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了工业化,而当时中国没有?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

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

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程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展开的,尽管这种“有利”是相对的,并且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历史基础: 沙皇俄国在十月革命前虽然是农业国,但已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例如乌拉尔地区的冶金和矿业。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政府继承了这些遗产,并将其视为发展工业的起点。
政治与社会动员: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并以极高的效率(尽管效率的衡量标准不同于市场经济)用于工业化建设。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宣传的动员,也为大规模的劳动投入和牺牲提供了理论基础。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掠夺式积累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但斯大林上台后,为实现快速工业化,他选择了放弃NEP,转向强制性的计划经济。
农业集体化: 为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劳动力和粮食,苏联推行了激进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这一过程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如乌克兰大饥荒),但它确实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来源(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强制收购)和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工厂)。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限): 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从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并聘请了外国专家。另一方面,也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后来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西方工业化的“模板”: 斯大林及其经济学家们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美、德等国的工业化模式为参考,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他们认为,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环境中,强大的重工业是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关键。
外部环境(相对): 虽然苏联面临西方国家的敌意和封锁,但它并没有直接卷入大规模的、长期的外部战争(直到二战爆发)。相对和平的环境(尽管充满冷战的紧张气氛)使其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国内建设。

中国在斯大林时期(大致为20世纪3050年代)的国情与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在同一时期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这使得工业化进程异常艰难。

历史基础薄弱: 晚清以降,中国虽然有零星的工业发展,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主要的工业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且多为轻工业或加工业,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长期的战乱: 这是中国与苏联最显著的区别。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就长期处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威胁和实际侵略之下。抗日战争(19371945)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的国共内战(19451949)进一步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内部分裂与政治不稳定: 长期的军阀混战、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低效率,以及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艰苦斗争,都使得国家缺乏统一有效的中央政府来组织和推动工业化。
资源分散与控制力弱: 即使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也有限,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被有效集中和调配。
财政状况恶化: 连年战争导致国家财政枯竭,货币贬值严重,通货膨胀失控,使得政府难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投资工业。
外部援助的有限性与性质: 虽然中国曾接受一些西方国家的援助(如美国的ACA计划),但这些援助更多是为了支持抗战或经济恢复,并且规模和方向与苏联工业化所需的全面、大规模的重工业投资不可同日而语。
人口过剩与经济结构: 中国人口众多,且大多数人口依赖农业生存。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同时保证粮食供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之后)的对比:

虽然“斯大林时期”是指斯大林在位的时间(1920年代末至1953年),但为了更清晰地对比,我们可以将中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时间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

政治统一与社会动员(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全国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如土地改革,虽然其工业化意义不如苏联集体化那么直接,但为工业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苏联模式的借鉴与援助(中国): 中国在进行工业化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模式,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更重要的是,苏联在1950年代向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156个重点项目,这在中国工业化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苏联工业化是“自力更生”为主(尽管也引进),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在初期则是在苏联援助的“外部推动”下进行的。
粮食与资金的压力(中国): 尽管有苏联援助,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和资金压力。虽然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为满足工业化需求,仍然需要从农业中榨取积累。

总结性差异:

简单来说,斯大林时期苏联能够完成工业化,是因为:

1. 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革命后的几年虽然动荡,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和内乱的威胁相对减弱,使其能够集中力量于建设。
2. 强大的国家机器: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集权体制能够高效地调动和分配资源,并进行社会动员。
3. 积累的初步基础: 继承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并利用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原始积累”。
4. 明确的发展路径: 选择了重工业优先、计划经济的模式。

而同一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由于:

1. 持续的对外战争与内乱: 极大地破坏了经济,使得任何长远规划都难以实行。
2. 政治和经济的分裂: 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控制全国、集中资源的统一政权。
3. 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 几乎需要从零开始。
4. 财政的极度困难: 战争和通胀使得国家缺乏投资能力。

因此,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相对有利(尽管代价巨大)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则在极其不利的战争和分裂环境中,根本不具备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基本条件。中国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苏联的援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还是在知乎老生常谈的问题——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俄国高速工业化进程开启于19世纪80年代,一战前俄国虽然鉴于其庞大规模和低人均水平称不上完整意义的工业国,但其工业实力已经处于列强水平,能造无畏舰,钢产量超过法国,整体工业实力在奥匈、意大利之上。经过一战和内战的破坏,到苏联成立时,其工业产能只及1914年的20%,到1927年工业产量基本恢复到了1914年水平,苏联第一个五年工业计划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他的起点要比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苏联宣布实现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是1936年,也就是经过2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口号是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点比苏联低,但是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有苏联援助的加成,所以经济增长速度高,基本上赶上了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如果不是大跃进失控,应该是超越的)。算上大跃进失控,则是一个半五年计划完成了苏联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最初是计划扩大民生消费品有关的轻工业投资,但是世界局势的紧张迫使苏联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重点转向军工,由于这一改变,苏联经济增长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有所放缓。前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经济总量在基数上翻翻(1927-1937年经济增总量扩大了4倍),第三个五年计划被战争打断,1938-1941年,只扩大1.5倍(1927-1941年经济总量扩大6倍)。

中国由于大跃进失败,1963-1966年是没有编制五年计划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经济恢复了增长(等于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半段的课,同时苏联撤走专家后留下的摊子也需要中国人自己整理消化),1966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吸取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教训强调工农业协调,轻重工业平衡发展,之后又强调以国防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这个初衷跟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很像),当然众所周知这一年发生了W G,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干扰,到了1968年某派挑拨群众斗群众,掀起全面武斗则出现了下滑式的负增长,之后造反派夺权,一波抓革命促生产,69-70年经济恢复并实现高速增长,三五计划的基本完成率为72%。完成三五计划的中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四个五年计划则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加大三线项目和配套建设,扩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并开始向以国防需求为核心的高科技领域投资。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三年实现经济高增速,后两年受政治波动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增速放缓。

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中国,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洲际导弹试射,成昆铁路通车,远望号也即将远航。可以说已经达成了工业化。

20世纪后半叶能独立自主建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只有中国,而且这个经验在全球市场化格局下难以复制。许多国家想学中国经验,却被忽悠得只看见中国后三十年崛起吃肉,没看见中国前三十年积累勒紧裤腰带流血流汗,结果全被带进沟里去了。典型就是我们南面的邻居越南,同样GCD领导,但人家不搞计划经济,不打扎实工业基础,直接学北面大哥后30年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学到现在人均不如广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关于苏联斯大林时期和中国在计划经济下的不同发展轨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两者都曾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留下深刻印记,但其结果却显现出显著的差异。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强盛:工业化奇迹与高压下的集体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强盛,尤其是在其工业化和军事实力方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现象。这背.............
  • 回答
    说到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造神运动”,那可真是把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致,从方方面面渗透进社会肌体,其烈度和广度令人咋舌。这可不是简单地宣传宣传那么简单,而是系统性的、无孔不入的改造,目标只有一个:把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伟大领袖”。首先,你得明白,这场运动的基础是宣传机器的强大。报纸、广播、.............
  • 回答
    在谈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否存在自由市场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自由市场”这个概念。通常,自由市场指的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由供求关系自由调节价格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是独立的,它们根据利润动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铁壁斯大林时代(大.............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异见者(dissident)鲜有斯大林主义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斯大林主义的遗产如何在这段时期被重新审视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异见者”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想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而是对苏联现实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脱节感到.............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苏联红军为何未能有效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权力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红军自身的特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清洗的精准打击与恐惧的蔓延:目标明确且手段残酷斯大林的大清洗并.............
  • 回答
    关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俯冲时发出的尖锐啸叫声,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鬼的咆哮”,而是一连串物理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速度、空气动力学以及一些巧妙的设计堆叠在一起,造就了它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吼”。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速度。斯图卡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冲刺选手”。它在俯冲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
  • 回答
    “慈父”这个称谓在斯大林身上出现并广泛流传,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要探究其最早的起源,需要回到苏联早期,并理解当时社会宣传和个人崇拜的形成过程。称谓的萌芽与早期迹象(20年代初至中期)虽然“慈父”这个词在俄语中本身就带有亲切和爱护的含义,但将其与斯大林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特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斯内普这个角色内心深处最大的纠结和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不是说斯内普有没有能力用阿瓦达索命,而是他能不能以及愿不愿意在那个特定时刻那样做。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说。首先,要理解斯内普杀死邓布利多,那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邓布利多本人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是他请求斯内普这.............
  • 回答
    关于《一拳超人》这个称号,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埼玉老师在对战波罗斯时,展现了压倒性的力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实际上出了不止一拳。这似乎和“一拳超人”这个名字有些矛盾,对吧?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解读这个称号的含义,以及埼玉老师的战斗哲学,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仍然是那个“一拳超人”。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安德鲁·维金斯,这个名字在提及他与骑士和勒布朗·詹姆斯对决时,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层特别的色彩。仿佛他身上有什么开关被触动,在对抗这支曾经的东部霸主,以及那位如同“宿敌”般存在的传奇时,他总能迸发出与平日不同的能量和效率。要说清楚维金斯为何在面对骑士和詹姆斯时“来劲”,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斯巴鲁这牌子,很多人说好,网上评价也一直很高,但实际走在路上,或者去4S店看看,你会发现它不像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那么随处可见。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聊聊。首先,斯巴鲁的“好”,到底好在哪?1. 引以为傲的四驱系统(AWD): 这是斯巴鲁最大的招牌,也.............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关于乔斯·韦登在《正义联盟》中删减闪电侠和钢骨高光时刻,却补拍俄罗斯一家人的传闻,其实是一个涉及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影迷对影片期望与实际呈现之间差异的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真实制作者思维和观众感受的方式来讲述。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拍摄和.............
  • 回答
    战锤宇宙中,帝国真理时代是人类尚未被皇帝统一,分散在银河系各处,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黑暗时期。这段时期,科学、理性与对宇宙的探索是人类的主流思潮。而后来形成的国教——人类帝国的主导宗教,则是在大远征初期,随着皇帝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在经历了帝国真理时代,接触过科学与理性的阿斯.............
  • 回答
    关于美国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何时会被炒掉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表,也没有明确的官方声明表示他即将被解雇。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博弈、总统的个人意愿以及可能的法律和程序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政治背景与特朗普总统的不满: 最初的任命与期望.............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当代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像我们对某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却又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解读的重大事件一样,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不过,要说“看法”,这就像问年轻人对某个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尾,得知斯内普一直以来都是邓布利多的忠实卧底时,我个人是震惊的。这种震惊,倒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伴随着一种深刻的敬佩和一丝淡淡的哀伤。震惊,是因为斯内普这个角色在之前的七本书里,给我的印象实在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居.............
  • 回答
    《洛杉矶时报》对步长药业董事长赵涛女儿以650万美元天价入学斯坦福,并通过造假入学资格最终被除名的报道,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击了教育公平和特权滥用的痛处。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到了国际知名学府斯坦福,更关键的是它暴露出的一个普遍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象:金钱和权势如何能够撬.............
  • 回答
    斯大林作为格鲁吉亚人却成为大俄罗斯主义者,并且将俄民族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这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充满戏剧性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对“民族性”和“忠诚”的简单化理解,深入挖掘斯大林个人经历、革命思潮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斯大林所处的时代,传统的民族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