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的淞沪会战是不是造成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之间的联系:

1. 淞沪会战的背景:

全面抗战的开端: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此前,中国虽然进行了局部抵抗,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仍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日本的冲突,避免全面战争。
蒋介石的战略考量: 在淞沪会战爆发前,蒋介石对战局的判断是谨慎的。他深知中国在军事、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实力远逊于日本,因此并不希望立即与日军展开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尤其是在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城市。他更倾向于将战争的发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有利的时机和地点进行反击。
日本的挑衅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破灭: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并未因中国的忍让而停止。在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后,上海的日租界也成为了日本势力渗透和挑衅的温床。日本军队的日益嚣张,特别是“八一三事变”的爆发,使得蒋介石意识到,无论如何回避,全面战争都已不可避免。国民政府最终决定在上海迎战日军,既是为了保卫上海这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抵抗决心。

2. 淞沪会战的进程与国民政府的战略:

“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误判: 蒋介石最初希望通过在上海的坚守,为中国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并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他希望利用上海的防御工事和城市地形,消耗日军的力量,并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为后方的战略转移和防御部署赢得宝贵时间。
“血肉长城”的悲壮抵抗: 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战场上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英勇抵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特别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顾问冯·塞克特的建议为核心的初期作战,集中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包括德械师等,试图在上海形成“血肉长城”,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后勤补给与战略指挥的困境: 然而,国民政府在后勤补给、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术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日军凭借其海空优势和精良装备,对上海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同时,国民政府的战略指挥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例如在兵力调动和战术调整上未能完全跟上战局的变化。

3. 淞沪会战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的影响:

战略的消耗与国力的严重削弱:
军事力量的损失: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的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民政府几乎倾注了当时所有的精锐力量。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战术上的胜利(迫使日军投入巨大兵力并最终取得上海控制权),但最终战败,导致了数十万军队的伤亡和装备的严重损失。这对于本就积贫积弱的国民政府来说,是一次难以承受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其军事实力。
经济资源的损耗: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战火对上海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同时,为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国民政府也耗尽了大量财政资源。
战略纵深的丢失与迁都: 战败后,日军进一步沿长江西进,南京很快失守,首都南京被迫迁往重庆。这不仅意味着国土的丧失,也使得国民政府的指挥中枢远离经济、人口中心,增加了统治的难度和成本。

国际影响的复杂性:
迟来的国际支持: 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确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同情。然而,当时英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观望态度,未能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苏联虽然提供了部分援助,但规模有限。
加速“国联”行动但效果有限: 在中国的大力呼吁和战场表现的推动下,国际联盟终于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并派出了调查团。然而,国联的行动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其效力非常有限,也无法根本上改变战局。
“围棋”战略的失效: 蒋介石希望通过淞沪会战,利用国际力量来制衡日本,但这并未如愿以偿。当时国际局势复杂,各国各有自身利益,并未形成统一战线来对抗日本的侵略。

政治和心理上的影响:
民心士气的短暂提振与长期的压力: 淞沪会战初期,国民军的英勇抵抗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然而,战败的结局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人们认识到抗战的艰难和漫长。
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淞沪会战的失利,使得中国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国民政府的战略重心不得不从主动出击转向了如何保卫有限的国土,如何长期坚持抗战。
对日军侵略野心的低估: 虽然蒋介石认识到日本侵略的严重性,但淞沪会战的失败,可能也让他低估了日本军队的实力和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他可能过于依赖国际力量和消耗战,而未能充分预见到日军深入中国腹地进行全面占领的决心。

4. 淞沪会战并非“唯一”或“主要”原因,但却是关键的促成因素:

导致失去大陆的根本原因更为复杂: 蒋介石最终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及之后的国共内战中的崛起与壮大,以及国民党自身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腐败和失误。 具体而言,包括:
国共合作的脆弱性: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再次合作,但双方的矛盾和猜忌从未停止,为内战埋下了隐患。
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与群众基础: 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成为其赢得内战的关键。
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 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和战后,内部腐败问题严重,未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抗战和内战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军事战略失误: 在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例如在关键战役中的部署不当,未能有效利用其拥有的优势。
美国的有限援助与中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虽然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援助,但这些援助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党的颓势,同时美国也未能干预中国国内政治的走向。

淞沪会战是加速和加剧这些问题的催化剂:
消耗国力,为内战埋下伏笔: 淞沪会战的惨烈消耗,使得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较量中,在经济和军事资源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原本就薄弱的国力,在战争的消耗下更加难以支撑长期的对抗。
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弱点: 虽然国民党军队表现了英勇,但也暴露了其装备、训练、指挥等方面的不足,为后来在内战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为共产党提供了发展空间: 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了大片国土,国民政府退守西南,其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为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他们积蓄力量奠定了基础。
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 国民党在淞沪会战中的巨大损失,相对地提升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论:

1937年的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它以中国军队的惨烈牺牲和战略上的失利为代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国民政府本已脆弱的国力,暴露了其军事上的弱点,并使其长期处于战略被动。 尽管淞沪会战本身并非导致蒋介石最终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衰落,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对国民政府在随后的国共内战中的失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淞沪会战是导致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为历史的走向增添了沉重的砝码,将中国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度更新:

有知友提到了精锐德械师的覆灭,几个德械师的损失是事实,但是德械师所属的陈诚“土木系”后来是越打越壮大的,抗战结束后已经是国军三大军事集团了,在“陈胡汤”中首屈一指。

另外,后来的四大主力在淞沪都没有断送,反而是获得大发展;失去了德械师,后来获得了更多更强的美械师,装备更加豪华,因此可以说:

淞沪会战的损失不但不是蒋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相反的,抗战让国军更加强大,在解放战争中让国民政府维持了更长的时间。

——————————————————————————————————————————

认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实际上,那时候的中央军,战斗力就连日军一般师团都比不上,打防御战且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中日伤亡比都是最少3:1以上,5:1甚至7:1都是司空见惯。

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在美国人的装备支持和军事训练下,中国驻印军和第二次远征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比日军差多少了,甚至在火力上全面超越了日军。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当时面对日军是可以说战斗力更强,可以形成局部优势。

诸君请欣赏反攻缅北的形势图,14年抗战中为数不多的主动出击还获得胜利的战役,堪称骄傲。


为了证明,上一段史料:关于反攻缅北时胡康河谷战役日军对中国驻印军新1军的评价:

“敌军原来是中国军第38师一支劲旅,和第18师团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接触过的中国军队,在素质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惊。过去,日军以一个营消灭中国军一个师乃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这个在九州编成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久经战斗,纵横驰骋,同中国军交战最有自信。然而,此次在富昆(笔者注:即“胡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敌军虽已遭到了将近九百名的损失,却仍顽强抵抗,坚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于是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使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摘自二战时期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长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这里的日军第18师团可不是脓包怂货,是日军陆军的王牌主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不败军团”,代号“菊”。该师团官兵多为北九州的矿工出身,九州兵素来强悍凶蛮,战斗力闻名东亚。

第18师团在中国初次登场便是登陆杭州湾金山卫,一战扭转整个淞沪会战战局,间接导致了南京失守;然后占领杭州,攻克广州,杀进香港;在桂南会战中曾一战击溃20多个中国师,一刀斩断了中越公路;进而奉命进攻东南亚,大败英军和第一次中国远征军,俘虏近10万英军,在缅甸打出了逆天的近1:10伤亡比,横扫马来、新加坡、缅甸,所向披靡,夺取了几乎整个东南亚,为日本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里更新一下:蒋介石五大主力有四大参加了淞沪会战:

  1. 第18军参加了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拉锯战,之后越打越强;
  2. 第74师参加了淞沪会战中的罗店、蕴藻浜等战役,后整编为第74军,是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3. 孙立人率领的全明星豪华阵容——税警总团在淞沪会战中表现抢眼,后来发展为新一军;
  4. 杜聿明陆军装甲兵团参加了淞沪会战,之后发展成为第200师、第5军,战功赫赫;

因此可以说,淞沪会战并没有让国军精锐尽失。

相反,淘汰掉的大部分是杂牌和战斗力低下的部队,留下来并获得更大发展的都是战斗力强悍的。
一支正常的军队都应当是越打越强的。

那么,以日军为参照物,中央军的战斗力相比抗战之前提高了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题目的说法是不对的。在美国人的大力支援下,国军经过抗战后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战斗力都提高了。

那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因为共军战斗力也提高了很多,同时人数也增加到了90万。

46年蒋介石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相比抗战前更有利于彻底剿灭共军,可惜……终究是志大才疏啊。

多说一句,题主您实在该认真学习下近现代史,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还能扯上关系,我真是头一次听说,你说是日本人的原因我倒信。

蒋介石丢掉了大陆,史学界的共识是败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军事上的原因是相对次要的。

最后开个玩笑: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关系。看看世界军事大国,王牌部队都是血里火里打出来的。打不出来只能说明你渣。

美国,陆战一师打赢了瓜达卡纳尔;101空降师打了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在阿登最危急的时候上去堵巴斯托涅缺口.

苏联,那一大票近卫部队就不说了。第100步兵师,第127步兵师,第153步兵师,第161步兵师,因为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和随后的叶利尼亚反击战中的功勋,被分别命名为近卫第1、2、3、4步兵师,后来都继续参加了卫国战争那些以残酷闻名的大仗恶仗。近卫1打过莫斯科保卫战、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巴格拉季昂行动,一直杀到东普鲁士,攻陷柯尼斯堡,以及皮劳;近卫2就是塔曼师,不用说了……

再看PLA,38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就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沈平津,一直杀到海南岛,在朝鲜二次战役又打出万岁军的威名;39军云山初战美军告捷,二次战役解放平壤,三次战役攻陷汉城。15军本来是支二等部队,但是和12军一起打赢了上甘岭战役,随后昂首成为PLA的一等主力,后来改编为空降军。

看看,别人都是越打越硬越战越强,就你蒋光头的部队越大越烂,怪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
  • 回答
    要论1949年的解放军正面战场能否战胜1937年的日军,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也极富探讨价值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时间点的军队进行数值上的对比,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战略战术以及所处的整体环境。首先,我们来看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正处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1937年的日军与1949年的解放军进行对比,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诞生的两支军队。这样的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一幅可能存在的战况战果。一、 对比双方的基本情况1. 1937年的日军: 兵力与装备: 日军在1937年正处于全面.............
  • 回答
    1949年的共军面对1937年的日军,能否守住南京?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和战术分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对比双方的实力、战术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已经相当成熟。侵华日军的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好嘞,咱来聊聊这个脑洞。想象一下,要真有这么一天,中国这十几亿人口,连同咱现在手里的手机、网络、高铁、飞机,突然唰地一下,全被塞回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那档子事儿上。这可不是小事,那可得炸开了锅,估计比当年日本鬼子打过来还让人懵圈。首先,得说说咱这帮“穿越大军”的反应。刚开始那会儿,肯定是天崩地裂.............
  •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这个设想极具挑战性,也引人深思。如果真的有100位当今中国顶尖的军事战略战术或技能专家穿越到1937年,他们是否能成功阻挡日本的全面入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答案隐藏在无数复杂的变量之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100位专家,即使是当今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
  • 回答
    穿越到1937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黎明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力量。作为一名现代人,你拥有远超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是你的优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为你设想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涵盖了生存、融入、利用优势以及可能的贡献,并强调了风险.............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