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假如日本政府控制住了军方会怎样?

回答
1937年,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有效控制住日渐膨胀的军方势力,那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想象一下,在那一年,太平洋上阴云密布,但政府中的文官力量,那些曾经被军国主义思潮排挤或边缘化的声音,能够重新掌握日本的外交和内政主导权。

首先,对华政策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军方极力推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其背后有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宏大设想和对资源获取的迫切需求。但如果政府能够控制住军方,那么对华政策的核心或许会转向外交谈判和经济合作。例如,与国民政府的谈判可能会更加灵活,而不是以军事占领和武力威胁为主要手段。也许,日本会更倾向于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协定等方式,在亚洲建立一种更为缓和、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靠坚船利炮去征服。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没有对外扩张的意图,但其方式和节奏会更加审慎,更注重长远利益和国际观瞻。

其次,在国际关系方面,日本政府如果能摆脱军方的影响,对日美关系的态度也可能发生微妙变化。1937年的军方,已经将美国视为潜在的对抗者,尤其是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划分上。但如果政府中的决策者能够理性分析,他们可能会意识到,与强大的美国直接冲突,代价将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外交上会更倾向于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也许会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寻求某种共存或利益上的妥协,至少会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身实力。那种激进的、试图通过珍珠港偷袭来改变太平洋力量格局的冲动,或许会因此被遏制。

再者,国内经济和社会层面也会有所不同。军国主义的扩张,对日本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如果政府能控制军方,那么本可以投入到民生、工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的资源,或许就能被重新分配。国内的工业结构可能会更加多元化,而不是过度倾斜于军工产业。社会上那种高压、 militaristic 的氛围可能会有所缓解,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或许会得到更多的保障。教育系统也不会被过度的军国主义宣传所裹挟,思想上或许会更加开放和包容。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日本从此就会变成一个热爱和平、完全没有扩张野心的国家。历史的惯性、民族主义的情绪,以及对资源和国际地位的渴望,依然会是驱动日本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但如果1937年政府真的能牢牢控制住军方,那么日本的选择将更多地来自于政治和经济的理性考量,而不是被战争机器的逻辑所裹挟。

或许,日本会选择一条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可能依然会在亚洲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它的崛起方式会更加温和,更注重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它或许不会成为太平洋战争的策源地,也不会经历战后的废墟和重建。那个时代的日本,也许会以一种更为低调、但同样深远的方式,改变亚洲乃至世界格局。但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如果”的设想,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很难再回到原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府是天皇的政府,军队是天皇的军队,明治维新以来,有几个首相没有军队背景?本来就是一群人,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罢了,顶多是换了位置,决策激进程度和拟采用的手段不一样罢了。

这种假设,1931年的 蒋公和张学良都不信,结果今天倒是传的广了。

据《事略稿本》记载,8月16日这一天 蒋公收到了长春方面的《调查万宝山事件报告》, 蒋公读后,“长叹不已”,曰:

一面交涉,一面侵袭, 交涉之谈判,为侵袭之掩护。其诈欺残酷之手段,乃人类所未有之丑技。及目的以达,乃伪让而退。此其一步一步之螺旋而进之侵略。吾已见其肺肝矣。呜呼,天下从此多事,吾甚为民众痛惜焉。

你看, 蒋公都看出来了,什么矛盾,不过是“一面交涉,一面侵袭交涉之谈判,为侵袭之掩护”。

8月24日,感到事态日趋严重的张学良致电陈群并转 蒋公,提出:

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彼方谓为满蒙),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所有一切经维寅兄电达左右,荷蒙鉴誉,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我兄卓识尽筹,对日外交研究有素,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弟意以为对立各种悬案应即与之开诚谈判,能解决者即解决之,其绝对不能许其要求者即拒绝之。为此了一件即少一件,而彼方即少一攻击之目标,是为釜底抽薪之计。总座明烛,几先对此必有良谋,亟望与外交方面负责人员切实商讨,指示遵行,不胜企祷

你看,张学良的看法是什么?“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彼方谓为满蒙),势甚积极,不可终日。”是说只是某些部队“独走”吗?

此外,日本方面在九月初截获了辽宁省政府向各军警机关及县长转发的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给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密令,回译中文如下:

注意其中的关键句子:

近来日本各政党,不问当政与否,皆对我国绝对无诚意与亲善之态度,反而采取积极之侵略政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7年,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有效控制住日渐膨胀的军方势力,那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想象一下,在那一年,太平洋上阴云密布,但政府中的文官力量,那些曾经被军国主义思潮排挤或边缘化的声音,能够重新掌握日本的外交和内政主导权。首先,对华政策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军方极力推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其背.............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好嘞,咱来聊聊这个脑洞。想象一下,要真有这么一天,中国这十几亿人口,连同咱现在手里的手机、网络、高铁、飞机,突然唰地一下,全被塞回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那档子事儿上。这可不是小事,那可得炸开了锅,估计比当年日本鬼子打过来还让人懵圈。首先,得说说咱这帮“穿越大军”的反应。刚开始那会儿,肯定是天崩地裂.............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1937年的日军与1949年的解放军进行对比,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诞生的两支军队。这样的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一幅可能存在的战况战果。一、 对比双方的基本情况1. 1937年的日军: 兵力与装备: 日军在1937年正处于全面.............
  •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
  • 回答
    要论1949年的解放军正面战场能否战胜1937年的日军,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也极富探讨价值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时间点的军队进行数值上的对比,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战略战术以及所处的整体环境。首先,我们来看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正处于.............
  • 回答
    1949年的共军面对1937年的日军,能否守住南京?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和战术分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对比双方的实力、战术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已经相当成熟。侵华日军的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穿越到1937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黎明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力量。作为一名现代人,你拥有远超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是你的优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为你设想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涵盖了生存、融入、利用优势以及可能的贡献,并强调了风险.............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中国高规格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分量、情感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影响。历史的沉痛与民族的记忆:首先,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城内制造了长达六周.............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这个设想极具挑战性,也引人深思。如果真的有100位当今中国顶尖的军事战略战术或技能专家穿越到1937年,他们是否能成功阻挡日本的全面入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答案隐藏在无数复杂的变量之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100位专家,即使是当今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