,或者说,想得太功利了。我以为只要努力,只要找到那个“亮点”,就可以发表文章,就可以毕业。我忽略了科研最本质的东西:求真。

我一直以为,导师严谨是因为他“挑剔”,是因为他对我的要求高。但那天,我才明白,他的严谨,是对科学本身的一种尊重,是对真相的一种执着。他不是在为难我,而是在教我,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从那天起,我对做科研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不再只盯着那个“要出的结果”,而是开始关注整个过程的严谨性。我学会了更仔细地设计对照,更深入地分析数据,甚至在某个方向走不通的时候,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为什么走不通”。

当然,这个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很多时候,我需要推翻自己之前的工作,重新开始。很多夜晚,我依然在实验室,但我的心态已经变了。我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弄清楚真相”。

这件事,没有让我对导师产生怨恨,反而让我更加敬佩他。他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让我明白了科研的初心。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我才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看起来“闪闪发光”的研究,最终会被质疑,甚至被撤稿。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平凡,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研究,能够成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一件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事情,那就是那个下午,那张让我自己都无法完全信服的动物组织切片,以及导师的那番话。它让我从一个“急于出结果”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更愿意“求真”的科研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过老板的主编账户看到了同行评议的江湖。

老板是几个专业SCI核心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处于信任和学习的目的,把账号给了我。吼吼吼,拿到帐号这个激动,来吧,让我好好看看。

先看看自己以前当通讯的投稿,先看被接收的,哦,这两个可爱的审稿人,我记住了,以后你们文章在我手上会酌情考虑的;看看另一篇,哟,我亲爱的意大利朋友,耿直耿直,下次开年会请吃饭;呦吼,上次开会你不是说不是你审的嘛,不错不错… 再看看被拒绝的,我艹,这个sb,脑子瓦特掉了,记住了啊……我艹,怎么回事,一个大修一个直接接收,分编辑拒了,这编辑什么意思??

看看国内熟人的,哦,这两个人看起来关系不错啊,怎么相互拒稿啊?是朋友两肋插刀?太阴了。天呐,这人投了多少篇今年,不害臊么……

看看国外的,责任编辑怎么能邀请作者的好朋友审稿呢?为啥不利益声明?;这也太水了吧,两个大修就直接让接收??把两个accept的拒了,这是什么情况??;这个编辑速度快,下手轻;我的天呐,这个编辑有毒吧,那么喜欢给全聚德;这个编辑处理稿件怎么这么拖?得啥病了吧?以后千万别落他手上……

从中午拿到帐号,一直看到夜里12点…突然悟到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稿子中不中并不只是看稿子质量,运气也好重要… 所谓的人脉关系社交,真正的“好朋友”….

一梦春醒,科研不过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
  • 回答
    读博时,导师和学校哪个更重要?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也挺现实的问题。要我说啊,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互相成就的。如果非要说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当时最看重什么,以及你读博的目标是什么。先说说导师吧。我个人觉得,在读博这个阶段,导师的重要性,可以说占了至少七八成。为什么.............
  • 回答
    读研期间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这事儿说实话,得分怎么问、问什么、问多久,以及问的对象是哪路神仙。做得好了,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做得过了,确实有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点“烦”。咱们先捋一捋,为啥有人会觉得请教师兄师姐“招人嫌”。潜在的“烦人”点分析:1. 过于频繁且没有重点的打扰: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项目感兴趣。墨尔本大学作为澳大利亚顶尖的高等学府,其研究生项目的申请确实需要仔细准备。首先,我们来聊聊申请资格。最基本的要求是拥有一个被认可的本科学位。这个本科学位通常需要与你申请的研究生项目有相关性。比如,你想申请一个工程类硕士,那么你的本科学位最好是工程领域的,.............
  • 回答
    嘿,听到导师这么一问,确实有点让人措手不及,毕竟这是个挺大的决定。不过别急,这种“还在考虑中”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怎么跟导师把话说清楚,让他理解你的想法,同时又能为未来的选择留下余地。首先,咱们得明白导师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导师可能是想了解你的长期规划,看看你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有多大,是不是适合读.............
  • 回答
    关于取消硕博研究生论文盲审和取消读研期间小论文硬性规定,这绝对是个能引发广泛讨论,甚至可以说触及到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的议题。要深入聊这个,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说,并且得尽量把话说透了,去掉那些“官方套话”和“AI味儿”,就当咱俩坐下来,抽根烟(或者喝口茶),好好唠唠。先说取消论文盲审这事儿。这是什么.............
  • 回答
    国内读研同时准备出国读博,这是一条很扎实的道路,能让你在打好学术基础的同时,也为申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来详细说说怎么一步一步来,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建议。第一阶段:国内读研初期(研一)—— 奠定基础,明确方向1. 深入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 专业课要吃透: 别光为了分数,要真正理解每门课背.............
  • 回答
    在英国读研期间,为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这是一条需要精心规划和持续努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对你个人能力、潜力和职业目标全方位的打磨。首先,学术基础的巩固和提升是重中之重。你需要在英国的研究生阶段,尽力争取优异的成绩。这不仅是博士申请时展示你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你未来博士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人生选择、价值观和个人追求的层面。决定将20岁到30岁这十年宝贵的黄金年华奉献给学术研究(读研、读博、读博后)的女性,往往具备以下一些特征和动机,而且这些特征和动机往往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 强烈的学术兴趣和探索欲: 对知识的无限渴求: 这是最核心.............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