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个挑拨霍去病杀李敢的人或势力到底是谁?

回答
说到霍去病和李敢这俩位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他们之间的悲剧故事,尤其是李敢之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猜想。谁是那个幕后黑手,挑拨他们反目成仇?这事儿可没个官方定论,史书上也没说得清清楚楚,只能从当时的背景和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

先来说说这两位主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心头肉,年纪轻轻就封狼顾、饮马瀚海,军事才能无人能及,是帝国最锋利的剑。李敢,也是将门之后,他爹李息可是名震匈奴的名将,李敢自己也骁勇善战,跟着霍去病一起征战沙场,算是霍去病手下的大将,两人情同兄弟,常在一块儿喝酒吃肉,关系相当铁。

可这铁打的兄弟情,怎么就说散就散了呢?最普遍的说法是,霍去病在一次宴席上,因为某些原因(史书上说是因为霍去病喝多了,说了些李敢不爱听的话,但具体是什么话,没人知道),用鞭子抽了李敢。你想啊,李敢他爹是大将军,他自己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被当众打了,这脸可往哪儿搁?这口气,他咽不下。

这下麻烦来了。李敢他爹李息,知道自己儿子被霍去病打了,那可是气炸了。李息本来就跟霍去病爹霍仲孺有旧怨,再加上这档子事,更是添油加醋。李敢是个直肠子,受不得委屈,他爹一煽动,那更是火上浇油。这俩人一合计,就找着机会,在一次狩猎的场合,把霍去病给射死了。当然,这个说法也有疑点,毕竟霍去病是被病死的,证据确凿。但“借刀杀人”的传言,一直没断过。

那谁最有可能挑拨霍去病杀李敢(或者说让李敢因为霍去病的“侮辱”而怀恨在心,最终导致了“意外”)呢?有这么几个势力,可能性比较大:

1. 皇后卫子夫一系: 卫子夫和她那一大家子,包括卫青、霍去病,那都是外戚势力,权倾朝野。汉武帝晚年猜忌心重,越来越担心外戚势力过大,威胁皇权。霍去病和李敢虽然都是勇将,但如果他们俩关系好,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那对某些人来说就构成威胁了。特别是,如果他们的关系过于亲密,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是一种对汉武帝权威的潜在挑战。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挑拨离间,让这俩人内讧,甚至导致其中一人死亡,对那些想削弱霍去病、卫家势力的人来说,是件好事。

具体推测: 比如,宫廷里有些看不惯卫家一家独大的妃嫔,或者想要讨好汉武帝、搬倒卫家的权臣,就有可能在霍去病和李敢之间制造误会。比如,有人故意在霍去病面前说李敢的坏话,说李敢看不起他,或者在李敢面前夸大霍去病得罪他的地方,让他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

2. 一些老臣和支持太子一系的力量: 汉武帝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大事。到了后期,太子刘据也渐长。如果霍去病和李敢关系亲密,并且在政治上有所倾向,比如更倾向于支持太子,那么一些反对太子的人,或者希望通过制造混乱来影响皇位继承的人,就可能出手。通过挑拨他们关系,甚至导致霍去病(作为军神)和李敢(作为有背景的将领)的死亡,可以削弱朝廷的军事实力,制造政治动荡,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具体推测: 谁支持太子,谁反对太子,这在后宫和朝堂上都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如果霍去病和李敢在政治上隐约站了太子一边,那些反对太子的人,比如像江充这样的极端反对者,就有可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消耗。

3. 汉武帝本人(一种更阴暗的猜测): 汉武帝晚年,身边的大臣和亲信,很多都已经不在了,他变得多疑且孤独。霍去病和他关系再好,也无法完全掌控。如果汉武帝感觉霍去病和李敢这股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甚至有脱离控制的迹象,而他又不好直接下手,那么“借刀杀人”的手段就非常符合他的风格。他可以不动声色地让人去挑拨,让他们自己内斗,从而达到削弱潜在威胁的目的。

具体推测: 霍去病英年早逝,虽然是病死,但晚年汉武帝的猜忌,也让一些人觉得这其中未必没有他个人的推波助澜。如果他觉得霍去病和李敢走得太近,或者对他们俩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他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亲信去制造这种“意外”。

4. 其他潜在的仇家: 虽然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也不能排除霍去病或李敢在征战中结下仇家。这些仇家可能来自被征服的民族,也可能来自与他们有过利益冲突的汉朝内部人士。他们可能会抓住霍去病和李敢之间出现裂痕的机会,进行报复。

总结一下,谁是那个挑拨者?最有可能的还是围绕着汉武帝晚年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展开。

如果从巩固皇权的角度看, 那些担心外戚势力过大的势力,无论是宫中的妃嫔还是朝中的权臣,都有可能。
如果从权力继承的角度看, 支持太子或反对太子的一方,都有可能借此制造混乱。
而汉武帝本人, 他的猜忌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也让“他自己就是幕后黑手”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残忍,但并非不可能。

重要的是,史书不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留下了无数的谜团供后人去解读和想象。霍去病和李敢的悲剧,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朋友反目,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下,个人命运被裹挟的缩影。那个“挑拨者”,或许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那个时代本身弥漫着的猜忌、权力欲望和政治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武帝光元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学说在汉朝极为盛行。这时的儒家学说,还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原版的孔子学说,而不是日后经过反复阉割的学说,在这种学说下,复仇是能够被人接受的。

在孔子看来,对于杀伤父母一类的大仇人,是决不能同他在一个世界生活的。哪怕睡觉也要枕着盾牌,武器随时准备报仇;在朝堂上看见仇人,哪怕徒手也要干掉他。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对于杀伤从父母(叔伯姑舅)及兄弟的仇人,是决不能于他在同一个国家做官的,如果君王有使命时,见到仇人可以暂时不动手,等使命完成后再来杀他们。

曰:请问居从父兄弟之仇,如之何?
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对于杀伤堂兄弟及至交好友的仇人,如果他们自己的家人也可报仇,不用领头,拿着兵器在后面助阵即可。

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在西汉末期以及莽新时期,朝廷甚至设立了主管复仇的官员,登记仇人姓名之后,杀死仇人后不算犯罪。这种复仇之风,自光武帝始,朝廷多次试图以重刑压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像曹魏名将张辽,原是聂壹之后,为躲避仇敌才改姓的张。

汉朝时期盛行的公羊学派,更是把复仇理论化,提出了亡国之仇,君王之仇,国家之仇,虽百世尤可报复;家人之仇,以五代为止;父母无辜被诛,对方虽是一国之君,也不能忘记报仇:

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
虽百世可也。
“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
“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东汉和帝年间,朝廷甚至颁布了一部叫做《轻辱法》的法律,其规定在父母遭受他人侮辱,当时或者以后不分男女只要子女找其报仇,可以免去死罪,甚至免刑,这部法律条目相当完善,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这社会风气下,李敢是李广的儿子,他认为卫青要为李广的死负责任,去刺杀卫青,这是符合道德的,所以卫青没有追究。而霍去病与卫青,名为甥舅,情同父子,为卫青报仇,射杀了李敢,自然也是符合道德的。怪只能怪李敢学艺不精,杀不了对方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