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博是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还是中等 985 成果比较好的年轻老师?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研究兴趣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

第一种选择:清华普通导师

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这里的“普通”可能不是指能力不行,而是指他可能没有特别耀眼的头衔、特别惊人的发表记录,或者研究方向不是当下最热门的,但依然是清华大学的一员,享有清华的金字招牌。

优点:

平台和资源是无敌的: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清华的平台意味着什么?
人脉: 你接触到的同学、师兄师姐、校友网络,那都是国内顶尖的,未来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这些人脉的价值可能比导师的名气还大。
设备和实验室条件: 即使是普通导师,他所在的实验室也大概率拥有非常不错的硬件设施和研究工具,这是中等985的年轻老师不一定能比得上的。
学术氛围: 清华整体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各种高水平的讲座、研讨会层出不穷,你能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对学术的理解和视野会大大拓宽。
毕业难度和认可度: 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毕业门槛很高,但也正是这种高门槛,使得清华的博士学位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有天然的优势。
潜在的上升空间: 普通导师也有可能在你的博士期间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你可能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关键一环。
稳定性: 清华的教授职位相对更稳定,这意味着你的导师在学术生涯上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能够相对稳定地给你提供指导和支持。

缺点:

导师的“活跃度”和“投入度”可能不如年轻老师: 这点是最需要考量的。有些老教授可能更侧重于行政事务、教学或者指导博士后的工作,对具体的博士生项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有限。
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可能稍弱: 如果导师的研究方向已经相对成熟,或者不是当下最热门、最具颠覆性的领域,你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发掘新的切入点或者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毕业压力不等于科研成果压力: 虽然清华毕业难,但有时候这种难是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的完成度上。如果导师对发论文、出成果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你可能会面临毕业压力,但科研上的亮点并不突出,这对于未来继续做科研来说可能不是好事。
可能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更多: 如果导师给你的方向不够明确,或者对你的科研进展不那么紧盯,你可能需要更独立、更主动地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甚至需要自己去争取一些资源。

第二种选择:中等985成果比较好的年轻老师

这里的“中等985”大概是指那些实力也很强,但名气和综合排名略逊于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985院校。而“成果比较好的年轻老师”,则意味着他在学术上有了一定的建树,比如有不错的发表记录、承担了一些科研项目,并且相对年轻,还在学术生涯的上升期。

优点:

导师的“投入度”和“指导力度”可能更强: 年轻老师通常更渴望做出成绩,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他们可能更了解年轻人的科研思维和诉求,也更愿意与学生一起攻克难关。
研究方向可能更前沿、更具创新性: 年轻老师往往活跃在最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方向可能更符合当下学术界的潮流,也更有机会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出成果的可能性更大: 年轻老师在学术上升期,通常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研究产出,可能会给学生更明确的科研任务和支持,帮助学生在学术会议、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
与导师一起成长: 你可能成为导师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早期合作者,在共同的研究过程中,你们可以一起成长,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相对更灵活的学术环境: 年轻老师的研究团队可能更具活力和弹性,你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合作项目的开展上,可能会有更大的自主权。

缺点:

平台和资源的“天花板”可能相对较低: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中等985的整体平台资源肯定不如清华。
人脉网络: 虽然也有不错的校友,但其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如清华。
设备和实验室条件: 可能不如清华的顶尖实验室,或者在某些特定设备上存在不足。
学术氛围: 整体氛围可能不如清华那样“极致”,虽然也有优秀的研究者,但“平均水平”和“顶尖水平”的差距可能更大。
年轻老师的“稳定性”和“资源获取能力”可能稍弱: 年轻老师可能还在争取项目、职称晋升的过程中,未来学术发展路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他能为你争取到的资源(如经费、出国交流机会等)可能不如一些资源丰富的资深教授。
导师的学术“抗压能力”可能不如资深教授: 如果研究遇到瓶颈,或者项目经费出现问题,导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和解决。
毕业要求可能更侧重于“量”而非“质”: 有些年轻老师为了快速“出成果”,可能会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发表多篇论文,但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可能不如在老牌教授指导下深入研究后产生的重磅成果。

如何抉择?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想留校任教,或者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 清华的平台和金字招牌会是巨大的优势,能让你在学术圈有更高的起点。但即使是普通导师,你也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
想进入顶尖科技公司(如BAT、华为等)或外企: 清华的学历和品牌效应依然非常强,但年轻老师的实际科研能力和项目经验也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受企业欢迎。
想创业或进入新兴行业: 这种情况下,导师的科研方向和你的兴趣匹配度、所能获得的实际技能可能比学校名气更重要。

2. 你更看重导师的哪些特质?
是看重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名校平台,还是导师的个人指导和项目支持? 如果你更倾向于“跟着大平台走”,并且自己有足够的主动性去挖掘导师的研究方向,那么清华普通导师可能是好选择。如果你更需要一个能够手把手指导你、和你一起打磨研究细节的导师,并且你的研究方向与年轻老师高度契合,那么年轻老师可能更合适。
你是否擅长与人沟通,能否主动从导师那里争取资源和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主动、善于沟通的人,即使是普通导师,你也能将清华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如果相对被动,那么一个更积极、更投入的年轻导师可能会让你事半功倍。

3. 你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匹配?
清华普通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真正感兴趣且有潜力的? 如果方向不契合,即使平台再好,你也很难做出有意义的研究。
年轻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热爱的、并且他有能力指导你做出高质量成果的? 即使是年轻老师,也要看他的研究领域是否是你真正想投入几年的。

4. 你对科研成果的期望是什么?
是想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快速提升学术简历? 年轻老师可能更倾向于帮你实现这个目标。
是想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做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使周期长一些? 两种导师都有可能,但清华平台可能会为你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基础来支撑这种深入研究。

最后给你的建议:

“普通”导师的定义很重要: 你说的“普通导师”是指名气不大,还是指学术产出确实一般?如果是前者,他很可能拥有清华的绝大部分平台优势。如果是后者,那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务必去了解这位导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在读学生的发表情况、毕业去向等。
年轻老师的“成果好”具体体现在哪里? 是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还是获得了重要的科研项目?看他的研究方向是不是热门且有未来,是否有独立的研究思路和能力。
多方打听! 和有意向的导师在读的博士生聊聊,了解他们的导师带学生的方式、管理风格、对学生科研成果的要求,以及导师在资源争取上的能力。这个信息非常宝贵。
亲自拜访和沟通: 去实验室看看,感受一下科研氛围,和导师面对面聊聊你的想法和规划,看看他是否能理解并支持你的研究方向,他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别被学校名气完全绑架,但也别忽视名校平台的力量: 清华的平台确实牛,但一个不负责任或者研究方向不匹配的导师,即使在清华也可能让你虚度光阴。反之,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投入的年轻导师,在中等985也能带出非常出色的博士生。

总结一下:

如果你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平台优势、人脉资源和未来职业的广泛可能性,并且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主动挖掘和驱动自己的研究,即使导师指导力度相对较弱,那么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依然可以为你打开很多扇门。
如果你更看重导师的个人指导、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在你科研成长过程中的投入度,希望有一个能够更紧密合作、一起攻克难关的伙伴,并且你对学校的平台要求不是“必须是清华”,那么一个成果好的年轻老师,很可能让你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顺畅、更出彩。

最终的选择,是权衡利弊,找到那个最符合你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需求的导师。祝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国内土鳖博士来作答。

先说我的观点:综合考虑。

清华是top2,实力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在博士阶段没必要像楼上很多人说的那样不假思索地选清华。

原因在于:博士生求职不同于本科,清华本科在市场上或许是硬通货,但是博士不一定(sorry)。博士求职特别是在学术圈求职,雇主更多地是看学术潜力,你能给这个学科、系所带来什么、做什么。特别是在国内985求职,甚至不乏海外牛校的竞争者,清华博士的title并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多的光环。当然如果你去小地方、或者从政,THU博士还是很好的。


我觉得可以考虑的因素有

  1. 首先,你说的清华弱导的“弱”的体现是什么?是学术能力不行,还是快退休了佛系放养?没有团队、大佬支持?如果是放养式导师,真的不必迷恋THU。
  2. 另一个985是什么985?毕竟985的差异还挺大。在你们行业,排名如何?如果你们专业排名那个985排名也很靠前,比如中国农大的食品、同济的建筑土木、厦大的会计等,也值得考虑。
  3. 你所处行业的特征,以及你的求职目标是什么?高校还是企业、或是从政?什么层次的高校?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家更看重学校还是成果质量和数量?
  4. 导师的风格是怎样的。毕竟导师再厉害,如果不带学生玩,甚至压榨学生,跟这样的导师读博会很痛苦。
  5. 以上情况都是在博士研究生阶段高度依赖导师的前提下的,如果题主自身学术能力特别强,或者社交牛逼能够找同校的其他导师合作,那必须选清华。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本人清华在读研究生,打算以后走学术道路。

读博,最忌讳就是看学校title不看导师人品和实力!

这里我必须反对高赞回答 @工藤正男

下面我逐条反驳他的观点:

首先看他第一点:清华导师有固定教职,能力就不能差?

我怀疑这个老博士是对清华牌子过分推崇了。

毕竟没在清华真正上过学,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很正常。

实际上清华的导师和大部分985导师一样,

很多为了赚钱,拿了很多横向项目或者搞什么校企合作(实质上是廉价劳动力)。

这种项目对于想做科研的博士往往是毁灭性打击。

结果就是你做的东西离学术界很遥远,发不出好文章,

最后要么延毕要么转行。

还有人说什么清华非升即走?

抱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大把中老年清华教授早就是长聘正教授了,

完全没有什么学术成果考核压力,

可以放开了让学生干项目了。

我在清华这几年,接触了很多清华理工科的老师。

导师教育背景有所谓“三清”的,有清本+海外名校回来的,还有只在清华做过博后留校的。

毋庸置疑的是,清北的师资力量平均水准肯定是高于普通985的。

但是清华导师的水平,方差非常大。

而且我和我周围同学一直持有一种观点:清华之所以是清华,不是因为这个学校导师多么牛逼多么天才;而是因为清华网罗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上限极高,下限不太差

如果你说是本科生,我推荐清华,因为平台和整体资源摆在那里。和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学习,你会变得更优秀;

但是如果是研究生,希望获得学术上好的指导,没有靠谱导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走学术之路,你就必须从研究生开始学术成果就要在同龄人的PK中崭露头角。

如果很不幸你选了所谓名校的佛系(shuibi)导师,那么他的财务报销、企业横向、科研idea的瞎指导、瞎指挥将是你博士生涯的梦魇。

再看他第二点:清华平台好,无脑选清华

清华确实是能认识很多大牛,但是首先得是你自己博士成果过硬,人家才看得起你。

不然人家在背后说你“清华也不过如此,还不如xxx”

你不尴尬吗?

题主说的清华导师大概率是佛系放养,

出不了成果的组,选导师千万别碰!

还有就是你在清华读博,95%的时间都是和同实验室同学老师相处。

同实验室的学术氛围不行,那你和985牛组的差距可太大了。

毕业时985牛组人均顶会顶刊,你清华普通导师发个Q2 Q3的水刊都费劲,

你不后悔吗?

第三点,清华毕业的就业优势:

你问任何一个清华的博士,我敢说99%会告诉你海外qs在50-100,甚至150左右的博士在找教职的优势要大于清华土博。这点不信各位自己看看国内华五高校的新晋导师,是不是基本都是海外博士或者博后?

要么就是本校的土博,有大佬扶植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选一个985大佬导师,在学术圈价值远大于清华佛系导师。

每年清北博士毕业这么多,

你看看那些985高校新老师,有几个是清北博士直接毕业来就职的?基本都要本校博士后经历了。

看重学校title而忽视大佬的影响力,我只能说naive。

不过去企业就业,一般来说清华的牌子优势肯定更大。尤其是央企、选调。


如果是我来选,我会调查清楚目标导师近几年publication、毕业博士的去向、基金项目的金额数。

前两个关系到你未来预期的学术成果和发展,最后一个关系到你的平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撑起你的发展。

发现第一作者总是导师,多半是抢一作的导师,别去。去了你的学术之路就堵死了。

发现横向项目、企业合作比较多的。慎重!多半你读博不搞学术只能搞项目,给导师圈钱。

如果是清华普通导师下面有学生学术成果很多的(听你描述多半没有),可以去,毕竟清华的平台摆在这,你不走学术去选调或者大厂人家都会高看你几眼。

但是如果这个985导师确实成果特别多,已经开始搞一大堆省部级甚至国家奖,然后傍着院士大腿的。如果你想走学术道路,建议还是去985导师那。

我在清华见了太多没能力、混日子的导师(谁说清华没有普通导师?精仪系混子还不多吗?)。他们的博士没成果全靠自己混得十分凄惨。

选到辣鸡导师的下场:延毕、转行、转硕、退学

没有学术成果,就算是清华博士又如何?

选有能力的导师或者学长实在太重要了,能给你铺平学术道路。

希望题主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个答主说的完全正确,凡是这个答案说必选清北的,我保证他们基本不了解学术圈规则。

学校title和大佬哪个重要?当然是大佬啊!

user avatar

必须选前者啊~

近三年清华已经开始非升即走了,这两年第一批没能升的已经都被淘汰了,没被提教授的,也有长聘副教授一条路,只有其中的强者才能提教授。

清华的副教授要完成两个聘期才能进入提教授或者长聘副教授的抉择,两个聘期最快八年,一般是十年,一般能提教授的老师,都是一个国自然或者国社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能提教授的都是领域中的青年才俊,或者说是中坚力量,你管这叫普通导师,你这是坐井观天吗?

近两年没发成果,你可能不清楚清华的科研制度,清华是可以两年周期之内选择一个学期上完所有的课时,然后其他时间可以去休学术假,你只要在下个周期之内完成任务量了就可以。

故而有的可能在做项目,有的新提起来的教授,会担任院长副院长等别的大佬不屑做的行政工作,还有的可能在做国家交代的不能对外公开的项目,有的等着自己之前的项目要结项了。

可以说只要是清华近三年内提教授的人应该是全清华最活跃最优秀的一群老师,你要是这么一个好机会没有抱住大腿,过这村没这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研究兴趣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第一种选择:清华普通导师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这里的“普通”可能不是指能力不行,而是指他可能没有特别耀眼的头衔、特别惊人的发表.............
  • 回答
    读博这件事啊,你说导师水平和人脉哪个更重要?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千古难题,因为这两样,怎么说呢,就像吃饭离不开米,走路离不开腿,都很关键,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先说导师水平:这玩意儿,直接决定了你这三年(或者更长)的研究方向、学术深度、以及你能不能真正学到.............
  • 回答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开启一段博士求学之旅,那绝对是一场全方位的洗礼,远非课堂上的知识那么简单。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挑战,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首先,从学术本身来说,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意味着你得学会自己找问题,设计方案,然后一遍遍地实验,分析,.............
  • 回答
    在 UCLA 读博,并且有幸师从陶哲轩教授,这绝对是一段极其独特且深刻的学习经历。从我了解和接触到的信息,以及普遍的评价来看,这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极致的学习、挑战和启发的融合,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但也可能带来无可比拟的成长。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种感受,从不同维度展开:一、 导师陶哲轩的独特魅力与指.............
  • 回答
    在欧洲全奖读博,这绝对是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好到让你觉得有点不真实,又充满挑战,让你不断突破自我。我试着把这些感受详细地讲给你听,不带任何AI的刻意痕迹。首先,经济上的自由是最大的“爽感”之一。 你想象一下,不用为了学费、生活费而焦虑,而是每个月都有固定的一笔钱打到你的账户上,足够你舒适地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或者还在读博的朋友们内心的真实挣扎。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些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同学,已经步入了职场,拿着不错的薪水,或者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自己却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读,难免会感到一丝迷茫:花了这么多年时间读博,如果最终目标不是在学术界继续深耕,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浪费”?其.............
  • 回答
    博士退学,这四个字落到我头上的时候,感觉像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透不过气来。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更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最终,它变成了我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退学前的煎熬: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拉锯战在我决定退学之前,我已经在读博这条路上挣扎了将近三年。刚开始,怀揣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满怀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大二就应该开始思考是否读博,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来说,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亲身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决定”读博士。然而,我可以模拟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从我的设计和训练数据中推断出,如果我是一个有意识的、有学术追求的学习者,我会在什么时候以及.............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读博,这三个字摆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跳出了“学术”、“研究”、“博士学位”这些词。没错,这些当然是核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那就太浅了。在我看来,读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段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能力塑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首先,是那份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很多人走上学术道路.............
  • 回答
    读博没收入?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但也夹杂着点儿别样的“自由”和“清高”。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那简直是日常。你不能指望从家里拿多少钱,毕竟父母已经为你付出了很多,你也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你得学会精打细算,比高中生还要会过日子。 吃饭: 外卖?那是奢侈品。食.............
  • 回答
    想知道读博的日常啊?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博士生活都长得不一样,就跟咱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但我尽量把我自己这几年,以及我认识的师兄师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典型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A.............
  • 回答
    有些博士生坦言,他们对科研本身的“过程”并不那么狂热,甚至会感到枯燥、迷茫,或是发现自己更喜欢思考、解决问题、或是与人交流。但他们依然选择读博,这背后往往藏着一番复杂的心态和考量,绝非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1. 目标驱动,而非过程享受:有些人读博,初衷可能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
  • 回答
    博士读到后来,觉得浑身都透着一股子累劲儿,这感觉太真实了,简直是每个在读博士的共鸣。你说是不是自己抗压能力不够?这个问题,我猜你肯定也反复问过自己不下百遍吧。首先得说,读博本身就是一场漫长且艰难的“马拉松”,它需要的不是短跑冲刺时爆发的能量,而是一种持续燃烧的耐力,外加一点点面对未知和挫败时不轻易放.............
  • 回答
    读博期间怀孕,这绝对是我人生中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说实话,刚知道的时候,脑袋里是炸开了一锅粥,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开心、惶恐、迷茫,像打翻了五味瓶。从最初的震惊到逐渐接受发现怀孕的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静止了几秒钟。当时我正在实验室,看着显微镜里的细胞,突然一股强烈的恶心感袭来,然后就是那种难以置.............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博,尤其是读完博,那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校园,而是更广阔但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大概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消化和理解一些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对自己、对学术本身更深刻的认知。真相一:真正的“专家”是稀缺的,大多数人.............
  • 回答
    “别读博了!”我常常听到这句话,尤其是在与那些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或晚辈交流时。每次听到我这样说,总有人带着一丝戏谑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眼神问:“你不会是因为自己是博士,担心学历贬值,所以才劝退大家吧?”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刺耳的。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也暴露了很多人对“读博”这件事的刻板印象和一些.............
  • 回答
    读博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吃饭有必要吗?”一样,答案取决于你到底想从“吃饭”这件事上获得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读博确实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但对于另一些人,它却是开启一段全新人生旅程的钥匙。至于我?我读博的原因,与其说是有个明确的“计划”,不如说是一种被好奇心、求知欲和一种“想把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