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 1937 年 7 月 7 日,中国政府帮助寻找在宛平城失踪的那名士兵,能否延缓侵华战争的爆发?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

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根据事后披露的各种资料,这次事变的起因非常荒谬,甚至有些“低级错误”的色彩——日本方面声称有一名士兵失踪,因此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个理由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眼中,都是极度挑衅的。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的反应是“暂不允入”,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正常立场。

然而,如果中国政府,特别是最高层(当时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作出反应,情况或许会不同。这里所谓的“帮助寻找”,并非是要中国军队去配合日军搜查,而是指一种更为外交和政治层面的介入。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 “主动协调” 的 scenario。

迅速的信息传递与危机管控: 当事态在宛平城刚刚发生苗头时,中国政府,特别是驻北平的何应钦等高级官员,能够立刻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并获得明确的指示。而南京方面,则不应只是被动等待前线报告。他们可以立即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方面表达中方立场,强调事件的敏感性,并建议通过双方共同认可的方式,比如共同组成一个包含有中日双方代表的调查小组(即使目的是找出那个“失踪”士兵),在宛平城外或者其他双方都同意的区域进行搜查。这种“共同搜查”并非是中国屈服,而是为了避免事态升级,给日本方面找到借口。

利用国际舆论和外交斡旋: 当时中国政府已经有了一定的外交活动,比如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如果能在这个节点,通过外交部向各国使馆(特别是英、美等)通报情况,并强调日军的挑衅意图,邀请他们派遣观察员,或者至少形成一种国际监督的态势。一个正在被国际社会关注的事件,往往会让侵略者有所顾忌。日军的行动可能会被更加严格地审视,从而迫使他们更加谨慎。

展示非对抗性的解决意愿(同时坚定立场): 中国政府可以公开声明,中方对日军的“失踪士兵”事件表示关注,并愿意配合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解决。但同时,必须非常清晰地划出底线:中国主权不容侵犯,日军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中国领土。这种表态一方面可以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展示中国并非好战,但也不会畏惧战争,为后续的外交博弈留下空间。

那么,这种“帮助寻找”的行动, 如何能够延缓战争的爆发呢?

1. 为中国争取宝贵时间: 哪怕只是延缓几天,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也是极其宝贵的。这段时间可以用来:
国内军队调动与部署: 虽然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但中央政府的调动指令需要时间。延缓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调集兵力,布置防御。
物资储备与准备: 虽然全面抗战的准备不足,但任何一点物资的储备都可能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作用。
政治与宣传动员: 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内部的团结和对外宣传,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道义支持。

2. 给日本内部制造犹豫: 历史研究表明,在1937年7月,日本内部对于是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军国主义势力占主导,但也有一些温和派或对战争后果有所顾虑的势力。如果中国政府能够通过上述方式,制造出一个“事态似乎有缓和余地”的假象,或者让日军在宛平城前的行动显得过于鲁莽和不合情理,可能会让日本国内那些犹豫的力量有机会发声,或者至少延迟决策过程。例如,如果日军在遭到中方坚决但有理有据的拒绝后,并没有立刻以武力解决,而是陷入了“搜查士兵”的僵局,这反而暴露了其借口的荒谬性,可能会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引发更多质疑。

3. 制造国际干预的契机: 如前所述,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地将事件的责任归于日军的挑衅,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尤其是在一个明确的“搜查士兵”这样的小事上,日本的强硬态度可能更难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英国、美国当时都希望维持远东的稳定,如果他们认为日军的行为过于激进,可能会施加外交压力,要求双方克制。即使这种压力不足以阻止战争,但也能延缓其进程,为中国提供更多缓冲。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局限性。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决心: 日本的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并非仅仅基于一个“失踪士兵”的借口。这个借口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日本早已制定了吞并中国的战略。因此,即使中国政府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只要日本下定决心,战争的爆发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形式或许会改变,但结果难料。
中国政府的实力与影响力: 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在努力建设,但整体国力与日本相比差距巨大。外交上的斡旋能力、军事上的威慑能力都相对有限。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并非决定性的。
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与现在无法相比。即使中央政府指示,从南京到北平再到宛平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延误。

总而言之, 如果1937年7月7日,中国政府能更主动地介入宛平城的“失踪士兵”事件,通过外交斡旋、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等方式,以一种既坚定维护主权又避免直接冲突升级的方式来处理,确实有可能延缓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种延缓并非是阻止战争的必然发生,而是为中国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同时也在道义和国际舆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它可能会让日本的侵略行为看起来更加赤裸裸,也为后续的抗战争取到一些喘息和准备的机会。但历史的洪流一旦被巨浪推动,即使是最细微的改变,也难以完全逆转其最终的流向。那一声枪响之后,战争的阴影早已笼罩,中国所能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去争取那一线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好。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镇关西乖乖的把十斤寸金软骨都剁成了臊子,是不是就能少挨鲁达那三拳了?

user avatar

帮你温习几则寓言。

狼和小羊。

鲁提辖和镇关西。

萨达姆和大杀器。

苏联和民主。

想特么整你怎么都是借口。

user avatar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将1937年的日军与1949年的解放军进行对比,实际上是在比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诞生的两支军队。这样的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一幅可能存在的战况战果。一、 对比双方的基本情况1. 1937年的日军: 兵力与装备: 日军在1937年正处于全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穿越到1937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黎明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力量。作为一名现代人,你拥有远超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这既是你的优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以下是我为你设想的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涵盖了生存、融入、利用优势以及可能的贡献,并强调了风险.............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命运多舛,最终失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由林彪来指挥这场战役,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极具假设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林彪的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当时国军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林彪的军事特点。林彪是红军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都赫赫有名的战术大师,他最显著的标签是“多谋.............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中国高规格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分量、情感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事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国际影响。历史的沉痛与民族的记忆:首先,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城内制造了长达六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设想一下,中国突然置身于1937年,然后在五年后,也就是1942年,又回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五年在历史上是极其动荡的,中国的命运也在其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能预知一切,那么获取“最大利益”将是一个关乎生存、发展和国家战略的严峻考量。首先,要明确“最大利益”.............
  • 回答
    说起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也就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阶段。它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难得的相对和平稳定、发展迅速的时期,但也充满了挑战和局限性,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细细掰扯。背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首先得说,这个“黄金十年”的开端,是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终于在形式上.............
  • 回答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来自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普通人,如何在那个极度危险且信息隔绝的年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克服巨大的劣势,去挽救更多的生命。以下是我构思的策略,希望能尽可能详尽且贴近现实地描述:首要前提:生存是第一位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你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身份,没有资源,语言.............
  • 回答
    关于疫情初期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群体免疫策略的潜在风险,需要从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对这一假设情境的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策略的科学定义与风险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当足够多的人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从而阻断病毒传播链。但这一策略在现实.............
  • 回答
    如果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国企)没有进行大规模下岗改革,其后果将极其复杂且深远,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国际地位产生根本性影响。以下从经济、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层面:计划经济的延续与效率危机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如果国企不进行下岗改革,计划经济模式.............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输掉,其后果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可能引发深远的全球性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后果: 1. 俄罗斯的政治与社会危机 政府合法性崩溃:如果俄罗斯在军事上失败,其政权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可能升级,导致大规模抗议或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引.............
  • 回答
    关于唐生智和张自忠的历史地位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责任、政治影响、后世评价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若假设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其历史地位与张自忠的比较将涉及以下复杂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军事责任的差异1. 南京保卫战的性质 南京保卫战(1937年)是抗日战争初期的关键战役,当时中国军队在装.............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关于“如果男人可以生孩子或通过体外子宫出生,女性的地位是上升还是下降”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结构、性别角色、伦理观念、技术发展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生育责任的重新分配1. 传统生育角色的瓦解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被视为生育的主体,承担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部责任。如果男性通过技.............
  • 回答
    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作为普通百姓,需要从多个层面做好准备,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应对指南,结合历史经验、现代应急知识和现实需求,分阶段、分场景进行说明: 一、战争前的准备工作1. 了解战争类型与可能影响 国家战争:可能涉及大规模动员、资源封锁、国际制裁、经济崩溃等。 .............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