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有哪些投降倾向?

回答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投降倾向”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蒋介石从未真正想过向日本投降,他的战略核心是持久抗战,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节点,以及从一些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后人解读为“投降倾向”的行为或想法,但这些通常是在极端压力下的权衡和策略,而非主动寻求投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将蒋介石的处境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细致考察。

抗战初期的战略考量与“空间换时间”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组织上与日本侵略者存在巨大差距。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蒋介石深知正面战场难以持久,如果过早与日军决战,很可能导致中国军事力量的迅速瓦解。因此,他采取了“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战略撤退与保存实力: 在淞沪会战等初期战役失利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决定放弃上海、南京等沿海重要城市,将重心转移到内陆。这种撤退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不战而退”,但蒋介石的本意是避免主力部队在不利条件下被消灭,而是希望通过战略转移,将战争拖入持久战,消耗日军的国力,同时争取国际援助。
经济与外交的运作: 蒋介石政府在战略后撤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和外交斡旋。例如,将沿海的工厂和人才迁往内地,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并努力争取英、美等国的支持。他深知,仅凭中国的军事力量很难战胜日本,国际力量的介入是取胜的关键。

与日本方面“接触”的考量

在漫长的抗战过程中,国民政府与日本方面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令人费解的“和平”或“调停”的尝试。

通过第三方进行的试探性接触: 在抗战初期,日本国内并非铁板一块,也有一些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争端的势力。蒋介石政府也曾通过一些中间人,如一些与日本保持联系的中国政界人士或外国人,与日方进行过一些试探性的接触。这些接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了解日方的真实意图,探寻是否存在政治解决的可能性,或者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为未来留一线机会,而非主动抛出橄榄枝。
利用“和平”传言以缓和局势或争取时间: 有时,国民政府也会默许或利用一些关于日方希望和平解决的传言,来达到缓和国内抗战情绪、争取时间进行准备,或者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不放弃任何和平机会的形象。但这些往往是出于战略需要,一旦日方提出的条件不可接受,中国依然会坚定抗战。
汪精卫投降的影响与蒋介石的“反制”: 汪精卫作为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最终投敌叛国,成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这一事件对蒋介石的抗战阵营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困扰。蒋介石方面需要与汪精卫政权进行政治上的切割和斗争,也需要证明自己才是真正代表中国抗战的领导者。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与日方“接触”的传闻都可能被放大和误读。

所谓的“投降条件”的讨论

在抗战期间,关于“投降条件”的讨论,更多是蒋介石方面在极端困境下,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谈判 scenario 的一种设想,而非一个已经确定的投降计划。

有限的让步空间? 一些史料提到,在某些极度不利的时期,蒋介石方面可能考虑过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有限的领土或权益上的“谈判”或者说“妥协”,以换取日本撤兵或停止侵略。但这些通常是在最坏的打算下提出的,而且核心前提是“不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和平”的理解偏差: 由于国民党和日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互相猜疑,有时日方提出的“和平条件”往往带有欺骗性,旨在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蒋介石需要非常谨慎地辨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并避免被其误导。

为何会产生“投降倾向”的解读?

1. 信息的不对称和宣传战: 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激烈的宣传战。共产党方面为了突出自身在抗战中的作用,有时会放大国民党在某些时期的失误或妥协,将其解读为“投降倾向”。
2. 历史进程中的战略调整: 蒋介石的战略是动态调整的,为了保存实力,他会采取一些看起来“消极”的措施。这些措施在不了解其深层战略意图的人看来,可能被误解为“投降”。
3. 对“曲线救国”的误读: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为保存力量,蒋介石可能会采取一些“曲线救国”的策略,比如利用日本国内的矛盾,或者通过第三方进行一些非公开的接触。这些策略一旦被断章取义,很容易被解读为“投降”。
4. 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事后进行的,站在今天回望抗战时期蒋介石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很多决策都会显得“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但是,在那个时期,信息不透明,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很多决策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结论:

综合来看,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行为简单地定性为“投降倾向”是片面和不准确的。他始终将“坚持抗战”作为国策,尽管在战略执行上采取了灵活甚至有时显得“消极”的手段,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最终胜利。他所进行的某些“接触”或“试探”,更多是在极端压力下的一种策略性运用,是为了争取时间、保存实力、了解敌情,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民族的延续寻求一线生机,而不是主动寻求向日本侵略者投降。

将这些复杂的战略考量和在极端压力下的艰难抉择,简单地归结为“投降倾向”,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尊重。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更细致的历史观去理解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光老蒋,连美国苏联都有投降倾向你信么,苏日有互不侵犯条约,变相把中国卖了。美日有想签《美日和解协定》就是中国卖给你了,我还卖你武器原材料,你给我个面子别打东南亚。

但奈何鬼子那个二百五狮子大开口啊。人家买卖人,你直接抢算怎么回事。

早期蒋一直在卖,从济南惨案卖到何梅协定,甚至卖到1938年的陶德曼调停都想着赔款我照交华北我不要,给我个面子退兵行不,但人家不干啊,人家就想抢,哪怕费点劲呢。也是那年蒋才发现日本谈不了了,原先会说人话的犬养毅甚至有脑子的石原莞尔不是被这群傻子弄死了,就是被这帮二百五吓跑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user avatar

蒋介石在抗战中和日本人的谈判或交易,当然首先就必须说“陶德曼调停”。

陶德曼是德国驻中国大使,抗战爆发后,德国并不希望日本把力量耗费在中国,同时也担心战争影响德国在华利益,因此在抗战初期曾积极进行调停,陶德曼就是调停的中间人。

经过陶德曼穿针引线,日本先后提出了数次停战条件。

第一次停战条件,是1937年11月2日日本政府向陶德曼提出的,共七项:1、内蒙古自治。2、在华北建立一个沿满洲国国境线的非军事区。3、扩大上海的非武装地带,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捕队。4、停止抗日政策。5、共同反对共产主义。6、降低对日关税。7、尊重外国权益。

这七项条件虽然没有明确说要承认伪满,内蒙独立等,但其实质内容没有什么不同,但蒋介石在和其政府官员进行研究时,居然都认为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并非亡国条件”,决定接受。于是蒋介石于12月5日会见陶德曼,表示中国将接受这个条件。

孰料此时日本即将攻克南京,其野心极度膨胀,表示那个条件我们日本已经作废了,要停战就接受新的条件,新的条件共四项基本条件,九项细目条件。其四个基本条件为:1、中国应放弃容共抗日政策,给日满的仿共政策以协助。2、在必要地区设置非武装带,并在该地区各个地方设置特殊机构。3、在日、满、华三国之间,签订密切的经济协定。4、中国向日本进行战争赔偿。

对于这个条件,蒋介石及其政府研究再三,终究未敢答应。1938年1月15日,在日本给定的最后答复时限,中国告诉陶德曼,说这个我们还得再研究研究,无法一下子给出答复。日本认为中国这是有意拖延,遂在第二天,即1月16日发布著名的第一次“近卫声明”,宣布日本将不再以蒋介石国民政府为谈判对象。

以上为陶德曼调停的经过。

另外再说一件轶事。

1938年7月6日,正是在武汉会战拉开序幕之时,时任航空委员会军令厅副厅长的张有谷突然接到蒋介石侍从室送来的一封密信,要求军令厅立刻派一架飞机将这封密信空投给当时到南京慰劳日本军的日本秩父宫亲王。张有谷感到很奇怪,于是打开信件看了一遍,信中内容共两项,其中一项是谴责日本军队对中国平民的屠杀。另一项内容就很值得玩味了,居然是表示如果日本能停止在关内的军事行动,中国可以考虑把东三省全部割让。

派去空投的飞行员名叫汤卜生,国民党空军学校第三期毕业生,此后不久即在衡阳空战中牺牲,驾驶的是一架美制霍克75式歼击机,是当时国民党空军仅有的一架最快速的飞机。

因为要飞往敌占区的南京,因此这事情完全无法掩盖,空军和防空部队中很多人知道,议论纷纷,最后由空军政治部门写了一篇汤卜生谒陵记,表示汤卜生非常怀念国父,情不能自已,于是擅自飞往南京中山陵谒陵。

此事见于张有谷回忆文章,刊登于《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以张有谷回忆来看,蒋介石在不小心失去投降机会后,还是很懊恼的,因此在1月份日本人表示不再和他进行谈判后,就在7月份主动去找日本人,表示“你听我说呀,我是愿意割让东三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投降倾向”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蒋介石从未真正想过向日本投降,他的战略核心是持久抗战,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节点,以及从一些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后人解读为“投降倾向”的行为或想法,但这些通常是在极端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充满了历史假设的魅力。如果汪精卫在抗战时期取代了蒋介石,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汪精卫的政治立场、以及日本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极其“如果”的命题,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线交织的结果,任何一.............
  • 回答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决策,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总会引发无数的“如果”和“要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灵活且着眼长远的姿态来应对,或许能为中国争取到更优的局面,尽管这并非易事,毕竟他肩负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家。首先,在战略层面,蒋介石对日本的认识,尤其是在抗战.............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主要采购轻武器而较少购置坦克和重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家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援助等诸多因素。笼统地说“很少买”,其实也不尽然,但轻武器在采购总量和实用性上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一、 国家的经济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支撑大规模重型装备采购.............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关于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恩仇录”视角,从更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性质和背景。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回答
    西安事变:改变中国命运的导火索,还是唯一推手?西安事变,这三个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同一道惊雷,响彻云霄,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少壮派将领,以“兵谏”的方式,扣押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举动,无疑是促成国共第.............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无疑是主导性的。 从正面战场来看,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进行了无数次大小战役,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局部的争议,就否定.............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后期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学界和公众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带有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国民政府的实际行动以及面临的内外压力。战争初期的战略选择与“攘外必先安内”首先要明确“后期”的界定。如果我们将抗日战争的开端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
  • 回答
    1933年,蒋介石阻止冯玉祥抗日的举动,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国国内政治复杂交织、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烈碰撞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蒋介石的这一行为,我们必须将视野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深入剖析蒋介石的政治考量、国民政府的处境以及冯玉祥所代表的“抗日同盟军”的性质。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抗日的条件尚.............
  • 回答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和军事人物,其军事生涯跌宕起伏,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了军事才能,但在战略层面上确实犯过一些关键性错误,这些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最终失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战略失误,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抗日战争期间的战略失误 (对内战局势的长期影响): “攘外必先.............
  • 回答
    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杀,这绝对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二战的面貌和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下面我将详细展开阐述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一、 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真空与政治动荡 权力继承的混乱与派系斗争激化: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毫无争议的领袖,其突然死亡将立刻引发.............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其中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在关键时刻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被认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昏招”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特质、当时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内部的弊病以及对共产党及其战略的误判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方.............
  • 回答
    蒋介石在大陆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可以被视为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有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制约。要详细讲述蒋介石在大陆土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政策定位 对土地问题的.............
  • 回答
    东方明珠的崛起与浴血:蒋介石的上海战略谈到蒋介石与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上海的失败,或是他与宋美龄的结合。然而,蒋介石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倾注,以及他在上海所做的战略抉择,其历史意义远比这些更复杂和深远。尤其是他试图将上海打造成“远东第一大都市”的雄心,以及选择在上海与日本展开生死决战的考量,这两者都.............
  • 回答
    1927 年的蒋介石,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严峻的挑战,确实面临着多重选择。然而,要详细分析这些选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蒋介石面临的核心困境: 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 国民党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蒋介石虽然在北伐中崭露头角,但其地位并非稳固。他需要.............
  • 回答
    站在“红方”视角下审视“918事件”中蒋介石和张学良谁是“千古罪人”,需要理解“红方”视角的核心关切和价值判断。通常,“红方”视角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进步力量,他们高度重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人民福祉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因此,从“红方”视角来看,评判标准会集中在谁对国家民族的利益造成了更.............
  • 回答
    在国外听到对蒋介石的讽刺性言论,大陆人该不该反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里面门道可多了,得看具体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人家为什么讽刺。外国朋友们对蒋介石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媒体报道的影响。比如,在西方语境下,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腐败、内战中.............
  • 回答
    1928年的济南“五卅惨案”,确实是一段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血泪史,也是对当时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的一次严峻考验。在这样一场由日本军队蓄意挑起的惨绝人寰的屠杀面前,蒋介石选择不立即对日本宣战,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绝非“忍耐”二字可以简单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宣战”的含义。在.............
  • 回答
    要找到一位在任期内两次丢掉国家首都的领导人,而且这个领导人并非蒋介石,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在世界近代史上,国家首都的变迁往往与战争、政权更迭或国家分裂紧密相连。仔细回顾历史,一位比较符合这个描述的领导人是阮惠(Nguyễn Huệ),他是越南后黎朝末期和西山朝的第二位皇帝。阮惠的经历之所以与“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