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以搞科研为目的的读博一定是耍流氓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

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历”,而缺乏对学术探究和知识贡献的真正热情,那么确实可能辜负了这个教育体系所承载的厚重意义,也可能浪费了资源。

我们得把“搞科研”这个词拆解开来看。

“搞科研”的狭义理解:
如果“搞科研”指的是在大学、研究院所里,日复一日地做实验、写论文、申请课题、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成为一个典型的“科研人员”,那么,确实,很多读博的人,包括现在以及未来,其职业规划可能并非如此。

“搞科研”的广义理解:
但我觉得,“搞科研”的本质,在于一种系统性、严谨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并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和理解的精神,以及一种追求知识前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不以传统科研道路为终点的人,也同样具备并实践着这些“搞科研”的特质。

那么,不以传统科研为目的读博,究竟会有哪些情况?

1. 职业转型或能力升级: 很多人在某个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支撑其职业发展,或者想要进入一个对学历有更高要求的领域。他们选择读博,是为了系统性地学习某个领域的深度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他们可能会进入企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成为行业专家、高级管理者、政策研究员、项目负责人等等。这些岗位同样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恰恰是博士训练所能赋予的。他们可能不再“产出”狭义的科研成果,但他们用博士所学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价值,解决实际问题。这算“耍流氓”吗?我觉得不算。

2. 知识的深度钻研与个人情怀: 有些人可能就是对某个特定领域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可能并不想在大学里做教授,也未必想去大公司做研发,但他们就是想把这个领域研究个透彻,了解其来龙去脉、发展规律、理论边界。他们的动力来自于纯粹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热爱。毕业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写作、教学(也许是中学或者培训机构)、成为某一领域的科普者,甚至只是将这份热爱融入生活。这种出于个人情怀的求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3. “镀金”心态与学历焦虑: 这部分确实是容易被诟病的地方。有些人读博,纯粹是为了解决“找工作学历不够高”的问题,或者认为博士头衔是“万能通行证”,是解决一切就业难题的金钥匙。他们可能对专业领域本身缺乏真正的兴趣,只是在应付课程、应付论文,甚至是通过一些“捷径”来获取学位。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虚耗。这种心态,我个人认为,是对博士教育的一种“误用”和“滥用”。

4. 学术圈的“内卷”与无奈: 在某些学科领域,特别是人文社科,博士学位几乎成了进入学术圈的“敲门砖”。即使个人并不完全热衷于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但为了能够进入这个圈子,不得不去读博。这种情况下,读博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游戏”的规则,而非主动选择的兴趣驱动。

为什么“耍流氓”这个说法有问题?

定义过于狭隘: 它将博士教育的目的 rigidly 锁定在“传统科研”这一条路上,忽视了学术训练能够赋能于多种职业道路和价值实现方式。
忽视了多元价值: 博士训练的核心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需要深度思考和专业知识的领域都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工程师、产品经理、战略顾问,还是政策制定者。
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职业发展路径是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并非每个人都能或都应该成为学院派的科研人员。
加剧了标签化: 这种说法容易将有不同职业规划的博士生简单化、标签化,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不利于对博士教育的理性讨论。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是“辜负”了博士教育?

在我看来,辜负博士教育,更多的是指:

缺乏对知识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只是为了一个学位,对所学领域毫无好奇心,应付差事,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未能培养核心能力: 读了几年博士,思维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无法进行独立、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显著提升。
对社会和学术贡献的无视: 只是将博士学位作为个人“私有财产”的增值工具,而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所学知识和能力回馈社会、推动进步。

总结一下:

不以搞科研为目的读博,不一定是耍流氓。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和贡献,同样可以通过他们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来体现,这同样是博士教育价值的体现。

但如果读博的唯一目的就是“捞一个文凭”,对学术探究毫无热情,只想走捷径,那确实是对自身、对导师、对学术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不在于“是否做科研”,而在于“是否真正投入了、是否获得了成长、是否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了这个学习过程”。

我们应该鼓励的是那些对知识有热情、愿意深入钻研、并希望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推动社会进步的博士生,无论他们的最终职业路径是什么。对那些只为“文凭”而来的,则需要反思的是教育体制本身是否存在某些问题,以及个体在选择读博时是否理性地评估了自己的动机和能力。

最终,博士教育的意义,应该在于它是否培养了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并为社会贡献价值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否产出多少篇SCI论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是。

要么是对别人耍流氓,要么是蠢到对自己耍流氓。

ps,我觉得可以把『科研』替换成『研究』,这样就不光限于基础科学的phd了。

pps,读的过程中几乎一定是在搞研究啊,『想在phd阶段好好搞研究』也是蛮好的啊,不是说非得毕业了持续搞研究才叫『以搞研究为目的』吧?各位把『读博』的『目的』换成『博士毕业以后的目的』,这逻辑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合读博士?

ppps,读的过程中都不好好搞研究?闪开,杂碎!你没资格碰那个学位!同时不要恶心你的导师、合作者、师兄师妹同学、所有校友了!记得前东家的某些管人力的金链男子都能搞到phd的位置,初中生物水平怕是都没有,要是可以顺利毕业,简直是对phd学位的侮辱。

pppps,九成人都耍流氓,那就不算耍流氓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
  • 回答
    爬山这档事儿,你说一定要奔着那个最高点去,才能算是有意义,我实在是不太认同。人生这么长,谁不是摸索着过来的?爬山也是一样,难道非得踩在最高那块石头上,才能证明自己来过,证明这趟没白费?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儿太功利了,也太窄了。你想想看,爬山这玩意儿,它不单单是身体上的一个挑战。每一次你背起包,往山里.............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前几年跟我一个玩得挺好的朋友的一次深夜长谈。他那时候正纠结于一段感情,说白了,就是他对那个女孩挺有好感的,相处得也开心,但就是提不起结婚的念头,甚至觉得结婚这个词离自己有点遥远。他问我:“你说,如果最后走不到结婚那一步,那现在这段恋爱还有意义吗?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当时也挺年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这就像问人家摆摊的,我就是随便看看,不一定买,你还愿不愿意给我看看一样。答案嘛,得拆开了说。总的来说,车店当然不“欢迎”纯粹为了“体验”而不打算买车的人。 但“欢迎”这词儿,在商业语境下,得打个引号。他们肯定会让你试驾,但内心深处,肯定希望你能买。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说:.............
  • 回答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究竟是不是“恶意磋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得弄明白“恶意磋商”这词儿是啥意思。在合同法里,恶意磋商指的是,双方在明知不可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仍然进行合同谈判,并且造成对方的损失。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家公司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条件,但还是假装认真地跟人家谈,结果.............
  • 回答
    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如果要问我,抛开提分这件事,是什么让我一直执着于学英语?那可真是一箩筐说不完的理由,而且有些感觉,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得到。首先,最直接也最实在的,就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你说我中文学得再好,能看懂《纽约时报》的深度报道吗?能第一时间读到NASA发布的火星探测最新进展吗.............
  • 回答
    抛开生物学的定义,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根本认知。如果我们剔除基因、细胞结构、 DNA 序列这些生物学上的标签,那么“人”的身份就更多地体现在一系列更抽象、更深刻的特质上。首先,从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
  • 回答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在太空旅行时,如何才能体验到类似地球的重力。我们都知道,如果有一个巨大的飞船一直在不停地旋转,那么通过离心力,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被“推向”飞船外壁的力量,这不就等于是在模拟重力了吗?为什么现在人们好像不太热衷于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太空中的失重问题呢?我知道,让一个庞大的飞船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安全认知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俄罗斯之所以选择乌克兰而非直接与北约接壤的国家制造缓冲区,主要是因为:1. 直接进攻北约成员国的成本和风险过高: 军事实力悬殊: 尽管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北约是一个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其整体军.............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我们常常觉得“看东西”就得靠眼睛和光,但实际上,生物的“感知”能力远不止于此,它们的世界充满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色彩和形状,即使它们从未见过一缕阳光。隐藏在黑暗深处的感知大师首先,让我们走进那些完全生活在没有一丝光线的环境中的生物。比如,地球的深海。那里是真正的黑暗王国,.............
  • 回答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的成名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外貌、颜值之外,许多网红通过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幽默感、社会影响力等非外貌因素获得关注。以下是国内和国外部分不以颜值出名的网红及其成名方式的详细分析: 一、国内不以颜值出名的网红1. 罗永浩(罗永浩) 成名方式:以科技产品(如锤子手机)和直播带货.............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当然有!如今的动漫市场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少女漫必谈恋爱”的刻板印象了。尤其近年来,随着内容创作的多元化,越来越多以女性为主角,但故事核心围绕着友情、亲情、事业、个人成长、冒险、甚至是复仇的动漫层出不穷。我这就给你盘点几部,并且尽量详细地聊聊它们为何如此精彩,让你看到女性角色如何在爱情之外闪耀光芒。首.............
  • 回答
    “经济学不以预测为目的”这句话,乍听之下可能令人困惑,甚至是反直觉的。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经济学家们对经济走向、股市波动、通货膨胀率等进行预测,媒体也会广泛报道这些预测。然而,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是一句“禁毒”就能轻易解决的。要让美国出兵去摧毁其他国家的毒品种植基地,其实有太多现实的障碍和顾虑了。我给你掰开了讲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国家主权和国际法。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美国没有权利擅自派兵进入别国境内进行军事行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探讨的焦点。岳飞作为南宋最杰出的将领,以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后人敬仰。然而,当秦桧等人主张议和、断送抗金大业时,他却未能以“诛秦桧,清君侧”为由起兵讨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将其.............
  • 回答
    想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给一个小球称重?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最熟悉的“称重”方法,比如用台秤或者弹簧秤,本质上都是在跟重力较劲。但别担心,即使在失重的太空站里,我们也有办法知道一个东西有多“重”,或者说,它有多“沉”。在这里,“沉”不是指它有多重,而是指它的“惯性”,也就是它有多不容易被改变运动.............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企业都放下对盈利的执念,转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无偿服务”和“自我革新”上,整个社会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极富想象的设想,它触及了经济运作的根基,也颠覆了我们对“商业”二字的固有认知。首先,我们来描绘一下当企业不再以盈利为导向时的景象:1. 成本的重.............
  • 回答
    国家不以销毁货币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于这样做弊大于利,且存在极大的操作难度和不可控性。虽然理论上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可以缓解通胀压力,但实际操作中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销毁货币的可行性与操作难题: “销毁”的真实含义: 这里的“销毁.............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