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三国时期的魏延?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名将,可以说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说到他,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反骨”二字,把他简单地归为叛徒或者有二心的人。但我觉得,如果只用这么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魏延,那就太可惜了,也太不公平了。他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东西。

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的锋芒

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延的军事才能。刘备当年对他可是相当器重的。在刘备进攻汉中,与曹操对峙的关键时刻,魏延被刘备委以重任,甚至在关键时刻为了刘备的安全而拔剑相对,这才保住了刘备的性命。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事,说明刘备看重他的忠诚和胆识。

后来,他在镇守汉中期间,确实是做出过一些大胆的设想,比如“子午谷奇谋”。虽然这个计策最终没有被采纳,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它绝对不是一个无稽之谈。你想想,在当时那种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想要出奇制胜,就必须要有非常规的手段。魏延敢于提出这样的设想,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本身就体现了他过人的军事眼光和自信。他不是那种按部就班、谨小慎微的将领,他敢于冒险,敢于挑战不可能。即使这个计谋有风险,但它也展现了他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和大胆的战略构想。

再看看他后来的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一直是诸葛亮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屡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能够独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屡败曹魏的将领,稳定了蜀汉北伐的前线。他的一些战术运用,比如对敌军的拦截、对地形的利用,都显示了他扎实的军事功底。例如,在街亭之战后,蜀军失利,是魏延率领的军队及时赶到,稳定了军心,使得诸葛亮能够安全撤退,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溃败。这充分说明了他在危急关头能够扛起重任的能力。

性格特点:复杂而矛盾

说起魏延的性格,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勇猛无畏,胆略过人: 这是最突出的特点。他在战场上总是冲锋陷阵,无惧生死,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勇猛是蜀汉军队所急需的。
自信甚至自负: 他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自己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上。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战斗力,但如果缺乏约束,就容易显得张扬和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
骄傲和好胜: 他不服输,尤其是对于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他更是不愿意承认。这种性格让他难以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也容易与领导产生摩擦。
直率,不善于掩饰: 魏延的性格比较直,心里想什么,可能就直接表达出来,不太会拐弯抹角。这种直率在一些人看来是真诚,但在政治斗争复杂的环境下,就容易得罪人,甚至被误解。
对诸葛亮的复杂情感: 他敬佩诸葛亮的能力,但也对诸葛亮的谨慎和“小心翼翼”感到不满,甚至认为诸葛亮的一些策略过于保守,错失了良机。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又爱又恨,既有敬重,也有不解和一些不服气。

“反骨”之说:误解还是真相?

“反骨”这个标签,最主要还是来源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延传》里的记载。其中提到,魏延在诸葛亮死后,部下劝他投降曹魏,他拒绝了,并且与马岱作战,最终被杀。更早之前,诸葛亮就曾对亲近的人说过,魏延“有反骨”,死后可以派人去斩杀他。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1. 诸葛亮的判断: 诸葛亮确实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判断很多时候是准确的。但是,诸葛亮也是凡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也会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2. “反骨”的含义: “反骨”在古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天生就容易背叛。但更深层次的解读,可能是指魏延的性格过于独立,不易被掌控,野心勃勃,或者说他不甘居人下,一旦有机会就可能脱离现有体制。
3. 魏延的实际行动: 诸葛亮死后,魏延确实没有立刻投降,而是与姜维等人产生了分歧,并且选择继续与马岱对抗,最终被马岱斩杀。这本身是一种对抗行为,如果站在蜀汉政权的稳定角度来看,确实是对稳定局面的破坏。
4.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很多学者认为,魏延很可能是在蜀汉内部权力斗争中被牺牲了。诸葛亮之后,蜀汉的权力真空非常明显,各方势力都在争夺话语权。魏延作为一位有实力、有野心、且与诸葛亮关系微妙的大将,他的存在,对于继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等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诸葛亮死前的那句“斩杀魏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清理,以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而魏延最终与马岱的冲突,也可能是被设计好的,或者说他确实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行为,给了别人攻击他的把柄。

结论:一个复杂的悲剧英雄

在我看来,魏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贼”。他有才能,有抱负,对蜀汉政权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在于,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而他自己又是一个不善于掩饰情感、性格较为张扬的人。

他忠于蜀汉,但可能不忠于“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权力结构。 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军事主张,当这些与主流不合时,就容易产生冲突。
他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军事人才,但他的性格限制了他的发展。 如果他能更圆滑一些,更懂得政治上的妥协,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他可能是那个时代政治牺牲的典型代表。 他的死,或许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那些有能力但过于“直”的人,往往难以在权力游戏中生存下来。

所以,与其简单地把他定义为“反骨”,不如说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角色。他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的性格也确实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他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棱角分明,光芒四射,但最终却因为这些棱角而破碎。

评价魏延,需要跳出“忠奸”的二元对立,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性格以及他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他更像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同情、去思考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回答魏延是不是好人,和能力功劳无关,看以下几个问题。

魏延善养士卒,然后他养的士卒没有一个肯为他卖命,被王平一句话轰然骂散。到底是蜀人无义,还是魏延无德?

魏延勇猛矜高,然后没有威震敌军却让同僚避下之,杨仪对他不服软,便视若眼中钉。到底是为什么他的勇猛善兵多对自己人发泄?

魏延国之大将,军中柱石,为何违背主帅军令还攻击友军?到底是把私仇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还是暗怀二心?

魏延不过与一长史杨仪一争高下而未决胜,却自认诸葛亮死后自己宜代其秉政。视诸葛亮亲命的接班人蒋、费二相如无物。到底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还是根本就被诸葛亮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

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能解答魏延是不是好人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我自己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原文搬运,略有删改。

只讨论魏延的军事能力,可以作为评价依据的是履历、功绩、官位,与同时其他将领的对比,以及同时代人的评价。

有鉴于 ‘林布’ 的胡乱臆测对大家的误导,先提几个原则:

1,只依据正史

2,只依据有记载确切发生的事情

3,不臆测没有记载的事情

4,不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动机

5,不剪裁史料,正反两方面的都列举出来;

6,三国志以简略闻名,时间线和事实上会有许多留白,不做自由发挥,坦率承认不确定的地方。

一、魏延的履历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直到去西川的时候才有记录,“以部曲”有两种解释,一是他的身份是刘备的部曲,即私兵,二是率领部曲。这两种都说得通,而共同点是表明魏延此时的位置很低,甚至没有将军称号

而后有两个亮点:

一是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因为汉中的战略地位,这个任命足以体现刘备对他的肯定;

二是建兴八年后,与吴懿击败郭淮,取得大胜,进而封南郑侯。

南郑县是汉中的郡治,南郑侯是县侯,在此时的爵位序列中是人臣的最高成就。

  • 有人认为诸葛亮同时期为武乡侯,因此质疑魏延的爵位,这其实似是而非。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是可以肯定的事实:

1,诸葛亮为蜀国百官之首,地位高于魏延;

2,南郑侯是县侯。

其次,哪些是待确认的结论:

1,武乡侯是乡侯?

2,诸葛亮的爵位必须高于魏延?

武乡县,在琅玡郡,也就是诸葛亮的老家,当时常常会给功臣封爵在故乡以示荣宠,而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故乡的定义颇为模糊,州、郡、县都有实例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进胤爵高密侯——剧县与高密县都属北海郡(国),这是封邑在本郡但不在本县的例子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进封杨侯……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这是封邑在本郡本县的例子

吴懿,陈留人也……,进封济阳侯——陈留与济阳都属兖州,这是封邑在本州但不在本郡的例子

不过,无论是乡侯还是县侯,都符合诸葛亮的地位括号内部分为之前的回答,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准确,因此摒弃于正文之中。(但是在这里不适用,因为诸葛亮的籍贯是徐州琅琊阳都县,理应封为阳都侯。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没有第二个武乡县,所以可以肯定这是乡名,诸葛亮为乡侯。)

如果是乡侯,岂不是低于魏延的爵位?这能说得通。

  1. 蜀国承袭汉朝制度,自汉武帝时的公孙弘开始有丞相封侯,只是蜀国仅有一州之地,给大臣的封邑与大一统王朝相比大为缩水。尽管如此,乡侯已经是当时蜀国的最高爵位,足以反映诸葛亮百官之首的地位,同期魏延仅为都亭侯。不相称的缘由是,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是他身后的总结,而诸葛亮封侯的时间点是“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他的政治生涯仅仅走到一半,名震天下的《出师表》、七擒孟获、五出祁山还没有显于世间。
  2. 假如这武乡侯为乡侯,接下来要解释的是,作为蜀国实际掌权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给自己晋升爵位呢?

汉朝还有军功封侯的制度。李广利、窦宪、班固、卢植、郑玄、马融、刘放、孙资等人,代表了外戚、文吏、大儒、重臣,从正反两面都证明了军功封侯、无军功不得封侯的汉家制度。从以下记载中可见,诸葛亮的目标与抱负是复兴汉室,与魏延不同,后者凭借斩将夺旗、攻城略地的功劳足以加官进爵,对于前者而言则不足自矜

诸葛亮传:

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答李严书:

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3. 在诸葛亮之后,蜀国的执政者相继为蒋琬、费祎,他们也是百官之首,而根据史书记载,爵位却仅为亭侯、乡侯,低于同时期的王平、马岱等人。这么多执政者爵位低于前线将领的情况中,费祎与蒋琬的对比最为典型:蒋琬一直为亭侯,而与他履历、背景高度重合又是接班人身份的费祎在兴势之战后反而超车晋封为乡侯,注意此时蒋琬总揽蜀国军政已有六年之久

蒋琬,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费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王平,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

吴懿,公元230年(建兴八年),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姜维,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总结来说,魏延为县侯明确无疑,而蜀国其余诸将如姜维、王平、吴懿,则要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才晋封县侯,由此可见魏延是诸葛亮主政时期军方的第一人。

  • 与之同时的蜀汉武将,除关张马黄之外,有吴懿、李严、赵云、陈到等人
    • 对于他与吴懿的官位高低,在战前的记载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判断依据: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

但是战后,魏延地位明显高于吴懿,佐证是官职的对比,前者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后者

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蜀国军制基本沿袭东汉,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地位最高,接下来是四方、四镇、四征,其他重号、杂号将军。特殊的有两点,一是镇高于征,二是镇/征加‘大’,则地位升高,超过四方将军。

同时期,蜀国诸将之中只有魏延享有假节的殊荣。

另外,在公元231年(建兴九年),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附有众将的署名,这个顺序是按官位高低来的:

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懿……
    • 再看赵云。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明年……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在所提及的三个时间点,刘备入主成都、称帝、诸葛亮北伐时,赵云都显著低于魏延。第一次北伐前是两人最接近的时候,但是魏延为镇北将军,高于赵云的征南将军。北伐后赵云贬职,而魏延节节高升,两人的差距更大。

有人认为赵云任中护军高于魏延的督前部,以此来论证赵云官位更高,但这实际上是谬误。

这里概括一下要点:

  1. 前、中都属于五军,没有高下之分;
  2. 护军在魏晋时属于第四品的杂号将军,中领军为第三品,中护军应当介于二者之间,而四征、镇将军为第二品,所以排序为 四征、四镇>中领军>中护军
  3. 考虑到三国政权在分别称帝之前,大体上沿袭东汉制度,那么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参考的依据。曹操劝进时,史书明确记载了以下几人的官职: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毫无疑问,夏侯惇是曹操麾下武将中的第一人,曹洪不如他,那么可以明确的说此时的中护军低于杂号将军,注意此时曹操名义上仍然是汉臣,仍然施行汉家官制;
  4. 史书中以曹魏为正朔,不记录蜀汉的官制,因此蜀国中护军的级别找不到正面的详细论述,但是有一则史料从侧面反映了蜀国官位的秩序,即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所附的群臣联署名单:辄与……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看看费祎的位置,排在他前面的也有杂号将军;
  5. 周瑜曾经在孙策死后担任护军,但是当时孙策、孙权仅为杂号将军,而赤壁之后周瑜由建威中郎将升为偏将军,以此看来东汉末期的护军连中郎将都不如
  6. 司马师曾经担任中护军,虽然他后来权倾一时,且不说蜀、魏的官制不同,就是这个中护军的职责在正史中也明确记载为只是选拔人才,司马师直到成为大将军后才得以总统中内外诸军事,中护军的权限不能任意拔高。

总而言之,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看,蜀国的中护军低于杂号将军,魏延与赵云比较官职高低时仅需参考将军职位即可。因此我们可以断言,魏延胜过赵云。

    • 陈到与赵云资历相近,略逊一筹,更不用比了。
    • 同样是蜀国中期的大将,李严官位更高,刘备白帝托孤时仅次于诸葛亮,这一点魏延确实逊色。但李严加入刘备集团后的重要军功不见记载,而且后世的历史分析中把他视为东州集团的代表,李严在刘备托孤后为尚书令、中都护、光禄勋,已不是纯粹的武将,重心转向政治,那么在诸葛亮时期这两个人不适合进行比较。其他的大将,如王平、马岱、张翼等人,比不上魏延,在此不做赘述。
    • 但是要注意,这个对比不能推广到姜维、刘琰等人。

相比姜维,魏延资历更深,官位自然更高,同时期的比较不公平。

刘琰身份特殊,在豫州时就已跟随刘备,既是从龙老臣,又是名士宾客,在蜀国常会给这样的人高位,但不予实权。例如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劝进表中马超排第一位,高于关张;又如许靖,出自士族翘首的颍川许氏,法正明确说他没有才干,却顾虑到名望仍然劝刘备予以高位,最终升至三公。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是,与刘琰有相似背景的糜竺、简雍、孙乾,在刘备进入成都后,分别封为安汉、昭德、秉忠将军,高于诸葛亮的军师将军,虽然都是军职,但是谁也不会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地位,不如前者。

二、军功

数有战功……延大破淮等

这是仅有的记载,陈寿就是如此简略,所以才有宋文帝让裴松之为《三国志》作补注。

  • 不过,魏延镇守汉中,确实守住了。对比丢失汉中的姜维,这一点却是胜出。
  • 魏延击败的郭淮也是名将,与陈泰、邓艾并称,是曹真、司马懿之后魏国西线的三任主将之一。这场胜利是诸葛北伐中少有的大胜。

在这里,要重点讲一下郭淮的地位。他在刘备、诸葛亮、姜维时期一直都活跃在与蜀国对抗的战线上,有勇有谋,尤其是面对姜维,屡战屡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召回有宗室背景而且与曹爽交好的征西将军夏侯玄,取代他镇守雍州、凉州的又是郭淮。能在政局动荡的情形下出任方面大员,稳定形势,由此可以知道司马懿对郭淮能力、威信的肯定。击败这样的名将,魏延的战绩很有说服力。

郭淮简介: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建安初(公元196)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建魏称帝后,赐郭淮爵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魏国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封户2780户。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 对于《三国志》的简略,这里要特别说明。能够有列传的人物,可谓三国时代的佼佼者;如果有单独的传记,或者详细的事迹,那更是风云人物。

魏延是与人合传,而且功绩中主要的记述就只有这几处,这是事实。横向比较,三国时期的将领,有独立列传者只有诸葛亮、陆逊两人,与他人合传而有显赫战功记载者不过十余人,还有谁在史书中的待遇明显高于魏延?李严、赵云也没有,所以到此至少可以下个初步结论:蜀汉阵营刘备、诸葛亮时期的武将中,魏延次于关张马黄,高于赵云、吴懿等众人

三、同时代人的评价

  • 刘备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汉中无论在魏在蜀、是战是守,都是蜀国的头等战略要地。魏攻蜀,必经汉中,蜀攻魏,必出汉中。汉中既是最前线,也是大本营。魏延能够越过张飞,担任汉中太守,独当一面,足以体现出刘备对他的看重。

刘备慧眼识珠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第一流的,正反两面的例子都有,如马忠、马谡等人。从魏延之后的表现来看,这次超拔任用令人心服口服。

有人认为史书中没有记载魏延为汉中太守时发生战事,所以汉中不是要地,进而贬低汉中太守的地位。这很荒谬。羊祜与陆抗相持时期有六七年无战事难道就能以此断言他们镇守的江陵、襄阳不是战略要地,这两位入选武庙七十二子的名将不过庸人而已?

史书没有记载,那么确实有很大把握说此时汉中处于和平中,最多有一些小摩擦,不足挂齿。但这不是永久的和平,只是战前的短暂平静,因为魏蜀是敌国,这一点不会变。而且,两国再启战事,有哪一次绕开汉中吗?没有。对于魏国,这是必经之路,是西部前线,三路灭蜀哪一路都得经过这里;对于蜀国,这是北方的门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起自汉中,收于汉中。考虑到魏国是蜀国唯一的敌国,汉中的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

  • 诸葛亮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这是杨仪传中的描述,间接反映出二人在诸葛心中的地位。结合魏延后期的官位、爵位之高,魏延堪称诸葛亮麾下的头号将领

刘备、诸葛亮既善于识人用人,又是富有军事经验的统帅,他们对魏延的评价和任用是最有说服力的

  • 其他历史评价如下,无论是史家还是政治人物,对魏延的才能仍然是肯定的,而个人品性则是批评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

吴大帝孙权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晋书》
中记载张耽的话: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把魏延与三名入选武庙的名将并列,肯定了其军事才能,但是也直率的指出了他品德上的问题。

蜀国射声校尉,曾在诸葛亮、蒋琬幕府中任职的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写道: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四、魏延的悲剧

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

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

  • 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国志原文来看,二人争执的起因主要在于魏延,后者得负主要责任。
马岱致(魏延)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仪…无所统领……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了,考虑到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也是合理的,但不能据此彻底否定魏延的谋略。
  • 魏延有叛乱之心?事实是,三国时人都很清楚并非如此。
    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 魏延身死时,士卒离散。

相关的记载为: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三国志中提到“军皆散”还有一处,那就是关羽: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魏延的遭遇有相似之处,他率军行至半路,被指为叛逆,不论士兵出自成都还是汉中,都意味着部下的家属在敌人的地盘上,军心动摇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也不能挽救军心,那也不应该苛责魏延。

另一方面,魏延已被成都定为叛逆,士卒不是他的私军,不会违抗天子的旨意。这种例子非常多,古时名将即使手握重兵,一封谕旨要了脑袋也不见满军哗变。

檀道济,曾经追随刘裕,后来是宋文帝时仅存的顾命大臣,而且官位、战功、能力、名望都是第一人,一封矫诏就能要了他的人头,甚至灭门和牵连部下,难道说得到刘裕看重、死后能让北魏众将弹冠相庆的“万里长城”只是个庸人?

高仙芝、封常清在西域征战多年灭国无数,安史之乱时掌握几乎全部的中央军在最后一道防线——潼关抵挡安禄山,这种局势下一个宦官就能要他们死,难道这俩名将也是假的?

至于能够做到对抗天子旨意、部下不散去的将领,历史上却也有两个例子:

尔朱荣,被皇帝扑杀后部下起兵复仇,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和又一个三国时代,这是废立皇帝的强人,高欢、宇文泰都是他的小弟。

郭威,平定李守贞的叛乱后受猜忌,得知后汉隐帝密谋除掉他,果断起兵“清君侧”,仅仅十一日便入主汴梁,进而建立后周。

这两人是半独立的军阀,而且是事实上的九五之尊。让魏延偏出历史轨迹,像他们一样?这个脑洞太大了,我想象不出。

事实是,历史上所有相似的情形下,臣下如果不起兵反叛,下场都是一样的。以此来指摘魏延众叛亲离,太过苛刻。

五、总结

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

题外话: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脱离史实是不准确的,特别是三国人物,因为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褒贬臧否已经在大众心中植下了深刻的印记,很容易先入为主、为论点找论据。而且,距离现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大部分史书都已经湮没无闻,只凭借简略的《三国志》,我们不可能得出当时历史的全貌;品评人物,则必须承认我们知道的很有限,只能得出有限和不确定的结论。

现代人没有机会经历刀光剑影和庙堂上的钩心斗角,对于历史人物的点评,更得慎重。前些天有个不错的问题:有哪些有名的人最终在历史中湮没无闻?魏延这样,在三国志中有传记,有豪言载于史书,有大功为史家录下,能得世人点评臧否的,堪称人杰。很多负面评价忽略了时代的局限性,大都出自上帝视角,这种结论没有说服力。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的留白,不论是人还是事。如果先有看法,再有论据,那么你总能在留白处找到想象的空间,继续下去就是空对空的辩论,这样不客观。写这个答案的直接缘由就是和 ‘林布’ 的讨论。在过程中,深深感到这种任意剪裁史料、不合己意的就忽略的做法,对于史实的探索和讨论是无意义的。

知乎的三国历史讨论,门槛确实很低。

这也是一个提醒,如果遇到以揣测心理和动机替代史实的人,那就不用再讨论下去了,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名将,可以说是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说到他,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反骨”二字,把他简单地归为叛徒或者有二心的人。但我觉得,如果只用这么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魏延,那就太可惜了,也太不公平了。他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东西。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的锋芒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延的军事才.............
  • 回答
    论三国时期凌统说起三国时期的猛将,除了吕布、关羽、张飞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有许多同样勇猛善战,但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凌统,字公积,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年少成名,勇猛过人,却又命运多舛的江东将领,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凌统的出身,颇为不凡。他出身于江东世家,其父凌操,字“公绩”,也是东吴.............
  • 回答
    论三国群芳,巾帼不让须眉者亦不在少数。若以贡献而论,评选出“十大杰出女性”,或许能发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稍稍掩盖的光辉。我心中自有一番评选,虽然未必能凑足十全,但足以窥见她们的非凡之处。一、 孙夫人:乱世中的政治棋子,却也闪耀着巾帼的英气孙夫人,孙权之妹,以政治联姻的身份被送往荆州,成为刘备的妻子。她.............
  • 回答
    评价易中天品三国,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说实话,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在中国电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大众三国认知的影响,都是绕不开的绕不开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被他那种“说书人”的劲儿给迷住了,一下子就把那个沉闷的历史书变得鲜活起来,好像三国就在眼前一样。首先,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探寻三明医改的脉络:詹积富与他所引领的变革在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三明医改”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而其核心人物,便是詹积富。评价詹积富及其推广的三明医改,需要我们深入其改革的初衷、内容、成效,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与思考,才能勾勒出这场变革的真实图景。 改革的孕育:问题导向下的壮士断腕要.............
  • 回答
    李二凤、赵二、朱老四,这三位历史上的帝王,虽然都曾经历夺位之争,最终登上了“太宗”的庙号,但他们的治国能力、历史功绩以及给后世留下的印记,却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先说说李二凤,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他的夺位之路可谓波澜壮阔,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中极具争议的一笔,但也正是通过这场“不义”之举,.............
  • 回答
    说起《Top Gear》那三位( Clarkson、Hammond、May),他们的车技嘛,怎么说呢,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但做法随心所欲的家常菜。要给个评价,我觉得得这么说:他们不是那种在赛道上能刷出毫秒级过弯的神级车手,也不是那种能把任何机器都变成精准手术刀的工程师型车手。他们的车技,更像是“用最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评价《三体》系列小说的文笔:从标准到细节的深度剖析《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视野、深邃的哲学思考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而支撑这一切的,无疑是刘慈欣独特的、极具辨识度的文笔。评价一部小说的文笔,是一个多维度、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对于《三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 回答
    王自如评测三星 Galaxy Fold 折叠屏手机的视频,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吧。毕竟折叠屏手机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科幻感,也承载了大家对未来手机形态的无限想象。所以,当王自如这样一位在科技圈颇有名气的评测者,拿到这么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时,大家的期待值自然是拉满了。关于王自如的评测视频,我个人觉.............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的角色无疑是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她承载了人类最后的希望,却也因为她的一些选择,让无数读者感到扼腕叹息,甚至认为她辜负了地球。要评价程心“辜负”了地球,需要深入剖析她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人性和社会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辜负”这个词在这里并非简单的指责,而是指向程心.............
  • 回答
    提到《三体》中的程心,这可真是一个能引起无数争论的角色。在我看来,评价她,就像是在审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一个缩影,一个充满矛盾、令人爱恨交织的存在。首先,我们得承认,程心身上确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些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品质:善良、仁爱、责任感、以及一种近乎固执的道德坚持。在那个冷酷到极致的宇宙里,她拒.............
  • 回答
    三星终于召回国行 Note 7 手机,这事儿,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说说我的看法。首先,这召回,迟到但总算来了,这是最大的“好”消息。你知道,Note 7 爆炸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闹得沸沸扬扬,三星在那边早就搞得焦头烂额了。但国内这边,一开始是“独立检测”、“不.............
  • 回答
    “台湾三个月可以制造核武器”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充其量只是一个博眼球的政治宣传口号,或者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猜测,离事实真相十万八千里。如果非要评价,我会说它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更不具备任何实际参考价值。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的一些心理和政治动机。首先,从科学技.............
  • 回答
    唐家三少的文笔,这事儿可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因为这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圈里。要评价他的文笔,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被他那庞大的作品量给吓到。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那“流水线”般的写作风格。 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几部,像是《斗罗大陆》系列,《神印王座》等等,都有一种非常鲜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让我为一位三国人物推荐一部非纪录片类的电视剧或动画片,我会选择曹操,并推荐他观看动画片《鬼灭之刃》。为何选择曹操和《鬼灭之刃》?曹操,这位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三国枭雄,其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他既有统一北方的宏图伟志,又有奸绝天下、宁教我负天下人的狠辣;他赏识人才、礼贤下士.............
  • 回答
    好了,咱们就掰扯掰扯这《红楼梦》里的三位“花魁”,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这三个姑娘啊,可真是各有各的风采,也各有各的难处。要说起来,可不能光盯着林妹妹,毕竟“宝黛钗”这三个字,是连在一块儿念的,她们仨的光芒,缺一不可。先说宝钗,宝姐姐。这姑娘,一看就是那种“大家闺秀”,长得丰腴圆润,跟个富贵牡丹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