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后期是否积极抗日?

回答
关于蒋介石后期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学界和公众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带有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国民政府的实际行动以及面临的内外压力。

战争初期的战略选择与“攘外必先安内”

首先要明确“后期”的界定。如果我们将抗日战争的开端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那么蒋介石的抗战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政策受到了“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国力、军队建设和政治分裂的现实。

蒋介石认为,中国当时内部存在着共产党势力、地方军阀等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有效统一国内政权,在面对日本这个强大的外部侵略者时,将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他担心一旦过早与日本全面开战,国内的反对势力可能会借机坐大,导致国家在抗战胜利前就分崩离析。因此,在公开场合和内部讲话中,他多次强调要“剿共”以巩固中央政府的统治,为对外抗战打下基础。

这种策略在当时受到了许多进步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批评,认为这是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是卖国行为。然而,从蒋介石的视角来看,他是在进行一种痛苦的战略权衡,试图在不确挈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为未来的全面抵抗争取时间。

西安事变后的战略转向

“西安事变”是蒋介石抗日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少壮派将领出于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次事变虽然对蒋介石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其最终结果却是促使他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式将抗日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释放,他没有选择报复张学良,反而开始着手实现国共合作抗日。虽然国共合作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不信任,但不可否认的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和行动上都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最高领导者。

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国民政府的努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远不如日军,但蒋介石毅然下令抵抗。国民政府迅速将全国划分为几个战区,调动军队迎击日军。例如,在淞沪会战中,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迫使日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资源,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战争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来维持和推动抗战。

军事上: 国民政府嫡系部队,如中央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在正面战场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他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如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尽管战术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正面战场成为了消耗日军有生力量、阻止日军速胜的关键。

外交上: 蒋介石深知中国国力孱弱,无法单独战胜日本。因此,他将外交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尤其是来自苏联和英美等国的支持。他通过各种渠道,与同盟国领导人保持沟通,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并最终促成了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重要一员。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正式成为同盟国,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了发言权,这一点对后来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地位的提升至关重要。

政治上: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维持国内统一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尽管国共之间矛盾重重,但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双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国民政府还积极组织宣传,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并在后方建立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如重庆。

对“积极抗日”的评估与争议

然而,评价蒋介石“是否积极抗日”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并关注其政策中的一些争议点。

战略失误: 一些批评者认为,国民政府在一些战役中采取了“消耗战”的策略,虽然能够消耗日军,但也导致了中国自身力量的过度损耗。例如,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国民政府的指挥和战术存在一定的失误,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

国共合作的裂痕: 尽管有国共合作,但双方之间的猜忌和摩擦从未停止。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戒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军事行动(如皖南事变),削弱了抗日阵营的整体力量。一些人认为,如果国民党能更真诚地与共产党合作,抗战可能会更加顺利。

腐败与效率问题: 国民政府内部存在腐败现象,这影响了其统治的有效性和抗战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方民众的生活艰苦,而一些官员却中饱私囊,这无疑会打击民心士气。

抗战的持久性: 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确实是坚持抗战到底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没有屈服于日本的诱降,而是将抵抗进行了长达八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抗战是积极的。但“积极”的程度和方式,以及其策略的有效性,则可以进一步讨论。

总结

总体而言,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最高军事和政治的领导者。从“西安事变”后,他确实将“一致对外”作为了主要战略,并领导国民政府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以及蒋介石在外交上的努力,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国民政府在军事战略、国共合作以及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争议。因此,用“积极抗日”来形容蒋介石的后期,是基本准确的,但需要理解这种“积极”是在极其困难的内外条件下,通过其所能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来实现的,其中也伴随着一些历史局限性。将蒋介石的抗战简单化地评价为“积极”或“不积极”,都可能忽视了那个时代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重要的是认识到,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与国家一同承担抗战的责任,并尽其所能地推动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积极,也无须苛求积极。当时的明眼人都知道,抗日已经在1941年12月7日赢了。都已经赢了,还抗什么日?

珍珠港之后的抗日后期,是很微妙的三国局面。甚至可以说,抗战后四年在某种程度上是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

从北伐到建国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看待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的民族战争,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阶段。

从珍珠港事件之后敌后国军大规模投敌开始,抗日中革命战争的一面就愈发的压倒其民族战争的一面。

国府方与日方某种程度上是反革命同盟关系,国府为了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内的国际地位而坚持抗日,为了国内地位而联日反共。这就是抗日后期国府的基本路线。这种精神分裂的情况下,抗日是否积极,在于美国催的松还是催得紧。

日军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心知肚明,战争目的也变成了从中国尽可能获得资源用于太平洋战争和给战后中国挖坑。。。。。。

日军对后期投敌的“伪军”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更接近盟友关系而不是仆从关系。很多后期投敌的所谓“伪军”,不仅仍然接受重庆命令,还敢在军中持续进行反日教育,冈村宁次视而不见。汪伪要员近乎公开的与军统联络,冈村宁次同样视而不见。这种刷新人类三观的奇葩事情,确实出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抗日和反共哪个更重要?“伪军”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精神抗日,行动反共。。。。。

反正抗日已经在1941年12月7日胜利了。

都已经赢了,还“抗”什么“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后期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学界和公众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带有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国民政府的实际行动以及面临的内外压力。战争初期的战略选择与“攘外必先安内”首先要明确“后期”的界定。如果我们将抗日战争的开端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
  • 回答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虽然取得了对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权,也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但要说他“真正”统一了中华民国,那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中夹杂着太多的妥协、未竟之业以及潜在的裂痕,使得这个“统一”显得并不牢固,更谈不上“真正”二字。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伐的进程和成果。北.............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关于两岸统一后蒋介石墓的安排,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民众情感等多个层面。由于目前两岸尚未统一,任何关于统一后具体安排的说法都属于 推测和设想,没有官方定论。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几种可能的安排方式,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考量:一、 政治与历史层面的考量: .............
  • 回答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遭到人民声讨,但又能去南京重建政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事件。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人民声讨的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称“清党”,是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利用其掌握的北伐军中的亲国民党军队,在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将中华民国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那么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定都北京的战略与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蒋介石当时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理由。南京在地理.............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是否后悔没有实行国共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难以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认知与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真实看法。他并非一开始就否定国共合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为了民族大义.............
  • 回答
    关于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恩仇录”视角,从更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性质和背景。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回答
    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杀,这绝对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甚至可能重塑整个二战的面貌和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下面我将详细展开阐述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一、 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真空与政治动荡 权力继承的混乱与派系斗争激化: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毫无争议的领袖,其突然死亡将立刻引发.............
  • 回答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治下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极为动荡和充满挑战的时代。蒋介石虽然定都南京,但他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政治分裂、经济凋敝,以及外部日渐增长的日本侵略威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讨论他为何没有“大力”推进重工业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意愿或策略失误。首先.............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蒋经国先生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关于他早期加入共产党又转而投身国民党,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简单的“变节”,而需要深入探究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思想的演变。首先,我们得回到蒋经国年轻的时代,那是.............
  • 回答
    蒋氏父子退守台湾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却始终坚持“一国”原则,反对“独立”,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关乎他们的执政合法性、历史使命感以及对未来战略的考量。首先,执政合法性的根基问题是核心。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代表的国民党,其执政的理论基础是“代表全中国”。在他们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的是企业内部的奖惩机制、事件处理的复杂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原则,背后涉及到的逻辑和考量点其实挺多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不带那些机器味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蒋凡和赵圆圆的事件,虽然都涉及到了阿里巴巴的内部管理和员工行为,但性质、处理流程以及对外披露的信息量可.............
  • 回答
    两岸统一,这是一个牵动两岸同胞心弦的重大议题,而围绕着这个话题,许多历史细节也随之浮现,其中就包括了对于蒋介石先生和蒋经国先生(通常合称为“两蒋”)遗体的安排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中央政府在处理此类敏感议题时,必然会审慎考量,力求周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两蒋”的.............
  • 回答
    蒋方舟公开表示不认识张佳玮,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而张佳玮的反应,也颇值得玩味。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起因。蒋方舟在一次公开场合,被问及对张佳玮的看法时,直言“我不认识他”。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的信息量却很大。对于混迹于文学圈、文化圈的人来说,张佳玮的名字不算陌生,他以其独.............
  • 回答
    关于李铁上任后,国足归化球员中为何只有艾克森和蒋光泰(蒋圣龙)得到重用,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对“受到重用”的理解偏差,或者说需要结合当时国足的实际情况和李铁的战术理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铁执教国足的背景和时间点。李铁是在2019年底接替里皮,成为国足的代理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音乐行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咱们不妨仔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年艺术家”和“年轻歌手”在假唱问题上的反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蒋大为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活跃的年代,音乐制作和表演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候,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大众对音乐的认知.............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