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家不直接给民众发钱支持消费?为什么不直接以给全民发钱的方式印钱?

回答
关于“国家直接给全民发钱支持消费”或“直接印钱发给全民”的设想,很多人都会好奇,这听起来似乎是解决经济问题、拉动消费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且严峻的经济规律和潜在风险,以至于各国政府在实践中大多会谨慎行事。

咱们先从“为什么不直接发钱”这头上来讲。

1. 货币发行与经济活动的匹配: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一个巨大的餐桌,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比如食物、衣服、房子、教育、医疗等等)。而钱,就是大家用来交换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代币”。

如果国家突然印了很多钱,然后平均分发给每个人,这就像是突然给餐桌上多了很多很多的“代币”,但餐桌上实际的食物和服务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

这时会发生什么?

通货膨胀: 大家手里都有更多的钱了,都想去买那些商品和服务。但问题是,商品和服务的总量还是那么多。卖家发现大家都急着买东西,自然会提高价格。原本一个馒头卖一块钱,现在大家都拿了钱抢着买,卖家一看,好,我卖两块钱。结果,大家手里的钱购买力下降了,虽然钱多了,但能买到的东西并没有比以前多,甚至可能更少。这就是通货膨胀。
扭曲的经济信号: 价格是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信号,它告诉生产者该生产什么,告诉消费者该消费什么。如果价格因为乱印钱而失真,生产者就会误判市场需求,可能过度生产一些东西,或者不生产一些真正有需求的东西。消费者也难以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2. 钱的“来源”和“价值”:

我们经常说“印钱”,但钱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现代国家的货币发行通常是与中央银行的资产挂钩,或者说是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和税收能力的预期。国家发行货币,其实也是一种信用行为。

如果国家毫无节制地印钱发给民众,那等于是在消耗国家的信用。当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发行的货币不再有价值时,会发生什么?

货币贬值、信任危机: 大家会想方设法摆脱这种不断贬值的货币,比如囤积黄金、外币,或者直接用实物交易。一旦信任崩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转就会陷入混乱。
国际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在国际贸易中也会吃亏。出口商品的价格会显得很低,但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变得异常昂贵,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3. 消费的本质和“有效需求”:

支持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让经济运转起来,让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能被消耗掉,从而带动生产的持续。

但是,消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有“有效需求”。什么叫有效需求?就是既有想买的意愿,又有支付能力,并且最终完成了购买行为。

直接发钱给全民,可能只会让一部分人手里有钱了,但有些人可能本来就没有消费的强烈意愿,或者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失业、技能过时等。发钱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倾向于储蓄或者偿还债务,而不是立即投入消费。

更关键的是,如果发钱只是短期行为,一旦停止,消费热情可能立刻消退,经济也容易回到原点,甚至因为之前的通胀而变得更糟。

4. 替代性的、更精准的政策工具:

正因为直接“印钱发钱”的风险太大,各国政府更倾向于使用其他更精细化的工具来支持消费和稳定经济:

财政政策(税收和支出):
减税: 直接降低个人所得税或消费税,能把更多钱留在民众手中,刺激消费。
增加政府支出: 投资基础设施(修路、建桥、改善公共服务等),这不仅能创造就业,也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活便利性,间接刺激消费。
定向补贴和福利: 针对低收入群体、失业人群、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或人群,发放有针对性的补贴,更能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必需品的消费。比如,发购物券、能源补贴等。
货币政策(央行操作):
降低利率: 使贷款成本降低,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
量化宽松(QE): 央行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性通常是给金融机构,让他们更愿意放贷,而不是直接撒给民众。目的是间接刺激投资和消费。

这些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它们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作用范围也更具选择性,风险相对可控。

为什么有时候会有人提出“全民发钱”的建议?

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往往是对当前经济困境的直接反应,希望能快速有效地提振市场信心和消费。在某些特定时期,比如面对突发的经济危机,一些国家也会尝试过小范围的、一次性的现金发放,作为一种临时性的纾困措施。

然而,即便如此,也通常伴随着对通胀的担忧和对资金流向的谨慎考量。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考虑的是整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和稳定,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消费刺激。

总结一下:

国家不直接给全民发钱印钱支持消费,并非是“不想”或“做不到”,而是因为这样做:

极易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侵蚀民众的财富。
可能导致国家信用破产,引发金融危机。
无法保证刺激的是“有效需求”,可能事倍功半。
存在比这更有效、风险更低的政策工具来支持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需要在多个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既要拉动增长,又要控制通胀,还要保障就业和国家信用。直接印钱发钱,看起来简单粗暴,但其潜在的破坏力,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短期好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知乎不是自称精英社区的吗?怎么还会有人说出通胀会稀释财富这种话啊?我告诉你,富人最喜欢全民发钱,发的越多,富人越开心,发钱导致的通胀怎么可能会导致富人财产缩水啊。

通常稀释的是货币,举个例子就是2块钱变成1块钱了,你本来就没钱是吧,然后你拿到了好多钱(假设10000),财富等于从0变成了5000。

那富人来说是什么呢?10000元对于他们来说微不足道,那就是他们有的钱直接减半。

看着是不是很好?

那我告诉你他们赚翻了,因为中国大企业的负债是你想不到的程度,他们等于少还一半的债,然后他们拥有的货币财富变成了一半,可是物质财富还因为通胀价格上升可能还涨了。

我问你,你跟一个土豪谁更能从银行借到钱?很多人想买房恐怕连贷款的资格都没有吧。

这公平吗?公平你个锤子。

那些穷人如果不想接盘,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工资涨幅跟上物价涨幅,这tm想想都不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国家直接给全民发钱支持消费”或“直接印钱发给全民”的设想,很多人都会好奇,这听起来似乎是解决经济问题、拉动消费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且严峻的经济规律和潜在风险,以至于各国政府在实践中大多会谨慎行事。咱们先从“为什么不直接发钱”这头上来讲。1. 货币发行与经济活动的匹配:想.............
  • 回答
    自从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以来,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下滑和民众生活困境时,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给老百姓发现金补贴,而不是过去那种“以工代赈”的老套路。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简单的“哪个省钱”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一扒:一、时代背景变了,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得明白,这次疫情对经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现实也十分敏感的社会经济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既然国家不缺钱,为什么不能简单粗暴地“发钱”来解决出生率低的问题呢?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效率至上”的解决方案,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而且充满了各种“坑”。咱们从头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以及国家“有钱”和“直接发钱”.............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手里捏着几台印刷机,上面印着“美元”、“欧元”或者“日元”的字样。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轻松搞到钱的捷径,是不是?但为什么这么做并不可行,反而会带来灾难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经济和国际关系原则,咱们一点一点说。首先,我们要理解“外汇”到底是什么。外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持有的.............
  • 回答
    查理七世若想收买人心、稳定国家,直接娶圣女贞德为王后,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浪漫色彩,也似乎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许多问题。但深入探究,这其中涉及的政治、社会及个人层面的考量,使得这一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实则复杂且充满隐患。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当时法国面临的困境以及圣女贞德的出现。查理七世继承王位时,法国正处.............
  • 回答
    2010 年代,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大家习惯将厕纸直接冲入马桶,而在中国,出于各种原因,人们更多地选择将用过的厕纸放入垃圾桶。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背后牵扯着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拉回到 .............
  • 回答
    要深入探讨那些因殖民问题而被占领的小岛如何继续被占领,以及原属国为何不直接收回,这涉及一整套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现实考量。这绝不是简单的“占领”和“收回”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国际法、国家主权、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乃至当地居民的意愿等诸多层面。殖民遗留下的“占领”:不止是物理存在,更是权力与法律的.............
  • 回答
    国内摩托车管理方式的演变,与其说是“不监管反而直接禁摩”,不如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博弈过程,其中夹杂着城市发展、交通安全、环保以及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考量。 许多人觉得是“直接禁摩”,这更多是因为感受到了政策的突然性和力度。回顾过往,很多城市最初对摩托车的态度并非一刀切的禁止。在很多年前,摩托车作为.............
  • 回答
    欧洲国王们和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策略、联盟和妥协。虽然杀死教皇似乎是一种直接解决冲突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风险,使得国王们通常会选择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削弱教皇的权力。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欧洲国王们不直接杀死教皇,以及他们通常会采取哪些替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宋朝时期,辽国为啥没直接打开封,而是绕道山西打雁门关这事儿。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辽国当时的战略考量、宋朝的军事部署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辽国和宋朝是当时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的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它的核心疆域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
  • 回答
    中日两国经济领域的互补性确实非常显著,这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实情况是,尽管两国经济联系紧密,直接建立一个“中日自贸区”却面临着多重复杂因素,并非简单地能否“互补”和“信誉”高低就能决定的。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日经济高度互补的体现: 产业结构差异带来的互补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制.............
  • 回答
    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完电影直接走,不愿等待彩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文化、习惯、信息获取方式、观影环境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习惯与社会观念的差异: “看完即止”的习惯: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许多事物讲究一个完整的“结束”。一旦故事讲完了,电影的本体也就完成了。彩蛋在很多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国内的油井,好不容易挖出来的,现在国际油价低,这听起来是好事儿,咱能省钱买油。可真要是把自家的油井一股脑儿全关了,那后果,可能比你想的要严重得多。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国内油井”是个什么概念。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拧个开关就关了的。油井.............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挑战和策略选择。简单来说,国产芯片之所以要“一级级地追赶”,而不是“搏一搏,直接造同时代标准的”,是由多重复杂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涵盖了技术、经济、供应链、人才、市场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1. 技术积累的循序渐进是必然芯.............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不直接拿着装备投靠国军或八路军,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者“不能”。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牵扯着利益、生存、政治立场、以及战术策略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军的性质。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的群体。伪军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被威逼利.............
  • 回答
    关于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奥运会,以及这与中国大陆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和误解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深入了解几个关键的方面:1. 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政治中立原则与历史演变首先,国际奥委会(IOC)是一个独立于任何国家政府的体育组织,其章程规定了政治中立原则。它旨在通过体育.............
  • 回答
    万历皇帝与国本之争,与其说是直接废后,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权力博弈。他之所以不直接采取废后这种激烈的手段,而是选择不断折腾,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顾虑,也反映了他深沉的性格和政治策略。首先,万历皇帝心里清楚,废后并非易事。他并非不能废后,而是知道废后之后会带来怎样的政治风暴。明朝的皇权虽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触及到了国家重大项目资金运作的本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来说,这涉及到两个核心的考量:项目的战略价值和收益模式。 航母:国家战略的“硬通货”,无须考虑直接回报咱们先说航母。你想啊,航母是什么?它不是一辆能载客赚钱的公交车,也不是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工厂.............
  • 回答
    日本倾倒核废水这事儿,别看新闻里好像风平浪静的,其实周边国家心里门儿清,只是“应对措施”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没有”。首先得明白一点,“最直接影响”是个相对概念,而且国际政治和科学评估是复杂交织的。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废水确实是处理过的,里面氚的浓度也经过稀释,但无论如何,它终究是带有.............
  • 回答
    好的,就让我们从一个更加“接地气”的视角来聊聊,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率低,会对经济竞争力产生那么大的积极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部分人都有稳定的工作。这是什么概念?首先,这意味着大多数家庭都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当人们有钱时,他们自然会消费。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到更进一步的娱乐、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