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

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深度。具体体现在:

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 读博的核心是解决前沿的、复杂的科学或学术问题。拥有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复杂理论,识别问题本质,构建模型,并推导出合理的结论。抽象能力强则意味着能跳出具体案例,把握规律和共性,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建构。
出色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博士研究的本质是挑战现有知识体系,发现未知。天赋强的学生往往能更敏锐地发现文献中的漏洞、不合理之处,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有观点。
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 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强的学科,或者在研究方向尚未明朗的初期,天赋可以帮助学生“嗅”到问题的潜力,预见到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具战略性的选择。这种直觉有时是难以用逻辑完全解释的。
高效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天赋强的学生通常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他们可能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能快速理解和应用。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的目标是产出原创性的成果。天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产生新想法、新思路、新方法的能力。这是一种“跳出框框思考”的能力。
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韧性(与智力天赋相关联): 博士研究过程漫长且充满挫折,智力上的“硬仗”需要强大的认知资源来支撑。能够快速从失败中学习并调整策略,也是一种天赋的表现。

为什么天赋如此重要?

科研的“高门槛”: 博士研究是对人类知识边疆的探索,意味着要面对的是别人没有解决或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超乎寻常的认知能力才能胜任。
效率的倍增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至关重要。天赋能够显著缩短学习周期,提高信息处理和知识生产的效率。
原创性的源泉: 天赋是产生真正突破性、创新性成果的土壤。很多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知识,但要达到“创造知识”的层级,天赋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应对不确定性: 科研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需要即兴发挥和灵光一闪。天赋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提供指引和动力。

二、 努力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

努力,在这里指的是个体付出的持续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行动,以达成博士研究目标。它包含了勤奋、毅力、自律、时间管理、策略运用等一系列行为和品质。具体体现在:

勤奋和投入: 博士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不懈的努力。
坚韧不拔的毅力: 博士研究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失败和质疑。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很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面对数据不理想、实验重复失败、审稿意见苛刻等情况,努力是克服这些障碍的关键。
强大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 博士生往往需要自主安排工作,缺乏外部强制性的约束。良好的自律性能够保证研究工作的持续性,而高效的时间管理则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工作。
积极的学习和反馈机制: 努力也体现在主动向导师、同行请教,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细致和耐心: 很多科研工作需要极度的细致和耐心,比如数据采集的每一个环节,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是努力的体现。
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质量的追求: 即使天赋很高,如果忽视细节或不追求高质量的产出,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努力体现在对研究细节的打磨和对成果质量的把控上。

为什么努力如此重要?

天赋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天赋如同种子,而努力就是浇灌、施肥、除草。没有努力,再好的天赋也可能荒废。努力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天赋的潜力。
弥补天赋的不足: 对于天赋并非顶尖的学生来说,通过后天的刻苦努力,完全可以赶超那些虽然有天赋但不够努力的人。努力是一种重要的“追赶”和“超越”的机制。
确保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即便有天赋的学生,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深入理解研究领域,拓宽视野。没有足够的努力,容易流于表面,研究深度不够。
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平庸”和“卡壳”期: 科研并非总是有灵感迸发的时刻,更多时候是枯燥、重复的工作。努力能够帮助学生度过这些“平庸”期,不至于因为缺乏即时的高回报而放弃。
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它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研究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品质是终身受益的。
获得导师和学术界的认可: 导师和同行在评价一个博士生时,除了看成果,也会考察其工作的态度、投入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与努力息息相关。

三、 天赋与努力的相互关系

天赋是基础,努力是实现: 天赋决定了你的起点和潜力上限,而努力是将这个潜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唯一途径。没有天赋,再大的努力也可能事倍功半;没有努力,再高的天赋也可能只是“潜力股”。
努力可以“激活”天赋: 很多时候,天赋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努力才能被激发出来。例如,一个对某个领域有潜在兴趣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才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
努力可以“磨砺”天赋: 即使是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来打磨自己的能力。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技能的提升和认知的深化。
不同研究领域对两者侧重不同:
纯理论研究或前沿数学/物理: 往往对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创新性思维等天赋的要求更高。在这个领域,智力上的“闪光”可能比单纯的勤奋更能带来突破。
工程技术、实验科学、数据密集型研究: 对耐心、细致、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高效执行力(努力)的要求会更加突出。虽然天赋依然重要,但通过勤奋和系统的训练,可以有效弥补。
“伪天赋”与“真努力”的对抗: 有些人可能表现出聪明但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这就是所谓的“伪天赋”。而那些看似不那么聪明但异常努力的人,往往能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最终的成功。

四、 结论: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上限”和“原创性突破”来看,天赋可能更具决定性。 那些能够对学科产生颠覆性影响的研究者,往往是天赋与努力的结合,但其中天赋扮演了更重要的“点石成金”的角色。
从“完成博士学业”和“稳健地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看,努力可能更加普适和关键。 绝大多数博士生需要的是通过持续的、高质量的努力来克服挑战,完成研究任务,毕业并获得学位。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比天赋更能保证你的学业进程。

更 nuanced 的说法是:

1. “幸运的结合”: 最理想的状态是同时拥有优秀的天赋和强烈的努力意愿。这是通往杰出成就的黄金组合。
2. “勤奋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但天赋的缺乏往往难以被勤奋完全填补”: 如果天赋是零,那么努力也无法创造出“有无”的变化。但如果天赋只是中等,通过超凡的努力,完全可能超越天赋异禀但不努力的人。
3. “努力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这里的努力强调的是有效性、策略性和反思性,而不是简单地延长工作时间。
4.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了解自己的天赋优势,并以努力的方式去放大它;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努力去提升或规避。

给读博者的建议:

不要妄自菲薄或过度自信: 无论你觉得自己天赋如何,都要认识到博士研究的艰巨性,并且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认识并发挥你的天赋: 思考你在哪些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容易或更好,并把这些优势运用到你的研究中。
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准备好面对挫折,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学会有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 提高效率,而不是仅仅耗费时间。
与导师和同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寻求支持和反馈。

总而言之,读博的道路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天赋是让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硬件”,而努力则是让你持续前进、克服障碍的“软件”和“燃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当它们有效结合时,才能在博士研究的赛道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更重要”,那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质量、持续性的努力是保证博士生涯成功的最可靠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很丰富了。总体上,从统计意义上看,天赋和努力都不是读博顺利毕业或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第一因素,甚至不属于影响最大的那一档

从博士研究生的角度看,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于 导师的投入[1],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评价跟这一点差距巨大。其次是参与的学术会议数量,当然,这一点可能是学术能力的结果——毕竟一般是论文中了才会去注册参与学术会议:

当然,这样的调查毕竟是比较主观的。从更客观的结果和众多因素的相关性来看,其结果跟学生的主观感受具有很好的符合性——导师因素被大量这样的量化研究证明是最为重要[2][3][4][5][6]。不过,这一因素影响很多细化因素,包括1)学术研究方向和具体项目以及资金支持;2)师生沟通频次和效果;3)学生做研究过程中的情绪和生活体验;4)学术发表方面的帮助 等等[7][8]。其中的第一条“学术研究方向和具体项目以及资金支持”是只跟导师相关,其他三条则部分跟学生的能力、努力和性格相关。在所有被研究过的因素中,“天赋”这个无法被准确量化的因素都没有被严肃讨论过。

对大部分人来说,读博的现实目标不会是取得惊世骇俗的成功,而是拿到学位。所以在读博这件事中,博士研究生的体验这一过程取向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学生决定是否要坚持),而不是成功/毕业等结果取向方面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正向决定读博体验的因素在于:

导师和团队给的学术支持,导师给的学术自由度以及研究方向与导师方向的紧密性。而研究工作压力(工作时长)、独立项目则是对读博体验负向贡献的几个重要因素。特别地,从事团队性项目研究(大项目中的子项)的博士研究生,因为能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支持,其研究成果明显更丰富,毕业也更早。对应地,从事独立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则相反[9][10],TA们甚至因此更多的面临精神疾病方面的问题。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过程取向的参数还是结果取向的参数,对于读博来说 导师能力、研究方向以及给予的交流/支持是最为重要的,个人的努力固然也重要,但在众多现有的研究中都排不到最重要的那一档,甚至被很多研究完全忽略。

参考

  1. ^ Mohamed, A., Ismail, A. H., Mustaffa, M. M., & Mohd, N. (2012). 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0, 325-332.
  2. ^ Cotterall, S. (2013). More than just a brain: Emotions and the doctoral experi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2(2), 174-187.
  3. ^ Welde, K. D., & Laursen, S. L. (2008). The “ideal type” advisor: How advisors help STEM graduate students find their ‘scientific feet’. The Open Education Journal, 1(1).
  4. ^ Gardner, S. K. (2009). Conceptualizing success in doctoral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f faculty in seven disciplines.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32(3), 383-406.
  5. ^ Gube, J. C. C., Getenet, S. T., Satariyan, A., & Muhammad, Y. (2017). Towards “operating within” the field: Doctoral students’ views of supervisors’ discipline expert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 12, 1-16.
  6. ^ McAlpine, L., & McKinnon, M. (2013). Supervision–the most variable of variables: Student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35(3), 265-280.
  7. ^ Pitchforth, J., Beames, S., Thomas, A., Falk, M., Farr, A., Gasson, S., ... & Mengersen, K. (2012). Factors affecting timely completion of a PhD: a complex systems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2(4), 124-135.
  8. ^ Young, S. N., VanWye, W. R., Schafer, M. A., Robertson, T. A., & POORE, A. V. (2019). Factors affecting PhD student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12(1), 34.
  9. ^ Bair, C. R., & Haworth, J. G. (2004).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and persistence: A meta-synthesis of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p. 481-534). Springer, Dordrecht.
  10. ^ Ali, A., & Kohun, F. (2006). Dealing with isolation feelings in IS doctoral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 1(1), 21-33.
user avatar

可能答案很令人郁闷,但确实是:天赋更重要。这是从许多身边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如果选了自己并不真正擅长的专业读博或就业,即便真的很努力,效果也不一定理想。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他(她)在这条路上可以走出多远。若将天赋与选择合二为一,那么注定会事半功倍,反之这个过程将非常艰辛。所以选对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因为在几所不同类型的大学教了十几年书,所以这个问题也常常令我不得不反复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在国内,教师的工作很多情况下是“按需生产”,但是也不应该一味的把学生当作批量产品去看待,而是要真正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航向。我非常鼓励学生转专业,或者在毕业出国或者考研时选择他们真正热爱、有兴趣、擅长,或能够从中挖掘到乐趣、体现到价值的专业领域。

当然,也有的孩子特别喜欢钱,他们希望什么赚钱学什么。这在商业社会中无可厚非,外地孩子要把父母接到一线城市颐养天年,那就必须努力赚钱置产买车。因此,赚钱的欲望本身也构成一种天赋,会驱动他们做出选择,只不过与做学术的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将一个专业作为工具理性使用。

事实上,读博的人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求学在人生中占据的只是一小部分,若因为错误的选择而导致天赋永世不能释放,那该是多大的一种悲哀?

术业有专攻,天赋各异禀。

无论读书还是择业,选择一个与天赋相合的方向,远比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漫无边际的划美杜莎之阀有价值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情况,尤其是当你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却听到这样一番话。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你男朋友的角度来看: 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关心”和“为你好”: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爱的人在经历辛苦,或者他们认为对方正在走一条“不明智”的路时,会忍不.............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博,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几年的枯燥、艰辛,也可能是几个世纪的深奥。但抛开那些表面的标签,它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这就像问一幅画的意义一样,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核心,我想,读博的意义,在于深度地探索未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读博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简单来说,读博的起点,你很难说有“大论文题目”和“小论文题目”的严格先后顺序,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关系。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先后,或者说哪个更先明确,可以说“大方向”或者“研究领域”是先于具体“小论文题目”的,而具体的“小论文.............
  • 回答
    博士研究是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组更是其中的关键。很多人在面对“大课题组”和“小课题组”的选择时感到纠结,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大课题组.............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 回答
    读博值不值得?这个问题,问遍了每个还在实验室里啃着文献、对着数据挠头的博士生,也萦绕在无数个纠结是否踏上这条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的心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太个人化了,就像问“爱情值不值得?”一样,答案全在自己的心里。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认真,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读博到底“值”在哪.............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研究兴趣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第一种选择:清华普通导师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这里的“普通”可能不是指能力不行,而是指他可能没有特别耀眼的头衔、特别惊人的发表.............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着挺让人纠结的。男朋友读博,本身就不是个轻松的事儿,压力肯定不小。他开口跟你借钱,这说明他信任你,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愿意把经济上的困难告诉你。这是好的一面。不过,这事儿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了解他为什么需要钱,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因为学费、生活费还是有别的急用?是暂时的周转困难.............
  • 回答
    说实话,读博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我觉得算挺普遍的。不是说百分之百都有问题,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阶段感觉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波动。你想想,读博士本身就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首先,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自己去探索、去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是让我反复斟酌了很久,因为它不单单是关于一条职业道路的选择,更是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的取舍。让我试着把我脑袋里纷繁的思绪一点点捋出来,希望能帮你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聊聊“读博”。读博,顾名思义,是继续在学术的海洋里深耕。这意味着什么呢? 学术追求与知识的深度: 你将有机会深.............
  • 回答
    读博啊,这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它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心态这玩意儿,比你选的课题本身都重要,也更磨人。想把这话说透了,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点儿一点儿地捋。首先,得有“接受不确定性”的觉悟。读博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不再是跟着老师给出的清晰步骤走,你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未知。很多时候,你投进去无数的心.............
  • 回答
    读博时,导师和学校哪个更重要?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也挺现实的问题。要我说啊,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侧重点可能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互相成就的。如果非要说哪个“更”重要,那得看你当时最看重什么,以及你读博的目标是什么。先说说导师吧。我个人觉得,在读博这个阶段,导师的重要性,可以说占了至少七八成。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