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7年的日军能打过1937年的德军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

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德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开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跳脱出来。虽然“闪电战”(Blitzkrieg)的概念尚未完全成型和成熟,但其核心思想——强调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和空军的协同作战,以及快速机动和穿插包围——已经开始萌芽并被积极探索。德国在重整军备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指挥官的进攻主动性和战术灵活性,对新技术的应用持开放态度。其军官团的培训非常严谨,强调学习、分析和适应战场变化。

日军: 日本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普鲁士(德国)军事传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大正时代之前。然而,到了1937年,虽然日军也强调进攻,但其整体的战术思想和训练体系相对更偏向于传统的步兵战术和消耗战,对机械化和空地协同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如当时的德国那么深入。日军的训练非常刻苦,士兵的个人战斗素质很高,尤其是陆军的步兵和骑兵,在近战和白刃战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整体的联合作战能力,尤其是陆空配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装备与技术水平

德军: 1937年的德国,虽然还在秘密重整军备,但其军事技术已经相当先进。它开始大规模生产和测试新型坦克,如III号和IV号坦克的早期型号,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设计理念(如火力、装甲和速度的平衡)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家的同类产品。德国在空军方面也发展迅速,制造出诸如容克Ju 52(运输机,也可用作轰炸机)、亨克尔He 111(早期型号的轰炸机)以及战斗机如梅塞施密特Bf 109(早期型号)等。德国的炮兵技术、通信设备也相对领先。

日军: 日本在1937年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军工生产能力无法与德国相提并论。其陆军装备在某些方面还不错,例如九四式轻坦克和九五式轻坦克在某些战场上表现活跃,但整体而言,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德国的潜在实力相比。其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也相对落后。在空军方面,日军拥有数量不少的飞机,例如九七式战斗机和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在亚洲战场上曾一度占据优势,但其飞机设计和性能相较于同期德国的顶尖型号,技术差距是存在的。通信设备、侦察手段等方面,日军也存在不足。

3. 军队规模与动员能力

德军: 1937年,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基础远大于日本。虽然尚未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但德国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兵员征召。其预备役体系相对健全,一旦需要,能够迅速动员起庞大的武装力量。

日军: 日本在1937年已经深陷全面侵华战争的泥潭。其陆军在亚洲战场上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且还在不断地向中国增兵。虽然日军的陆军规模庞大,但其兵力被分散在中国广阔的战场上,并且补给线也受到挑战。其工业能力不足以支撑持续高强度的战争消耗,人员和装备的补充也面临压力。

4. 战场环境与对手

德军: 1937年的德国尚未与其主要对手(如法国、英国、苏联)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其大部分军事行动集中在西班牙内战的“志愿援助”和国内的军事演习。这使得德军有机会在相对受控的环境下测试新战术和新装备,并且没有过度的消耗。

日军: 1937年,日军的主要战场是中国,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水平相对落后,但其巨大的战略纵深和顽强的抵抗能力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和牵制。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必须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消耗其兵力和物资的对手,这对其战略和后勤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5. 战略目标与野心

德军: 1937年,希特勒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其战略重心尚未完全转移到全面战争上。虽然他已经在秘密扩张军备,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但其目光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试图修正凡尔赛条约,收复失地,并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日军: 日本在1937年已经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其“大陆政策”和“南进政策”的野心勃勃。其战略目标是通过武力征服中国,并最终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在不断地扩张其侵略战争。

总结一下:

如果仅仅是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在纯粹的军事技术、装备水平和新式战术的探索与应用方面,德国无疑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德国正在孕育着改变未来战争模式的军事思想和技术,其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潜力已经开始显现。

然而,战争的胜负并非只取决于技术和装备。日军在1937年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是侵略性的实战),其士兵的战斗意志和个人能力也不容小觑。如果将两者放在一个假想的战场上,日军可能会依靠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灵活的战术在局部占到便宜,尤其是在日军擅长的近战和山地作战环境中。

但从整体的战略层面、工业生产能力、后勤保障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来看,1937年的德军拥有远超日军的优势。德国的军事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其研发能力和动员潜力意味着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装备更先进的武器,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以,很难说1937年的日军能“打过”1937年的德军。更准确地说,如果双方进行一场规模有限的、不考虑后续影响的冲突,结果可能难料,日军可能会展现出顽强的抵抗。但如果是一场更全面、更持久的较量,1937年的德军凭借其在技术、战术和工业上的优势,更有可能占据上风。德国军事力量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其快速学习、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些在1937年已经初露端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魏玛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其实还挺强的(1932年9月)

而到了1938年4月1日,就更上层楼,变成了这样:

日本的情况如何我不太清楚,但是根据这篇文章的末尾:

1940年的华北方面军(约有25万人)所装备的步兵武器数量情况大约是这样的:

  • 步枪是国防军的14%
  • 机枪是国防军的15%
  • 步兵炮是国防军的25%
  • 如果三门掷弹筒折算成一门50mm迫击炮、三门50mm迫击炮折算成一门80mm迫击炮的话,迫击炮为国防军的138%

可以看出,日军的步兵直射火力比较一般(毕竟就25万人,步枪机枪数量肯定不会太多),但是团以下的曲射火力相当强大

火炮按德国标准算(山炮什么的统统算轻型榴弹炮,105mm榴弹炮也算轻型榴弹炮)就是这样的:

  • 轻型榴弹炮是国防军的41%
  • 重型榴弹炮是国防军的4%
  • 105mm加农炮是国防军的0.8%

而且德国的轻型榴弹炮中,大部分是105mm榴弹炮;反观日本,只有约5%的轻型榴弹炮是105mm榴弹炮,更不用说德国同类装备的质量优势了。炮兵的数量和质量,日本与德国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在炮战中日军会先被打的满地找牙,然后才有机会用上步兵炮、掷弹筒

如果把这两项合在一起看,日军可能会变成忻口会战的阎锡山。毕竟德国人可不少:德国人在1935年末就拥有了40万人的作战部队,编成24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日军满打满算也就是100万的兵力,大约两倍的兵力优势,和阎锡山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打过”这个词本身有很多维度。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能赢,因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太多因素,包括战略、战术、装备、士气、后勤、地形、国际局势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对比一下1937年的日军和德军,试着描绘一幅画面:1. 军事思想与训练 德军: 到1937年,.............
  • 回答
    1949年的共军面对1937年的日军,能否守住南京?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假设性和战术分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对比双方的实力、战术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已经相当成熟。侵华日军的装备精良,训练.............
  • 回答
    这个设想极具挑战性,也引人深思。如果真的有100位当今中国顶尖的军事战略战术或技能专家穿越到1937年,他们是否能成功阻挡日本的全面入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答案隐藏在无数复杂的变量之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100位专家,即使是当今最杰出的军事人才,他.............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1937年的日军与1949年的解放军进行对比,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诞生的两支军队。这样的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一幅可能存在的战况战果。一、 对比双方的基本情况1. 1937年的日军: 兵力与装备: 日军在1937年正处于全面.............
  • 回答
    要论1949年的解放军正面战场能否战胜1937年的日军,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也极富探讨价值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个时间点的军队进行数值上的对比,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构成、作战理念、战略战术以及所处的整体环境。首先,我们来看看1937年的日军。1937年,中国正处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
  • 回答
    1937年的淞沪会战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之一,它对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后来失去大陆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说,淞沪会战并不是蒋介石后来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但它绝对是导致其失去大陆的关键性转折点之一,并且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淞沪会战与蒋介石失去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对1937年攻陷南京的日本熊本师团进行道德绑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责任的归属以及现代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事实,理解道德绑架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并审慎地权衡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背景。1937年,中国农历.............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好嘞,咱来聊聊这个脑洞。想象一下,要真有这么一天,中国这十几亿人口,连同咱现在手里的手机、网络、高铁、飞机,突然唰地一下,全被塞回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那档子事儿上。这可不是小事,那可得炸开了锅,估计比当年日本鬼子打过来还让人懵圈。首先,得说说咱这帮“穿越大军”的反应。刚开始那会儿,肯定是天崩地裂.............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1937年,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有效控制住日渐膨胀的军方势力,那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因此发生深刻的改变。想象一下,在那一年,太平洋上阴云密布,但政府中的文官力量,那些曾经被军国主义思潮排挤或边缘化的声音,能够重新掌握日本的外交和内政主导权。首先,对华政策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军方极力推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其背.............
  • 回答
    穿越到1937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黎明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力量。作为一名现代人,你拥有远超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是你的优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为你设想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涵盖了生存、融入、利用优势以及可能的贡献,并强调了风险.............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的微妙之处,也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而我们通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欧洲战场爆发算起,直至1945年结束。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错位”,理解这个错位,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局势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