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的日军能打过1937年的德军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

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德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开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跳脱出来。虽然“闪电战”(Blitzkrieg)的概念尚未完全成型和成熟,但其核心思想——强调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以及快速机动和穿插包围——已经开始萌芽并被积极探索。德国在重整军备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指挥官的进攻主动性和战术灵活性,对新技术的应用持开放态度。其军官团的培训非常严谨,强调学习、分析和适应战场变化。

日军: 日本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普鲁士(德国)军事传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大正时代之前。然而,到了1937年,虽然日军也强调进攻,但其整体的战术思想和训练体系相对更偏向于传统的步兵战术和消耗战,对机械化和空地协同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如当时的德国那么深入。日军的训练非常刻苦,士兵的个人战斗素质很高,尤其是陆军的步兵和骑兵,在近战和白刃战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整体的联合作战能力,尤其是陆空配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装备与技术水平

德军: 1937年的德国,虽然还在秘密重整军备,但其军事技术已经相当先进。它开始大规模生产和测试新型坦克,如III号和IV号坦克的早期型号,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设计理念(如火力、装甲和速度的平衡)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家的同类产品。德国在空军方面也发展迅速,制造出诸如容克Ju 52(运输机,也可用作轰炸机)、亨克尔He 111(早期型号的轰炸机)以及战斗机如梅塞施密特Bf 109(早期型号)等。德国的炮兵技术、通信设备也相对领先。

日军: 日本在1937年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军工生产能力无法与德国相提并论。其陆军装备在某些方面还不错,例如九四式轻坦克和九五式轻坦克在某些战场上表现活跃,但整体而言,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德国的潜在实力相比。其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也相对落后。在空军方面,日军拥有数量不少的飞机,例如九七式战斗机和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亚洲战场上曾一度占据优势,但其飞机设计和性能相较于同期德国的顶尖型号,技术差距是存在的。通信设备、侦察手段等方面,日军也存在不足。

3. 军队规模与动员能力

德军: 1937年,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基础远大于日本。虽然尚未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但德国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兵员征召。其预备役体系相对健全,一旦需要,能够迅速动员起庞大的武装力量。

日军: 日本在1937年已经深陷全面侵华战争的泥潭。其陆军在亚洲战场上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且还在不断地向中国增兵。虽然日军的陆军规模庞大,但其兵力被分散在中国广阔的战场上,并且补给线也受到挑战。其工业能力不足以支撑持续高强度的战争消耗,人员和装备的补充也面临压力。

4. 战场环境与对手

德军: 1937年的德国尚未与其主要对手(如法国、英国、苏联)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其大部分军事行动集中在西班牙内战的“志愿援助”和国内的军事演习。这使得德军有机会在相对受控的环境下测试新战术和新装备,并且没有过度的消耗。

日军: 1937年,日军的主要战场是中国,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水平相对落后,但其巨大的战略纵深和顽强的抵抗能力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和牵制。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必须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消耗其兵力和物资的对手,这对其战略和后勤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5. 战略目标与野心

德军: 1937年,希特勒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其战略重心尚未完全转移到全面战争上。虽然他已经在秘密扩张军备,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但其目光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试图修正凡尔赛条约,收复失地,并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日军: 日本在1937年已经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其“大陆政策”和“南进政策”的野心勃勃。其战略目标是通过武力征服中国,并最终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在不断地扩张其侵略战争。

总结一下:

如果仅仅是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在纯粹的军事技术、装备水平和新式战术的探索与应用方面,德国无疑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德国正在孕育着改变未来战争模式的军事思想和技术,其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潜力已经开始显现。

然而,战争的胜负并非只取决于技术和装备。日军在1937年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是侵略性的实战),其士兵的战斗意志和个人能力也不容小觑。如果将两者放在一个假想的战场上,日军可能会依靠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灵活的战术在局部占到便宜,尤其是在日军擅长的近战和山地作战环境中。

但从整体的战略层面、工业生产能力、后勤保障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来看,1937年的德军拥有远超日军的优势。德国的军事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其研发能力和动员潜力意味着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装备更先进的武器,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以,很难说1937年的日军能“打过”1937年的德军。更准确地说,如果双方进行一场规模有限的、不考虑后续影响的冲突,结果可能难料,日军可能会展现出顽强的抵抗。但如果是一场更全面、更持久的较量,1937年的德军凭借其在技术、战术和工业上的优势,更有可能占据上风。德国军事力量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其快速学习、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些在1937年已经初露端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魏玛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其实还挺强的(1932年9月)

而到了1938年4月1日,就更上层楼,变成了这样:

日本的情况如何我不太清楚,但是根据这篇文章的末尾:

1940年的华北方面军(约有25万人)所装备的步兵武器数量情况大约是这样的:

  • 步枪是国防军的14%
  • 机枪是国防军的15%
  • 步兵炮是国防军的25%
  • 如果三门掷弹筒折算成一门50mm迫击炮、三门50mm迫击炮折算成一门80mm迫击炮的话,迫击炮为国防军的138%

可以看出,日军的步兵直射火力比较一般(毕竟就25万人,步枪机枪数量肯定不会太多),但是团以下的曲射火力相当强大

火炮按德国标准算(山炮什么的统统算轻型榴弹炮,105mm榴弹炮也算轻型榴弹炮)就是这样的:

  • 轻型榴弹炮是国防军的41%
  • 重型榴弹炮是国防军的4%
  • 105mm加农炮是国防军的0.8%

而且德国的轻型榴弹炮中,大部分是105mm榴弹炮;反观日本,只有约5%的轻型榴弹炮是105mm榴弹炮,更不用说德国同类装备的质量优势了。炮兵的数量和质量,日本与德国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在炮战中日军会先被打的满地找牙,然后才有机会用上步兵炮、掷弹筒

如果把这两项合在一起看,日军可能会变成忻口会战的阎锡山。毕竟德国人可不少:德国人在1935年末就拥有了40万人的作战部队,编成24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日军满打满算也就是100万的兵力,大约两倍的兵力优势,和阎锡山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