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如果国军不选择阵地战而是打游击,结果会有不同吗?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国军利用其有限的正规军力量,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构建防御工事,与日军进行正面作战,期望通过消耗战和集中兵力来迟滞日军的进攻,并伺机反攻。例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的一部分战斗,都体现了阵地战的特点。
游击战: 指的是利用地理优势、人民支持,采取分散、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破坏日军补给,牵制日军兵力,并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主要采取的就是游击战。

如果国军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将战略重心从“阵地战”大幅度转向“游击战”,其可能带来的结果会是多方面的,并且会相互影响:

一、 对日军战略的影响:

1. 无法快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
阵地战的优势(在当时): 尽管国军阵地战伤亡惨重,但其在正面战场上确实迟滞了日军的战略推进。日军要占领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或重要地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如果国军主力大规模放弃坚守阵地,转而采取游击战,日军在初期或许能更快速地占领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因为游击战更侧重于分散打击,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防御力量来阻止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重型装备的推进。
日军的应对: 日军会发现其占领的区域需要更多的兵力进行“治安强化”和扫荡,以应对无处不在的游击活动。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正面防御迫使其正面作战,日军可能会将更多精力用于占领和巩固,而非投入高烈度的攻坚战。

2. 兵力消耗模式的改变:
阵地战的消耗: 国军的阵地战是以巨大的兵员损失为代价,但其也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和战争物资。
游击战的消耗: 游击战对日军的消耗主要是时间、人力(用于扫荡和守备)、物资(被破坏)以及心理上的疲惫。然而,如果国军主力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牵制,日军可能可以将主力集中于扫荡和“治安维持”,而无需像面对大规模阵地战那样分散兵力。

3. 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日军的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建立其亚洲霸权。如果中国战场陷入长期的游击战泥潭,即使日军占领了主要城市,也无法真正控制广大的乡村地区,后方补给线也持续受到威胁。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这恰恰是日军最害怕的局面。长期的游击战会让日军的战争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被持续拖累,使其无法抽身去应对其他战场(如太平洋战场)。

二、 对国军自身的影响:

1. 兵力结构和作战能力的变化:
阵地战对国军的要求: 阵地战需要一定程度的正规化训练、武器装备的协同以及集中的指挥。国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在某些战役中也展现了其组织和训练的成果。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这需要更强的基层组织能力、基层指挥员的个人能力、对地形的熟悉、以及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国军的游击战经验虽然存在,但其主力部队的转型并非易事。可能需要对现有部队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培训,并赋予地方武装更大的自主权。
武器装备的适配: 游击战对重型武器的需求相对较低,更侧重轻武器、爆炸物和灵活的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适合国军的装备水平,但同时也意味着难以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进行正面抗衡。

2. 战略纵深的利用和人民支持:
阵地战的局限: 阵地战依赖于固定的工事,一旦防线被突破,部队可能面临溃散的风险。
游击战的优势: 游击战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依托广大农村地区和人民的支持,实现“人民战争”。部队可以分散隐藏,利用群众的掩护和情报,来去无踪。
国军的潜在问题: 尽管国共合作,但国民党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统治基础和群众动员能力,可能不如共产党。如果国军大规模转向游击战,其能否获得广泛而坚定的群众支持,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群众支持不足,游击战将难以开展,反而可能成为日军“治安强化”的靶子。

3. 统一指挥和协调的困难:
阵地战的优势(相对而言): 阵地战更容易实现中央的统一指挥和战略部署,虽然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游击战的挑战: 大规模的游击战意味着分散作战,如何保持统一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游击部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上,国军的一些地方部队也进行过游击战,但其协调性和战略配合能力参差不齐。

4. 政治影响和国际地位:
阵地战的宣传价值: 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重大战役,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宣传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的抵抗决心,争取国际援助。例如,淞沪会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如果国军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抵抗,而以游击战为主,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无力进行大规模抵抗,从而影响国际社会的援助力度。当然,持久的游击战本身也是一种抵抗形式,但其宣传效果和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方式会有所不同。

三、 对共产党军队的影响:

合作与分歧的演变: 如果国军主力普遍采用游击战,那么其作战模式将与八路军、新四军更为接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共合作,共同开展敌后游击战。
生存空间的竞争: 然而,游击战也意味着对根据地、群众基础和作战空间的争夺。如果国军的主力部队也大量进入敌后,其与共产党军队之间可能会出现新的摩擦和冲突,尤其是在争夺群众支持和资源方面。
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谁能更好地组织和领导游击战,谁就能在战略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总结一下,如果抗战初期国军不选择阵地战而是打游击,结果可能会是:

1. 短期内: 日军可能能更快速地占领中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但无法获得真正的控制权。同时,日军在占领区的“治安强化”和扫荡成本将大大增加。
2. 中期来看: 如果国军能够有效组织大规模的游击战,并获得广泛的群众支持,这将极大地拖累日军的战争机器,消耗其战争资源,使其难以实现“以华制华”的战略目标。中国抗战的长期化将更加明显。
3. 对国军自身而言: 转型为游击战模式需要对军队的组织、训练和动员能力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其能否克服地方主义、保持统一指挥以及获得可靠的群众基础将是成败的关键。
4. 政治和国际层面: 持续的游击战虽然可以消耗敌人,但如果缺乏像阵地战那样能吸引国际目光的大规模正面抵抗,可能会影响国际援助的规模和决心。
5. 与中共军队的关系: 国军大规模转向游击战可能导致与中共军队在敌后根据地的互动更加复杂,既有合作的可能性,也有竞争和冲突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国军在抗战中的阵地战并非完全无效。 尽管伤亡惨重,但正是这些大规模的正面战役,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消耗了其锐气,为敌后游击战的开展争取了空间和时间,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任何一种战略都有其两面性,在历史的选择中,国军的阵地战,加上中共领导的游击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基础。如果完全抛弃阵地战,虽然理论上可能更符合“不被动挨打”的原则,但在当时的国军的条件、训练和组织水平下,其真正能实现的“大规模游击战”效果,以及是否能胜过阵地战的战略牵制作用,是一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抗战初期国军采取的战略是综合考虑了其自身能力、敌人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复杂选择。如果仅仅将其中的“阵地战”替换为“游击战”,虽然可能改变一些细节和过程,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能否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全民抵抗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混进来几个国粉也是正常现象,你问我怎么看,我说对于美狗日杂尚能交流,国粉必须全面碾压,因为你侮辱的是人类的智商。这些人骂了一辈子中共游而不击,但是连游击战是怎么回事根本就不明白,游击战就是避战吗?游击战是一群乌合之众胡乱指挥碰运气吗?游击战就是弃百姓不顾吗?游击战就是只有军事行动没有政治攻势吗?对不起,那是你们国民党这种历史上少见的无能之辈,派出去打游击的不是投敌了就是做土匪了。有句话说得好,咱中国从来都是战斗民族,国军还是少给中国人丢脸吧。你国民党自己不会运用战术瞎打一气就认为共军跟你们一个水平吗。人家正面作战与游击战应该是相结合的,苏联就是这样做的。人家的游击战能打出游击师乃至游击共和国来。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国民党仍在丢城市丢土地,同时期河北山东的游击战已经到了可以收复县城乃至城市的水平,或者说游击战已经开始向着运动战跃升,如果战争再持续一年,八路军可以达到野战化。

注意,并非是我对于国民党有什么人格上的贬低,国民党还是不少忠臣良将的。我也承认蒋介石有时候也有很高尚的人格。可是,你人格高尚管个屁用啊,你智商低水平差啊。国民党是好人,可是好人管个屁用啊,你是个面逼菜逼大弱逼啊.....

user avatar

你把几千红军扔在敌后,切断和中央的联系,失去物资补给。几年之后,你会发现这里出现了几万的红军。

你把几万国民党军扔在敌后,切断和中央的联系,失去物资补给。几个月后,你会发现这里多了几万伪军。

user avatar

“游击”是对一支军队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最低”,是因为游击战“门槛”很低,几个人、几条枪(甚至几把刀、一盒火柴、一包毒药之类)都能打击敌人、取得战果;

“最高”,是因为游击队较之正规军往往实力很弱,缺少后方和补给,很容易出现“山大王”现象,甚至还没做成山大王就已经被敌人消灭。

这其实就像上学期间的“自习”一样,门槛极低而要求极高——自制力强、有目标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查漏补缺,很快就能游刃有余;而自制力弱、漫无目的的学渣即使偶有“奋起学习”的念头,也很快就会被手机、小说之类打败。

就老蒋手下那群学渣,你让他们上自习、自主学习,你觉得现实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