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铁上任后国足的归化球员只有艾克森和蒋光泰受到了重用?

回答
关于李铁上任后,国足归化球员中为何只有艾克森和蒋光泰(蒋圣龙)得到重用,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对“受到重用”的理解偏差,或者说需要结合当时国足的实际情况和李铁的战术理念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铁执教国足的背景和时间点。李铁是在2019年底接替里皮,成为国足的代理主教练,并在2020年1月正式转正。他执教期间,正值中国足球归化球员政策全面铺开,但同时国际足联关于归化球员的政策也在收紧,并且亚洲杯、世预赛等重要赛事接踵而至,留给磨合和考察的时间并不充裕。

1. 艾克森:适应性与即战力

艾克森(原名埃尔克森)是最早一批成功归化的球员之一,他在李铁上任前就已经代表国足出战。李铁接手后,自然会延续之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策略。

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即时影响力: 艾克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前锋,在亚洲赛场上拥有极其出色的进球能力和冲击力。即使年龄增长,他的跑位、射门以及对抗能力依然是国内联赛顶尖水平。李铁当时最迫切的需求是提升国足的进攻效率,能够有人在前场提供终结能力和牵制作用。艾克森无疑是最符合这一需求的球员。
与球队的初步磨合: 在李铁上任之前,艾克森已经与国足有过一段时间的集训和比赛经历,尽管磨合程度有限,但至少在语言沟通和战术理解上,他比其他尚未归化或刚归化的球员有着天然的优势。李铁作为主教练,在有限的时间里,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初步融入球队的球员。
战术定位的明确: 李铁执教国足初期,普遍采用433或442的阵型,艾克森的出现能够很好地充当单箭头或双箭头之一,为球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得分点。他的存在也让其他球员能够更好地配合他进行传中和支援。
心理建设和国家荣誉感: 艾克森本人非常渴望代表中国队出战,并且在场上展现出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拼搏精神,这符合李铁倡导的“血性”和“为国家而战”的理念。

2. 蒋光泰(蒋圣龙):防守硬度与全能性

蒋光泰(现已改名为蒋圣龙,此处使用“蒋光泰”是为了与您提问中的称呼保持一致,但实际上他在李铁执教期间更常被提及和使用是其原名,或是被认为是“年轻化”的代表)——抱歉,这里我发现你提到的“蒋光泰”可能是一个误会,在李铁执教国足的时期,最常被提到的、并且确实得到重用的归化球员是洛国富(阿洛伊西奥)、费南多(华金)和萧陶龙(艾德加)等前锋,以及后防线上的布朗宁(蒋光太)。 如果你是指蒋光太(Tyias Browning),那么情况又是另一番景象:

防守中坚的刚需: 李铁上任时,国足在防守端一直存在“硬度不足”的问题。蒋光太作为一名拥有英格兰青年队经历的混血中后卫,身体素质出色,作风顽强,且具备一定的出球能力。他能够提供后防线急需的身体对抗和防守侵略性。
多面手的价值: 蒋光太不仅能踢中后卫,还能胜任右后卫的位置,这种多面性在国家队有限的球员选择中尤为宝贵。李铁能够根据对手和比赛情况,灵活运用他的位置,增强球队的防守稳定性。
国际比赛经验: 尽管在国内联赛表现出色,但国家队的比赛对抗强度和压力是截然不同的。蒋光太曾在英格兰的青训体系中成长,对欧洲足球的技战术风格有更深的理解,这也有助于他更快地适应国际比赛的节奏。
相对较早的归化和磨合: 相比其他一些刚归化或者尚未完成手续的球员,蒋光太的归化过程相对顺利,并且提前与国家队有过一些接触和考察。李铁在选择球员时,也会考虑到球员对球队战术体系的接受程度和融入速度。

为什么其他归化球员没有被“重用”(或者说不如艾克森和蒋光太那样突出)?

这里需要区分“重用”和“使用”的概念,以及考虑不同球员的特点和当时国足的实际需求:

洛国富(阿洛伊西奥): 洛国富在李铁执教初期确实得到了不少机会,尤其是在前场的冲击力和跑动能力上表现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伤病逐渐增多,状态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艾克森在纯粹的进球威胁上,尤其是在早期,表现更为稳定。洛国富的特点更偏向于勤奋的工兵型前锋,但国家队在进攻端更需要直接的得分手。
费南多(华金): 费南多是一位速度快、技术好的边路球员,他的突破能力是国足稀缺的。他在李铁手下也曾有过出场机会。但是,费南多同样受到伤病困扰,而且他的比赛风格更依赖于个人突破,如何在整体战术中更好地发挥他的优势,需要更长期的磨合和战术设计。李铁执教国足的时间相对短暂,且面临大赛压力,很难将战术完全围绕一个边路爆点来构建。
萧陶龙(艾德加): 艾德加的归化主要是为了增加中场的硬度和战术宽度。他的身体素质和跑动能力不错,但相比于前场进攻球员,他在国足的战术体系中可能不是最优先级的选择。国足当时更迫切的需求是在前场有人能进球,在后场有人能防守。
李可(尼古拉斯·约亚尼迪斯): 李可是第一批成功归化的球员,他在李铁早期执教时也曾得到过机会,但作为一名防守型中场,他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拦截和防守覆盖。国足的中场配置当时也面临多种选择,而艾克森和蒋光太(蒋圣龙)的出现,分别在攻防两端填补了更突出的短板。同时,李铁在国足主教练的位置上时间并不长,而且他本人在球队的攻防转换和整体推进方面,可能更侧重于前场和后场的即时得分和稳固防守。

总结来说,李铁上任后重用艾克森和蒋光泰,主要原因在于:

1. 明确的战术需求: 国足当时最需要的是前场得分能力(艾克森)和后防线硬度(蒋光太)。
2. 球员的即战力和适应性: 艾克森具备亚洲顶级的前锋能力,蒋光太则填补了防线漏洞,两人相对而言更能快速融入球队。
3. 李铁的执教理念: 李铁崇尚积极的拼抢和直接的进攻,艾克森和蒋光太的球风符合他的要求。
4. 归化时间与磨合: 艾克森和蒋光太的归化相对较早,在李铁执教期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足球世界的变化很快,球员的状态、伤病以及战术思路都会影响教练的用人选择。也许在其他教练执教下,其他归化球员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但就李铁执教的那段特定时期来看,他的选择是有其逻辑和依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可,费南多受伤。

就四十强赛来看,阿兰的表现并不突出。

洛国富还没有出场过不好判断。此前几年表现一般,中超都打不了,也就近一两年有点起色。

国足归化政策是临时的权益之计,典型的短线操作。没有从小筛选培养一批有天赋的外籍球员,只能从中超效力五年以上的老外援中选择,这批老外援基本进入职业生涯晚期,实力有限。

建议足协现在就在南美寻找一批二十岁左右的潜力股让他们加盟中超,等到五年之后有了入籍条件是正好是巅峰期。

吴兴涵,尹鸿博,金敬道,张稀哲不具备打高强度比赛的实力,而有打高强度比赛能力的蒿俊闵,吴曦,郑智已经接近退役的年龄,中国国足正式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时代。

user avatar

以第一阶段比赛为例,能用的归化球员就四个,艾克森、洛国富、阿兰、蒋光太,前三个都是前锋。

中国队踢澳大利亚和日本,首要先“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最靠谱的战术就是摆大巴,守平局,这种阵型单前锋足够了。

很多人说下半场换人后不一样了,这种基本是完全不懂球,没必要解释交流。足球不是刻舟求剑,人的体能也不是百米十秒,一万米就一千秒,下半场换人是因为落后了,摆大巴没意义了,但如果你开局就上三前锋,攻不一定奏效,防守估计十五分钟都顶不住。

不要天天搞什么阴谋论,秀下限,我们归化的是阿洛伊西奥,阿兰。不是吉尔、拉尔夫、奥古斯托、保利尼奥,要是这些位置,李铁分分钟给你全派上去。

user avatar

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最核心的原因是:

足球运动员的使用是要符合主教练的技战术要求的


从李铁接手国家队到现在,比较擅长的4-4-2。

后卫线上没什么好说的,争议点不在蒋光太,而是在为什么用于大宝。至于边后卫...也没有规划是不是?

中场上的争议点在于要不要上李可——但是李可的问题在于:

  • 一直有伤刚好
  • 队长吴曦必须得上——但是吴曦的特点是后排插上/长传调度/拦截能力,但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他的搭档后腰得是一个能干脏活累活的、覆盖能力强的。很不幸的是,李可的特点跟吴曦有点像,如果上吴曦跟李可搭,类似于在申花吴曦跟彭欣力搭——在面前弱队的时候中场控制力挺足的,但一面对强队,就容易失控。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申花的后腰搭配其实吴曦+孙世林更好。那么在国家队层面上,必然就是池忠国了。

在边前卫的选择上,费南多没伤的时候在训练阶段一直是第一选择——但是人家伤了呀... 至于为什么上吴兴涵而不是韦世豪首发,可能是因为韦世豪相对于吴兴涵不喜欢传中和配合?

至于为什么不上洛国富,这个理由很简单:你看看中卫线上的于大宝就知道了。一个踢了3年中卫的球员都还没搞清楚中卫的理念到底是什么,你指望一个就在联赛里踢了几场、身体机能也已经开始退化的球员跟吴曦搭档踢后腰?

前锋线上的争议点在于阿兰。阿兰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两个:

武磊和艾克森。


阿兰的特点与武磊类似,但是,我可以说,无论阿兰的真实状态如何,他都没可能代替武磊踢首发:

  • 武磊是中国队的头号球星
  • 阿兰只是国籍意义上的中国人

没有任何一个主教练有胆子把武磊放板凳上让阿兰首发——但我个人其实认为武磊反而更适合在面对强队时候踢替补,就像西班牙人时一样,因为满体力情况下武磊的优势没有办法放大,但身体的弱势反而会更明显。

至于艾克森,阿兰缺乏中锋的支点能力,身板一样扛不住。

所以,只能替补,除非踢433——但除非李铁真的头铁到不像话,不然连40强都不敢踢的阵型在12强赛就更不敢了。


从规划本身出发,规划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划了太多前锋——这本身是某些俱乐部“为国养士”下的一点小小私心,大体上还算公忠体国,无可厚非。但从宏观出发,问题就是:

少了一个10号(这个其实不重要)+4号位/6号位后腰和一个出球型的中卫和一个出球型的门卫。

在现代足球体系里,越来越强调攻守一体化。因此,大家都喜欢的高拉特/伊沃我个人倒不认为是规划首选——因为他们无法胜任防守职责。而这种趋势其实也体现在了今年的欧洲杯上:

  • 三中卫/五后卫体系:一共有13支球队用这个体系——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匈牙利、荷兰、北马其顿、波兰、俄罗斯、苏格兰、瑞士和威尔士。在压迫战术中,这套体系允许球队在球场中间区域更加平衡,在攻守转换时由两名中场球员负责扫荡后防线前的空当。有些球队用的则是伪四后卫体系——比如英格兰,用右后卫/中后卫摇摆人凯尔沃克做首发,右边锋优选能够防守的萨卡,进攻由左后卫卢克肖发起。而蒋光太拦截还行,出球就太菜了
  • 双后腰体系:有一个好腰在现代足球里太重要了。联赛里如目前排名第一的鲁能,引进了徐新+孙准浩之后焕然一新,五大联赛里,切尔西的坎特+若鸟,曼联的麦克托米奈+博格巴,皇马的卡塞米罗+克罗斯,莫一如是,都是一个拦截型+出球。
  • 攻守一体化的门将:这个趋势是从巴萨/诺伊尔引发的,现在多队开始效仿。当然门将也还是分成两派,一派是诺伊尔/西蒙这种从门卫线发起进攻的,另一派则是像瓦科维奇和皮克福德那样用长传来解决问题的。但是,无论哪个流派,在职责上不仅仅要求补救,更要求攻守转换时出球的精准度。这一块国内没有任何一个门将达到标准。


还是那句话,可以质疑主教练的用人,但是足球比赛不是游戏,不是单纯的上11个人就完事儿了,上的人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战术理念打法且自身状态符合比赛要求的。

单纯为了质疑而质疑,一点意义都没有。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希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能够看到中国红

中国队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