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蒋介石为何买武器基本都是轻武器和为主很少买坦克重炮?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援助等诸多因素。笼统地说“很少买”,其实也不尽然,但轻武器在采购总量和实用性上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

一、 国家的经济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大规模重型装备采购与维护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抗战爆发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和日本的持续侵略,国家经济命脉遭受重创,工业化水平极其低下。

购买力有限: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虽然希望建立强大的军队,但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和有限的工商税,加上巨额的赔款和战乱造成的破坏,可用于军事采购的资金非常有限。购买一辆坦克或一门重炮,其单价可能相当于数千甚至上万支步枪,或者数万发炮弹。在国力拮据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数量庞大、使用面广的轻武器,显得更为现实。
维护与保养难题: 即便是购买了坦克和重炮,后续的维护、修理、保养以及弹药供应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缺乏成熟的重工业基础,无法自主生产坦克和重炮的零部件,一旦出现故障,就依赖进口,周期长、成本高。同时,复杂的机械设备需要专业的技师和完善的保养体系,这对当时的技术人才和后勤保障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弹药消耗: 现代战争中,重型火炮和坦克的弹药消耗量是惊人的。缺乏本土的弹药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战争时期极易被切断补给线。轻武器的弹药虽然也需要进口,但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且在某些时期,中国可以通过分散的小型兵工厂生产部分弹药,相对容易解决。

二、 战略环境与作战需求的不匹配

中国在抗战时期的主要作战区域是广袤的国土,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平原,也有丘陵、山地、河流。

地形限制: 坦克和重炮的作战效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地形条件,如开阔的平原。在中国的许多战场,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坦克的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甚至无法展开。重炮的部署和射击也需要开阔地带和较好的交通线,这在中国内陆很多地区难以实现。
主要敌人是日军的侵华部队: 日本陆军虽然装备了部分坦克和重炮,但其在中国的作战也面临着运输、补给和地形的挑战。日军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利用其相对优势的机械化部队突破防线,但随着战线的拉长和中国军队的阻击,其重型装备的作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抗战初期的战略: 抗战初期,中国战略重心是“持久抗战”,以空间换时间,保存实力。在这种战略下,动员大量民众,装备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等轻武器,组成数量庞大的国防军和地方武装,依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来消耗和拖垮日军,更为符合实际。

三、 国际援助的特点与限制

虽然中国在抗战期间获得了一些国际援助,但这些援助也受到国力、地缘政治以及援助方自身利益的影响。

早期援助以轻武器为主: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主要通过向英、美、德等国采购武器。这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和中国当时的财政状况,提供的援助更多是步枪、轻机枪、迫击炮、机关枪等轻武器,以及少量飞机和舰艇。
德国的援助: 德国在抗战初期曾是国民政府的重要武器供应国,其提供了一些先进的步枪(如毛瑟系列)、轻机枪(如MG34)和火炮。但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德国对中国的援助逐渐减少,特别是重型装备的供应几乎停滞。
苏联的援助: 苏联在抗战中后期提供了重要援助,包括飞机、坦克(如T26)、火炮等。然而,苏联的援助并非无偿,且更多地倾向于中国战场牵制日本,以减轻自身在欧洲的压力。而且,这种援助也受到运输通道(如滇缅公路)的限制,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装备优势。
美国的援助: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中国提供了更多援助,包括轻武器、弹药、卡车、飞机等。虽然美国也提供了一些坦克(如M3斯图亚特),但由于中国军队的训练水平、战场环境以及装备的零散性,坦克部队的形成和发展相对缓慢。

四、 军队训练与技术水平的制约

士兵训练: 坦克和重炮等重型装备的操作和维护需要高度专业化的训练和技术水平。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训练水平相对较低,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重型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匮乏。
基层部队的适应性: 相较于重型装备,轻武器更易于训练和使用,更适合基层部队的普遍情况。装备轻武器的步兵,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巨大的数量,可以在复杂的战场上发挥作用。

五、 装备的“数量”与“质量”的权衡

在国民政府眼中,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宁可装备数量庞大的步枪和轻机枪,使更多的士兵能够拿起武器作战,也不愿意集中有限的资金去购买少量难以维护和保养的重型装备,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总结来说,蒋介石在抗战时期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并非完全不买,而是因为:

1. 国力薄弱,无力负担大规模重型装备的购置、维护和弹药供应。
2. 中国的复杂地形和作战环境,使得重型装备的效能受到限制。
3. 国际援助的特点和限制,使得重型装备的获取相对困难。
4. 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技术人才的匮乏,难以有效运用和维护重型装备。
5.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用数量优势弥补质量劣势,优先保障普遍装备需求。

因此,轻武器装备的普及,是当时国民政府在严峻现实下,为最大化国家军事力量,抵御侵略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这并不代表蒋介石不想拥有强大的装甲和炮兵部队,而是受制于历史条件,不得不采取更符合实际的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业国就这德行,也是无奈。

其实清末打算搞36镇,抗战前民国准备搞50个德械师,都没搞起来。本质上,农业国的财政是支持不了那么多新式军队的。日本打断了民国军事建设是一方面,但是真的给国民政府足够时间,上限也就是大约50个省略重炮的德械师。中国也没什么值钱的资源,你用出口矿石和猪鬃的钱换飞机大炮,能换多少。老蒋进口了44门32倍150的炮打满全场,膛线都打没了,打到炸膛还在用,49年底还有一批在上海上船去了台湾。德国在整个二战中,这样的炮造了大约七千五百门(包括莱茵金属与克虏伯以外产能)。

国军引进了重炮甚至还有履带牵引车,作为摩托化的试点部队,用来装装门面以及磨炼新式战术是有前瞻性的。把重炮集中成独立炮兵团也是务实的。

但是话说回来,组建大量轻型师也是当时的最优选择。对老蒋而言,先扩充军队等待钢铁是睿智的。他的部队不是那么善战,打的都是不断添油,不断消耗,或者说和龙王比宝的呆仗,胜败都是用人命填出来的。

国军部队能不能打,大致就看两样,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简单说学生军加外国大炮的组合为最佳,只要等待局势倒向民国,钢铁一到,加上现成兵力很快就能和日本这个瘪三龙王比比宝。所以先扩充部队无疑是上策。

对太平洋战区而言,最优配置就是中国有大量吃苦耐劳的兵员,美国有世界最大产能。只要能合作,日本陆军情况不妙。但是美国一直搞孤立对中国格外刻薄,直到日本动了法属越南才开始制裁日本,于是被日本一波强推后才发现中国被封锁的只剩下驼峰。每年只能运进一万多吨。所以,国军自始至终没有获得50个师的全套装备。

user avatar

没那么多上过学的兵呗...

开枪扔手榴弹, 你体格正常, 能听懂人话就能学会了. 要用重炮? 得先学三角函数.

user avatar

民国时期江浙沪12吨桥都没几个,大把五吨八吨桥,稍微正经点的坦克开上去都塌了。

就这基础设施也能买重炮+坦克?

就那点军购都还是为了吓人,吓人当然得买看上去很厉害的东西。

正儿八经换装也没法换,这点钱就算换轻武器,那也简直九牛一毛。

就是安慰自己用的。

美军在二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武装中华民国国军的预算都快到二战援助苏军的价格了。

虽然都是军剩,不用也只能烂仓库,实际价值远没账面上的那么值钱,但你知道光给国军配置基础火炮弹药(例如75mm/105mm),集体(至少是相当一部分)换装能用的步枪和供应子弹都得多少钱了吗?

国军人头就在那,要完整武装,所需要花的预算可远比武装那个时候的美军都还要高呢,蒋介石当底裤都是买不起那些装备的。

就算装备白送,蒋介石肯定连弹药和汽油都买不起。


国军装备抗战的时候多惨?

侧面说一个事,美国人从Jerry能扒的都扒给蒋介石了,什么从德国非洲军那缴获一点150mm炮弹(不到一万发,就这,放在东线不够德军一个师一个礼拜打的),乃至缴获的几十万发7.92毛瑟拿飞机送给蒋介石了。

德国非洲军才多大,一个不满编装甲军,俩装甲师,就算丢,能丢多少装备弹药?

正儿八经工业国军队看得上这点物资?

一战沙俄都比这情况好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援助等诸多因素。笼统地说“很少买”,其实也不尽然,但轻武器在采购总量和实用性上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国家的经济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大规模重型装备采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充满了历史假设的魅力。如果汪精卫在抗战时期取代了蒋介石,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汪精卫的政治立场、以及日本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如果”的命题,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线交织的结果,任何一.............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决策,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总会引发无数的“如果”和“要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灵活且着眼长远的姿态来应对,或许能为中国争取到更优的局面,尽管这并非易事,毕竟他肩负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家。首先,在战略层面,蒋介石对日本的认识,尤其是在抗战.............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否曾有过投降或议和的意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实际运作。一、 蒋介石与抗战的初心:绝不屈服从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投降倾向”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蒋介石从未真正想过向日本投降,他的战略核心是持久抗战,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节点,以及从一些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后人解读为“投降倾向”的行为或想法,但这些通常是在极端压力.............
  • 回答
    关于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恩仇录”视角,从更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性质和背景。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毛泽东、蒋百里、陈诚都论述了“持久战”,尽管他们都指向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长期性,但各自的侧重点、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都有所不同。将持久战理论与《隆中对》进行比较,也需要细致地分析其异同。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 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是关于持久战思想最系统、最完整.............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明知得不偿失,为何仍旧执迷不悟,不断增兵,甚至到了后期也不愿及时撤兵止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绝非简单的“愚蠢”或“疯狂”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情、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战略判断。一、 战略误判与“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在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国军是否选择游击战而非阵地战会对战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结果会有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阵地战”和“游击战”在当时国军的语境下的含义: 阵地战: 指的是.............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和沦陷区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从整体而言,沦陷区的民众承受的苦难更为直接、残酷和全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比较:一、 沦陷区的苦难:直接、系统性的压迫与剥削沦陷区指的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中国领土。在这里,日本的统治是直接的、军事化的,其政策是系统性地压迫和剥.............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 回答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英勇故事,但我们也无法回避那段惨痛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人物。在问到抗战时期第一个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日军师团长是谁时,一个名字会浮现出来:饭田祥二郎。这位饭田祥二郎,他的死,其实也带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和战争的残酷。他是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而这个师团,在日军侵.............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安然度过,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勇气、适应力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一、 明智的选择生存之地:避开战火是首要任务战争最直接的杀伤力来自于战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首要的任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八年抗战,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迸发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个年代,情报战同样是一场无声的硝烟,而密码破译,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密码学家的努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确实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密码学家,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们的事迹远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