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喜欢这个想法了^_^,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新闻里动不动就说要放水刺激经济,凭什么经济过热的时候不能「销毁」货币呢?比如把一部分钱收缴起来,然后面对全世界直播一把火烧了,又解气又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岂不美哉?
既然有效,为什么国家不这么做呢?答案是国家没必要通过从物理上消灭一些纸来完成调节通货膨胀的目的,只需要让这些纸暂时不进入经济流通就可以了。
钱本身只是一张纸而已,它的价值来自于它所能够交换到的资产。一般来说,随着钱被不断的投放到经济中,经济会多少被「盘活」一些,从而会让真实的财富生产也随之增加。「盘活」的原理可以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说:流通的钱多了,小企业就容易贷款了,很多本来做不成的小生意也能做了,做不起来的业务也能开展了,这样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也有工作了;然后这些人就会继续创造价值,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如果经济体内部的货币增加的速度,高于了真实财富的增加,那就是会出现通货膨胀了。而「国家发行的纸币」本身也并不是唯一的资产形式,像股票、基金、公司债、国债,乃至于土地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在某些场合也能参与流通和交易,只是接受程度和适用范围没有法币那么高,所以要把这些也通通的考虑进来,一般来在货币银行学里面会用「流动性」来表示,所以通货膨胀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整个经济体内部的「流动性过剩」。而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剩,这个时候都需要央行来进行调节。怎么调节呢? 那就是用高(低)流动性的资产去交换低(高)流动性的资产。最终的目的都是让真实财富的生产(一般用GDP来度量)和流动性的增长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同步关系(并非同比例)。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很灵活,央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之间来回的买卖。比如央行可以大量的购买国债和公司债来释放流动性,让银行有更多的流动性去贷款给客户;也可以卖出自己手头的各种债券,套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来抑制信贷过热的泡沫。即便同是债券,短期债券的流动性也比长期债券高,所以短期债和长期债的互换本身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而题主想烧的钱,是属于流动性最强的那一种资产,被称为高能货币。
明白了上面的这些道理,针对题主的问题,就可以回答了。央行要销毁货币,从哪里开始销毁呢?直接拿商业银行开刀?还是从老百姓手里直接收人头税?说你们都无偿上缴给我一些现金拿来烧吧。如果题主认为这么做对银行或者老百姓不公平的话,那就会同意央行似乎应该拿点东西来交换,换回来现金再烧。
事实上,当通货膨胀的时候,央行的典型市场操作就是拿「债」换「钱」,换来的钱就暂时的退出了市场流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是等于「烧掉」了。钱的意义在于流通,在于为市场提供最强的流动性,钱退出流通就已经等于不存在了。为什么一定要在物理上烧掉呢?
在物理上烧掉顶多是一时爽,等到经济需要刺激的时候,还要工人加班加点的印回来去收购市场的低流动性资产,这是何苦来哉?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是的,国家真的会用「销毁」货币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虽然没这么简单粗暴。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概念,「央妈放水」,指的是央行提供流动性。这不是靠直升机撒钱体现的,而是靠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方式,让更多钱可以从银行里走出来。这当然也可以反向操作,提升准备金率,让更多的钱流回银行,不在市场上流通。
准备金,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银行需要放在金库里一部分钱,不拿去发放贷款,免得储户取钱的时候取不出来,引发恐慌。准备金高了,更多钱留在了银行,而没有被贷给企业和个人进行生产消费,市面上的钱自然就少了。
除了准备金之外,正如 @司马懿 提到的,国家还可以动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市面上流通的钱的数量。
这样一通操作后,流通的钱少了,社会对于钱币的需求下降,不需要这么多钞票了,那么对于其中的残旧、缺损货币,其实也的确会烧掉,推荐一篇文章:
残损币被粉碎压块后,被运送到江苏国信盐城生物质发电公司。在那里,这些残钞废料发挥了最后一点热量,成为了生物质发电的原料。每年有一千多吨废料被送到发电厂,相对于传统的人民币废料造纸,这种方式更加环保。
卡车将30吨、原面值30余亿元的废块卸载到发电厂后,工人们将废块再次粉碎后,加入10%的秸秆增加湿度后,就可以送入发电设备中进行焚烧。
发电公司主导该项目的工程师介绍,为了做好人民币发电项目无害化的处理,他实验了一年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确定了现在发电效率最高、无害化程度最高的模式。他表示,每车30吨人民币大约可以发电3万度,可供一个普通家庭用300个月。
烧钱发电,利国利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