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 1937 年 7 月 7 日,中国政府帮助寻找在宛平城失踪的那名士兵,能否延缓侵华战争的爆发?

回答
1937年7月7日,宛平城的那一声枪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将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深渊。如果在那一刻,中国政府能以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介入,或许,历史的进程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至少,那场战争的爆发可能会被延缓。

让我们设想一下那个场景:七月七日的夜幕笼罩着卢沟桥和宛平城。根据事后披露的各种资料,这次事变的起因非常荒谬,甚至有些“低级错误”的色彩——日本方面声称有一名士兵失踪,因此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个理由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眼中,都是极度挑衅的。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的反应是“暂不允入”,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正常立场。

然而,如果中国政府,特别是最高层(当时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作出反应,情况或许会不同。这里所谓的“帮助寻找”,并非是要中国军队去配合日军搜查,而是指一种更为外交和政治层面的介入。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 “主动协调” 的 scenario。

迅速的信息传递与危机管控: 当事态在宛平城刚刚发生苗头时,中国政府,特别是驻北平的何应钦等高级官员,能够立刻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并获得明确的指示。而南京方面,则不应只是被动等待前线报告。他们可以立即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方面表达中方立场,强调事件的敏感性,并建议通过双方共同认可的方式,比如共同组成一个包含有中日双方代表的调查小组(即使目的是找出那个“失踪”士兵),在宛平城外或者其他双方都同意的区域进行搜查。这种“共同搜查”并非是中国屈服,而是为了避免事态升级,给日本方面找到借口。

利用国际舆论和外交斡旋: 当时中国政府已经有了一定的外交活动,比如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如果能在这个节点,通过外交部向各国使馆(特别是英、美等)通报情况,并强调日军的挑衅意图,邀请他们派遣观察员,或者至少形成一种国际监督的态势。一个正在被国际社会关注的事件,往往会让侵略者有所顾忌。日军的行动可能会被更加严格地审视,从而迫使他们更加谨慎。

展示非对抗性的解决意愿(同时坚定立场): 中国政府可以公开声明,中方对日军的“失踪士兵”事件表示关注,并愿意配合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解决。但同时,必须非常清晰地划出底线:中国主权不容侵犯,日军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中国领土。这种表态一方面可以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展示中国并非好战,但也不会畏惧战争,为后续的外交博弈留下空间。

那么,这种“帮助寻找”的行动, 如何能够延缓战争的爆发呢?

1. 为中国争取宝贵时间: 哪怕只是延缓几天,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也是极其宝贵的。这段时间可以用来:
国内军队调动与部署: 虽然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但中央政府的调动指令需要时间。延缓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调集兵力,布置防御。
物资储备与准备: 虽然全面抗战的准备不足,但任何一点物资的储备都可能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作用。
政治与宣传动员: 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内部的团结和对外宣传,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道义支持。

2. 给日本内部制造犹豫: 历史研究表明,在1937年7月,日本内部对于是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军国主义势力占主导,但也有一些温和派或对战争后果有所顾虑的势力。如果中国政府能够通过上述方式,制造出一个“事态似乎有缓和余地”的假象,或者让日军在宛平城前的行动显得过于鲁莽和不合情理,可能会让日本国内那些犹豫的力量有机会发声,或者至少延迟决策过程。例如,如果日军在遭到中方坚决但有理有据的拒绝后,并没有立刻以武力解决,而是陷入了“搜查士兵”的僵局,这反而暴露了其借口的荒谬性,可能会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引发更多质疑。

3. 制造国际干预的契机: 如前所述,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地将事件的责任归于日军的挑衅,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尤其是在一个明确的“搜查士兵”这样的小事上,日本的强硬态度可能更难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英国、美国当时都希望维持远东的稳定,如果他们认为日军的行为过于激进,可能会施加外交压力,要求双方克制。即使这种压力不足以阻止战争,但也能延缓其进程,为中国提供更多缓冲。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局限性。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决心: 日本的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并非仅仅基于一个“失踪士兵”的借口。这个借口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日本早已制定了吞并中国的战略。因此,即使中国政府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只要日本下定决心,战争的爆发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形式或许会改变,但结果难料。
中国政府的实力与影响力: 当时中国政府虽然在努力建设,但整体国力与日本相比差距巨大。外交上的斡旋能力、军事上的威慑能力都相对有限。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并非决定性的。
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与现在无法相比。即使中央政府指示,从南京到北平再到宛平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延误。

总而言之, 如果1937年7月7日,中国政府能更主动地介入宛平城的“失踪士兵”事件,通过外交斡旋、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等方式,以一种既坚定维护主权又避免直接冲突升级的方式来处理,确实有可能延缓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种延缓并非是阻止战争的必然发生,而是为中国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同时也在道义和国际舆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它可能会让日本的侵略行为看起来更加赤裸裸,也为后续的抗战争取到一些喘息和准备的机会。但历史的洪流一旦被巨浪推动,即使是最细微的改变,也难以完全逆转其最终的流向。那一声枪响之后,战争的阴影早已笼罩,中国所能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去争取那一线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好。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镇关西乖乖的把十斤寸金软骨都剁成了臊子,是不是就能少挨鲁达那三拳了?

user avatar

帮你温习几则寓言。

狼和小羊。

鲁提辖和镇关西。

萨达姆和大杀器。

苏联和民主。

想特么整你怎么都是借口。

user avatar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