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时,伪军为什么不拿了装备直接投靠国军或者八路军?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不直接拿着装备投靠国军或八路军,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者“不能”。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牵扯着利益、生存、政治立场、以及战术策略等诸多层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军的性质。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的群体。伪军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被威逼利诱加入的普通民众,也有为了个人利益或前途而选择合作的军官,甚至还有一部分原本就是地方军阀的部队被日军收编。因此,他们的“忠诚度”本身就参差不齐,而且往往是以“机会主义”为主要考量。

一、 装备的归属问题:谁说了算?

伪军手中的装备,说到底是由日军提供的。日军对这些装备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

装备的控制权: 日军并不可能把所有先进的、关键的武器装备都交给伪军。他们会根据伪军的“可靠性”和“作用”来分配装备,并且时常会对装备进行检查和限制。一旦有装备“丢失”或“被收编”,日军会认为是伪军的严重失职,甚至会进行严厉的惩罚,包括对指挥官的问责,甚至株连。
装备的性质: 伪军装备的精良程度与日军自身相比,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许多精锐装备和弹药仍然牢牢掌握在日军手中。即使伪军有武器,也可能是一些老旧的步枪、轻机枪,或者是日军淘汰下来的装备。这些装备对于国军或八路军来说,固然能增加一些战斗力,但并非决定性的。
投诚的“附加条件”: 伪军如果想带着装备投诚,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敏感的事情。他们需要与接收方进行谈判,明确装备的归属和使用权。而接收方,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希望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而不仅仅是带着一堆日军控制下的装备前来“投名状”。他们更关心的是这支部队的士气和实际战斗能力。

二、 伪军的生存与利益考量:背后的算盘

伪军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

“两头吃”的策略: 许多伪军指挥官,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地位的,实际上是在玩一种“两头吃”的生存策略。他们表面上为日军效力,获得日军提供的粮饷和保护,同时又暗中与当地的抗日力量保持联系,或者在关键时刻“留一手”。直接投靠,意味着他们彻底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立场,可能会失去日军的庇护,而抗日武装的接纳,也并非是无条件的。
害怕被清算: 即便伪军在某些时刻想摆脱日军的控制,他们也害怕被清算。一旦投诚,他们过去的“汉奸”身份可能会让他们在新的队伍中难以立足,甚至会被作为战犯对待。特别是那些直接参与了镇压抗日活动、甚至杀害抗日烈士的伪军,他们投诚的风险就更高。国军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对“汉奸”的处理,往往有其特殊的考量。
接收方的顾虑: 国军和八路军在接纳伪军时,也会有顾虑。他们担心队伍里混入太多“不良分子”,影响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而且,接收大量伪军也意味着需要解决他们的安置、粮饷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三、 政治立场与阵营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抗日”二字

虽然名义上都在“抗日”,但国军和八路军代表的是不同的政治力量和发展方向。

政治派别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的分裂和合作是主线。伪军如果投靠国军,他们可能需要接受国民党的政治体制和思想灌输。如果投靠八路军,他们则要面对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对于很多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可能对政治并不敏感,但对于那些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军官来说,他们会权衡哪个阵营更能代表自己的未来。
对两支队伍的认知: 伪军对国军和八路军的认知也不同。他们可能认为国军是“正统”,更容易获得国际支持和长远发展。而八路军虽然勇猛抗日,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可能对其长期发展前景有所保留,或者担忧其过激的革命手段。
日军的离间: 日军非常善于利用中国人民内部的矛盾来巩固统治。他们会散布谣言,离间国共两党,同时也会对伪军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灌输“反共”、“反国民党”的思想,让他们对投靠国民党或共产党都产生抵触情绪。

四、 战术策略的考量:诱敌深入与借刀杀人

从抗日武装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不直接接收”也可能是一种战术。

瓦解伪军: 如果让伪军直接带着装备投诚,日军会立刻加强对其他伪军的控制,并且会迅速展开报复。而如果抗日武装能够通过策反、收买等方式,让伪军“缴械”或“哗变”,这本身就是对日军控制体系的打击。有时候,抗日武装会鼓励伪军进行小规模的武装起义,或者在关键时刻利用他们来牵制日军,而不是将他们完整地收编。
“敲山震虎”: 通过策反一部分伪军,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迫使其他伪军产生动摇。而如果伪军直接投诚,可能会让日军更加警惕,不利于后续的策反工作。
人质的考量: 伪军中的一些指挥官,或者是有价值的翻译、技术人员,可能被视作“人质”。直接收编他们,可能意味着失去了与日军谈判的筹码。

举例说明:

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伪军营长,手下有几百人,装备着一些日制步枪和几挺机枪。他知道日军的日子不好过,也听说八路军在附近活动。他想“曲线救国”,带着部队投诚。

如果他直接去找八路军: 八路军会问他,你们有多少武器?弹药有多少?你们平时都干了些什么?如果有士兵在他手下被杀害过,八路军可能会犹豫是否要他带领这些人。而且,八路军可能更看重他能带来的情报和策反的难度。
如果他直接去找国军: 国军的部队可能分散在各地,联系上并不容易。即使联系上,也可能要求他先解散部队,然后个人加入。并且,国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可能让他望而却步。

总结来说,伪军不直接带着装备投靠国军或八路军,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涉及到日军对装备的控制、伪军自身的利益和生存考量、政治立场的选择、以及抗日武装的战术策略。与其说是他们“不愿”,不如说是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直接的“投靠”往往不是最有利或者最可行的方式。 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一种更灵活、更隐蔽的方式,通过策反、收买、或者在关键时刻的“起义”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或者为抗日事业做出贡献。而那些直接带着装备投诚的例子,虽然也有,但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谈判和条件的达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怎么能少了“倒戈将军”吴化文呢。

民国5年(1916年),入双涧小学。民国9年.应招入西北军。任冯玉祥的勤务兵,升排长、连长。民国13年,经冯保送北洋陆军大学深造。

在1930年,第一次倒戈,带着部下投靠了韩复榘。之后第二次倒戈,投奔常凯申,一路提拔为旅长,并且身兼济南警备司令。

抗战时期第三次倒戈,投靠了汪伪政权,成为汪精卫手下的上将。为了让日军相信他是真心实意的投降,他在山东大肆杀戮百姓,制造了大片的“无人区”,对此山东百姓恨不得“食汝(吴化文)肉,寝汝皮”。

45年的时候日本战败投降,而墙头草吴化文第四次倒戈直接投靠国军。

第五次倒戈,济南战役时起义。随着吴化文的起义济南战役很快就结束了,而北方的战争也迅速平息,最后解放军准备百万雄师过大江。吴化文的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吴化文仍旧为军长。渡江战役打响时吴化文的部队直捣南京,率先占领了老蒋的“总统府”,抢了一个头功。

新中国成立后,吴化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其他有些官兵也得到了不同级别或种类的勋章或奖章。

吴化文转至地方工作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厅长,1959年起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user avatar

伪军为什么要拿了武器直接投奔国民党或八路军?

墙头草最大的特点就是哪方更强大就会倒向哪方,要不然怎么会投日当伪军呢!

@罗有锣 替身之一的 @闲林野竹 贴出了一张图片——

“国民党公开策反伪军的做法易引起日军的攻击”——这句话着实好笑(大笑),感情全面抗战不易引起日军的攻击呀(大笑)!

“反正的伪军有被日军歼灭的危险”——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策动反正的伪军有多少被日军歼灭过呢?这篇文章的作者给不出, @闲林野竹 更给不出,抗日有被日军烧杀掳掠的危险,更有类似南京大屠杀的危险难道不抗日了吗?逻辑是跟学的吧(大笑)

“巨大的经费开销也使国民党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收编反正伪军究竟开销了多少?该文作者给不出数据, @闲林野竹 更给不出数据。而且,反正伪军的开销真巨大吗?真的使国民党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吗?

《抗战第一、二年军政统计》截止到1939年7月22日的统计——收编反正伪军38851人,核发经费和奖金26.8万元,平均每人6.9元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军费开支——

抗战第一、二年军费开支21亿元(不包括1939年上半年),国民党军兵力350余万(1939年10月),平均每人600元,即使把所有征募的590万壮丁算入(截止到1939年10月),平均每人为223.4元,远远高于收编反正伪军平均每人6.9元。

再说了,给伪军打响是财政困难的表现吗?——

而对于壮丁的待遇又如何呢?——



窥一斑而见全身,国民党曾经的行政院秘书长、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的蒋梦麟在亲身实地调查后揭开了征壮丁的残酷真相——


至于蒋介石给李仙洲的密令, @闲林野竹 真的有吗?国史馆开放了蒋介石的手令密令档案,找出来嘛!

@闲林野竹 说什么“略去37、38年”,你不知道抗战第一、二年军政统计是从1937年7月开始的吗?截止到1939年97月22日,而不是只统计1939年!

结果呢?只有被戳穿——

@闲林野竹 又说什么我贴出图表“只是某些部门的统计,统计口径与何应钦的统计并不一样,也非全年和全面统计”——军政部的军政统计不是全年统计?不是全面统计?自我想象很嗨嘛,而何应钦的统计口径又是什么呢?对五届九中全会的军事报告压根就没有说, @闲林野竹 又是如何想象出“统计口径”不一样的?又是如何想象出何应钦的统计是“全年和全面统计”的呢?——

紧接着, @闲林野竹 又开始了表演——

截止到1941年9月的统计, @闲林野竹 歪曲为1941年1-9月的统计,可谓可笑(大笑)

关于国民党新编第五军、第69军、暂编第33师、独立第4旅等,在我之前的回答中说的很明确而且证据充分, @闲林野竹 非但拿不出证据,却还要强行臆想,不愧是闲林野 (大笑)


暂28师简历——



@闲林野竹 对于我错写了一个时间,就胡说什么“连起码的时间常识都没有”——

@闲林野竹 对于自己的错误又是怎么说的呢?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借口什么“打字打急失误”,有谁让你打字打的急吗?没有,纯粹是自我狡辩而已——


不学无术的 @闲林野竹 及其诸多替身如 @罗有锣 @正义骑士团 @精中之弩 之类,谎言被戳穿就会恼羞成怒,删除别人回复并拉黑别人,只会是对别人极尽栽赃污蔑辱骂(大笑)——





最后, @闲林野竹 臆想什么——“何的报告提到截止42年就策反57万伪军,作为我推测整个抗战策反100万,有矛盾吗”——何应钦的报告里压根就没提到过截止到1942年策反了57万伪军,而军政部军政统计截止到1942年11月收编反正伪军共计249386,比57万差远啦,更别说你臆想出来的100万啦(大笑)!

user avatar

太多人都是首鼠两端。

比如胶东地区最大的伪军头子赵保原,他本来是和八路军一起抗日的,但是后来他又组织抗八联军和八路军对抗。

最后万第战役,八路军下决心要打赵保原主力的时候,赵保原手下就有部分军队作壁上观,后来这些军队部分投国军部分投八路。

再比如牟平的伪军头子,孙继先是一直和国军有接触,秘密接受了国军的军衔,后来去台湾,最后当了少将;比较特殊的是纪显邦,他带的是伪军,但是他本人——是日本人,他母亲是在东北的日本人,父亲是闯关东的中国人。他出生在日本,入日本籍,上日本学校。后来关东大地震的时候日本打杀中国人,他父母害怕之余领着他和他弟弟回中国了,回国以后才改父亲姓。纪显邦从头到尾都是日本人,但是手下基本都是闯关东的绺子,也是铁杆伪军。可是后来纪显邦手下刘铁山刘铁海两兄弟带着部分人选择投八路,纪显邦见势不妙带着亲信跑烟台城里了,还被鬼子抓起来拷打了一顿,以为他叛变了,要不是他是日本人估计直接毙了。

伪军其实也很复杂,在中国还有所谓的朝鲜伪军,也就是朝鲜人按照国籍是日本人的,被日本人组织起来的军队,一般都是在东北等地的朝鲜人,他们和从朝鲜直接征召的不一样,他们基本都会说汉语。在胶东就曾经有这样一只朝鲜伪军,领头的姓李,旗帜是一面朝霞,驻防栖霞莱阳招远一带,当地人都叫他李司令或者朝霞司令,他好像和朝鲜王室还有点关系。手下一百多人,武器装备还不错,居然还有一辆当年刘珍年时代留下来的装甲车,在严重缺乏破防武器的中国战场,一辆装甲车有时候真的就能横着走。不过日本人也害怕他形成割据,一直不给他固定的防区,多次让其与其他伪军调换防区,而且中国伪军可以就地补充给养,他却必须全部从日本人那里分享,一方面是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监视。其所部多次配合日军进行扫荡,后来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也跟着一起走了,估计回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不直接拿着装备投靠国军或八路军,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者“不能”。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牵扯着利益、生存、政治立场、以及战术策略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军的性质。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的群体。伪军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被威逼利.............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军官与日军普通士兵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上下级或合作者可以概括,它错综复杂,充斥着猜忌、利用、屈辱与勉强,是那个时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合作”与暗藏的隔阂从建制上看,伪军被置于日军的指挥之下。伪军军官,无论其出身如何,名义上都要听从日军的命令,接受日军的“指导”和“监督.............
  • 回答
    抗日战争中的伪军,这词儿一出,脑子里立马会浮现出那些电影里穿戴不整、眼神闪躲、欺压百姓的形象。可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和沉重得多,远不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想知道真实的伪军是啥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一、 组成:形形色色,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明白伪军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的群体。他们之所以“.............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遇到只携带冷兵器的中国兵时,绝对会开枪,而且是毫不犹豫地开枪。 不存在“不开枪”的情况,这与战争的基本逻辑是完全相悖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日本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 先进的火器装备: 日本陆军在二战前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型.............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没有海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得好好聊聊。要说“有没有”,那是有,但规模和实力,跟人家日本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确实是有海军的,虽然跟我们现在想象的现代化海军差距很大,但它承载着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力量的渴望和尝试。咱们得从清末说起。那会儿,国家积.............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当然存在狙击手。虽然“狙击手”这个词在当时可能不像今天这样被普遍使用和体系化,但那些具备精准射击能力、潜伏隐蔽技能,并且能够对敌方关键目标进行有效杀伤的士兵,无疑就是我们所说的狙击手。这些抗日狙击手,是战争洪流中无数普通战士的一个缩影,他们没有华丽的装备,也没有系统的训练体系,但凭.............
  • 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中的山东,那真是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诗。山东人民,以其骨子里的那种“能吃苦”的劲头,和那数量庞大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的贡献,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而是渗透在抗战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场战役之中。一、 人民的力量:山东,成为抗日战争的“铜墙铁壁”山东的地理位.............
  • 回答
    现代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讨论是否还会出现“汉奸”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战争形态的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这个词的语境。在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特指那些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甘愿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这是一个.............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明知得不偿失,为何仍旧执迷不悟,不断增兵,甚至到了后期也不愿及时撤兵止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绝非简单的“愚蠢”或“疯狂”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情、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战略判断。一、 战略误判与“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和沦陷区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从整体而言,沦陷区的民众承受的苦难更为直接、残酷和全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比较:一、 沦陷区的苦难:直接、系统性的压迫与剥削沦陷区指的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中国领土。在这里,日本的统治是直接的、军事化的,其政策是系统性地压迫和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充满了历史假设的魅力。如果汪精卫在抗战时期取代了蒋介石,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汪精卫的政治立场、以及日本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如果”的命题,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线交织的结果,任何一.............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援助等诸多因素。笼统地说“很少买”,其实也不尽然,但轻武器在采购总量和实用性上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国家的经济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大规模重型装备采购.............
  • 回答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英勇故事,但我们也无法回避那段惨痛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人物。在问到抗战时期第一个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日军师团长是谁时,一个名字会浮现出来:饭田祥二郎。这位饭田祥二郎,他的死,其实也带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和战争的残酷。他是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而这个师团,在日军侵.............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安然度过,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勇气、适应力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一、 明智的选择生存之地:避开战火是首要任务战争最直接的杀伤力来自于战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首要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