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南京保卫战,如果让林彪指挥国军,能否阻挡住侵华日军?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善断”、“攻坚啃硬”、“善于以少胜多”、“运动战和阵地战结合”。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尤其是在辽沈战役中,展现了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力,擅长利用机械化和现代化装备,通过运动战瓦解敌人,再进行合围歼灭。他非常强调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官兵的统一意志和战斗决心。

然而,将林彪的这些特质直接套用到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水土不服”。

1. 部队基础的巨大差异:

指挥官的嫡系与背景: 林彪的指挥体系是建立在红军和八路军的长期实践基础上,他提拔的将领多是他信任的、有着共同战斗经历的干部。而当时国军的指挥体系是“派系林立”,各部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将领们忠诚的对象也并非统一。林彪能否在短时间内整合国军各部队,让他们听从自己的指挥,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国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是林彪需要面对的第一个硬骨头。
部队的训练与装备: 红军和八路军在装备上一直处于劣势,但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其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战术执行力以及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非常强。而当时一部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军部队(如中央军)与装备落后、训练更差的部队并存。林彪如果指挥国军,他需要针对不同部队的特点进行调整,这需要时间和机会。
后勤保障的系统性: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在东北,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后勤补给系统。但南京保卫战时期,国军的后勤体系混乱不堪,缺乏有效的协调和保障能力。林彪即使有再好的战术设想,如果缺乏弹药、粮食、医疗等基础保障,也难以实施。

2. 战役背景的特殊性:

时间紧迫,仓促应战: 南京保卫战是在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迅速南下的背景下仓促进行的。国军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周密的部署、大量的兵力集结以及充分的战前准备。林彪就算再有才华,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战局的根本走向。
战略决策的不可控性: 南京保卫战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政府最高层的战略决策。例如,是否要守卫南京?撤退的命令下达得有多及时?这些并非一个前线指挥官能够完全左右的。如果国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守,或者撤退命令混乱,林彪即使有再好的部署,也可能因为命令的冲突而前功尽弃。
敌人实力的压倒性优势: 当时日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装备、训练和兵力都远超国军。他们已经取得了淞沪会战的胜利,士气正旺,并且在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和战术执行上,当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林彪善于运动战,但南京保卫战更像一场在特定区域的防御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几乎没有太多战术弱点的敌人。

林彪指挥的可能策略和挑战:

假设林彪临危受命,他可能会采取以下一些策略,但同时也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坚守阵地,消耗敌人: 林彪并非只打运动战,他也擅长坚固阵地的防御战。他可能会集中兵力,依托南京城内外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工事,利用城墙和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进行顽强抵抗,尽可能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他会强调部队的战斗意志,鼓励官兵“人在阵地在”。
加强部队协同和火力配置: 林彪会非常重视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他会努力协调各部队的部署,让火力点能够相互支援,避免出现火力空白或重复。他可能会对炮兵、机枪等火力单位进行集中使用,以期在关键地段形成优势火力。
利用城市巷战,迟滞敌人: 如果日军攻入市区,林彪擅长利用复杂的城市环境进行巷战,将街区变成一个个小型的防御据点,逐街逐巷地与日军争夺,增加日军的伤亡和推进难度。
强调政治思想工作,鼓舞士气: 林彪会利用一切手段对国军官兵进行政治动员,强调保家卫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决心。他会以身作则,表现出坚定的战斗意志。

但是,他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缺乏嫡系部队和统一的指挥链: 这是最致命的。林彪无法像在解放战争时期那样,拥有一个由他一手打造、高度服从、训练有素的部队。他必须依赖于国军原有的指挥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弊端将严重制约他的发挥。
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完全劣势: 林彪无法阻止日军的飞机轰炸和舰炮射击。日军可以肆无忌惮地摧毁国军的阵地和部队,这是林彪无法弥补的巨大劣势。红军时期,林彪也面对过日军的飞机,但当时的日军飞机性能远不如1937年的日军。
后勤保障的无力: 即使林彪有再好的战术构想,如果没有持续的弹药和补给,再顽强的抵抗也将难以持久。南京保卫战的后勤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巨大障碍。
敌我实力差距过大: 日军在装备、训练、士气和整体作战能力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即使林彪指挥得当,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要在南京这个战略要地取得胜利,或者至少能够“坚守待援”,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结论:

如果让林彪指挥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他无疑会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尽力组织国军进行抵抗,并且很可能比当时的实际情况更加顽强,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他可能会采用一些更有创意的战术,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

然而,要“阻挡住侵华日军”并守住南京,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在于:

1. 国军内部的指挥与协同问题: 林彪无法在短时间内克服派系林立、指挥不统一的根深蒂固的问题。
2. 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劣势: 日军的空中和海上优势,是林彪无法对抗的。
3. 根本性的装备与后勤差距: 即使林彪有再好的战术,也无法弥补如此巨大的物质差距。
4. 最高层战略决策的影响: 一旦最高层决定撤退或战略部署失误,前线指挥官的努力将事倍功半。

林彪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但军事胜利是综合国力、战略决策、士气、战术以及后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1937年的南京,即使是林彪,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和悬殊的实力对比,也难以力挽狂澜,阻止日军的攻势。他或许能让南京的防守更出色一些,但要改变失守的命运,难度实在太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让林彪这么干,首先得弄明白几个问题:

1.是让他单独保卫南京还是从淞沪会战就开始指挥?

2.指挥的军队是国民党中央军还是中央+杂牌军还是当时的八路军还是48年后的解放军?

3.林彪的上级领导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


这三个问题不同情况,结果区别很大的。

如果用的是48年解放军,又从淞沪会战打起,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用的解放军,但是是在日军已经兵临南京了,那很难打,尤其缺少后援情况下,安全转移是最大可能;

如果用的中央军且能够全部听号令情况下,从淞沪战争开打,有可能获得惨胜;

如果用的杂牌军或者彼时还未经历过大兵团作战的八路军,从淞沪开始打,最大结果也是尽量保全队伍转移,比起历史上真实情况,可能好的结果是撤退上海后不至于溃退把一路工事丢完,而是有序撤离;

如果用的杂牌军或者彼时还未经历过大兵团作战的八路军,从南京开始打,那恐怕能做到的就是提前撤离百姓,自己可以主力突围已经神级操作了;


当然,以上种种,前提是林彪指挥时候,上级不是千古第一微操达人,否则林彪就算把电台都关了也不行!

user avatar

没有用!

没有用!!

没有用!!!

林彪之所以享誉当代战神,韩信再世的荣耀,

缘于

他23岁就当了军团长,带领红军屡败数倍与己的gmd军,

30岁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打破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39岁当东北诸侯王,把东北联军从几万发展到超过一百万,从共和国的东北角打到最南端,纵横过万里,灭敌200万,为共和国建立功业拔得头筹。

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娇人的战绩,

是因为

他前面有一个能够写出《论持久战》这样鸿篇巨著的伟大军事战略家带队,

他身边簇拥着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工作高效的完全脱离了封建宗法色彩的现代政党团队,

他手下有一大批把国家利益和党利益牢牢置于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地方利益之上的善于敢打敢拼中高级军事将才,

他带领的是一支党指挥枪,党组织建在连队,并且为了保卫自己在土改后获得的土地誓死和所有敌人拼到底的士兵队伍。

让林彪指挥国军,

画面不要太滑稽:

总裁三天九头发电报,实在不接派飞机空投亲笔信----必须服从指挥!

大战前知道军机内情的党国高官大员为转移私人财产忙的不亦乐乎,管他军情如火,军令如山—-如淮海战役刘峙类,

真和日本人打起来,总裁要保中央军,诸侯要珍惜能够占山为王的军队,就是在中央军内部,也会出现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闹剧——看李天霞救张林甫,

国军的士兵们多是拉壮丁被逼无奈,军饷常扣款早就想撂挑子,看见杀气腾腾,气势汹汹的日本兵,大多数寻摩和他们打除了送命就是送命,还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即使机关枪押阵,也挡不住他们求生欲。

让林总怎么办?

精明林总可是有七分以上胜算的仗才打,

否则就不会不当志愿军总司令,败了可是毁誉到底,

可这样的国军阻挡住侵华日军可有三分胜算,一清二楚。

结局:

让我林彪指挥国军打1937年南京保卫战,

对不起,

我神经衰弱加中风,上不了战场,

实在无能为力!

感谢委员长高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1949年的共军面对1937年的日军,能否守住南京?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和战术分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对比双方的实力、战术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已经相当成熟。侵华日军的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
  • 回答
    1937年,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有效控制住日渐膨胀的军方势力,那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想象一下,在那一年,太平洋上阴云密布,但政府中的文官力量,那些曾经被军国主义思潮排挤或边缘化的声音,能够重新掌握日本的外交和内政主导权。首先,对华政策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军方极力推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其背.............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1937年的日军与1949年的解放军进行对比,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诞生的两支军队。这样的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一幅可能存在的战况战果。一、 对比双方的基本情况1. 1937年的日军: 兵力与装备: 日军在1937年正处于全面.............
  •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
  • 回答
    要论1949年的解放军正面战场能否战胜1937年的日军,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也极富探讨价值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时间点的军队进行数值上的对比,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战略战术以及所处的整体环境。首先,我们来看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正处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穿越到1937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黎明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力量。作为一名现代人,你拥有远超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是你的优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为你设想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涵盖了生存、融入、利用优势以及可能的贡献,并强调了风险.............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好嘞,咱来聊聊这个脑洞。想象一下,要真有这么一天,中国这十几亿人口,连同咱现在手里的手机、网络、高铁、飞机,突然唰地一下,全被塞回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那档子事儿上。这可不是小事,那可得炸开了锅,估计比当年日本鬼子打过来还让人懵圈。首先,得说说咱这帮“穿越大军”的反应。刚开始那会儿,肯定是天崩地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 回答
    中国高规格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分量、情感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影响。历史的沉痛与民族的记忆:首先,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城内制造了长达六周.............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这个设想极具挑战性,也引人深思。如果真的有100位当今中国顶尖的军事战略战术或技能专家穿越到1937年,他们是否能成功阻挡日本的全面入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答案隐藏在无数复杂的变量之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100位专家,即使是当今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