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高希希版三国在九几年播出 央视三国在2010年播出 那些老观众会怎么评价央视版三国?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

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

一、 核心评价的奠基:“经典”的光环依然耀眼,但维度会更迭。

首先,我们要明白,94版三国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仅仅因为它在播出时间上占了先机,而是其本身具备了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即便高希希版先播出,94版三国依然会保留其“经典”的地位,但这个经典的光环会更加强调某些特定的维度,并且会与高希希版形成鲜明的对比。

“原汁原味”和“历史厚重感”的强化: 如果94版三国是在2010年才播出,那么它最直接的对比对象就是已经播出过的、更具现代制作特点的高希希版。老观众会更清晰地感受到94版三国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上的“朴实”和“考究”,会更加赞赏其对三国时期整体风貌的还原努力。他们可能会说:“你看高希希那个,虽然画面很漂亮,但是感觉有点太浮夸了,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时代不一样。还是这个94版的,虽然有些地方看着没那么精致,但它一股子那个味儿,沉甸甸的,这才叫三国。” 这种评价会更突出“历史的质感”和“时代的印记”。
“原著精神”的忠实传承: 94版三国被无数观众认为是高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的改编。如果是在高希希版之后播出,这种忠实性会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评价维度。观众会对比高希希版在剧情、人物塑造上的一些“创新”甚至“改编”,从而反过来更加肯定94版三国对原著精髓的尊重和保留。他们可能会说:“高希希把关羽写成那样(假设高希希版对关羽的某些解读),我都快不认识他了!还是这个94版的,就是我们书里读到的那个关羽,有情有义,有勇有谋,一点没变。”
“演员的塑造”成为硬实力: 94版三国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群星璀璨、演技精湛的演员阵容。唐国强、鲍国安、陆树铭、张光北等演员凭借其出色的演绎,将三国人物活灵活现地搬上了银幕。如果是在2010年播出,这种演员的塑造会更加凸显出其“原版”的标杆意义。观众会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甚至会觉得高希希版在选角和表演上有所欠缺。他们会反复提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雄本色、关羽的忠义盖世、张飞的勇猛粗犷,并将其与高希希版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94版三国演员的崇敬。
“叙事节奏”和“文化底蕴”的回归: 94版三国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而闻名。如果是在2010年播出,面对可能更加追求快节奏、视觉刺激的高希希版,观众可能会更加欣赏94版三国那种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政治智慧和道德伦理。他们可能会觉得:“现在拍戏都太着急了,恨不得一天讲完一个故事。这个94版的,慢慢看,才能品出味道来,它讲的不光是打仗,还有人心,有谋略,这才叫有文化。”

二、 评价的复杂性与深度的延展:

“先入为主”的颠覆与修正: 在这个平行时空里,“先入为主”的优势就转移到了高希希版身上。当94版三国在2010年播出时,那些已经看过高希希版的老观众,可能会在最初产生一种“这是什么年代的老古董”的感觉。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对细节的品味,他们会对94版三国产生一种“回溯”式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对“时代印记”的重新解读: 94版三国无疑带有那个时代的制作特点,比如相对简单的特效、略显朴素的服装和场景。如果在2010年播出,这些“时代印记”会被老观众以一种“怀旧”或“反思”的心态来看待。
怀旧视角: 对于经历过九十年代的观众来说,94版三国所承载的是他们青春的回忆、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即使高希希版再怎么精美,也无法替代94版三国在他们心中的位置。他们会认为:“当年我们就是看这个长大的,虽然现在看起来特效没那么厉害,但那种感觉,那种热血,是现在的戏给不了的。” 这种评价会更加强调情感上的连接。
反思视角: 同时,这些老观众也会以一个更成熟的视角来审视94版三国。他们可能会在对比中发现,当年被忽略的一些制作上的不足,但同时也会更加佩服在有限的条件下,制作团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他们可能会说:“说实话,当年看的时候没觉得,现在想想,人家在那个技术条件下,能拍出这样的东西,真是太了不起了。现在技术好了,反而有些东西做不好了。”
“批判性”的提升: 正是因为有了高希希版作为参照,老观众在评价94版三国时,会更加“有话可说”。他们可能会开始讨论:
对原著的取舍与创新: 即使94版三国被认为是忠于原著,老观众也可能在对比中发现它在某些细节上的改编或者省略,并对此进行讨论。
叙事节奏的优劣: 可能会有人认为94版三国某些段落节奏偏慢,需要耐心,而也有人会坚持这是必要的沉淀。
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即使对94版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也可能在某些人物的刻画上,有更细致的、甚至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时代局限性”的讨论: 观众会更清晰地认识到94版三国作为一部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审查制度、技术水平所带来的必然影响。

三、 评价的分化与新旧观念的碰撞:

即使是“老观众”,他们的年龄、成长环境、观看习惯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评价也会出现分化。

坚守阵地派: 这部分老观众会坚定地认为94版三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任何其他版本都无法动摇其地位。他们对高希希版的评价会非常负面,认为其是对经典的亵渎。
理性对比派: 这部分老观众会更愿意进行客观的比较,肯定94版三国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但也可能承认高希希版在视觉效果、技术手段上的进步。他们可能会说:“94版的底子是真好,但你看现在这个画面,确实也更舒服了。不过,说到底,还是94版的那个味道更正宗。”
“新时代”的声音: 当然,在这个假设中,2010年的观众群体中,也有大量是没看过94版三国,或者当时还很年幼的。他们接触到94版三国,可能会觉得它“节奏慢”、“画面旧”,更倾向于接受高希希版那种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这也会让原有的“老观众”群体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变迁和对经典的“不理解”。

总结来说,如果高希希版三国在九十年代播出,央视版三国在2010年播出,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的评价将会更加立体、复杂且具有深度。

经典地位的强化: 94版三国依然是经典,但其“经典”的内涵会更偏向于对原著的忠实、演员的塑造、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比效应的凸显: 它将不再是孤芳自赏的经典,而是与高希希版进行直接比较的标杆。这种比较会让94版三国在某些方面显得更加“可贵”,在另一些方面也会暴露其“时代局限性”。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怀旧的情感会继续发挥作用,但观众也会以更成熟、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这部作品,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老”与“新”的碰撞: 94版三国将作为“老一代”的经典,与“新一代”的审美和制作标准产生碰撞,引发关于“经典如何定义”、“时代如何影响艺术”等更广泛的思考。

可以预见的是,老观众们不会因为高希希版先出现就放弃对94版三国的喜爱,反而可能会因为这种参照,让他们对94版三国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评价,甚至会更坚定地捍卫它在他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他们可能会认为,虽然有了新的技术和新的演绎,但94版三国所代表的那种认真的态度、对经典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央视版三国的评价会更高。

播放老三国的时候虽然年纪还小,但全程追剧,那时候有一种叫电视报的东西,里面有剧评,至今我还记得。

当时的槽点之一,是武打不够好,特别是千里走单骑前后,甚至还画了一幅漫画嘲讽。内容是关羽骑马提刀冲向敌人大喊:看我取敌将人头! 这还没靠拢呢,对面的敌将早已身首分离,掉在地面上的脑袋还在说话:关羽休要过来,人头已落!

另外有批评李靖飞老师的,说这个张飞演技不行啊,就知道“大哥、大哥”这样叫,咋咋呼呼的。

还有批评《历史的天空》片尾曲,说这啥意思啊,前面古风后面现代风,不伦不类。

总的来说,央视版三国虽然经典,喜欢的人也多,但是那种经典程度比老版西游记差了那么点意思。

真正把央视版三国推上神坛的,恰好就是高希希版的《戏说三国之变巨传》。

前面说了,尽管央视版三国在观众心目中很经典,但并不完美,大家都希望能够高希希弥补这些遗憾,虽然希望渺茫,好歹有个念想不是。

但是播出之后,彻底粉碎了观众的幻想,这时候回过头去看不那么完美的央视版三国:尼玛,这是神作好不好。

高希希版播出没多久,中央电视台就搞了个访谈节目,邀请央视版三国的演创人员回忆当年创作的过程。本来只是个普通节目,不过全靠同行衬托啊,一时间火爆异常,影响深远。

所以,2010年高希希版《戏说三国之变巨传》的播放,真正的大赢家是央视版三国演义。

武打不够精彩,演员老是换,大家能理解了,毕竟时代限制;

新版的张飞字翼德号李逵小名铁牛一出,李靖飞老师成演技典范了;

《历史的天空》成了神曲;

我一直觉得,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剧组,特别应该感谢高希希和朱苏进他们,正是这些人,把一部经典作品,衬托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神作。这事跟“年轻人喜欢新三国”不沾边,事实是年纪小的人也会受到老三国的影响,并喜欢老三国。

比如现在大家喜欢玩梗、鬼畜,有几个人拿高希希版三国来玩的? 都是用老三国啊,没看见B站和网络上王司徒和诸葛村妇玩得多欢跳么,这都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时间长了,央视版三国非但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随着各种梗,各种鬼畜,各种网络流行融入观众的青春,延续更长的岁月。

从这个角度看,高希希简直就是活雷锋。

user avatar

看一下央视三国编导人员的阵容,你就知道高导的段位跟文盲差不多。

user avatar

跨时代谈作品评价,当然要考虑时代受众。

在当时中国,是无法接受高希希版三国这样三观的作品的,这无关技术和画质。


举例来说,日本西游记的技术和画质在当时是顶尖的,在国际上也颇为流行。

但引入国内后,很快就被叫停。原因是观众难以接受,比如唐僧与悟空的CP。

多少人打电话,投诉以表示不满和愤怒。最终使央视决定自己投资开拍。


同样的,高希希版三国如果在90年代播出。即使画质,技术达到当世一流水平,也依然会引起大量观众的不满。比如桃园三结义不如曹操一泡尿时间长,各自宫斗剧情,关羽过于装逼,诸葛亮受气小媳妇等等。我想会得到如下评价:

这游戏就是小日本鬼子做出来恶心我们中国人的,花中国人的钱,做屎游来恶心中国人。建议枪毙!

然后剧情跟西游记差不多,高希希版三国的播出反而激起广大人民朴素的民族感情,各种社报杂评不断。央视也痛下决心拍一部属于中国人的三国。

等到2010年,08举行奥运以来民族感情高涨之余势,这时播出央视版三国,那是久旱逢甘霖啊。

即使画质与技术不如,谁介意呢?

user avatar

八九十年代拍摄重要电视剧,有两个不成文的习惯,一个是播出试集,另一个是非常重视观众意见。

拍试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当时都这么做过。西游记的试集是除妖乌鸡国,红楼梦是第一集,三国是桃园结义、连环计。播出后看看社会反响,观众意见,然后继续调整完善,才能接着往下拍。

观众意见这方面,比如,红楼梦第一集本来拍了很多甄士隐贾雨村戏份,但有观众给央视反映这部分拍的太多了,所以王扶林删了第一集很多这二人的戏份;

三国第一集播出后有观众专门写了文章挑刺,挑的毛病是什么呢,基本都是句法、语法方面的瑕疵: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唐国强演诸葛亮的决定,就是因为很多观众提出反对意见,使得电视台领导高度重视,差点就把唐国强换下去了。如果不是王扶林导演慧眼识才力排众议的坚持,我们今天恐怕是看不到这个经典的诸葛亮形象了。

说这些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能从中看出,那时候拍摄者都是比较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问题,而且很重视观众意见,观众们也大多挺较真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随地小便的曹操、被张飞气哭的诸葛亮、小人化的关羽、“车骑将军”邢道荣、宫斗化的东吴出现在九十年代的电视屏幕上………

估计结果好一点是过审都过不了,差一点是播出后观众喷得主创们爹妈都不认识……譬如说就以那位林大雄先生挑刺的风格,新三国恐怕他挑到吐血都挑不完吧……

很多人说老三国出来也有批评,这当然不假,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但我们看看,即使以上面这篇文章那么挑剔的态度,也只是找了些读音句法一类的错误。所以只要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有意误导的,都不难得出结论:两版的错误毛病,无论数量还是程度,都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user avatar

新三主创要庆幸是在2010年拍的,你九几年的时候如果拍出个这玩意,那是真的骂你,咱们现在才哪到哪,也就是在网上吐槽一下。

九几年你拍的不好,打电话去电视台骂你,写信寄过去骂你,给报刊写信骂你。

这个风俗现在也有,之前在某电视台一档相亲节目实习,报名热线经常有年长的人打过来,骂某个嘉宾。

那时候的观众很纯粹,我不管你什么原著什么改编,你让我看的不爽,我就去骂你。

比如1996年元芳张子健主演的的《甘十九妹》

结局男女主抱一起死了,女二被轮奸。观众接受不了,一窝蜂的给电视台寄信打电话去骂。


当然也不是一味顺从,86西游记刚播11集,就来信了,要求罢免作曲许镜清,为啥,片头曲用的电音,嘟嘟嘟那个,没有时代感。杨洁导演一下恼了,神话故事要什么时代感?你哪个时代的?

结尾曲原来是女歌唱家张暴默演唱,观众又不干了,说张暴默唱的好是好,太温柔,没有那种风雨兼程的沧桑感。这就换成了蒋大为。


98水浒传,还没开拍导演张绍林就定了一个调:一切以不挨骂为准则。

编剧冉平回忆,仅仅是潘金莲的戏,他就被导演逼着改了4次,之所以让他们改了又改,还是因为不想挨骂,不想古典名著毁在他们的手里。

一是注重名声,真怕挨骂。

二是人拿名著当艺术品拍的,怕砸手里。

不是我觉得这段没意思,我少拍点,或者干脆我就不拍了。(七擒孟获这种诸葛亮的重头戏为什么不拍,我是真不明白。老三分上下拿出两集拍,动漫版52集,一集25分钟,刨了两分半的片头曲和两分半的片尾曲,一集20分钟。篇幅受限,能简略的就简略,还拿了三集出来拍七擒孟获。)

这段有意思啊,我多拍点。(吕布貂蝉的破事,从第二集跨到了19集)


当时的主创们为什么注意观众的想法,是因为不想过了十年二十年还被观众骂。

过了多少年后,电视上放他们拍的电视剧,观众还是会放下遥控器看一会。而不是骂一句拍的什么鸡脖玩意儿。

人们为什么尊重关羽呢,郭德纲的一句话就是“因为丫忠义”。你拍成个背后嘀嘀咕咕诸葛亮的高中生,观众都得登门拜访你。

骂的多了直接给你下架了,能不能在九几年播完都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就高希希搞的什么诸葛亮之心路人皆知,恐怕没播完就得被观众举报下映了

user avatar

当年拍老三国时,广大观众听说诸葛亮选角是唐国强,一下子都炸了,无数人给广电局写信告状,纷纷表示唐国强一个奶油小生,不配演诸葛亮。最后广电局专门派下一位领导到剧组调查这事,最终被唐国强的演技打动,才肯定了这个选角。

如果把新老三国播放的时间颠倒一下,我就想啊,就凭他陆毅,那还不把全国老百姓给气死。只怕广电局要被全国观众的告状信给埋了。就这一个问题,我怀疑新三国也得玩完。

user avatar

高希希版九几年播出,会被骂出翔来。 高不过看几本地摊文学,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三国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寄托在刘备集团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人所崇拜的美德。而高希希的三国,完美的符合了十几年前的那个地毯潮流,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显示我聪明,我就是要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

你看他怎么拍的:

1、曹操是主角,曹操一直是奸臣的代名词,在三国的故事里,高希希导演是想想观众传达什么????爱人妻是美德???多疑??不忠???

2、开场曹操献刀,桃园三结义没了。不说其他就说戏剧的拍摄吧,无论哪个人拍三国,这么重要的一场戏,而且绝对是一部剧里观众最期待的场面之一,收视率绝对会高的一幕,没了。

3、污名化刘备,首先就是刘备的身世,无论正史、演义从没有任何人质疑过刘备的身世。但在高希希版中,刘备就是冒牌汉室宗亲....其他细节的小动作就别提了,于和伟版的刘备就是照着怎么虚伪怎么拍的。

4、三国的基调定在那里,无论高希希怎么捧曹贬刘,最后故事的主基调还是要回到蜀汉主角团上.....所以这个电视剧后面就没啥了.....

高希希之所以这么拍,当时给的理由就是,想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三国。其实就是当年的地摊文学、现在网络最常见的杠精思想,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吹捧刘备,但我高希希这么聪明的一个人,跟你们这群***不一样,我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清醒者,所以我偏证明刘备是个伪君子。我高希希就是鹤立鸡群的那只鹤。

其实当年拍的新四大,水浒和三国都是受了地毯文学的影响,把阴谋论、虚伪论加到了电视剧里去。新红楼更不用说了,导演直接没看过原著,更大胆放话,我就是没看,我就是看着连环画做不同的解读。。。

四大无论是书还是翻拍的电视剧,作为文艺作品,是为了表达出作者想表达给受众的某些思想。如三国,为什么罗贯中会选择刘备集团作为主角,因为他想表达、赞美的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那些美好品质。当年那些装X狂导演们为了附和地毯杠精言论,恰恰是把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的美好的东西扔了,把那些垃圾塞进去。

user avatar

题主知道吗,在唐国强诸葛亮之前还有一个版本的诸葛亮,李法曾老师版本的诸葛亮,又称85版诸葛,这诸葛获得了当时金鹰奖,被当时许多人奉为经典。后来唐版诸葛横空出世,李法曾老师的诸葛讨论得就少了,就算唐版诸葛和李版诸葛比较,也毫不逊色。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李版诸葛了,只知道唐版诸葛。

我说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什么呢?拍的顺序早晚,从来不是评论一部作品是否经典的标准。所以,让高版三国饱受诟病的原因不是老三国和它后拍,而是高版三国自身;让老三国成为经典的原因也不是它先拍,而是老三国自身。新三国如果放到94年三国,会被当时的人评论:这都什么东西,比85年李法曾演的《诸葛亮》差远了!而老三国放到现在播出,会在一众粗制滥造电视剧中让人感叹:这才是中国电视剧的真正水平和魅力!

user avatar

世纪初有两部改编自历史题材的作品因为被专家和观众反映和历史出入太大,遭到了把角色改名重新配音后才能播出的待遇,一部是吕布与貂蝉,一部是大汉天子。

吕布与貂蝉因为剧名就涉及到角色名字,被改成蝶舞天涯,吕布叫天涯,貂蝉叫蝶舞,其他像王允叫吴谋,曹操叫姜山,刘备叫朱雀。还是吕布的两个爸爸比较有排面,保留了原本姓氏,董卓叫董敖,丁原叫丁野。出生晚一点的观众可能都不知道这部剧讲的是三国故事,而是什么架空玄幻武打题材(虽说这么形容倒是更贴切)。

大汉天子更蛋疼,剧名和主角刘彻的名字没改,其他角色如东方朔叫东方慧,李陵叫李勇,张汤叫张固,灌夫叫关夫。于是成了谁都知道这部剧讲的是汉武帝,但没一个人听过这帮人的名字。

新三国如果早些年拍出来估计也是差不多的待遇,想要播出的话,角色名字魔改怕是免不了的。不过像刘表帐下谋士范进和我部悍将刘三刀这种纯虚构人物,反而有可能保留原名。按照编剧的取名审美,最后应该会改成一部时空错乱的乡土风大乱斗吧,后来的人也不会觉得它和三国有什么联系。不过这样一来,在改名过程中像“司马懿长子司马昭”这种错误反而就不存在了,如果能把地名和官名改一下就更好了,只是这可能超出编剧的能力范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山河月明》,这部由高希希操刀,冯绍峰、陈宝国领衔主演的历史剧,可以说是在播出前就赚足了眼球。当看到这样的主创阵容,观众心里总会燃起一丝期待,毕竟,这可是当年的“帝王专业户”陈宝国,加上近些年人气与演技都在线,又驾驭得了帝王角色的冯绍峰。再加上高希希导演过《三国》、《楚汉传奇》等耳熟能详的史诗大剧,.............
  • 回答
    希林娜依·高在《创造营2020》中的颜值,这话题估计能让不少观众津津乐道。我觉得她的长相挺有记忆点的,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标准美女”的类型,而是越看越有味道,自带一种“混血感”的英气和野性。首先,最抓人眼球的肯定是她那双眼睛。不得不说,她的眼睛真的很有神,眼型是那种偏向杏眼,眼尾微微上扬,带着一点.............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希里真的踏上了猎魔人的道路,那她和“预言之子”这个概念的联系,无疑会变得复杂且充满变数。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预言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巫师》的世界里,希里之所以成为预言之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她那强大的“源初之力”以及她的血脉。这种力量被.............
  • 回答
    伊朗和希腊,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文明,如果突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和伊希友好条约,这无疑会在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尤其是对土耳其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战略冲击。首先,让我们试着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对土耳其战略考量的直接影响: 孤立与边缘化风险加剧: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高育良的案头之书不是《万历十五年》,而是《高等数学》或《线性代数》,那么赵瑞龙对他的“拿下”方式,恐怕会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甚至更为微妙和长远的道路。赵瑞龙的“目标”与“工具”升级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瑞龙的目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钱送权”的买卖人,他更擅长的是“经营”人,然.............
  • 回答
    一个假设《机动战士高达0079》没有被腰斩的详细剧情走向,需要我们理解它当时被腰斩的根本原因以及制作方的意图。原版《机动战士高达0079》被腰斩的原因(据推测): 收视率不佳(初期): 尽管后来成为经典,但《高达0079》初期收视率并不算顶尖,这让赞助商和电视台感到担忧,甚至有传言说在名古屋地区.............
  • 回答
    高平陵之变,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易主事件,如果曹爽当时采取了与历史截然不同的行动——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直接前往许昌,并以此为号召讨伐司马懿,这无疑会是一步险棋,其结果也将充满变数,绝不像历史那样一边倒。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曹爽的行动与初始局面:曹爽作为大将军,掌握着曹魏.............
  • 回答
    如果高育良最终坐上了汉东省委书记的宝座,那绝对是汉东官场的一场“巨变”,其影响之深远,牵动的不只是他个人的命运,更会重塑整个汉东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可以预见,高育良的执政风格会带有他一贯的鲜明特点。这个人,骨子里是个“学者型”官员,对政策、理论钻研得极深,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学院派”的清高和讲究。他.............
  •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曹爽——魏国的挽救者?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认真想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在这里长大的人,如果真的要我选择在“高堡奇人”里描绘的德日世界里生存,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两个选择都充满了压抑、恐惧和失去,但若非要选,我内心深处的天平会稍微倾向于日属美国,但这背后有着非常沉重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在德属美国还是日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如果”情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高育良的性格、能力、所处的位置以及他穿越回第一集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核心问题:穿越后的高育良能否全身而退?我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达到“全身而退”的程度,他极有可能再次深陷泥潭,甚至比第一次更加危险。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高顺,字不详,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其勇猛善战、治军严明而著称。他的评价,历来都是褒多于贬,尤其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的记载中,更是将他描述成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高顺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陷阵之士”,攻防一体的精锐部队缔造者: 高顺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麾下的一支精锐.............
  • 回答
    那一年,如果高氏的北齐没有被北周所灭,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氏一族精明的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北方,南北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北方将不再是“宇文”的天下,而是“高”氏的时代。高欢打下的基业,高洋的雄才大略,高湛的野心勃勃,高纬的昏庸无道,以及随后的高绍义、高恒、高绍德等几位短命.............
  • 回答
    如果大明王朝里,那个以“美人计”对付太监的不是高翰文,而是海瑞,那么整个局势将会截然不同,也更具海瑞的鲜明风格。首先,咱们得明白,海瑞做事从来不是靠“计”。他信奉的是“以身许国”,是“清如水、直如绳”。他能用“美人计”,那绝对不是因为他精通权谋算计,而是他看到了一个极端的、不容置疑的局面,而“美人计.............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摄影机本身的“强”与电视播放的“烂”:原因剖析电视台摄影机之所以看起来“强”,是因为它们是专业级的设备,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特性,旨在捕捉最原始、最优质的图像信息。而传送到.............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空降高管,面对一个“乌烟瘴气、抱团严重”的部门,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局面。这不仅需要策略和技巧,更需要耐心和决心。以下是我会采取的一系列详细步骤,以期逐步改善局面并建立一个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第一阶段:观察、诊断与建立初步信任 (初期:12周)这个阶段的关键是“不打草惊蛇”,而是深入了解.............
  •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