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死王朗时的那段对话?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场景设定:为何是“骂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场景发生的背景。诸葛亮出山后,虽然屡建奇功,但北伐中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街亭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巩固根基。王朗,作为一个年事已高、名声显赫但实际能力平庸的老臣,被曹魏委以重任,前来迎击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王朗这个人设是相对负面的,他代表了旧时代的迂腐和顽固,对新事物、新思想缺乏接受度,并且在战略上显得迟钝和保守。而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是时代变革的推动者。将王朗塑造成一个被“骂死”的角色,一方面是强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口才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蜀汉政权在人才和士气上的劣势,反衬出诸葛亮个人的艰难处境和强大能力。

二、 对话内容分析:诸葛亮的“七寸”攻击

这段对话之所以经典,关键在于诸葛亮对王朗的攻击是精准且层层递进的,直击王朗的软肋:

开场先礼后兵,奠定心理优势: 诸葛亮并没有一开始就破口大骂,而是先假意问候,称呼王朗为“老将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看似尊重,实则是在为接下来的“打脸”做铺垫。王朗此时的心态,多半是有些傲慢和不屑的,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轻易就能击败“无名小卒”诸葛亮。

揭露王朗的“罪状”: 诸葛亮开始列举王朗的“罪状”,这是对话的核心。他将王朗的行为与“汉贼”、“欺君”、“误国”等沉重的政治罪名挂钩。
“汉贼”之说: 诸葛亮将王朗定位为“汉贼”,直接否定了他为曹操效力的合法性,将他的行为上升到背叛汉室的高度。这是在给王朗扣帽子,而且是当时士人最不能容忍的帽子。
“欺君”之说: 诸葛亮指责王朗“欺君”,说他谎报军情,欺骗曹丕,未能成功平定南方叛乱。这戳中了王朗作为曹魏臣子的根本职责,暗示他是个能力不足、只会欺骗上级的庸才。
“误国”之说: 诸葛亮进一步将王朗的行为定性为“误国”,说他占据了曹魏的俸禄,却没有为曹魏做实事,反而让国家动荡。这在政治上是将王朗描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祸害国家的罪人。

语言上的攻击: 诸葛亮使用的语言非常尖锐、刻薄,充满了讽刺和嘲弄。例如,“你祖宗三代积德”,暗讽王朗现在“败坏门风”;“何期反倒与曹操同谋”,直接将王朗定性为叛徒。这些话语,用词精练,句句珠玑,仿佛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插王朗的要害。

针对性与心理战: 诸葛亮之所以能“骂死”王朗,关键在于他对王朗的了解。他知道王朗年老、迂腐,虽然嘴上功夫可能不错,但真正遇到严厉的指责和对自己名声的攻击时,是难以招架的。诸葛亮正是抓住了王朗的这一点,用最尖锐的语言,摧毁了他的心理防线。

三、 王朗的回应与结局:从“固执”到“吐血”

王朗在面对诸葛亮的指责时,也并非没有回应。他一开始表现得相当固执和恼怒,试图用自己的“忠诚”和“功绩”来反驳。他强调自己是报效曹魏,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他认为诸葛亮是在胡说八道,是妖言惑众。

然而,诸葛亮的攻击太过于直接和有力,而且一环扣一环,完全不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王朗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显得更加滑稽和不堪。他无法在诸葛亮的逻辑和语言攻击下找到有效的反击点。

最终,在诸葛亮连珠炮式的指责下,王朗被气得“羞愤难当”,“肝胆俱裂”,最终“吐血三升,当即殒命”。这种戏剧性的结局,虽然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但在小说的叙事中,却极大地增强了诸葛亮语言的“杀伤力”,也符合了《三国演义》“善恶有报”的传统价值观。

四、 艺术效果与评价:

极具戏剧性: “骂死王朗”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冲突的段落,将军事对峙提升到了智力与口才的较量,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塑造人物形象: 这个场景鲜明地塑造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口才,他不仅是军事家,更是出色的辩手和心理战大师。同时,也衬托了王朗的迂腐和无能。
引发思考: 这段对话也引发了后人对于“语言暴力”和“心理战”的讨论。虽然诸葛亮是正义的一方,但用如此尖锐的语言逼死对手,其行为是否值得提倡?这增加了角色的复杂性。
文化影响: “骂死王朗”后来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辩论中用语言将对方彻底击垮。这足以证明这段对话在文化上的生命力。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从历史的真实性来看,这种“骂死”的情节是虚构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也与小说中的形象有所不同。 王朗(字肃之)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他在魏国曾任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也曾有抵抗东吴的战绩。小说中的王朗,更多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总而言之,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段对话,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篇章。它以辛辣的语言、精准的逻辑和强大的心理攻势,将一位老臣击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口才。尽管带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它成功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语言对决,并深深地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中。它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更是一种对智慧、策略和人性的深刻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王朗说的都没有什么错。大汉是不是气数已尽。蜀国就靠四川就想统一中国是不是痴心妄想。蜀国军队是不是不如魏国军队多。诸葛村夫你连年穷兵黩武,是不是耗费民力。

但是这种话谁都有资格说。就是王朗不行。

因为王朗是个二五仔。一个叛徒,神气什么!!!

这就相当于常凯申骂汪精卫。。怎么骂都有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读完《三国演义》,孔明在我心中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智多星”。他身上那种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光辉,和身处乱世的现实困境,共同构成了他复杂而令人心折的人物形象。初见他,是在隆中草庐。那是一种“大隐隐于朝”的气度,明明胸怀天下,却甘于在山林间读书,等待时机。这本身就与那些急功近利、四处奔走求官的谋士截然不同.............
  • 回答
    论三国时期凌统说起三国时期的猛将,除了吕布、关羽、张飞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有许多同样勇猛善战,但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凌统,字公积,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年少成名,勇猛过人,却又命运多舛的江东将领,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凌统的出身,颇为不凡。他出身于江东世家,其父凌操,字“公绩”,也是东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名将,可以说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说到他,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反骨”二字,把他简单地归为叛徒或者有二心的人。但我觉得,如果只用这么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魏延,那就太可惜了,也太不公平了。他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东西。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的锋芒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延的军事才.............
  • 回答
    评价易中天品三国,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说实话,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在中国电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大众三国认知的影响,都是绕不开的绕不开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被他那种“说书人”的劲儿给迷住了,一下子就把那个沉闷的历史书变得鲜活起来,好像三国就在眼前一样。首先,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让我为一位三国人物推荐一部非纪录片类的电视剧或动画片,我会选择曹操,并推荐他观看动画片《鬼灭之刃》。为何选择曹操和《鬼灭之刃》?曹操,这位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三国枭雄,其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他既有统一北方的宏图伟志,又有奸绝天下、宁教我负天下人的狠辣;他赏识人才、礼贤下士.............
  • 回答
    论三国群芳,巾帼不让须眉者亦不在少数。若以贡献而论,评选出“十大杰出女性”,或许能发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稍稍掩盖的光辉。我心中自有一番评选,虽然未必能凑足十全,但足以窥见她们的非凡之处。一、 孙夫人:乱世中的政治棋子,却也闪耀着巾帼的英气孙夫人,孙权之妹,以政治联姻的身份被送往荆州,成为刘备的妻子。她.............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玻洛米尔是《魔戒》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身上集合了高贵、勇气、忠诚与脆弱,是人类在黑暗势力威胁下,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疼的写照。评价玻洛米尔,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他的个人品质以及他最终的选择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作为贡多林王国的继承人与战士: 荣耀与责任的象征: 玻洛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