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如果国军不选择阵地战而是打游击,结果会有不同吗?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国军利用其有限的正规军力量,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构建防御工事,与日军进行正面作战,期望通过消耗战和集中兵力来迟滞日军的进攻,并伺机反攻。例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的一部分战斗,都体现了阵地战的特点。
游击战: 指的是利用地理优势、人民支持,采取分散、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袭击日军后方、交通线,破坏日军补给,牵制日军兵力,并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主要采取的就是游击战。

如果国军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将战略重心从“阵地战”大幅度转向“游击战”,其可能带来的结果会是多方面的,并且会相互影响:

一、 对日军战略的影响:

1. 无法快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
阵地战的优势(在当时): 尽管国军阵地战伤亡惨重,但其在正面战场上确实迟滞了日军的战略推进。日军要占领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或重要地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如果国军主力大规模放弃坚守阵地,转而采取游击战,日军在初期或许能更快速地占领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因为游击战更侧重于分散打击,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防御力量来阻止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重型装备的推进。
日军的应对: 日军会发现其占领的区域需要更多的兵力进行“治安强化”和扫荡,以应对无处不在的游击活动。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正面防御迫使其正面作战,日军可能会将更多精力用于占领和巩固,而非投入高烈度的攻坚战。

2. 兵力消耗模式的改变:
阵地战的消耗: 国军的阵地战是以巨大的兵员损失为代价,但其也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和战争物资。
游击战的消耗: 游击战对日军的消耗主要是时间、人力(用于扫荡和守备)、物资(被破坏)以及心理上的疲惫。然而,如果国军主力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牵制,日军可能可以将主力集中于扫荡和“治安维持”,而无需像面对大规模阵地战那样分散兵力。

3. 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日军的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建立其亚洲霸权。如果中国战场陷入长期的游击战泥潭,即使日军占领了主要城市,也无法真正控制广大的乡村地区,后方补给线也持续受到威胁。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这恰恰是日军最害怕的局面。长期的游击战会让日军的战争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被持续拖累,使其无法抽身去应对其他战场(如太平洋战场)。

二、 对国军自身的影响:

1. 兵力结构和作战能力的变化:
阵地战对国军的要求: 阵地战需要一定程度的正规化训练、武器装备的协同以及集中的指挥。国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在某些战役中也展现了其组织和训练的成果。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这需要更强的基层组织能力、基层指挥员的个人能力、对地形的熟悉、以及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国军的游击战经验虽然存在,但其主力部队的转型并非易事。可能需要对现有部队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培训,并赋予地方武装更大的自主权。
武器装备的适配: 游击战对重型武器的需求相对较低,更侧重轻武器、爆炸物和灵活的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适合国军的装备水平,但同时也意味着难以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进行正面抗衡。

2. 战略纵深的利用和人民支持:
阵地战的局限: 阵地战依赖于固定的工事,一旦防线被突破,部队可能面临溃散的风险。
游击战的优势: 游击战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依托广大农村地区和人民的支持,实现“人民战争”。部队可以分散隐藏,利用群众的掩护和情报,来去无踪。
国军的潜在问题: 尽管国共合作,但国民党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统治基础和群众动员能力,可能不如共产党。如果国军大规模转向游击战,其能否获得广泛而坚定的群众支持,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群众支持不足,游击战将难以开展,反而可能成为日军“治安强化”的靶子。

3. 统一指挥和协调的困难:
阵地战的优势(相对而言): 阵地战更容易实现中央的统一指挥和战略部署,虽然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游击战的挑战: 大规模的游击战意味着分散作战,如何保持统一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游击部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上,国军的一些地方部队也进行过游击战,但其协调性和战略配合能力参差不齐。

4. 政治影响和国际地位:
阵地战的宣传价值: 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重大战役,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宣传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的抵抗决心,争取国际援助。例如,淞沪会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如果国军主打游击: 如果国军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抵抗,而以游击战为主,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无力进行大规模抵抗,从而影响国际社会的援助力度。当然,持久的游击战本身也是一种抵抗形式,但其宣传效果和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方式会有所不同。

三、 对共产党军队的影响:

合作与分歧的演变: 如果国军主力普遍采用游击战,那么其作战模式将与八路军、新四军更为接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共合作,共同开展敌后游击战。
生存空间的竞争: 然而,游击战也意味着对根据地、群众基础和作战空间的争夺。如果国军的主力部队也大量进入敌后,其与共产党军队之间可能会出现新的摩擦和冲突,尤其是在争夺群众支持和资源方面。
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谁能更好地组织和领导游击战,谁就能在战略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总结一下,如果抗战初期国军不选择阵地战而是打游击,结果可能会是:

1. 短期内: 日军可能能更快速地占领中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但无法获得真正的控制权。同时,日军在占领区的“治安强化”和扫荡成本将大大增加。
2. 中期来看: 如果国军能够有效组织大规模的游击战,并获得广泛的群众支持,这将极大地拖累日军的战争机器,消耗其战争资源,使其难以实现“以华制华”的战略目标。中国抗战的长期化将更加明显。
3. 对国军自身而言: 转型为游击战模式需要对军队的组织、训练和动员能力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其能否克服地方主义、保持统一指挥以及获得可靠的群众基础将是成败的关键。
4. 政治和国际层面: 持续的游击战虽然可以消耗敌人,但如果缺乏像阵地战那样能吸引国际目光的大规模正面抵抗,可能会影响国际援助的规模和决心。
5. 与中共军队的关系: 国军大规模转向游击战可能导致与中共军队在敌后根据地的互动更加复杂,既有合作的可能性,也有竞争和冲突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国军在抗战中的阵地战并非完全无效。 尽管伤亡惨重,但正是这些大规模的正面战役,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消耗了其锐气,为敌后游击战的开展争取了空间和时间,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任何一种战略都有其两面性,在历史的选择中,国军的阵地战,加上中共领导的游击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基础。如果完全抛弃阵地战,虽然理论上可能更符合“不被动挨打”的原则,但在当时的国军的条件、训练和组织水平下,其真正能实现的“大规模游击战”效果,以及是否能胜过阵地战的战略牵制作用,是一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抗战初期国军采取的战略是综合考虑了其自身能力、敌人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复杂选择。如果仅仅将其中的“阵地战”替换为“游击战”,虽然可能改变一些细节和过程,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能否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全民抵抗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混进来几个国粉也是正常现象,你问我怎么看,我说对于美狗日杂尚能交流,国粉必须全面碾压,因为你侮辱的是人类的智商。这些人骂了一辈子中共游而不击,但是连游击战是怎么回事根本就不明白,游击战就是避战吗?游击战是一群乌合之众胡乱指挥碰运气吗?游击战就是弃百姓不顾吗?游击战就是只有军事行动没有政治攻势吗?对不起,那是你们国民党这种历史上少见的无能之辈,派出去打游击的不是投敌了就是做土匪了。有句话说得好,咱中国从来都是战斗民族,国军还是少给中国人丢脸吧。你国民党自己不会运用战术瞎打一气就认为共军跟你们一个水平吗。人家正面作战与游击战应该是相结合的,苏联就是这样做的。人家的游击战能打出游击师乃至游击共和国来。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国民党仍在丢城市丢土地,同时期河北山东的游击战已经到了可以收复县城乃至城市的水平,或者说游击战已经开始向着运动战跃升,如果战争再持续一年,八路军可以达到野战化。

注意,并非是我对于国民党有什么人格上的贬低,国民党还是不少忠臣良将的。我也承认蒋介石有时候也有很高尚的人格。可是,你人格高尚管个屁用啊,你智商低水平差啊。国民党是好人,可是好人管个屁用啊,你是个面逼菜逼大弱逼啊.....

user avatar

你把几千红军扔在敌后,切断和中央的联系,失去物资补给。几年之后,你会发现这里出现了几万的红军。

你把几万国民党军扔在敌后,切断和中央的联系,失去物资补给。几个月后,你会发现这里多了几万伪军。

user avatar

“游击”是对一支军队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最低”,是因为游击战“门槛”很低,几个人、几条枪(甚至几把刀、一盒火柴、一包毒药之类)都能打击敌人、取得战果;

“最高”,是因为游击队较之正规军往往实力很弱,缺少后方和补给,很容易出现“山大王”现象,甚至还没做成山大王就已经被敌人消灭。

这其实就像上学期间的“自习”一样,门槛极低而要求极高——自制力强、有目标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查漏补缺,很快就能游刃有余;而自制力弱、漫无目的的学渣即使偶有“奋起学习”的念头,也很快就会被手机、小说之类打败。

就老蒋手下那群学渣,你让他们上自习、自主学习,你觉得现实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要说清楚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层级划分,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远不像电影里那样齐刷刷的,强弱差别那叫一个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队。不过,咱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谱。战斗力层级划分:金字塔结构,但塔身崎岖不平如果非要划分,我更倾向于按“建制完整度”、“训练水平”、“装备精.............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装备和集中的指挥,更多的是在敌后、山林、农村,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或许不像正面战场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点点滴滴的消耗、牵制和打击中,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黄桥战役,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历史,而非冰冷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持有不同历史观点的朋友们。黄桥战役,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联想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就像一个家庭,外面来了强盗,家里自己人还得吵一架,甚至是动手。黄桥战役,说白了,.............
  • 回答
    看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前夕,有国人在朋友圈发布身穿和服的照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体选择的自由和表达权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着装,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文化认同。有人可能真心喜爱和服的款式、材质或者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充满了历史假设的魅力。如果汪精卫在抗战时期取代了蒋介石,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汪精卫的政治立场、以及日本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如果”的命题,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线交织的结果,任何一.............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决策,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总会引发无数的“如果”和“要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灵活且着眼长远的姿态来应对,或许能为中国争取到更优的局面,尽管这并非易事,毕竟他肩负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家。首先,在战略层面,蒋介石对日本的认识,尤其是在抗战.............
  • 回答
    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安然度过,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勇气、适应力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一、 明智的选择生存之地:避开战火是首要任务战争最直接的杀伤力来自于战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首要的任务.............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用沙子、粗盐等物体摩擦皮肤是否能增强格斗时的抗击打能力,这是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问题。 答案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显著或有效地增强格斗时的抗击打能力,而且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并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抗击打能力。 为什么用沙子、粗盐摩擦皮肤无效且可能有害?1. 抗击打能力的核心是身.............
  • 回答
    官兵们的后勤保障,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尤其是在抗洪抢险这种急难险重时刻,更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打赢这场“水患仗”。这可不是几句空话就能概括的,背后是一套严密、高效、充满智慧的系统运作。一、吃饱穿暖,是硬道理: 伙食保障: 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环。水灾发生后,官兵们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作业,累.............
  • 回答
    一人之下这个故事,虽然名字听着挺现代的,但其中涉及到抗日时期唐门的忠烈故事,绝对是让人热血沸腾,又心酸不已的篇章。要说评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壮烈!” 简直是用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悲歌,但同时又闪耀着不屈的荣光。咱就说这唐门吧,在“一人之下”的背景里,他们本就是一群行事诡秘、技艺卓绝的暗器大师,平.............
  • 回答
    这是一件在康奈尔大学发生的、引发了广泛讨论的事件。一位女大学生在她的本科论文答辩会上,脱掉了自己的衣服,以此来回应她认为来自教授的着装批评。事件背景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报道): 起因: 据报道,这位女学生在此前的课堂上,因为她的着装,受到了教授的批评。具体的批评内容并未完全公开,但普遍认为.............
  • 回答
    6月2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被问及如何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国内抗议活动所发表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这个问题抛出后,镜头捕捉到特鲁多脸上略显复杂的神情,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沉默了约20秒。这个瞬间,在当时极具张力的国际背景下,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
  • 回答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这将是一个对世界历史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假设。其后果之深远,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和格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 领土完整与主权丧失的灾难性后果: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 国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