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咋不看看王朗这段话出自哪儿呢?
王朗的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原文是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愿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于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于百金之台,昭俭于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于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厥猥闶,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祟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修城池,修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作,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这段话的核心,并不是评价霍去病的军事才能,而是王朗在看到魏明帝大修宫室之后进谏所说的话。在这里,王朗想说的说“霍去病这种平庸的将领,尚且知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陛下您如此圣明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啊”。
很显然,王朗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他见到了“百姓或有不足”,想帮老百姓办点事。而她说话的对象是皇帝,自然要把霍去病稍微踩一踩,把皇帝捧一捧。所以他说“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皇帝自然是圣明的。而能跟魏明帝相提并论的,自然是两汉的历代皇帝。霍去病不过是一个外戚而已,哪有跟皇帝相提并论的资格?就算有,王朗说“皇帝你也不看看,人家霍去病那么NB都没去修宅子,你个辣鸡哪儿来的脸给自己盖宫殿”合适吗?
王朗这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啊。
都别说跟领导了,你劝你们家孩子好好学习,是说“隔壁老王的儿子天天在家里学习考第一,你本来就比人家笨,还不知道学习,你以后想去工地搬砖吗”好一些,还是说“你又不比隔壁老王的儿子笨,你只要认真学习,肯定也能考第一。你这学期要能考到前五名,我奖励你一个新手机”好一些?
王朗身为几朝老臣,既能治国理政,又能八面逢源,这背后的官场生存智慧不是一般的厉害。等你以后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就知道王朗的这一番上书到底多么有水平了。
王朗满腹经纶,镇守会稽却坐视孙策崛起而无能为力,你说他没有军事才能没什么问题。
但是题主问题描述有问题,估计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历史人物评价霍去病大全”,没有考究原文出处与逻辑,这句话出自王朗劝阻曹叡大兴土木的上书,结合上下句逻辑:“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
可以看出王朗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也不是很高,认为是文、景给他留的家底充足,造就了大功业。这样的逻辑下,王朗自不会认为霍去病成就非常之高。王朗上书的本意是劝阻曹叡不要虚耗国力,连霍去病这样出来名爱浪费的中才之将也是识大体的人,跟魏国有没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曹彰、曹植倒是很仰慕霍去病。
尽管王朗可能是腐儒之言,他这话却不是没有典故,而恰恰是王朗熟知典故,又单纯只是引用典故,没有做深入考究,才说:霍去病是中才之将。
司马迁《史记》笔下的霍去病评价本就不是极高,他写到:“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王朗只是根据司马迁评价理解,很难得出霍去病有大将之才结论。不愿深入去学古兵法,行军作战又不体恤士卒,又大肆浪费军资,司马迁还说事多此类,就是指不是一件两件,只是大同小异就不写了,顺带连卫青都被黑了一下。此前又写到:“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作战损失巨大。这样的评价确实不符合许多兵书中对大将之才的要求,结合王朗上文语境,自是认为霍去病的功业不过是依靠刘彻肯于挥霍国力而达成。
司马迁的观点历来也是饱受争议,不少人都认为他故意拔高李广而贬低卫、霍,但事实如何这里不做讨论,那只会牵扯到更多争吵,单说王朗用此典故恰恰说明他好歹看过史书,只是沿用前人观点。
倘若看过史书也没资格评价历史人物,那么绝大多数史学家也压根没资格说话,你觉得这不符合你观点,但可引经据典去反驳。不过建议你反驳的是司马迁,王朗上书内容主要是引用典故劝谏曹叡,对于评价霍去病没有什么价值。只不过嘛,王朗最起码说明看过书,已强于许多碎片阅读的后人,好歹比这些人有资格评价霍去病吧。
很多文章在某人物时喜欢把历来对他评价的内容引用,却又是断章取义,前后文逻辑不明,这些都没什么参考价值,多引用一条史料不一定会更有说服力。
汉武是靠吃文景老本
卫霍打胜仗是靠国力碾压没什么大本事
这种观点其实一直流传到现在,拥趸都不少
从吕思勉这样的专家,到郭建龙这样的畅销书作者
只能说,战争史或者说军事史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门类,熟读历史多人未必对这一领域同样擅长
这事儿不复杂,也没必要强行解释。
王朗之子王肃对司马迁评价极高,甚至当面怼皇帝:
(明)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敢现场打脸皇帝老子,可算是司马迁的铁粉了。刨去王肃改了老爹之志的可能,如此铁站边,大概率出自家学,则可以推断,王朗大致也极为推崇司马迁。
那么《史记》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态度如何呢?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李)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卫青都如此待遇,况霍去病乎?王司徒还算客气,后世苏大胡子读《史记》干脆得出一句粗鄙之语: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参照一下《汉书》便可知,整个《史记》卫霍传几乎就是原文照抄汉武帝诏书的流水账,还添加了一些卫青“和柔以媚上”、霍去病不恤士卒的眼药。试问,倘若王司徒全盘接受了司马迁观点,对霍去病会有什么漂亮的评价么?没蹦出一句“卫霍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当然,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问题,若霍去病果真不得军心,还能率军深入河西,长驱漠北,所向披靡,大概是在讲鬼故事,真把士卒当作工具人了。
霍去病生长富贵,少爷作风大约不假,但赏罚公不公呢?跟随他的诸位升得快不快呢?这个就不直接谈了。
去年走了一趟大海道,甭说霍去病,就算对历代史家喷得体无完肤的李广利,鄙人都生了一份敬意。
能带兵走过如此戈壁瀚海,还可以保持战斗力,这是等闲能为的?
文人看不起武人,也看不懂武人,古来如此,无足为奇。因此,李靖在《问对》中狠狠吐了一回槽:
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翻译一下:
他们懂个屁!
看看王司徒用兵实绩,貌似很可以对号入座。
换个懂行的如何评价?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王司徒合当走运,天幸老曹没传位曹彰,笑。
总而言之,儒臣的不少文章只是单纯输出观点和感情,逻辑推理的存在感很稀薄,别太当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