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时如果国军在正面战场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抗战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抗战初期国军并非完全没有运用运动战。早在淞沪会战初期,国军曾试图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来消耗日军,但由于准备不足、装备差距以及日军的强大攻势,这种尝试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随着战事的推进,尤其是南京陷落后,国军主要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将日军拖入中国广阔的腹地,通过持久消耗来削弱其力量。这种战略本身就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例如撤退、诱敌深入、以及在不利地形下的阻击战。

但是,如果我们将“运动战为主”理解为一种更主动、更具章法的战术运用,那么其效果可能会在几个层面体现出来。

一、 对日军的消耗与迟滞作用可能更强:

主动出击,打乱日军节奏: 长期以来,正面战场国军在很多战役中处于被动防御地位,面对日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和空中优势,往往是“守不住就撤”,消耗战也多是阵地防御战中的血拼。如果能够以运动战为主,意味着国军会更主动地选择战场,利用地利(山地、丘陵、河流等)设置伏击、穿插、迂回,将日军拖入不熟悉的复杂地形,使其机械化优势难以发挥,并不断制造局部优势以求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种主动出击可以更有效地打乱日军的进攻节奏,使其无法顺利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
降低己方伤亡,提升士气: 阵地战往往是硬碰硬,在双方火力、装备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国军士兵的伤亡率会非常高。 运动战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通过战术迂回、包抄,避免与日军主力进行正面火力对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己方士兵的伤亡。 士兵伤亡的减少,对于维护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正面战场国军的伤亡数字让国民心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战争前景的信心。

二、 对日军战略的牵制作用可能更明显:

迫使日军分散兵力: 运动战的精髓在于其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以优势兵力攻击日军的薄弱环节。 如果国军能够持续不断地在不同方向上对日军进行骚扰和袭击,迫使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去应对,这样就可以减轻其在主要进攻方向上的压力,甚至可能迫使其放弃或调整原定的战略目标。
消耗日军的战略预备队: 日军虽然兵力雄厚,但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持续的运动战,不断消耗日军的兵力,尤其能够消耗其精锐部队和战术预备队,这对于后期日军兵力的补充和整体战争潜力的消耗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 对国际社会的支持可能产生更积极的“信号”:

展现中国军队的抗战能力: 如果国军能够通过运动战打出一些令人瞩目的战果,例如几次成功的大规模伏击战或歼灭战,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信心和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形象会更加鲜明,也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在抗战后期,国军也曾发动过几次比较大的攻势,但总体上仍是防御为主。 如果前期通过运动战有效地消耗了日军,并积累了足够的作战经验和士气,那么在战略反攻阶段,国军可能会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准备去发动更大规模的、更具决定性的战役。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挑战和局限性,运动战的推行并非易事,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装备和后勤的制约: 国军的装备和后勤补给与日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现代化的运动战需要高度的机动能力(汽车化、装甲化)和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 国军在这方面始终是短板,难以支撑大规模、长距离的运动战。 日军的空中优势也使得国军的大规模集结和调动非常危险。
训练和指挥水平的提升: 成功的运动战需要高素质的指挥员和训练有素的士兵。 国军在抗战期间一直在努力提升这些方面,但要达到以运动战为主所需的水平,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系统的训练。 指挥员的战术素养和对战场态势的把握至关重要。
地形的限制与运用: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适合运动战的地形,但同时也有广阔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对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来说是其发挥优势的场所。 如何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中有效运用运动战,避免被日军轻易围堵和分割,是需要极高的战术智慧的。
内部的阻碍和政治因素: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政治上的考量,以及与共产党军队在战略配合上的问题,都可能对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 如果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能够更早、更有效地将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可能会在消耗日军、迟滞其进攻、牵制其战略以及提升国际支持等方面有所改善。 它可能能够更早地将战争拖入消耗战,并以更少的代价来达成“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 此外,更积极主动的运动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压力,从而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假设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推演。 历史的进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军自身在装备、训练、后勤以及指挥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以及日军强大的军事实力,都是难以回避的现实。 运动战虽好,但并非万能,尤其是在国力、军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来扬长避短,避免被日军抓住破绽,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极大的运气的。 换句话说,即使目标是运动战,实际操作起来的困难程度也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如果采用运动战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是说,“如果能更有效地运用运动战,其效果可能会比我们实际看到的历史进程有所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任穷,开国上将,参加过秋收起义,抗日战争中任129师政训处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在他著作的《宋任穷回忆录》中,记载了他有一次拜访汤恩伯的故事:

见到汤恩伯时我说:“刘伯承师长、徐向前副师长委托我来看望汤司令。”他说:“外面有太阳,就在外面坐。”我们俩坐下后,天上的地下的闲谈了一通。谈得很多,也很随便。我们闲谈中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说:“有一点我不了解,你们八路军为什么打仗总打不散,散了也能够收拢来。我们的部队就不行呢?”我说:“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军队每个连都有共产党支部。汤司令要学的话,我们派些人到你的部队,也在每个连建一个共产党支部。包你打散了又可以收拢。”他听了后哈哈大笑。



本来武器装备、军队组织、战术素养就都不如对手,有固定工事做倚靠尚可以一战,要求绝大多数的国军脱离固定工事完成穿插迂回包抄这样的作战方式,一旦战败,又无法收拢部队,就真的只能作鸟兽散。

user avatar

打运动战需要三点

第一,国军都识字么?不识字怎么确定上级命令。随便来个传令兵还不得崩了说是细作。

第二,国军有统一编制么?一个杂牌壮丁排长,一个阎老西的班长和一个嫡系的上士散兵聚到一起后谁指挥谁。

第三,国军有指挥系统么,来个电话委员长的机枪推进五米我听谁的。

很多人说美国现在制度好到特朗普都能领导,墨西哥烂到罗斯福再世也不知道咋整。其实说白了就是基础建设太差了,秦始皇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都没做到,落后时代两千年就别闹了了。

组织上的先进性弥补了武器上的不足,说句难听的果粉成天说国军一堆名将,TG一堆小人物,呵呵,就凭张灵甫那个三等宝鼎勋章,通过他杀的鬼子真够呛能有王二小多。距离500米的友军情况都不了解,还敢和能诱敌十几里配合伏击的人比。

user avatar

想解决逃组织度问题,除了学八路外,其实还可以学汤恩伯,把自己变成过街老鼠。。

汤恩伯部的士兵不敢逃跑,所以汤部的运动战打得相当不错,日军很头疼。。。。

只不过国军要是都学汤恩伯的话,那侵华战争怕是要变成解放战争。。。。

user avatar

运动战?

运动战对于军队的组织度、训练度、装备水平、政府的组织结构、物资调配水平都高出一个难度级别……

这几个哪个都不是当时的国军和民国政府能有的……

user avatar

共产党可以打运动战,

但国民党除开最精锐的几个师,基本是打不了运动战的



1国民党部队强征士兵,接着军官虐待士兵,士兵甚至吃不饱

逃兵多,运动战逃兵会非常多

2国民党中间派系非常多,而且因为国民党讲究你有军队你就是老大

所以遇到危险,谁去救援?谁去牺牲?

运动起来军队是很难听指挥的,也许100公里的路,国民党要走10天,20天。

3国民党大多就是军阀,而军队士兵就是兵痞

你让他们运动起来,保证小镇,农村全部遭殃

比日本抢过一遍还厉害

搞不好一些连,甚至营自己直接跑去当土匪

4补给怎么办?

军队是需要补给的,就国民党那些军需官,

军队拿武器都需要钱,你让他们去运输补给?可能吗



国军只能阵地战为主,少数精锐部队运动战为辅。

全部运动战,搞不好日本一个大队,

国民党几个师就成溃败了

直接全部成逃兵了

死亡的人数更多



国民党许多战争正面战争没死多少人,反而撤退的时候损失惨重

他们当运动战,基本不太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总会泛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抗日战争,尤其是正面战场,那是血与火的绞肉机,国军一个师一个师的损失,这数字背后是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消逝啊。但你问个体怎么幸存下来,这绝不是简单的运气,而是无数人在绝境中的挣扎、智慧和牺牲换来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报销”不等于全军覆没。一场战役打下来.............
  • 回答
    关于“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折损精锐,导致输掉了解放战争”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军事与政治因素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观点虽然部分成立,但存在简化历史复杂性的倾向,需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辨析。 一、抗日战争对国军的影响1. 兵力与资源消耗 国军在抗日战争(19371945)中投入了约80%.............
  •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
  • 回答
    国民党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然而,尽管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共产党却成功地支撑起了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一、组织严密与民众基础首先,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深入的群众基础是其能够克服经济困难的关键。共产党在早期通过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种民众基础.............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确实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高级将领,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似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人将其形容为“软脚虾”。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抗战时期.............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和TG(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孰高孰低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网上流传的“国军贡献比TG高的多”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历史依据,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辩驳的地方。要反驳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首先.............
  • 回答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其战斗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要详细论述,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剖析。一、 装备与训练:有亮点也有显著短板在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影响其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锐部队的装备: 一部分中央军部队,特别是那些接受.............
  • 回答
    在日本,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尤其是对国内孩子们的讲述,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同于我们想象中那样有统一、详尽的“暴行教材”,日本的教育体系和国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更倾向于一种“国民从军史”或者“战争受害者史”的叙事框架,并且在不同时代有着显著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日本对于“侵略”和.............
  • 回答
    “我感激抗日战争的战士们,对于国共内战的战士只能说尊重但不感激。” 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态度表达,更折射出许多人在面对历史选择、价值判断以及情感投射时产生的微妙差异。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 回答
    现代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讨论是否还会出现“汉奸”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战争形态的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奸”这个词的语境。在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特指那些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甘愿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这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充满了历史假设的魅力。如果汪精卫在抗战时期取代了蒋介石,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汪精卫的政治立场、以及日本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如果”的命题,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线交织的结果,任何一.............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决策,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总会引发无数的“如果”和“要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灵活且着眼长远的姿态来应对,或许能为中国争取到更优的局面,尽管这并非易事,毕竟他肩负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家。首先,在战略层面,蒋介石对日本的认识,尤其是在抗战.............
  • 回答
    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安然度过,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勇气、适应力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一、 明智的选择生存之地:避开战火是首要任务战争最直接的杀伤力来自于战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首要的任务.............
  • 回答
    花园口决堤,确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也由此引发了“花园口事件”对日军战略的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最终的命运。如果简单地问“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日军能否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答案其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也充满了变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击败”日军的军.............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如果大量生产并装备霰弹枪给游击队和民兵,是否会带来更多战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武器的适用性、生产能力、战术运用以及当时的整体战略环境。首先,我们得清楚霰弹枪的特性。它并非什么高科技武器,而是一种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护的火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近距离的杀伤力.............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也极具争议的假设,如果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成功消灭了中国国民党,那么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景象之剧烈,足以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叙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消灭”的定义。在那个年代,“消灭”很可能意味着武装冲突的胜利,以及对国民党政治、军事组织上根基的彻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