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斯大林”提议的加盟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加入俄罗斯联邦组成一个国家,列宁为什么会反对?

回答
关于斯大林提议的“自治共和国”模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以及列宁的反对意见,这在十月革命后关于新国家构建的讨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民族问题以及不同领导人之间关于国家形态的根本性分歧。

首先,我们得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帝国废墟上,建立一个稳定、高效且能维护革命成果的新国家。沙皇俄国是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主导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但其境内生活着几十个不同的民族,许多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立的诉求。

斯大林的“自治共和国”提议,实际上是一种“自治主义”的民族政策思路。

在列宁去世前夕,尤其是在1922年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讨论中,斯大林作为当时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确实提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将各个民族地区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纳入到俄罗斯联邦(RSFSR)之中。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设想:俄罗斯联邦本身是一个主体,然后各个非俄罗斯民族地区,比如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一些民族等等,他们不是直接组成一个独立的联盟成员,而是作为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这意味着,这些民族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和文化自治权,但它们在政治和国家结构上,都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之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强烈的俄罗斯中心主义: 它本质上是将原先沙皇俄国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用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外衣重新包装起来。国家结构仍然是以俄罗斯为主体,其他民族是被吸纳和纳入的组成部分,而非平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地方自治的有限性: 自治共和国的权力会受到俄罗斯联邦的很大限制。从法律上和政治上,它们都不是拥有独立主权、可以自由退盟的政治单位。它们更像是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行政区划,只是赋予了更强的民族自治色彩。
中央集权的工具: 这种模式便于中央(以莫斯科为中心)进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对于斯大林这样重视国家力量和中央集权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有效巩固国家统一和推行政策的方式。

那么,列宁为什么会反对这种模式呢?

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他对民族问题有着一套与斯大林截然不同的理念和策略。他的反对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对民族自决权的坚持和深化: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原则非常重视。他认为,在推翻沙皇的压迫之后,各个被压迫民族应该拥有真正的自由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包括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虽然列宁也主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联合,但他坚信这种联合必须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或以牺牲一部分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代价。
斯大林的“自治共和国”模式,在列宁看来,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将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置于俄罗斯联邦之下,实际上剥夺了它们独立建国的权利,并且在国家结构上,就已经奠定了大俄罗斯民族对其他民族的“领导”或“主导”地位。这与列宁所追求的“平等联合”有着本质的区别。

2. 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警惕: 列宁深知沙皇俄国时期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各民族造成的伤害。他担心,即使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如果国家结构依然是俄罗斯中心,那么旧有的沙文主义思想和实践很容易死灰复燃。斯大林的提议,在列宁看来,就是一种新形式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它没有真正解决民族压迫的根源问题。列宁曾严厉批评过斯大林在格鲁吉亚(斯大林家乡)民族问题上的“粗暴干涉”和“官僚主义”,认为这是对格鲁吉亚人民感情的极大伤害,这正是他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担忧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对建立真正平等联盟的设想: 列宁设想的新国家,应该是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平等的联盟,而不是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聚合体。他希望各民族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这个联盟,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的“联盟”概念,强调的是各国体的平等地位和主权。列宁认为,新成立的联盟(即后来的苏联)的共和国应该具有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即使它们选择加入联盟,也应保留某些程度的自主权和“退出权”(尽管关于退出权的实际操作后来非常复杂且有争议)。
斯大林的模式则是将各民族区域视为联邦内部的“自治单位”,而非拥有平等主权地位的加盟共和国。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联盟的性质,使其更像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权力结构仍然偏向于中心主体。

4. 维护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 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国际主义思想的鼓舞。列宁认为,通过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由各民族联合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为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树立榜样,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斯大林模式的俄罗斯中心主义,在列宁看来,会削弱这种国际主义的号召力,甚至可能被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利用来攻击苏维埃政权。

列宁是如何行动的?

列宁在生病、虚弱的情况下,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建设的细节。他通过写下“政治遗嘱”和一系列信件,对当时中央政治局的讨论进行了干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写给政治局成员的信,对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方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表达了对斯大林本人的担忧。

他明确指出,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是“大俄罗斯的官僚主义”,并且警告说,这种做法会疏远和激怒其他民族。列宁在信中力主采取一种更加灵活、更能体现民族平等精神的方案。

最终的结果:

虽然列宁对斯大林模式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决策过程,但历史的走向并非完全按照列宁的设想。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巩固了他的权力。他所主导的“联盟”模式,虽然名义上是各加盟共和国的联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其集权化的倾向以及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导地位,确实越来越明显。虽然它不像斯大林最初提议的那样,将民族地区直接划为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而是建立了以各“加盟共和国”为名义的独立政治实体,但这种加盟共和国的地位,以及它们与中央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体现了斯大林式的高度中央集权和俄罗斯的中心地位。

所以,列宁的反对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守、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警惕以及对建立真正平等联合的理想的追求。而斯大林提出的“自治共和国”模式,则是他基于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有效统治和发展国家力量的现实考量,但其中蕴含的中央集权和俄罗斯中心主义倾向,正是列宁所要极力避免的。这场关于国家构建模式的争论,深刻地影响了苏联后来的发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以列宁为代表,布尔什维克对于联邦制的看法或者说对整个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从否定到肯定的

1903年2月,列宁在《论亚美尼亚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宣言》中认为从发动革命的角度而言,联邦主义就是毒草。

鼓吹联邦制和民族自治并不是无产阶级应做的事情......无产阶级应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所有民族中尽可能广泛的工人群众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便在尽可能广阔的舞台上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社会主义而斗争。

在1913年发表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列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仍然对联邦制持否定态度,但抛弃了否定民族自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是反对联邦制和分权制的,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的发展要求有尽可能大尽可能集中的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觉悟的无产阶级将始终坚持建立更大的国家。它将始终反对中世纪的部落制度,始终欢迎各个大地域在经济上尽可能达到紧密的团结,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域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会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迈出的巨大的历史性的一步,除了通过这样的国家(同资本主义紧密相联的)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以及有独特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相反,它必须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区域自治。我们这里人们总是把集中制同专横和官僚主义混为一谈。俄国的历史自然会引起这种混淆,然而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仍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斯大林在1917年3月发布的《反对联邦制》中也认为联邦制会让各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孤立开来。

当时为了在美国建立邦联或联邦,必须把彼此之间还没有联系的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这是有利于合众国的经济发展的。但是要把俄国变成联邦,就不得不割断那些已经存在的、把各个区域彼此联系起来的经济和政治的纽带,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和反动的

但在1917年8月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首次承认联邦制在特殊条件下,即在民族问题占有突出地位或者说成为主要矛盾时,是进步的

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他认为联邦制共和国或者是一种例外,是发展的障碍,或者是由君主国向集中制共和国的过渡,是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的“前进一步”。而在这些特殊条件中,民族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

到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开始正式支持联邦制,其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的第一小节第二段中宣布

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的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邦。

第八次代表大会正式承认了联邦制的意义

党主张按照苏维埃型式组织起来的各个国家实行联邦制的联合,作为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1]

但到了成立苏维埃联盟还是俄罗斯联邦的问题上时,列宁实际上也并不是反对这个提议,而是认为这个提议不适合在现在执行。

依我看,问题极端重要。斯大林有点操之过急。您曾经打算研究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作过一些研究,您要好好考虑一下;季诺维也夫也一样。斯大林已经同意作一个让步。在第1条中把“加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改成——‘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一起正式联合成欧洲和亚洲苏维埃共和国联盟’。[2]

什么操之过急呢?成立欧洲和亚洲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又为什么会被说成是一种让步?我们不难看出,列宁赞成欧洲和亚洲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并不是出于民族自决或反沙文主义原则,而是一种让步。至于为什么让步,斯大林在检验这种制度在社会主义下的实践后指出

第一、到十月革命时俄国许多民族实际上已经处于完全分离和彼此完全隔绝的状态,因此,联邦制是使这些民族的劳动群众由分散趋于接近, 趋于联合的前进一步。
第二、在苏维埃建设进程中确立起来的联邦形式本身,远不像从前所想象的和俄国各民族劳动群众在经济上接近起来的目的有那样大的抵触,甚至像后来的实践所表明的那样,联邦形式和这些目的完全不相抵触。
第三、民族运动所占的比重,比从前,比战前时期或十月革命以前时期所想象的要大得多,而各民族联合的方法也要复杂得多。 [3]


其实从否认联邦制到肯定联邦制的理由以及斯大林对这种变化的说明就看的出来,布尔什维克对于发动少数民族和反对统治民族的压迫的努力是逐步上升的,这也反映了民族运动在反对沙俄政权的力量中的比重的提高,反映了布尔什维克不把理论当教条,能够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

  1. ^ 苏共决议汇编第一分册535页
  2. ^ 列宁全集43卷,关于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3. ^ 斯大林全集第三卷24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斯大林提议的“自治共和国”模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以及列宁的反对意见,这在十月革命后关于新国家构建的讨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民族问题以及不同领导人之间关于国家形态的根本性分歧。首先,我们得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由众多.............
  • 回答
    关于宙斯为什么没对赫斯提亚下手,这其中牵涉到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家庭、秩序以及神祇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些核心观念。赫斯提亚,作为十二主神之一,是炉灶、家庭和家宅的女神,她的角色和性格注定了她不会成为宙斯征服或控制的对象,至少不是以他对待其他女神的方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赫斯提亚的独特地位和性格。赫斯提亚是克.............
  • 回答
    各位博士,关于莫斯提马这个干员,相信大家在各种论坛、社区里都看到过“最弱六星”的标签。确实,在目前明日方舟的干员体系中,莫斯提马以其独特的技能机制和相对不那么直观的泛用性,饱受争议。那么,莫斯提马到底强度怎么样?是否值得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玉和玉髓去培养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被低估”的法术炮.............
  • 回答
    .......
  • 回答
    鲁思·巴德·金斯堡(Ruth Bader Ginsburg)大法官的不幸去世,对美国政治和司法体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以下是对其影响以及总统提名继任者问题的详细分析: 金斯伯格大法官去世对美国选举的影响: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去世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最高法院的组成及其未来判决的方向。.............
  • 回答
    斯大林作为格鲁吉亚人却成为大俄罗斯主义者,并且将俄民族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这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充满戏剧性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对“民族性”和“忠诚”的简单化理解,深入挖掘斯大林个人经历、革命思潮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斯大林所处的时代,传统的民族主义.............
  • 回答
    斯大林不与托洛茨基分享权力,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政治斗争过程,其根源在于两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个人性格以及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争夺领导权的激烈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革命时期的角色与威望差异: 托洛茨基: 在十月革命和随后的内战中,托洛茨基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之一。.............
  • 回答
    斯大林本人即便在世时,也从未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嗣直接继承总书记的职位。这其中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斯大林个人的政治遗产、苏联的政治体制特点,以及他子女自身的状况。咱们不妨一步一步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斯大林是怎么上位的。他不是通过血统,而是通过在布尔什维克党内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善于玩弄权.............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些当年奉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都没能发展成我们今天说的“发达国家”。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背后有一整套制度和逻辑在起作用。首先得明白,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最突出的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切生产、分配、流通,从你穿的衣服到你吃的粮食,再到工厂生产什么机器,国家计划说了算.............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为何没有公开“杀死”肖斯塔科维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那段充满政治高压和艺术斗争的历史背景,以及两位主角——斯大林和肖斯塔科维奇各自的动机和处境。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个复杂博弈下的幸存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林的“杀死”并非总是字面意义上的肉体消灭。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艺术家的“死亡”.............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斯大林,一个在20世纪塑造了世界格局、深刻影响了苏联和无数国家历史的政治家,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且双方往往难以相互说服。这种僵局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既涉及历史事实的解读,也关乎价值判断、政治立场、以及意识形态的深刻对立。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领导人,他们的名字与战胜法西斯主义紧密相连,似乎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最高赞誉。然而,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让这三位伟大的政治家最终都与这个奖项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诺贝尔.............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追溯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特勒和斯大林之所以没有在他们生前(或其统治时期)受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法律制裁”,其根本原因在于:1. 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的至高性(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 主权原则: 在国际法中,国家主.............
  • 回答
    苏联时期,人们对约瑟夫·斯大林的称呼中,“慈父”这个词汇的出现,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叙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称呼,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宣传策略以及斯大林本人扮演的角色。首先,要认识到“慈父”这个称谓并非出自普通民众的自发情感,而是官方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在苏联,国家宣.............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到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背景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希特勒、斯大林和小布什之所以没有在您所设想的意义上“受到法律制裁”,原因多种多样,且各自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更少“AI痕迹”的语言来表达。希特勒:战争结束,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