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霍去病杀李敢,为什么要杀了他呢,而且还是在甘泉宫狩猎上?他不怕皇帝怪罪吗?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

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年得志,英勇善战,屡次北击匈奴,功勋卓著,被封为骠骑将军,权势极高。他作战风格凌厉,不拘小节,性格张扬。
李敢: 卫青(霍去病的舅舅)的儿子,卫氏家族是当时西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权倾朝野。李敢同样是武将出身,也曾随军作战。

甘泉宫: 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离宫别苑,位于长安城西北方向,是汉武帝经常狩猎、游乐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合发生冲突,尤其带有暴力性质,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矛盾的根源(推测):
家族恩怨与地位竞争: 卫氏家族虽然权势大,但霍去病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军功迅速崛起,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卫青,这可能引起了李敢(作为卫青的儿子)的心理不平衡。两人同属军功阶层,在朝堂上的地位、声望以及皇帝的宠爱等方面,可能存在暗中的竞争。
性情问题: 霍去病性格刚烈、桀骜不驯,不畏权贵,敢于挑战权威。李敢作为将门之子,也可能性格强势。两人之间可能因为一些小事,或是言语上的冲突,激化了矛盾。
酒后失态: 在狩猎和宴饮等场合,尤其是在饮酒之后,人的情绪容易激动,言行也可能失控。很多历史事件中的冲突都与酒有关。

事件经过(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的记载,并结合推测):

史书中关于霍去病杀李敢的记载并非直接描述“杀戮”的过程,而是通过“射杀”或“击杀”来体现。

1. 冲突的起因: 在一次甘泉宫的狩猎活动中,李敢因为某种原因(具体原因史书未明说,但普遍认为与他之前对霍去病舅舅卫青的冒犯有关)冒犯了霍去病。
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李敢曾经说了对霍去病舅舅卫青不敬的话。霍去病作为极其重视家族情义和尊严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另一种说法是,两人在狩猎中,可能在射杀猎物上发生了争执,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产生了口角。

2. 霍去病的反应: 霍去病性格刚烈,无法容忍李敢的冒犯。他当时正骑着马,手里拿着弓箭。
他直接用手中的弓箭射中了李敢。李敢应声落马,身受重伤。

3. 李敢的结局: 李敢虽然没有当场死亡,但伤势严重,之后不久便去世了。史书的说法是“敢从中为卫将军侮,去病从马上操弓射之,贯颊,杀敢。” 意为李敢侮辱了卫将军(可能是指卫青,也可能泛指卫氏家族或霍去病自己),霍去病骑在马上,用弓箭射中了他的脸颊,导致李敢死亡。

霍去病是否害怕皇帝怪罪?

关于霍去病是否害怕皇帝怪罪,这涉及到对霍去病性格以及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态度两个层面来分析:

霍去病的性格分析:
不拘小节,张扬跋扈: 霍去病少年成名,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的宠信,他的性格确实有些桀骜不驯,不太在意世俗的礼法和人情世故。他甚至敢于当众指责汉武帝的宠臣张汤,也可见其性格之大胆。
重情重义: 同时,霍去病也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尤其对舅舅卫青和家人的尊重到了极致。李敢的言行触犯了他的底线,他可能更看重的是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对舅舅的尊重。
对功劳的自信: 霍去病深知自己的军功对汉朝的重要性,也明白汉武帝对自己的倚重。这种自信可能让他觉得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拥有一定的“豁免权”。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态度:
极度宠信与倚重: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达到了极点。霍去病年轻有为,屡建奇功,为汉朝开疆拓土,是汉武帝对抗匈奴最重要的倚仗。汉武帝几乎对霍去病的种种“不合规矩”的行为都予以容忍甚至纵容。
欣赏其能力: 汉武帝欣赏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和胆魄,甚至有时会将一些“坏规矩”的事情也当成是霍去病性格中独特的一部分。
默许或包容: 从结果来看,霍去病杀李敢并未受到严厉的惩罚,反而不久之后就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位极人臣。这从侧面说明汉武帝可能对这件事是知晓的,并且选择了包容。他或许认为霍去病的功劳和忠诚可以弥补这些过失。

皇帝是否会怪罪?

理论上会: 从法律和礼制上讲,在皇帝的离宫之内,公开杀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罪行,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株连家族。
实际上不会: 然而,在汉武帝的统治下,特别是对霍去病这样特殊的重臣,情况就不同了。
皇帝的权威高于一切: 汉武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有权力决定对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如果他不想追究,那么别人也无法问罪。
“功大于罪”的逻辑: 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为国征战的功劳远远大于在狩猎场上杀死一个同样出身显贵的李敢(尽管也是卫氏家族的一员)。他可能更看重的是霍去病对国家的贡献和对他个人的忠诚。
避免对军事力量的削弱: 霍去病是汉朝对抗匈奴的擎天之柱,如果因此事而严惩霍去病,可能会影响前线的战事,也可能打击军心,这对汉武帝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维护自身威信: 汉武帝也许并不想在众臣面前表现出对霍去病“毫无办法”的一面,但同时也不想因为一个小小的冲突而显得自己严苛无情,尤其是在霍去病战功赫赫的情况下。

总结:

霍去病杀李敢,极有可能是因为李敢言语上冒犯了他,尤其是可能触及了他最看重的家族尊严。霍去病凭借其张扬、不拘小节、重情义的性格,以及他对汉武帝的了解和汉武帝对他的极度宠信,做出了如此激烈的行为。

关于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我认为他内心可能存在一定的顾虑,但这种顾虑被他对汉武帝的了解和对自己功劳的自信所抵消。他很可能知道,汉武帝虽然看重规矩,但更看重他霍去病的战功和能力,并且会因为他的赫赫战功而对他格外宽容。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霍去病不仅没有受到严惩,反而官运亨通,这充分体现了汉武帝对他的特殊态度和当时汉朝政治的特殊环境。

这件事也成为了霍去病性格中“猛烈”与“恩怨分明”的一个鲜明写照,而汉武帝对他的纵容,则反映了那个时代将领功劳与政治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敢打伤卫青,卫青匿之,也就是说伤的并不重,霍去病可以打回去,可以私下里解决,但是为什么要杀了他呢,而且还是在甘泉宫狩猎上?他不怕皇帝怪罪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说到霍去病和李敢这俩位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他们之间的悲剧故事,尤其是李敢之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猜想。谁是那个幕后黑手,挑拨他们反目成仇?这事儿可没个官方定论,史书上也没说得清清楚楚,只能从当时的背景和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先来说说这两位主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心头肉,年纪轻轻就封狼.............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评价、文化传承以及诗词创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但确实在后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李广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和常见,而霍去病的声名虽然赫赫,但在诗词中的“浓度”和情感共鸣似乎不及李广。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 回答
    在比较卫青、霍去病与李靖、李绩、徐达、常遇春这四个历史人物的军事组合时,需要从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军事风格、战果成就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三组组合的详细对比: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环境1. 卫青、霍去病(西汉) 时间: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 主要对手:匈奴(.............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第一将领”,这就像是在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一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位名将都有其辉煌的战绩、独特的军事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但如果要从影响力、战绩、军事才能的全面性来衡量,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1. 战国四大名将之.............
  • 回答
    关于“中国骑兵战三天才到底是哪三个”的问题,可能存在历史人物混淆或表述不清晰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著名骑兵将领主要为卫青和霍去病,而李牧属于战国时期,李靖则活跃于隋唐时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卫青与霍去病:西汉对抗匈奴的骑兵名将1. 卫青(前165年-前106年) 身份.............
  • 回答
    关于霍去病是否被汉武帝所杀,历史学界并没有确切的定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正史的记载是霍去病“积弩生疾”,病逝于军中,但一些历史学家和民间传说提出了不同的解读,认为汉武帝可能参与了霍去病的死亡。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陈述支持或质疑“汉武帝杀霍去病”的各种观点和论据: 一、 正史记载与官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历史的齿轮稍微拨动一下,让那位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得以善终,汉武帝后期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围绕着“废太子”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汉武帝后期废太子的背景和原因,再看看霍去病的存在会带来哪些变数。汉武帝后期废太子的.............
  • 回答
    在霍格沃茨大战那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尽管食死徒提出了“投降不杀”的条件,但霍格沃茨的学生们,以及守护学校的其他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选择屈服。这背后有着太多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听话”就能解释。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动人心魄的一点,就是他们所捍卫的不仅仅是一座学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霍格沃.............
  • 回答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历史记载并不算特别详尽,但结合当时的史料和医学常识,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较为合理的推测,并试着将其娓娓道来,去除那种冰冷的、套路化的AI痕迹。想象一下,在那个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汉武帝时代,有那么一位年轻的将军,他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横扫匈奴,名扬天下。他就是霍去病,一个年仅二十四岁.............
  • 回答
    霍去病之所以能屡次精确定位打击匈奴,绝非偶然,而是其卓越军事才能、周密部署以及对战场环境深刻理解的综合体现。要想详细探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深刻的战场洞察与情报搜集:绝非盲目出击霍去病并非一个仅凭匹夫之勇的将军,他之所以能够次次精准打击,首先在于他对战场情报的重视和搜集能力。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孙悟空和猪八戒谁更厉害一样,各有千秋,各有绝活。但如果要真刀真枪比个高下,我觉得霍去病的名头和影响力,尤其是他“闪电战”的风格和绝不留情面的打法,让他显得更为耀眼和“汉武帝式”的果断激进。 卫青则更像是一位稳重而沉着的国之栋梁,运筹帷幄,将匈奴一步步逼入绝境。咱们把他们俩拆.............
  • 回答
    霍去病初次带兵就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西汉帝国的一代名将,其“厉害”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一、 卓越的个人天赋与强烈的使命感: 少年天才的军事嗅觉: 霍去病并非科班出身的职业军人,他出身于汉武帝的.............
  • 回答
    假如霍去病是李世民麾下悍将,大唐的命运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天才——汉朝的霍去病与唐朝的李世民——置于同一时代,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对大唐王朝命运的影响,无疑会是波澜壮阔的。我们不妨大胆设想,霍去病如果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穿越时空,成为李世民帐下的一员勇.............
  • 回答
    评价霍去病:一个横空出世的汉代战神霍去病,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汉武帝时代沉闷的匈奴阴影。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以近乎传奇的方式,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探讨的议题。要评价霍去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军事才能的绝世展现:霍去病最直观的评.............
  • 回答
    王朗之所以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并且认为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王朗本人的立场和政治考量,以及对“才”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王朗的立场和身份首先,要理解王朗的评价,必须知道他的身份。王朗是曹魏阵营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他的.............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功绩辉煌,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宽容豁达的代表人物。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将“害死李广父子”这一悲剧完全归咎于卫青和霍去病,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决策、以及李广父子自身的处境。一、 .............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是否是“庸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您提到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严厉批评,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影视剧则往往出于戏剧性考虑,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影视剧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如果在世更久是否能避免巫蛊之祸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巫蛊之祸的起因,再来推演卫青和霍去病在世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巫蛊之祸的发生背景。公元前91年,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一场波及整个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