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南京保卫战,如果唐生智不下后来的那个补充命名,而是按原计划,大部队从正面突围。结果会如何?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加惨烈,但同样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原计划的设想:正面突围

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是希望南京城能守住一段时间,为后方争取时间。而唐生智在战役初期,也曾有过让部队正面突围的设想。这意味着,在城防力量被消耗殆尽,守军已经无力再战的情况下,主力部队会选择一个相对集中的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冲击敌人的防线,试图撕开缺口,向外突围。这是一种较为直接和冒险的策略,目标是尽可能保存建制完整的部队,为后续的抗战力量留下一支有生力量。

如果坚持正面突围,可能发生的场景:

1. 更猛烈的正面冲突与更高的伤亡: 日军在南京城外,尤其是在浦口方向,已经集结了重兵,并且炮火和兵力都占据绝对优势。如果守军选择正面突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日军最为密集的火力网和最坚固的防御阵地。这意味着,突围的过程将不再是分批撤离,而是整建制的正面强攻。

进攻线路的选择: 突围必然需要选择一个突破点。可能是在城北的长江边,也可能是在城西的某些地段。但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将是一场恶战。比如,如果选择从城北渡江突围,那么部队需要穿越市区,抵达长江边,并在日军的炮火封锁下组织渡江。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如果选择从陆路突围,则要面对日军在陆地上构筑的层层封锁线。
部队的损失: 即使拥有一定的战斗力,但缺乏空地支援,又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的敌人,正面突围的部队很可能在突破过程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很多部队可能还未抵达预定的突破点就已经被分割包围,或者在突破时被日军的火力倾泻所吞噬。伤亡率会非常高,甚至可能出现团级以上单位被全歼的情况。

2. 战略上的考量与后勤的崩溃: 原计划的正面突围,更多是一种军事上的尝试。然而,南京保卫战的背景下,国民政府的整体战略已经摇摇欲坠。

后勤补给的断绝: 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南京的后勤补给线几乎已经完全被切断。即使有突围的计划,部队能否获得足够的弹药、粮草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正面突围也是一个巨大的疑问。缺乏后勤支持的正面强攻,无异于羊入虎口。
指挥体系的混乱: 在战役后期,指挥体系已经严重混乱。唐生智作为最高指挥官,也难以完全掌控所有部队的动向。即使他下达了正面突围的命令,能否让所有部队都准确理解并执行也是一个未知数。通讯中断、信息延迟,都可能导致部分部队因误解命令而陷入危险的境地。

3. 对战役结局的短期影响:

南京城的陷落速度可能更快: 如果主力部队试图进行正面突围,那么他们的阵地将不再是坚守待援,而是成为突破口。这意味着城内的防御力量会迅速被抽调用于突围,反而可能加速南京城的陷落。日军可以更轻易地攻占失去防御的城池。
无法实现战略转移的预期: 唐生智最初的设想,可能还有让部分部队以较好的状态撤离,以保存实力,为之后的抗战积蓄力量。但如果改为正面突围,更像是殊死一搏,能有多少部队能够成功撤离并保持战斗力,是个巨大的未知数。很多部队可能会在突围中耗尽最后一丝力量。

4. 对战役后期影响的推测:

对士气的进一步打击: 如果正面突围的尝试以惨败告终,未能保存多少有生力量,反而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这对于整个中国的抗战士气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国家にとって,这可能是“雪上加霜”般的后果。
国际舆论的可能变化: 一方面,正面突围的惨烈场面可能会被渲染,引发更多的同情和关注。但另一方面,如果突围失败且损失惨重,可能会被视为国民党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对国际援助和观感产生不利影响。

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以及唐生智决策的复杂性:

实际上,唐生智最后的突围命令,虽然备受批评,但也包含了一种试图“分散风险”的考量。他将部队分为几个部分,尝试从不同方向突围,其中也包括了长江边利用船只撤退的可能性。这种做法,虽然最终执行效果不佳,且出现了部分部队听从错误命令的情况,但其本意或许是希望通过多点突围,增加部队能够成功撤离的概率。

如果按照原计划的“大部队正面突围”,其结果很可能是:

更集中、更直接的屠杀: 整齐划一的突围队形,更容易成为日军火力的目标。
更多部队在短时间内被歼灭: 缺乏有效的支援和掩护,大规模的正面突破难以成功。
可能少了一些混乱中的机会: 在实际突围中,一些小部队或个人可能利用日军的疏忽或战术空隙得以逃脱。正面突围如果过于机械,反而可能堵塞了这些机会。

总结来说, 如果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坚持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而不是采取后来的分批、分散的策略(尽管执行混乱),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是一场更加血腥和残酷的战斗。部队将面临日军更为集中的火力压制和兵力优势,伤亡率会飙升至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虽然可能在理论上保留了更多“建制完整”的部队,但实际存活下来的数量,以及能否真正对后续抗战产生有意义的贡献,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这并非说唐生智的实际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它的执行过程确实充满了问题。但从纯粹的“正面突围”设想来看,这更像是一种以卵击石的绝望尝试,其结果很可能比分批突围的混乱场面,在军事层面要更加不堪。历史总是充满着“如果”,但有时,最艰难的抉择,恰恰是为了在最绝望的境地里,为留下哪怕一丝希望而不得不做的尝试。而正面突围,在那样的背景下,或许只会将残存的希望一同埋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点 是肯定的,大部从日本防线正面突围,伤亡同样很惨重。据事后统计,两个广东军只收拢了四千多归队官兵。即便是这样,也总比因为无船可渡最后被日军堵在江边集体屠杀要强多少倍。

我们再来看看广东部队的突围情况

接到到突围命令后,两位广东将领:六十六军军长叶肇和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在第一时间交换了意见。两位广东将领一致决定:两部统一由叶肇指挥,以六十六军打头阵、八十三军随后跟进,按一六零、一五九、一五六、一五四师(前两个师属于六十六军,后两个为八十三军)的行进顺序,由太平门出城,经汤山、句容向宁国方向突围。

对于所有参与了这一突围行动的官兵来说,他们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着血与火的生死之路。可谓九死一生!


广东部队的突围作战打得异常艰苦

当晚8时,除失去联系的一五六师外,两个军的人马均已集中到太平门。排除掉沙包、地雷等障碍物之后,大部队涌出城门、沿紫金山北麓疾进。午夜时分,当突围部队进至岔路口时,开始遭到日军阻击。冲破敌人阵地之后,大队人马继续向东前进。13日凌晨,突围部队经尧华门南下,在仙鹤门再度与日军遭遇。在中国军队的奋勇攻击下,日军狼狈不堪,不仅第十六师团司令部发生"骚乱",第三师团之第三骑兵联队还遭到了自上海登陆以来的最高伤亡。凌晨5时,广东部队在汤山遭到四五千日军携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联合围攻。生死关头,各部依托山头顽强抵抗,并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当天下午4时,突围部队在方冲再遭日军拦截。由于伤亡过大,突围部队逐渐失去控制,被截成数段,各自为战。尽管如此,当夜幕降临之后,还是有数以千计的突围官兵陆续抵达句容境内的九华山。此地虽处日军后方,但敌情并不严重。至此,突围部队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两位战死在突围路上的广东籍将领罗策群(左)和司徒非(右)

广东部队突出重围实属不易!残酷的战斗中,包括一五九师副师长罗策群、一六零师参谋长司徒非在内的无数将士长眠在突围路上。活下来的人也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他们,也是南京保卫战期间唯一由正面突围成功的部队。

与广东部队相比,友邻部队的处境极为悲惨!


大批官兵因无法过江而惨遭日军杀害

在城北的挹江门,无数人在通过那被堵得只剩一个出口的城门洞时被挤倒后踩踏而死,曾在血战光华门的英雄谢承瑞团长也不幸罹难。而那些成功挤出城到达江边的官兵还来得及松口气,就发现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过不了江!原来,当初唐生智为坚定守军的抗战决心,将下关仅有的几条渡轮开走了。情急之下,大家凭借从内河搜罗到的几条小船和临时捆扎而成的木筏、门板等简便器材过江,许多人葬身鱼腹,更多的人则困集在江边而被追上了的日军集体屠杀。

一边是九死一生的浴血突围,一边是数万人因无法过江而被集体屠杀,正反两个战例说明同一个问题:南京保卫战最后阶段,突围组织的混乱不堪。

苏军将领科涅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撤退,是一种复杂的战斗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成功地组织突围,更能考验一位将领的指挥能力。下面,笔者将尝试着以广东部队的死中求生为例分析一下组织部队突围的几个前提:

一个切实可行的突围方案!


南京守军最高指挥官唐生智

本来,唐生智于12日下午抛出的那个突围计划,其主要精神是"大部突围,一步过江"。撤退命令制订得有些粗糙,但各部若遵令行事,仍有一定的可能性。当然,这要付出很大的伤亡,甚至是大部分人可能看不到突围成功的那一刻。但这种代价再大,也总比被人堵在江边屠杀要强嘛。

要命的是,唐生智又补充了一个口头命令,称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七十四军及教导总队这几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渡江" 。这就使得突围计划发生了质的变化,其要旨由"大部突围,一部过江"变成"大部过江,一部突围"。这个改动不仅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酿成了严重后果,许多本该由正面突围的部队涌向江边不说,还有许多不明情况的部队看到这些人赶向江边后也跟了上来,致使大部分官兵因无法渡江而白白牺牲。


广东部队能突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组织得力。

再来看看广东部队的突围,虽然也是时间仓促,但两位军长还是尽可能地对突围方向、行进路线、行军序列进行了安排。从事后的战斗进程来看,这个临时拟就的计划发挥了作用。从行军路线看,恰好处在了日军第十六师团和第九师团的结合部上,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再看部队的攻击序列,由于南京保卫战后期,第六十六军大部分时间处在城内作为预备队使用,战力相对完整、且集结较为容易,因此以其在前开路,曾在城垣保卫战中实力受损的八十三军随后跟进。这就突围部队能够保持一定的攻击力度。以后,部队在战斗中伤亡惨重,但还是得以突出重围。

指挥不能断、建制不能乱!


红军能冲过湘江,原因在于指挥没有中断、建制还在。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另外一场战役: 爆发在三年前的湘江战役。对于红军而言,湘江突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最终,红军以大部伤亡的代价突出了重围。红军能冲破湘江封锁线,原因在于,中革军委的实际负责人李德虽有一些战术瑕疵,却能坚守指挥岗位、上下级之间的联络畅通;各部队虽伤亡惨重,但基本建制尚在。

遗憾的是,这种上下同心的一幕并未出现在稍后的南京保卫战中。据亲历者回忆,许多高级将领在12日开完会后根本就没回部队,只是电话传达撤退通知;更有甚至,还有人"不告而别"。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使得许多部队没有及时得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邻部队开始行动后才做出下意识的反应;经过挹江门的混乱"闯关",那些到达江边的部队早已失去了原有建制,"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最终在一片混乱之中,集体做了日本人的俘虏。

指挥中断的情况也曾出现在广东部队中。经过13日白天的两场恶战,各部队失去掌握,叶肇、邓龙光等高级将领陆续更换便衣脱队。其余人则以百余人、或数十人的小部队,由中下级军官带领,分头向指定地点前进。所幸,此时日军的注意力主要在南京城方向,加之看到自己在确实拦截了大批突围官兵遂放松了对战场的控制,这就使得许多官兵得以寻隙而出。

要有一支预备队!

突围作战的最后阶段,部队所以失去控制,原因在于指挥官手中缺乏足够的后续兵力冲击日军防线。本来,突围部队的兵力应有四个师,但一则八十三军的一个师没有跟随大部队行动,再就是六十六军在连续冲击日军防线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试想,如果那时候有其余部队跟在广东部队的后面前进,情况会好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